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
“***寒秋”,写诗人一个人***在长沙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写出了一个寒秋的深思者形象。“湘江北去”里的“去”用的很有力度感。“橘子洲头”,点出作者的所在,是一个小洲。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体现了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孔子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最为鲜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词人没有仅仅停留于对美景的陶醉之中。紧接着,一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顿时收回流连于美景中的视线,催人深思。总的看来,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是词人伟大心灵的呼声和召唤。“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词人当年与无数仁人志士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那惊心动魄而不平凡的岁月。“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此时,词人旧地重游,想起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视***阀如粪土。词的下半阙,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结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凌云壮志。也有人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其实,“到中流击水”可以理解为“到中流击楫”。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鉴赏要点】
1.写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词写的是寒秋景物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2
真实的学习情境性,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迥异于传统教学法的突出之处。1962年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笔者改动三字,“教学贵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造境燃情”,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充满热情地进入学习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感知诗意,领会技法,得到审美熏陶。
徐荣祥在《教育,要亲近自然》中认为:在校园里,一枝花、一泓水、一棵树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一门课、一位教师、一次考试的价值同样重要。”钱理群先生曾深情回忆师生月下围坐学《月赋》的美好情景。现在的学校,差不多都建成了花园式学校,春园花朝,绿树蓊郁,群葩吐芳,美不胜收。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培养出的只是一群只会枯坐教室,死做题目,对身边的美景毫无感应的树瞎花盲,那实在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失职。真正的语文老师,应该既会读纸上之书,又会读自然之书;而引导学生读纸上之书和自然之书时,又不是随意散漫地心血来潮。笔者所在的学校,花草树木已达140多种,每年春天,笔者都会抽出一两节语文课,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赏看一些名花嘉木***片,再让学生赏读一些咏赏名花嘉木的诗篇。有了这些任务驱动的“纸面功夫”后,再带学生穿行于校园的花香树影之中,边赏花木,边聊语文。活动结束,再让学生重温古今中外赞树咏花的佳作。引而后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自然高涨,每逢这样的活动结束,我总能收到一批充满诗情画意的随笔佳作。汇编成一本《花香树影中的行吟》后,学生都特别爱读爱看。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说得好:“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自而至,不为而成。”师生协同,指向明晰,多作一点语文学习的诗意游泳,是提高语文学科魅力指数的重要途径。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回目“不悔仲子逾我墙”。笔者在引发学生诵读《诗经》的兴趣时,就有意创设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首先问同学:有谁知道这一回目的意思吗?学生说不知道。但笔者知道他们急欲知道,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在学生“猴急”时,笔者先卖个关子:“读过《诗经》的人就能读懂这一回目的意思了。”学生忙问:“在哪里?在《诗经》的哪里?”笔者乘机向学生布置课外赏读任务——搜寻并赏读《诗经·郑风·将仲子》,第二天上课交流赏读心得。
经过课外赏读,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同学们兴奋地互相感叹:我们的祖先并不是那么一本正经嘛,还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呀。成语“人言可畏”竟然在《诗经》里就有了!
在赏读过程中,同学们也明白了“将仲子”的“将”是“请”的意思,应读作“qiānɡ”。有的同学还举一反三,说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将”也应读作“qiānɡ”。
再结合《倚天屠龙记》中峨眉派女侠纪晓芙与魔教头领杨逍的爱情故事,同学们都明白了“不悔仲子逾我墙”这一回目的深刻内涵。这一回目表明纪晓芙爱上真正具有男子汉气概的杨逍是无怨无悔的,因此她将自己的女儿取名为“杨不悔”。
在这样一环接一环的任务驱动下,同学们在叹服金大侠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又深深觉得《诗经》里的人物仿佛就是邻家男孩或女孩,《诗经》里的不少语言依然鲜活地留存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二、确定任务
在片面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风潮卷袭下,在“非指示性教学”、多元解读泛化的今天,语文课堂放羊式教学的现象风靡一时,从而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中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向进行学习、研讨论诚属必要。学生带着明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去温故知新,去思考钻研,可以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探究能力。
赋诗填词,向为雅事。引导学生趋雅向上,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当第一堂课指导学生研习了《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写作背景、字词内涵和思想内容后,笔者给学生确定了一个课后写作任务:每人以自己的母校东阳中学为题,填写一阕《沁园春》。
有了初中时学过的《沁园春·雪》和高中刚学的《沁园春·长沙》打底,尽管是高一新生,但同学们对于写作《沁园春·东中》不但没有感到发怵,反而跃跃欲试。
学生的词作很快交上来了。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词作中各句的字数都符合词牌的要求,但大多忽略了《沁园春》词牌须带“领字”、多抒豪放之情、韵脚安排有其特定格式等特征。
第二堂课,笔者利用课件申述了《沁园春》词牌的相关知识:
当代中学生填词,对平仄可放宽要求。但《沁园春》词牌所特有的宜抒壮阔豪迈情感、全词共114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上下阕各有一领字等规则必须遵守。
笔者以张雅雯同学的词作为例,作了评析。笔者首先肯定了张雅雯同学的词作在内容、格调和体式上的不少可取之处,同时指出她的词作还存在该押韵处没完全押韵。笔者发动全班同学共同思考,一起来帮助张雅雯同学修改词作。
针对某些资料对《沁园春·长沙》下阕“领字”的不同说法(有的认为是“忆”字,有的认为是“恰”字),笔者除了让全体同学温习***的《沁园春·雪》,还引入了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和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
通过对《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和《沁园春·寄辛承旨》四首词作的认真研读感悟,同学们都明白了《沁园春》词牌下阕的领字应是第三句开头的第一字。明白了这些,笔者让全体同学对自己的词作进行了回读审视,然后要求他们按照情感基调、字数、押韵、领字等四个方面的任务指令,对自己的词作进行“二度创作”,重新填写《沁园春·东中》。有明确的指令,有明确的指导,经过再次努力,不少同学都写出了形式和内容臻于完善的词作。
明确写作任务,通过读和写的双向互动,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沁园春》词作的格律和内容、风格等的认知,又引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自主研习、协作共进
现代人的学习,既是个体性的沉潜思索、钻研探究的过程,也是相互探讨、启发共享的过程。语文教学一味强调自主学习,容易陷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狭隘局促格局;片面提倡对话、讨论、共享,也容易让课堂变成表面热闹、实则高耗低效的群嚣闹市。正确的选择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当接收到明确的学习指令和任务后,单兵作战与协同进攻不偏执于一端,而是紧密结合,双管齐下。
笔者听过一些有关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发现不少课堂只知道从文章学的角度或训诂学的路径展开教学流程,造成的结果是,只见字、词、句、段、篇的理性剖析,未见诗的灵性和情趣。教学味同嚼蜡,听者恹恹思睡。怎样才能激活诗词教学中的诗性因子?笔者按“自主研习、协同作战”的原则,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诗歌与对联携手:优秀的对联,本身就蕴含着诗美与诗趣。对联配合教学,运用得当,可以与诗歌的相关教学内容互为生发。在讲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尽量避免四平八稳、照本宣科式的作者介绍,而是课前向学生下达学习指令:
自主查阅《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中学《语文》课本作家名联辑录”,以及***书馆中的相关纸质及网络资料,找出一副与辛弃疾有关的对联,互相提醒、帮助,读懂并背诵这副对联。
与辛弃疾有关的对联不少,最有名的当数郭沫若的“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一联。但此联用典较多,诠释起来费时费力,容易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核心内容的学习。笔者让学生自我查阅资料进行研读,再请他们在课堂上作简单介绍并背诵,有效拓展了课堂文化涵量。笔者在课堂上又选用了学生推荐的诗人臧克家为山东济南辛弃疾纪念馆题写的一副对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此联内蕴丰厚,用语浅显,适宜课堂穿插。学生在诵读对联优美词句的过程中,怡情动心,就会对辛弃疾的一腔报国志、壮志难酬心及其文学成有更多的感性体认。
2.以诗去点燃诗:由一首诗有机地引领起众多的诗,众妙荟萃,云蒸霞蔚,更增诗味盎然之趣。在正式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前,笔者下达学习指令:
通过自主回忆,或同学互问等方式唤醒对小学、初中时学过的辛弃疾词作的记忆。
结果,课堂上学生多半能将小学时学过的《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初中时接触过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词背诵出来。温故知新,便可用一星诗火引燃诗歌学习的烈焰。
3.古词与新诗辉映:不少老师感叹古诗词教学上不出味道,这固然与教师自身阅读面狭窄,腹笥空乏大有关系。就诗论诗,单薄拘谨,在联想上敛翅垂羽,自然引发不了学生学诗的兴味。钱钟书先生说:“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教师只有广书卷见闻,才能使性灵活泛。平时多读书,多积累,上课才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而认真设计学习任务指令,积极发动学生以课文为根据地,或自主,或协作,广搜博览,在拓宽视野中领略诗词妙趣,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生查阅资料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首题为《读稼轩词》的新诗:
江山千古/英雄难觅/谁的豪放歌声似虎/气吞万里//断云依水/百鸟无言/襟衫湿透/故人问我何处成愁/残破的秦砖汉瓦//回首/千古事灰飞烟灭/那人已瘦成/一册薄薄的宋词/惟如铁的心/在格律中/化为剑啸/至今铿锵
《读稼轩词》一诗巧妙地嵌入了辛弃疾词作中的不少词句,对辛弃疾的性情与才情都作了优美而深情的诠释。课堂上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这首新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别有情趣。
此外,在讲到辛弃疾的一腔忠君爱国之情时,学生找到了梁衡写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把它进行资源共享,既拓宽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诗情与美文的精神洗礼。即便应试,也可以比别的学生能力高出一筹。当学生做到这样的语文题目时,满分自是手到擒来:
下面是作家梁衡《把栏杆拍遍》一文中的话,其中“一人”是指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本文转自wWw.dYLw.nEt 教育教学论文]
A.辛弃疾 B.岳飞 C.文天祥 D.柳永
四、效果检测评价
无检测,学习过程容易浮泛;无评价,不利于教学的长善救失。在任务驱动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的科学检测和评价必须及时跟进。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3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精彩
【中***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情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媒体的运用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的引导下去体会、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讲解《离骚》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生辰,原文“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古汉语,光靠老师讲,学生始终无法理解,单纯的翻译始终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运用多媒体,就容易的多了,播放《百家讲堂》中的一期节目,对屈原生平的介绍,再配合适当的讲解,学生在历史史实的***片和故事中,生动具体的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至于古汉语词句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
例如教学高一《沁园春·长沙》,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长沙》课件中的朗诵,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研读: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方法,去鉴赏《沁园春·雪》,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三、构建阅读情境,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朱自清《春》一课教学时,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他巧妙把感受描绘城一副新鲜、活泼的春景***。这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教学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的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
四、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教学信息。
传统教学“封闭式”的教学弊端之一,是就课文讲课文,跳不出“书本”,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提高教学效率。当今时代,知识激增,信息爆炸,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就必须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让学生透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评《山行》一文时,多媒体展示出原文的重难点,让学生观赏诗人笔下的秋景。然后再展示历来古人笔下的秋思。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到关于秋的诗,比如《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等。由此可见,多媒体对拓展孩子的思维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多种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拓展儿童的想象力,涵养儿童的美感。”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心理学家研究也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教学《桂林山水》,我利用七张幻灯片进行演讲。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漓江水平的像一面镜子,有跟前一直伸向远方。近处,小船荡游漓江上,水流无浪,倒影不曲,真可谓是静啊!接着指导学生继续看幻灯片,让学生说出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水底的沙石清楚可见,倒映的树木像在镜子里一般……水真清啊!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又从投影的色彩中理解,“犹如一块无暇的翡翠”。使学生对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有了正确形象的认识,犹如身临漓江。
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4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策略
诗歌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通过精美简短的文字塑造作者隐晦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职高语文中,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学生的心头病,学生出于很多原因,对诗歌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困惑,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让学生能够深刻地品读情感,赏析唯美,肯定诗歌的魅力之处,
一、职高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是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一种强大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想象力,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不会发明蒸汽机,爱迪生不会发明电灯。诗歌中有许多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尽夸张之能事,只要一读,我们就能被这庞大的气势吸引进去。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定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应该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之上,职高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经历,这些都为诗歌鉴赏铺垫了一定的基础。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言简意赅,篇幅一般较小,叙事简练,可是蕴含的道理和情感却很深刻。诗人在写作时大都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深掘内心,学生很容易对诗歌理解产生隔离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考查,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出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等,使他们不再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上。
二、提高职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
1.创新教学理论依据,把握诗歌内涵。为提高职高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充分把握诗歌内涵,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里所描绘的画面中,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学生自我鉴赏的目的。要在讲解过程中,对高考中的典型诗歌鉴赏例题进行分析,以传授学生做题技巧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注重课堂实践。在职高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得学生能自我分析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其感悟叙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与作品情景交融。诗歌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所以越是成功的诗歌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创作有赖于想象,鉴赏也需靠想象。如讲杜甫《登高》一诗,教师在上课时宜点拨学生想象诗人当时俯仰的见闻情景,于脑际间浮现凄清惨淡的特写画面。想象万叶飘逝凄凉、长江汹涌不息的开阔意境,描绘出一幅声***并现的悲秋***景,从而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4.加强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例如,教师在讲解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诗句时,教师不仅要解释作者所描绘的满山红叶,百只船在激流中竞争,鹰在长空飞翔和鱼在水底遨游的字面意思,而且要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停留于字词表面,而是透过描述性的词分析诗歌意境来洞悉作者的写作意***。该诗歌中作者的写作意***是通过鹰、长空、鱼、浅底、百舸、江流以及漫山枫叶等一系列开阔的景物来表达阔达的胸襟和眼界。
5.通过拓展性阅读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沁园春・长沙》后,可根据学习情况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该作者的一系列诗歌,如《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以及《七律・长征》等。通过纵向的拓展阅读深入到作者的写作主旨中,达到深刻独到的诗歌鉴赏效果。学生也可横向地对诗歌进行拓展式阅读,以拓宽对诗歌的理解途径和见解,全面促进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其中,教师可根据诗歌风格类型进行拓展性阅读策略实施。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诗歌《卫风・氓》后,可安排学生拓展阅读《涉江采芙蓉》《琵琶行》《长恨歌》以及《湘夫人》等篇目。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个十分博大、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涉及的也只是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的方面,还有许多方面和教学环节不是本文所能详述,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芳 浅论提高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读与写(上,下旬),2014,(16),85-86。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5
1. 创设恰当的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学生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念奴娇o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o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2. 利用妙联旧知来提醒学生
“联”,即把学生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的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便于学生们快速入题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学习的词《沁园春o长沙》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o雪》,我们为***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o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这样,我就驾轻就熟,既回顾了旧知,又轻而易举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运用妙设故事来吸引学生
即上课之前给学生讲个故事,先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学生在急于弄清原委时就拉开了新课的序幕。比如我在执教《雷雨》时是这样设置导语的:“有这样一个大家族,本来也和一般的家族一样有父亲,母亲和子女,但是在这个家庭的上空却始终笼罩着重重的阴云,空气在变质,关系在复杂,人伦天伦在扭曲,从而使夫妻不像夫妻,父亲不像父亲,母亲不像母亲,兄妹不像兄妹,这是怎样的一个奇怪的家庭呢?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禺先生的《雷雨》,走进这个奇怪的家庭。”在这个故事的引导下,学生马上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能达到最高,老师教起来省劲,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何乐而不为呢?再如,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是这样设置的:“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女子却爱上了一个奇丑无比的男人,这个丑人莫名其妙的被绑在绞刑架上,受到围观群众的唾弃和毒打,而这位勇敢的女子却不顾所有人的眼光,毅然决然的走上邢台亲自给干渴的丑人喂水,当无尽的磨难压向这两个人时,他们却双双从钟楼上跳下,用不屈向这个世界表明什么是真正的美和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分析到位,理解的很好!这节课很成功!
4. 善用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的词《沁园春o 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o雪》,我们为***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o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5. 巧设一些问题,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上课之初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话,我想会对一节课的教学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6
关键词: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励学生爱国主义的信仰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治性、教育性。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第二个环节——研读: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身心都来一次洗礼,不但可以激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又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锻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醉翁亭记》中作者于民同乐,寄情于山水,愿与民共舞的思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秀丽、俊美的祖国大好河山,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三.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激情的涌现
《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的结合教育素材,让学生多看、多读、多写。进行一系列的强化表达能力的训练。如学习《三峡》后可以让有条件的孩子同家长一起看看三峡,写一些观后感。既可以锻炼意志,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7
【关键词】中职 诗歌音读 情读 醉读
【中***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62(2012)12(a)-0135-01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是职教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诗歌是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净化学生的灵魂。进行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是,一个时期以来,中学的诗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魅力,或说文解字,或标准化考试,应试性极强而诗性不足,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本身需求,没有探索出一条符合诗教规律的途径。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鉴赏仍停留于单纯的知晓主题、手法,而对于美的熏陶、本真的情感体会较少,感觉诗歌是遥不可及的。职校学生往往知识水平差异非常大,所以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另一方面要让全体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逐层“音读一情读一醉读”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陶醉在诗歌的意境中,并联系实际,唤醒他们自己的真情和共鸣。
1 诵读法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现状
诗歌泛指各种形式的诗。诗歌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高度凝练的语言,用很少的文字概括诸多的内容,是文学的精华。诗歌形式多样,可以是古体律诗,可以是现代新诗。诗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阅读实践活动。
诵读法自诞生以来,一直与语文教育相伴相随,交织缠绕,沉浮变迁语文教育的历史表明,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关于诵读法,我们要讨论的关键问题已经不再是要不要诵读,而是诵读什么、诵读多少和怎样诵读。诵读是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名家录音多,教师范读少;纵声朗读多,低声微吟少;诵读次数多,诵读层次少。目前,研究主要焦点落实在:(1)配乐读;(2)***文读;(3)比赛读;(4)音读、意读和情读、美读。
2 “三读法”在中职诗歌教学践行中的理论依据
2.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的潜能。
2.2诗歌诵读法
诵读方法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3 “三读法”在中职诗歌教学中的实践解析
下面我以《沁园春‘长沙》几段教学环节为例,对“三读法”诗歌教学模式进行解读。
3.1诵读品味之音读:注重学生在做到音准与停顿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实践的教学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四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1)整体感知这首词:学生大声地自读这首词,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或停顿疑惑可以举手提问,教师把字或句子写到电子白板上,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规范。(2)正音:多媒体展示这首词的容易读错字词,学生齐读。(3)断句停顿:因为词原是用于配乐歌唱的,词牌决定了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所以对词的有关常识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词的断句停顿,因此,我设置了“了解词的相关常识”环节。(4)学生齐读这首词。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常识,并在诵读诗歌时,注意诗歌音准和断句停顿,初步进行自我情感体验,为下面进一步品味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3.2诵读品味之情读:注重学生在做到理解诗歌内容与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实践的教学
在此环节,我设置了这样几个由表及里的层次性问题:(1)这首词的景象描写集中在什么地方?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作者描绘的景象又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色彩呢?(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你觉得这首词哪个字或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背景,通过欣赏诗歌中的景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情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开掘情感的源流,使学生较好地提取情感的储备,借以进行情读。
3.3诵读品味之醉读:注重学生在做到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实践的教学
在这一环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积极展开讨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看今朝,我们要奋发向上,建设伟大的祖国。在这样一个感性升华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多形式诵读:(1)请同学们在体会诗歌的基础上读这首词。(2)播放《沁园春.长沙》配乐朗诵,请同学们对比评价自己的朗读情况。(3)请两个学生范读《沁园春‘长沙》,其他同学仔细聆听,认真评价。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8
潍坊植物园不仅具备了植物园的特征,在规划设计中,还特别注重了其景观效果。现将潍坊植物园的景观规划及特点浅析如下:
1 根据地形特点,园内建设了植物专类园和科普馆
1.1 松柏园 松柏是裸子植物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誉。潍坊植物园的松柏园主要栽植了红豆杉、矮紫杉、粗榧、乔松、香柏、北美短针松、樟子松等近80个树种。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常青,历严冬而不衰。红豆杉又称紫杉、赤柏松,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贵植物,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全世界共有11种,我国有5种。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被公认为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
1.2 木兰园 占地1.7万m2,栽有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二乔玉兰等70余个品种。玉兰株干高大,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迎风摇曳,宛若天女散花。再加上清香宜人,沁人心脾。紫玉兰又名辛夷,不光是美化城市的名贵树种,还是中医界***鼻炎不可或缺的一味药材。
1.3 槭树园 是以观赏秋季红叶为主的一处专类园,占地1万m2,栽植槭树科植物 23种。全世界槭树植物有199种,中国是世界上槭树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已知有151种。槭属植物中,有很多是世界闻名的观赏树种,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五角枫、元宝枫、红枫、三角枫、九角枫、羽毛槭等。槭树属色叶植物,在世界众多的红叶树种中,槭树的秋叶独树一帜,极具魅力。秋季叶渐变为红色或黄色,还有青、紫色,为著名的秋色叶树种,可作庇荫树、行道树或风景园林中的伴生树,与其它秋色叶树或常绿树配置,彼此衬托掩映,能增加秋景色彩之美。
1.4 月季园 月季花是华夏先民北方系(传说中的黄帝部族)的***腾植物,也是潍坊市的市花。月季园位于植物园的中心区域,栽植各色月季40余种,有树状月季、藤蔓月季、丰花月季、大花月季等。植物园内专门建设了1个月季岛,月季岛上种有不同色块的月季花坛,红似火,白似雪,橙似霞。月季又称“月月红”,自然花期5~11月,开花连续不断,花色丰富,花香浓郁,北京奥运会颁奖花束就是月季(中国红月季)。月季花瓣可以提取芳香油,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具有活血、消肿、解毒、止痛等药用功能。
1.5 杏桃园 杏桃园是以栽植杏树、桃树为主,共42个品种。“桃红又见一年春”。我国自古以来就用桃花来象征春天。阳春三月,桃花“争开不待叶”,盛开于枝头。杏树则象征幸福, 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同时因为杏花的美丽,常用以形容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都表达了人们对杏的赞美。
1.6 樱棠园 樱棠园以栽植樱花和海棠为主,有西府海棠、红丽海棠、钻石海棠等34个品种。樱花为早春观花树种,盛开时节繁花艳丽,如云似霞,极为壮观。海棠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素有“国艳”之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每到春季,各色樱花、海棠竞相开放,色彩缤纷,争奇斗艳。
1.7 红果园 红果园占地2400m2,是一处集各种果树植物于一体的专类园。有舒肝顺气的木瓜,有酸甜可口、开胃消食的山楂,有开口笑迎远方客的石榴,还有枣树、苹果、梨、李、山定子等果树,是春季看花,秋季观果的好去处。
1.8 木樨园 木樨园内种植着被子植物最高等菊亚纲,主要树种有流苏、丁香、白蜡、大叶女贞、锦带等89个品种,是一个品种繁多的亚纲。流苏高大优美,枝叶茂盛。初夏满树白花,嫩叶可代茶叶作饮料,果实可榨油,木材坚硬细致,可制作器具。丁香花:拥有天国之花之称,具有独特的芳香,在观赏花木中享有盛名,已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在西方,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也受到天神的庇护。丁香花花朵基本都是4瓣的,偶尔会有6瓣、8瓣的变异,5瓣更是少见,所以传说:5瓣的丁香象征着永恒的幸福,如果谁能找到5个花瓣的丁香花,就能找到幸福。
1.9 竹园 竹园内种植有淡竹、湘妃竹、黄杆京竹等17个品种的竹子。该处设计将竹子与水系、竹榭、山体结合起来,形成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观赏性景观,在嘈杂的城市中营造出世外桃源的优雅与恬静。
1.10 牡丹园 牡丹园栽植牡丹20余个品种2000余株,是从荷泽、洛阳等地引进的,品种有大富贵、状元红、红辉、大胡红等,是植物园的主景区之一。牡丹是我国特产的名贵花卉和药用植物,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美好、幸福的象征。因其品种多、花姿美、雍容华贵,堪称“花中之王”。
1.11 盆景园和科普馆 是整个植物园中的一组主建筑群,采取中式建筑风格:白墙、黛瓦、栗色木构件。盆景园占地6000余m2,里面有3个展厅,主要收集了国内外珍稀名贵树桩盆景。科普馆占地2000余m2,用于植物科普知识、动植物化石、标本等的展示。它的中央是一处占地300m2的观光温室,里面是一些热带、亚热带植物。
2 园内设有建筑小品,与园内植物遥相呼应
2.1 喷泉 植物园内的喷泉是满铺着卵石的会跳舞的泉。开启时,一段段玻璃状的水柱飞来飞去,不溅不散,喷射时产生的负氧离子有益身体健康;它造型美观独特,变化万千,动感强烈,能极大地美化和改善环境。
2.2 茶室 茶室是一个3层的单体建筑,供人们喝茶休憩。茶室的外形犹如古堡,外墙运用了仿古材料,与植物园内的景观十分协调。
2.3 廊架 园内建设了多处木质及钢制廊架,廊架周边种植了各种藤类植物,廊架周边设有座凳,既达到了美观的效果,又方便了游客休息。
3 园内建设了树阵广场、水系等园林元素
3.1 银杏广场 在植物园的东大门前,种植着树龄百年以上的银杏树,银杏树周边硬化了广场,银杏广场因此得名。银杏又称“公孙树”。其特点是生长慢、寿命长,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寿命达千余年,叶似扇状,果实白色,又名“白果”,既能食用,又是非常好的中药材;无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是著名的无公害树种,为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
3.2 榉树广场 榉树又名大叶榉、血榉,是榆科榉属的乔木树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它的树冠广阔,叶色季相变化丰富,木质坚硬、木纹优美,既是观赏秋叶的优良树种,又是制作家具的优良木材。
3.3 白沙河水系 白沙河水系自东向西流经植物园,向西汇入虞河,面积2.8万m2,是潍坊市一条古老的河流。白沙河常年流水不断,河底白沙清晰可见。河中种植了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40余种。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9
【关键词】写作成因 创作过程 阅读规律
语文课文教学常常侧重于阅读这一层面。有人认为,阅读量提上去了,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写作素养自然就提高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我们接触到的学生群体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阅读量,但写作水平仍往往不尽如人意。
记得读大学时,一位同学揭秘自己作文得高分的绝招:我集中精力认真解读,准确地说,认真推敲了十多篇优秀作文的结构,分析了作文使用的材料、手法,把它们化为我的独特营养,高考作文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的确,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具体地说,即为文章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今以的《沁园春·长沙》为例来谈谈这种把揭示文章写作成因、过程与阅读规律结合起来的语文教学思路。
从创作上讲,《沁园春·长沙》写作动因不同于学生常规作文,它是一代伟人有感而发的力作。即将到广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发动农民运动,从情感上推测对此他可能是充满信心的,可能是平淡的,也可能是心情沉重、缺乏自信的。感情不同,则要写出的词从意象到意象的特点都会大相径庭。
的情感是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学生从已经学过的《沁园春·雪》一词中就可以推断出来。如何去表现这种积极向上的豪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自己的思路。再回过头来,梳理一下的思路:***—看—怅寥廓—问—携来—忆—恰—记,这些字眼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具体而言,就是作者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美景,激发出内心的感慨,情不自禁问出“谁主沉浮”的问题。接下来怎么写?可以直接回答,也可以通过写景含蓄地回答。作者高妙之处是通过“同学少年”的不同侧面的特质来展示这个群体卓尔不群的素质,尤其是结尾用一个夸张的游泳场景进一步表现“同学少年”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与《沁园春·雪》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下面两方面变化:《雪》在“望”景之后,仍然以想象中的景来表达情感;而《长沙》在“看”景之后,却由景物触发出情感,直抒胸臆,发出疑问。其次,《雪》的结尾是直接抒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长沙》的结尾是以一个夸张的场景结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能“主沉浮”的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
对写作过程的揭示还需要在微观上做些揣摩。如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如果学生要写,能写出什么?再看的词写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有序安排;如何让它们做到变化而充实?这就会引出远近、高低、动静、视觉等与写作有关的概念。
再如,写“同学少年”,如何写出他们的特质?这就会引出“多角度”“立体”“侧面”等写作概念。
这样对作品写作思维脉络的揭示,对创作主体成文过程的还原,定会对学生写作很有启发。
再说说阅读教学的实施。本文是一首词。诗词教学包括三个方面:语言、内容,表达技巧。语言包括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内容包括诗歌意象、意境、诗歌的表情达意等;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又以诗歌内容为鉴赏阅读核心。
从具体操作上看,阅读可以从微观出发,归结于宏观;也可以由宏观而微观。有些老师喜欢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然后结合文本具体材料验证或校正学生的最初感觉,这就是由宏观而微观。
由微观到宏观是另一种构思,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局部出发,逐渐指向某段甚至全文的内核。
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我引导学生从微观入手,一步步让学生去体会一代伟人的大气磅礴,体会词人宽广的胸襟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未来前途的自信。
我们把上阕内容分成三个小层去逐步考察:第一层次,我们要求学生把三行文字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标准的句子,并体会词作语序的妙用。改动的句子为:寒秋,(我)***(在)橘子洲头,(我看见)湘江北去。而词作把“***”提到了最前面,把看到的流动的湘江也相对提前了,妙处何在?我们引导学生从“立”字的原形出发,“立”就是一个大写的“人”高高站于天地之间。联系的十六字令《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意境思考,我们能想象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壮志,也为全词确定了感情发展的方向。因为,面对秋天,人们的情感可能是悲伤的、哀怨的、凄婉的、平静的、豪迈的……,推到词作之首的一个“***寒秋”句子,就把一切低迷消沉的情感一扫而空,留下的只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乐观向上的、豪气满怀的伟人情感。
第二层次,则是看到的秋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作者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由静而动,由植物而动物而人,思维不断拓展。学生很容易感受得到这里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不同,后者写景中有明显的表明情感方向的字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学生从这组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出发很容易揣摩出景色营造的氛围、意境: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给我们无限的、积极向上的美感。这些景物自然地会触发词人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第三个层次,“怅寥廓”是难点。默写起来是难点,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这三个字实际是因寥廓而怅,也就是因看到山河之壮阔,天空之高远,情不自禁要把心中瞬间涌起的对人生的思考迸发出来。作者不问人,而是问“苍茫大地”,有“天问”之气魄,算是直抒胸臆。
至此,我们完成了对词作上阕的微观解读。把三个层次结合起来,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词作上阕的内容。上阕作者运用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写了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实际是无疑而问)。
下阕我们也从微观入手,通过体味一些词句,感受写人的具体角度,从而整体把握这一群人(同学少年)的品质,思考这样的一群人是否能够承担“主沉浮”这一历史重担和神圣使命。下阕在写法上以怀人忆事为主。一个“携”字写出“同学少年”的亲密,“峥嵘”写出了他们的团结品质,面对风雨如磐的岁月,他们冷静、手拉着手、心连着心。“少年”写出了他们年轻有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出了他们奋发有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了他们关心国家、关心民生的思想;“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了他们蔑视权贵,不同流合污的人格魅力;最后一个场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侧面反映这群青年有缚苍龙、改造社会的气魄,他们是“中流砥柱”。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宏观上领会这群人的精神面貌,就很容易懂得:他们是时代的骄子,时代的真正主宰。他们就是“主沉浮”的人,与上阕的疑问前后照应。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奥妙,我们设计了一道小题,来巩固课堂阅读的成果: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人们说“遍”和“染”字用得好。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这一小题涉及到语言、手法、内容三个方面。学生在具体解答时,往往不是很周密。我们进一步做了指导: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复述或展开这两个词表达的内容,二是抓住方法,并作具体分析,三是把这两个词的所表的情达的意具体表达出来。
“遍”,是从范围角度对“红”这种暖色的层层铺展,山树由于浸秋霜而成红色;“染”字,是说山林像被人工染成了红色,是彻底地染红了,着意于程度。这两个字描写出对山林远景的视觉,甚至触觉感受,突出了湘江两岸景色的壮美,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形势的如火如荼。很好地表现出词人奔放、激昂的感情。
总之,和学生一起去还原作品的创作成因、创作过程,能够让学生建构起模仿写作的意识,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阅读,尤其是深层次阅读;和学生一道,带着阅读规律进行阅读,能够深入到文章的核心区感受、品评作品的意趣、旨归,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好的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0
关键词 诗歌 诗境 动与静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诗境中的动与静问题,是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教学上的难题,是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课题。依照中职学生自身文化学科知识基础薄弱的状况,充分利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时所学诗歌的一些知识,再根据现在中职语文教材的要求,笔者对诗境中的动与静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扬长避短,总结出几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诗歌是文字语言的准确表达的体现。如何让读者(学生)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是语文诗歌教学关键。诗歌是讲求意境的,分析诗境中的动与静,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欣赏诗作,就要欣赏诗作创造出来的意境,从意境中仔细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达到增加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诗作的意境有动的,有静的,也有动静结合,静中含动、以动写静。
首先,诗作的意境,动态性是最常见。唐代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可为典范。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所见的动态秋江美景,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动态画面,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画面,是诗人流离失所的写照。接着颔联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广阔的动态美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动感之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以上四句写动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动态秋景,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彩。颈联两句,详述了人生凄苦、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抒发了诗人的哀叹。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对诗的动态理解也就比较容易。
其次,诗作的意境,静态性也是常见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颈联。景物仅选四大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都是静态景物,概括而准确地传出了塞外旷远荒凉的景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给正切在地平线上的“落日”加上一个“圆”字,让它衬托在“孤烟”、“长河”的背后,多么静寂的景色啊!而此静寂的环境气氛和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一致的。当时,表面上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带着这种激愤而又抑郁的心情出塞的。所以,“大漠落日”的苍茫辽阔的无限风光,丝毫不能驱散他孤寂惆怅之情,而把这种感情巧妙地融入北漠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读着这名句,又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诗人所寄托的那种孤寂惆怅之情,学生也就心领神会了。
第三,还有不少的诗作是动静有机结合的。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便是一例。词的上阕开头“***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的是在深秋的季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向北奔流,江水滚滚奔流着,这是动态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除了写山红水绿的静景,还着意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在碧绿的江面上许多船只争先恐后地扬帆飞驶。接着又进一步展现了两个动态的特写镜头:雄鹰长空翱翔,鱼儿水里畅游。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和谐完美。为下面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诗人的博怀自然而然倾注在诗作的字里行间,这种思想感情也犹如涓涓细流自然地注进学生的心田里。
第四,有些诗作的意境除了有动的、静的和动静结合以外,还寓有静中含动,形静而实动的情况。《木兰诗》中有这样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表面上看,它是一帧静态画轴:朔气凛冽,柝声阵阵,月色皓皓,将士们***中静宿,***帐之外,星夜设哨。其中一位哨兵长鞭在手,威风凛凛,可敬可畏。可是通过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哨兵,一联想,再结合全诗的内容,“机杼忧叹”、“市购戎装”、“途中思亲”“天子召见”、“辞官回家”、“合家接迎”、“伙伴惊忙”等,一组组有动有静的画面,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一个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屡建奇功的铮铮英雄铁汉仿佛向读者扬鞭致礼的慢镜头移过之后,便是一位“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云鬓黄花少女似乎向读者姗姗走来。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不慕功名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从木兰这个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至此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跟着老师的分析而更开阔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沁园春长沙赏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