古诗词赏析10篇

古诗词赏析篇1

一、传神的字词是古诗词赏析的关键

诗词是诗人由具体的意象经过词语的形象修饰,来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如唐代的贾岛在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二字的使用,颇费一番周折。开始想用“推”字,后又想改为“敲”字,犹豫不决,边念边用手做推敲的动作,反复多次,我们猜想作者是不是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僧人到此是投宿,应敲门征得主人的同意才能进门,如果用“推”门就显得不礼貌了,最后才决定用“敲”字,由此可见古代诗人创作时遣词造句是很严格的,当今的读者因为没有机会设身处地的亲自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所以鉴赏时就应该字斟句酌,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到其中的奥秘。

首先,在动词方面,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动词的准确运用对表情达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鉴赏时应重点注意,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词句中的“溅”(本意是飞溅、溅起)“惊”(本意是惊动、震惊)二字,用在这里就增添诗人“感时”花的眼泪都溅起了很高、“恨别”时鸟的心都被惊动的内心痛苦,体现出用词的新鲜。所以在鉴赏时就应抓住动词的表义,联系前后句挖掘出它的新意,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其次,在修饰语方面,修饰是修整装饰使其整齐美观。诗词中的修饰语就好像红花中的绿叶,为的就是陪衬主体――红花,使主体更加鲜艳夺目。古诗词中的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一个“孤”字就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这些修饰词语不光使诗读起来优美,更能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为诗的感情定下基调,所以修饰语也是鉴赏中关注的重点对象。

第三,在表示颜色的词语方面,自然界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有各种色彩的自然搭配,古诗词中表颜色的词也有它的独特魅力。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能抓住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就能体会出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从而使读者既收获到视觉的美感,又体会到内心的激荡起伏,把诗的意境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表达技巧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

玉石再美也需要工匠精雕细琢,否则他的美就会大打折扣;传神的字词也需要诗人高明的手法“点石成金”,也不会有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所以在欣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诗人在创作时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动景和静景、实景和虚景,来抒发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言志、来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工整,使感情得以升华?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一树的雪想象成春天的梨花满枝头,使人忘记冬天的寒冷,感觉到春天花香四溢的温馨气氛;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夜之间大地上银装素裹的美景,着实让诗人吃惊不小,一个“忽”字就把这一“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来”“开”的押韵,更让人感受到诗句的音乐美,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跃然纸上。

三、探讨诗人思想情感是古诗词欣赏的最终结果

植物的叶就是为树干而生的,优美的词语、巧妙的表现手法也就是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而用的。所以在鉴赏古诗词时就要根据字词的意思、表现手法的运用来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忧国伤时、或建功报国、或思乡怀人、或生活杂感,以达到欣赏的目的。

古诗词赏析篇2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情景;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中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的情感,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语言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创作和阅读,语言最基本的层面应是词汇以及词语相互组合法则(语法)。因此,如果今人在欣赏古典诗歌时以现代汉语知识――词汇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则不失为一种具体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钱钟书先生在介绍中国诗歌特点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掠影。”“不过,简短的诗歌也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中国诗人就是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无垠””。中国古典诗歌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其抒发的情感却要复杂而含蓄得多。中国诗人为解决这一创作上的矛盾,在写作中就大量地运用意象。因此,分析意象一直都被认为是欣赏古典诗歌一件法宝。从现代汉语知识看,意象大多都是由名词来承担。因此,抓名词,就能明意象,抓名词,就能悟情感。如“月”之思乡、“柳”之送别、“酒”之解愁、“梧桐”之伤感、“东篱”之隐逸、“杜鹃”之凄凉等等。

但对于大部分一般性的名词及一般化的意象,情感指向却不太明朗,古典诗歌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由诗歌可知,诗人们通常是在这些普通名词前或后加上形容词予以修饰限制活或补充,使这些名词沾染上诗人们的个人主观化色彩,进而使作家情感态度更加清楚,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因为诗歌的感彩主要是以语言对标签的运用来实现表达的。例如,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名词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家情感。因此,古典诗歌中,名词和形容词是承担抒情任务最多的词性,并且二者常常组合联用。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名词“藤”“树”“鸦”“桥”“ 流水”“人家”“道”“风”“马” “夕阳”“断肠人”“天涯”等名词可视为诗歌意象,但这些名词并没有形成典型意象,情感是分散的、不确定的,也是不强烈的。因而,反映出来的意蕴也是不深刻的。但是形容词“枯”“ 老”“ 昏”“小”“ 古”“独”“ 瘦”的出现则使原本毫无生气的景,孤立存在的点,发生了“异变”,组成了一幅颇具深意的“羁旅荒郊***”:藤树老枯,乌鸦思归,马已疲瘦,人已倦极。诗人把十余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形容词,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景中。此外,“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两个关键性名词的参与进来,使得这时在深秋村野***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再比如另外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在诗中很容易找出名词“黄鹂”“ 翠柳”“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等为意象,由于有部分名词已经成为典型意象,如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而白鹭、青天则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分析出它们本身所涵盖的情感。但其他名词如“雪”“船”等则情感指向不甚明朗,因此在诗歌中不甚容易理解,甚至会造成赏析诗歌的障碍。但是诗人巧妙性地加上修饰性“千秋”“ 万里”等词之后,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的诗境则跃然纸上。综看这首绝句,几乎全部是由名词和修饰这些名词的形容词或名词组成。因此,仔细研究它们的词性对把握情感大有裨益。

把握名词形容词和探究其组合方式是欣赏古典诗歌尤其情景交融类诗歌的一种很好方法,但作品中还有一些将这些名词和形容词连接起来的词语在阅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动词和副词。如果说名词可以作为意象形象可感,可容纳丰富情感,增强抒情意味,承载文化内涵,是联系作家与读者的一种媒介,因此多为古典诗歌所采用。那么,少数动词、副词等其他词类的巧妙连缀则可对整首诗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此动词的提炼也是古诗炼字阅读的主要内容。

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园田居》陶渊明)

有人认为可将“见”改为“望”,效果如何呢?“望”是有意识的,是刻意的,而“见”是无意识的,是自然的。“望”是写人关照自然,体现人与自然是一种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置于自然之外,而“见”字呢?它则体现了人与自然与天地与宇宙融为一体,是一种“天人合一”,强调了一种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真正体现了陶潜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风格与追求。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吊古怀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在赏析诗词时,我们只有超越时空,把握关键,情境结合才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参考文献:

[1]吕家林 中国古典诗词是生态文明精神的赞歌《贵阳学院学报》2013年 第1期

古诗词赏析篇3

在中考语文中,古典诗词鉴赏题分值稳定地保持在5分。怎样使答案准确贴切,是每位考生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紧抓关键词,准确审题。下面举例说明。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街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前人评说这首诗的第二句中“敌”字用得“险而稳”。假如不用“敌”字,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字?试结合全诗说说,“敌”字与你所用的字比较起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险而稳”、“结合全诗”、“表达效果”,也就是说答案必须符合这三个关键词的要求。

参考答案:还可以用“对”字。“对”字偏重于客观的描述,而“敌”字则偏重于主观感受,情景交融,主观色彩浓,似乎是“险”,其实正突出了游子孤独寂寞、不堪相思之苦的悲凄情状,所以说又很“稳”。

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往往不注意审题,导致失分。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答案1:还可以用“对”字。信和梦都已经很遥远了,剩下的只有空床对着寒冷的秋天。街下的青苔和红树,在雨中月下显得非常“愁”,全文冷色调,正写出了作者的愁。

此答案的失分在于没有认真审题,把诗句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答案。但事实上本题根本没让你翻译,只是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而已。

答案2:还可以用“配”字。“敌”字用得恰如其分,只有空床敌素秋,思念妻子,青苔和红树等物像借景抒情,表达思念,而“月亮”字更引发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答案同样犯了不认真审题的毛病。题目要求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你却在分析青苔、红树和月亮,根本就没有分析到“敌”字上去,也没有分析到你所要用的字。

答案3:还可以用“配”字。“配”字表达了一种很平稳的心情,“敌”字表达了作者内心一种激烈的矛盾,在深秋时节思念远方的妻子,却只能用书信来传达,既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

此答案注意到了“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却没有分析出本句体现的周围凄冷的环境,没有分析出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也没有分析出为什么“敌”字用得“险而稳”。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文三四两句描写很有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

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的是三四两句的描写特色,答题时必须紧紧把握三四两句和描写特色,参考答案如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下面是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几个有问题的答案:

答案1:西湖的六月风光与平时不同,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荷花映着太阳,显出不同寻常的红。

此答案的错误在于它将句子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分析,完全没有领会答题的要点,所以很难得分。

答案2:本诗由感受到景色,借景抒情,三四两句描写非常有特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赏析篇4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当作;高中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问世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各朝各代的文人学者们在诗歌的天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明星。诗歌渗透在每一个文人学者的心中,也频繁出现于各类体裁的文章中。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表现及意义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升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做到积累、感悟与运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来说,阅读、写作和鉴赏诗歌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2.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意义

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之中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意义广泛而深远。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有利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实现读写结合的诗歌教学模式,并在当代多元化的写作背景下实现自觉应用。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方法与策略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不是孤立的鉴赏和评价,而是一个综合鉴赏、写作与理解运用的全面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有效利用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古诗词及文学常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全面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熟悉和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见长,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学者表达个人情感、倾诉人生境遇、感叹历史兴衰的重要手段。在当作之中,也应将个人情感作为文章的主线,使文章有血有肉,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应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丰富当作模式。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诗歌鉴赏技巧。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在古诗词鉴赏中,首先要明确“诗眼”,即一首诗中用的最妙的一个词或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个字便点出了诗的意境。其次,更要学会分析和品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诗人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通过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对于体会作者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诗歌的意境则渗透着作者含蓄而丰富的情思,优秀的古诗词都蕴含了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和领会。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学习其内容,也要注意其中蕴含的基本文学常识。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题材而言,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在当代文学写作中,有效利用古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文学常识,有利于丰富当作的题材和模式。

4.把握古诗词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精炼。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意境中品位诗词的词和句,正确理解诗词的整体意境。更要明确诗词中所涵盖的特殊语法现象,并分析诗人如此运用的目的及其作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充满魅力。古诗词的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或者诙谐风趣,或者细腻委婉,这不仅与诗人的个人创作风格有关,更与全诗情感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并将其运用于当作之中,加深古诗词鉴赏对当作的影响。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写作与鉴赏有机结合,并结合当代人多元化的写作思维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是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杨晓飞.古诗词鉴赏之我见[J].语文天地,2010(12).

古诗词赏析篇5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木兰诗》)、抒情诗(《春夜喜雨》)和哲理诗(《断章》);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从***行》)与近体诗(《春望》);按语言可分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无题》)与杂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望庐山瀑布》)与咏物诗(《鹧》)、边塞诗(《出塞》)、咏怀诗(《游子吟》)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赏,王维的诗画一体,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等等,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运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比兴(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及欲扬先抑等。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等等,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古诗词赏析篇6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这是做“诗论”题的根本。读懂作品的字面意思,领会作品的内涵是进行古诗鉴赏的首要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我们的二次鉴赏就是空中楼阁。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标题、作品的注释、作者的身份、作品的意象、作品的用典、作品的议论抒情句等手段入手,这些都是我们快速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方法。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通过对作品标题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快速地了解此诗的内容。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读懂诗论的涵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很多时候,诗论都是直接引用古人的原话,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下笔前要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考生须将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等方法运用娴熟,要充分理解诗论的内容,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了。如上面提及的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题中“代为之思”一句的意思是代他人想,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再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0年辽宁卷)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解析】大致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我们就要分析阅读题的意思了,主要是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一般可以理解为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通过思考,我们可以知道,“若即”指接近,体现在题目上,是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指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在作答时,更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角度。有的诗论可能是对诗的理论解释,有的可能是针对诗的具体特点进行阐述。我们要明确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它也许是内容、技巧、炼字,也可以是评价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考生要揣摩命题人的意***,猜测命题人到底想要我们答什么,千万不能答非所问。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注]周邦彦中年曾浮沉州县,漂零不偶,后知溧水县,其间曾滞留荆江任教授职。“宜城”指滞留荆州。

郑文焯云:“美成词切情附物,风力奇高。”(《清真词校后录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亦云:“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

【解析】考生在答题之前,首先要理解郑文焯及王国维两人诗论的意思:两人均言及情与物,郑言其“切情附物,风力奇高”是说美成的诗情景交融,艺术性强,而王国维的意思是周邦彦的词境界虽不深远,但在感情与景物的结合上却十分工巧。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本题要作答的方向,是要求我们回答本词在情与景的写法上的特点,这样答题才有针对性。

【答案】同意。本词人物情事与画面变幻紧紧相连,情与景相融相合。如春雨潺潺,珠滚浮萍,着一“看”字,将人与春雨、浮萍连接起来,突现了缠绵伤别之情。再如,黄昏深院,飞雨断肠,燕子归巢,更加浓了羁旅愁情,又如“灯影”“愁人”景与人相对照、相衬托,情与景相融合,突现了惨然伤别的意境。

为了使答题条理更清晰,也要分清答题的步骤。在答题时,考生可利用三个步骤答题,第一步对前人的诗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如果有问是否同意,你一定要或同意,或否定,不可骑墙。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时不可只谈术语而不对诗歌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到诗论,总结回应结论。这样条理性强的答题,无疑会给阅卷人以思路清晰的感受,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为理想的分数。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明]李攀龙

缥缈直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

[注]李攀龙于嘉靖三十二年出守顺德,饶有***绩,三年后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这首诗作于陕西任上。白帝宫位于华山之顶,上有苍龙山、石马洞。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诗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否有这些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解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否有这些特点?题目中“这些特点”指的是什么?这个指代词就要求我们对王国维的话进行正确的解读。“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是用我的眼光来看事物,这些事物都是以我的思想和我的看法来存在的。 换句话说,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想到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本题在答题上主要是围绕情与景的关系来组织的。结合刚才所说的步骤,可拟出答案:

【答案】有。作者仕途通达,在描写景物时带上了积极进取的主观色彩。首联运用反问“为谁雄”,即为自己雄,写了作者此时仕途扶摇直上的心态。颔联、颈联描写的景物雄浑壮阔,寄寓了作者成就一番伟业的豪情。尾联直抒登临之意,告诫自己要谦逊,不断进取。因些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所看到的景物时,无一不着上了自己的感情与色彩。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故朝:宋朝。封事: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古时奏章为防止泄密,都要加封,故称封事。此即下文中的“防秋疏”。北方民族在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中原秋收完毕时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内容为抵御异族入侵应采取的措施的奏章。

前人评曰:“此诗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精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答:

【解析】要做好此题,我们可以先理解前人的话,这句话总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防秋疏”、“障北风”六个字写得非常精巧,第二层意思是后两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意。由此分析,我们在答题时便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不可缺一。再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可知第一问是从内容上进行分析,第二问是从感情的含蓄表达上分析。

古诗词赏析篇7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基本要素,比如季节、时间,人物(主人公)及其相关动作,人物所处地点和人物心情等。当然,这里说的“比较固定”,是指这些要素在诗词中通常都会描述出来:有些诗词表现的明显,有些诗词则表现的隐晦。虽然隐晦,但认真去寻察还是能发现的。在鉴赏分析时若能抓住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有效分析,往往能切中诗歌命脉,明确诗词“画意”,体会诗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看,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青山”暗点季节是春天,“落日五湖春”一句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但也点明了是春天时节。“汀洲”是指水边平地。春光明媚,景色怡人,本该是踏春赏景的好时节,但此时诗人身处如此妙境又在做什么呢?通过“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发现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自己出神凝思、依依惜别的忧伤情绪。最后一句一个“愁”字则更鲜明地点染出诗人心中那份无尽的失落、惆怅的伤感。全诗境界开阔,新颖别致,情景交融,意味不尽。

二、意象分析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赏析: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诗歌前二句突出花之多且繁盛,“千朵万朵”是上句“满”的具体化,“表现了春天盎然的生机。蝴蝶竞相在花丛间翩跹飞舞,着一”戏“字,表现了蝶儿欢快的心情。”留连“则表明蝶儿对姹紫嫣红的花朵的深情依恋。黄莺呢?它正跳跃于枝头,展开婉转清丽的喉咙歌唱呢,像是在为明媚灿烂的春天送去一支美妙的赞歌。”娇“表现了莺儿的忸怩喜悦的神态。”恰恰“突出莺儿啼叫的清丽。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中的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表达技巧分析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粗略地概括,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3、描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赏析: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首联两句不仅浓墨重彩夸张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居室之美,也以“海燕双栖”反衬出***的孤独寂寞;颔联从听觉角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苦苦相忆而又不见所思的愁苦;颈联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的寂寞难眠;尾联上句直抒胸臆,是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下句借“明月照流黄”进一步烘托***“思而不得见”的愁思。这首诗,诗人从人物心情和环境气氛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了一个身居华室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女主人公形象。全诗情景交融,境界广远,余韵无穷。

四、对比分析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事实上,生活也总是在各领域进行着有形无形地比较,无处不在,古今一例。不同的是,古代诗词中的比较不仅仅局限于同类事物。在诗人敏感的内心深处,客观世界的一切形声色都很可能点燃诗人情感的“导火线”。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在古诗词中有着相当普遍的反映,或显或隐,或正比或反比,它像一根指挥棒,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诗人的情感体验。能够对诗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角度。请看下面鉴赏示例:

古诗词赏析篇8

关键词: 诗词赏析 语文教学 误读现象 人文素质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要达到较高欣赏层次,读者必须用心去读、去体会。但心灵的投入并不完全代表对一个作家或一首作品的完全掌握。有的时候,因为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读者会走入诗词鉴赏的误区。本文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希望对传统诗词教学有所帮助。

一、避免对文字的误读

古人说“诗无达诂”,指对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尽管如此,作品的解读却不能没有合乎情理的相对客观标准。要读懂作品,我们需要对一首诗词的关键字句都正确理解。由于汉语言的发展变迁,诗词中的很多字词和典故对今天读者而言已经比较陌生,需要借助相关工具书加以理解。有的诗词虽然写得通俗,看上去没有艰涩的字词和生僻的典故,但不一定一读就能理解深透,需要在意象上琢磨和品味。意象是能构成意境的诗词中的具体形象,这种形象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如诗词中的残月、阑干、衾枕、残灯、孤雁等事物就是一些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寂寞哀愁的意境。如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一首,其中“玉炉”、“红蜡”、“画堂”等意象看似是古代的日常用物,但结合文化背景,才知道这些都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用物,词中借这些意象反映一个大户人家思妇独处时的寂寞和哀愁。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我们欣赏古典诗词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象、意境入手,才能真正理解诗词那种深邃、优美的境界和艺术魅力,而非仅对文字的浅层次认识。

读的过程还要注意推敲关键词句,揣摩词语的隐含信息。如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英雄”一词这里并不单指作者一人,而是古今英杰共同情感的总括。又如婉约词表达情感的特点就是含蓄,姜夔的《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一词中有“宝筝空,无雁飞”一句,以宝筝无人弹奏,委婉道出自己与昔日情人不能相见的事实,全由曲笔传达,用景写情。景中寓情,就是词含蓄表达情感的一个体现,从而形成意境美。所以,当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把内容高度浓缩起来,表现作品的艺术和思想时,更要注意推敲语言的内涵而避免误读。

在具体字词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作品有无小序。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辩・小序》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1]P65诗词作品有解题或小序,会告知读者一些创作缘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避免对内容的误读。如姜夔《江梅引》的小序云“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丙辰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这一年的冬天,姜夔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此时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因见梅而想起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作此词藉记梦抒发相思之情。有了小序的说明,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词的主旨。

二、避免对作者的误读

在作品赏析过程中,由于学生多“背负”文学史上的定论去感受、认识某位作家的作品,因此理解容易偏颇,要么一味说好,要么一味说不好。如对名家的作品总认为是好的,对今天文学史上评价不高的一些时代、流派的作品(如宫体诗、花间词),往往认为没有佳作,这其实是作品赏析的隐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今天几乎成为学习苏轼豪放词作风格的代表作,学生在潜意识里总对它的艺术价值高唱赞歌。沈祖痹凇豆赜谒臻词评价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肯定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指出苏词的一些负面问题,如认为苏词“放旷清浅,也就是感情的深度不够。这正是苏轼对生活往往不够严肃、玩世不恭、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决定的。这乃是苏词带有根本性的弱点,即使出之以豪放的风格,也难以弥补它的缺陷”[2]P206。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说:“坡跟辛弃疾的最好的词,不管他写了多少浩气逸怀,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们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或豪杰的志意结合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们的第一等作品。”[3]P273如此看来,以豪放著称、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其评价并不是唯一的,不能简单把它看做苏轼词作中最优秀的作品。

另外,对《花间集》里的词,一般都以“倚红偎翠”概括,但是对其中一些具有民歌风味、质朴纯真的作品,却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体会。如皇甫松的《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词中写一采莲少女因“贪戏采莲迟”,傍晚了还在船头弄水,而且脱下红裙子将小鸭子裹起来,将女孩儿的活泼顽皮和善良的内心描摹得极其生动逼真,不失为一首佳作。因此,对花间词人的创作一概进行贬低,显然也是不对的。

教学中要避免这种误读,教师需要对欣赏作品的作者材料加以全面了解。此外,掌握学科前沿的研究动向,及时汲取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达到少走误读之路的目的。

三、避免对情感的误读

某些时候,虽然词牌下的词题或小序会告知读者一些创作缘由,但如果要深入体会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经历或创作这首作品时的有关背景,这就是深入语境理解作品。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就是指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诗词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既离不开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作品时的具体环境和事件刺激。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就无法正确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不能全面了解作者创作情感的“爆破点”。如欧阳修的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的词风,以写男女恋情为主,但有少部分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如《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乍看这应是一首赏景抒情之作,写的是作者初夏时节在安徽颍州(阜阳)西湖观赏荷花的愉悦心情。结合此词的创作背景看,其时正是欧阳修晚年从官场退休之后。因此,词中表达的狂放情怀便尤其引人注意。欧阳修一生在官场中起起伏伏,几次遭贬且多受毁谤,但都未改豁达心胸。这组晚年作于阜阳西湖的《采桑子》十首,更可见出他历尽波涛后的坦然心境,与一般赏景词表现的心境在思想高度上还是有区别的。又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中的“东风”一词,汉语中一般将其解释为“春风”,这是由《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而来的[4]P454。在这首词中,作者却说“东风恶,欢情薄”,“东风”则成为拆散他与唐婉婚姻的“恶风”,完全以主观情感颠覆春风带给人的美好感受,这就是“景语皆情语”的一个显著体现。在这里,如果不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读者就无法理解“东风”在词中的释义。

在古代,儒家思想是支撑士大夫人格的主要思想,但是历史上除了屈原,再没有一个诗人像杜甫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怀国家、君王和百姓。他晚年到夔州后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中,共缅怀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五个古人。五个人中四位都是男性,或是大文学家,或是英雄豪杰,唯独王昭君是一个不幸的女子。全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胡震亨《杜诗通》对此评价“‘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他说这首诗的头起得不好,崇山峻岭一路飞奔这样雄伟的气势,应该说这里诞生了某一个英雄人物才对,可是诞生的却是王昭君这个弱女子,这两者不相称。但后来吴瞻泰《杜诗提要》却说杜甫这两句诗可用八个字来评价:“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对此莫砺锋认为吴瞻泰的解读是符合杜甫的原意的,因为在杜甫心目中,王昭君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远嫁匈奴,使南匈奴和汉朝接连四十年间没有发生战争[5]P59。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胡震亨就是因为没有感知到作者的情感因素,才误解了这首诗的涵义。

四、避免对风格的误读

伟大作家的作品都有鲜明的风格,有时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唐代的王维以风格澹远的山水诗闻名,但在青年时代,与当时很多志在功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他也写下了很多气势豪迈的边塞诗。《使至塞上》、《从***行》、《陇头吟》、《老将行》、《观猎》、《出塞作》等诗作的风格,与他那些富有禅意的山水田园诗相比就迥然不同。因此,如果忽略了作家风格的多样性,形成对其作品的狭窄认识,就会造成对作家本人和作品的曲解和误读。如宋代的词家,很多都兼擅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苏轼、辛弃疾既有力拔千钧的豪气,又有缠绵悱恻的柔情。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杨花的娇柔,“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词的情调幽怨缠绵,借物拟人,有神无迹,在婉约词中称得上品。辛弃疾也有一首著名的婉约词《祝英台近》写女子的春愁,“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与其在诸多词中抒发的男儿气判然有别。张炎《词源・赋情》评其“景中带情,而有骚雅”[6]P113,黄苏《蓼园词选》进一步说:“按此闺怨词也……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7]P64由此可见,同样的主题可以用不同风格表现。能擅长不同的风格,说明了作家的卓越才情。宋词作家中李清照也是如此,既有悠长相思柔情的抒发,又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篷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高扬豪情,而她在《夏日绝句》中表达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志向,更令人对其个性才情感慨不已。作品的风格是作家精神气貌的一个集中体现。学生掌握的古典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很容易将作家的风格笼统地断定为一种,因而产生误读,所以这一点是赏析诗词时特别要注意的。

前人认为读懂一首诗词,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即“通训诂”、“明典故”,今天有大量可供查找的工具书和前人的注释可以提供帮助,只要学的人有心,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工具书能解决的范围之外,还要学会正确、有效的欣赏方法。好的欣赏方法能将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变成一个有效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达到准确、深入剖析诗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沈祖.宋词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古诗词赏析篇9

关键词:古诗赏析 信息维度 内涵维度 想像维度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诗词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关于古诗鉴赏,学生的困难往往是集中在:拿到一首古诗不知道怎样读,面对的字每一个都认识,组合在一起便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古诗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只有理解考题所给的古诗,才谈得上鉴赏评价其中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才能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懂古诗,是诗歌教学首要任务。

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读懂一首古诗?需要我们突破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维度 ,即信息维度、内涵维度和想像维度。

一、于信息维度投入关注

古诗的信息维度常常表现在题目、作者、注释等外在内容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看题目、知作者、明注释。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一首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而且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要点。如高启的《春暮西园》(2011年湖南省高考题),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的是晚春时景;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2011年四川省高考题),我们可知作者怀念友人,于是便去探访;上文提到的戚继光的《晓征》,单看文面也可以推测出是讲黎明破晓时戚家***出征的事情。

有的诗歌题目下面有对作者的简介,但比较著名的诗人便没有了,那么我们就要多了解作者,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言为心声,我们就可“知人论世”,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一条重要原则。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他们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有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忧虑沉郁,充满了关心、同情、高尚的情感。

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也不能小看。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以降低考生理解诗歌的难度。如米芾的《望海楼》(2003年上海夏季高考题),诗下有三个注释,我们结合注释可知诗中“铁瓮”就是望海楼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该诗题目是《望海楼》,可以知道作者是自远处仰视高楼。

二、于内涵维度深入品味

古诗内涵集中表现在意象、意境中,抓意象、品意境是鉴赏诗意的最重要过程。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 如2002年全国考题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且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

三、于想像维度中再创作

古诗是简练的留白艺术,需要阅读者善想像、懂联想,进行阅读审美的再创作,进而突破古诗鉴赏的想像维度。

诗歌的创作,是诗人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主题依靠想象和联想来完成的。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其实就是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还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昧。这决定了,阅读诗歌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合理的想象联想的能力,借此来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深切的体会诗的意境主旨,从而体会诗的内容,形成对诗的形象、手法、感情、语言的正确把握,也才能为读懂诗歌创造必备条件。

古诗词赏析篇10

送魏大①从***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2.(201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2016·丽水)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4.(2016·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__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5.(2016·济南)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6.(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溪①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__答案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_

7.(2016·长沙)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8.(2016·兰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煞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像车轮般很快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煞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鲜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煞”,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9.(2016·温州)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10.(2016·吉林)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围绕“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失意);对故乡的依恋”回答__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11.(2016·湖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柔美的杨柳和红艳的海棠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示例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春雨连绵、杨柳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__示例二:“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__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_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__示例四:“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__示例五:“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12.(2016·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春天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秋天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做分析。

《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蒙眬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13.(2016·潍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__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的节操的礼赞。

14.(2016·武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也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15.(2016·舟山)古诗阅读。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示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州)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16.(2015·陕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儿“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2)诗中“遥招手”的是谁?为何“遥招手”?

垂钓儿童(或:小儿),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17.(2015·江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山卷幔”“石披衣”描写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的景象。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作者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象来正面衬托“田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并不是“反衬”。

18.(2015·杭州)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1)从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重阳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19.(2015·成都)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思”的内容: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

不同。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20.(2015·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闻洮西捷报①

苏轼

汉家将***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

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

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

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一丈佛: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八尺龙: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露布: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玉关:此处指边塞。⑥甘泉宫:指北宋朝廷。⑦筑上郡: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西戎: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放臣: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天颜: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中暗自神伤。

【解析】结合注释及诗句内容,可以理解尾联的大意:我被放逐外郡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但惊喜地看到草木春意盎然。由此可知选项D中“暗自神伤”的表述是有误的。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21.(2015·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纳凉

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释】①胡床:亦称“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中,“追”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诗人(纳凉时)悠闲自在的心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诗词赏析10篇

学习

稀有金属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稀有金属10篇,内容包括稀有金属排名前十名,稀有金属的真实例子。挤压态Mg-13Gd-4Y-0.4Zr合金高温时效析出机制郭全英刘正毛萍莉孙晶2010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0)通知铝管表面硅烷稀土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肖围满

学习

培训班教师安全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班教师安全,内容包括学校教师安全学习培训记录,教师安全培训档案。安全是煤炭生产永恒的主题,安全培训是抓好煤矿安全工作,降低煤矿事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区队作为生产单位,如何做好安全培训工作,为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

学习

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管理计划,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计划7篇文章。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

学习

医院履职尽责报告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履职尽责报告,内容包括履职尽责方面述职报告,医院履职总结。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从严治***、依法治国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以履职尽责、督促检

学习

实践技能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实践技能10篇,内容包括大学关于实践技能的推文,中医实践技能。同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设备、场地分布、课表、教学人员等信息实现网络化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学习

产业结构升级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产业结构升级10篇,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什么意思。受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以及近一两年来加工贸易***策调整等因素影晌,我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贸易进

学习

七一诗歌朗诵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七一诗歌朗诵稿,内容包括七一红色诗歌朗诵稿10分钟,七一***诗歌朗诵稿。照亮了黑暗的岁月;有一页历史,在我们心上铭刻。这一天,镰刀和铁锤,组成***案的旗帜在迎风飘拂;这一天,呻吟在水火中的灵魂,有了太阳的照射。从此,这一把镰刀

学习

职业技能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技能10篇,内容包括职业技能知识点汇总,职业技能内容分享简短。二、基本原则1.科学性规范性原则。工种设置、名称、定义、适用范围、等级线、培训期限、技术等级标准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目录》中的规定和劳动

学习

后结构主义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后结构主义10篇,内容包括后结构主义一个非常简短的介绍,结构主义设计。文献标识码:A英国学者彼得-巴里(PeterBarry)将索绪尔作为结构主义运动的思想之根,认为索绪尔特别在如下三方面吸引了后来的结构主义:第一,语词具有完全的任意

学习

残联基层工作计划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残联基层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残联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计划,残联工作思路与规划。目前,我县仍有部分贫困残疾人,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继续发放康复扶贫贷款,扶持残疾人贫困户脱贫。强化基层残疾人服务社和联络站的职责,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学习

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体育教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工作计划。1、学校现有教师105人。退休45人,约占40%;中青年教师60人,约占60%。新学年,初、高中所有年级均已进入新课程实验,在课改实施中,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

学习

清正廉洁演讲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清正廉洁演讲稿,内容包括清正廉洁演讲稿范文大全,清正廉洁立德树人演讲稿。中国有1249.8万名的教师,业外人不懂得教师的累与苦,即使同行也不一定能理解你的无助和辛酸,因此有那么多人不愿踏入这个行业,有那么多人进来又出去了。

学习

钢结构设计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钢结构设计10篇,内容包括钢结构设计全套详细讲解,钢结构设计制作为您提供最优方案。因此,用什么类型的钢材对钢结构的影响很大。下面就从钢结构用钢的钢种钢号及版带钢中的钢结构用钢这两方面对钢结构的选用做一介绍。一、

学习

古诗词名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词名句10篇,内容包括十篇古诗词,古诗词名句唯美。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学习

赞美老师的古诗词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感谢老师辛勤付出的古诗词,学期结束感谢老师的古诗词。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学习

文学作品赏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文学作品赏析10篇,内容包括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段落赏析,文学作品鉴赏范本。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阅读,绝非是仅仅探寻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表层性地解释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技巧。”阅读的本质是

学习

爱情古诗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爱情古诗词歌曲,爱情文案古诗词。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这首诗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而王昌龄也有一个非常响亮的绰号,叫七绝圣手,这也足见得

学习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追思亲人的古诗词,清明节思念父母的古诗词。4、《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沁园春长沙赏析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沁园春长沙赏析10篇,内容包括沁园春长沙讲解与赏析,沁园春长沙最经典的词及赏析。【鉴赏要点】1.写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词写的是寒秋景物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

学习

天净沙秋思赏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天净沙秋思赏析10篇,内容包括天净沙秋思赏析100种,天净沙秋思10种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划分节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学习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竹石古诗词的意思10篇,内容包括竹石古诗意思10字,竹石古诗意思。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

学习

再别康桥赏析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再别康桥赏析10篇,内容包括再别康桥的经典句子和赏析,再别康桥的摘抄及赏析。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