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篇1
关键词: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
【中***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6-01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把血液制成薄血涂片,按照形态特征分类计数白细胞,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1]。
1标本来源
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50例,其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3岁。
2 计数方法
2.1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1.1标本采集 可使用毛细血管采血法所取的样本或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
2.1.2试剂 瑞氏染液。
2.1.3操作 将血液滴加在洁净的玻片上,用推片将其推成薄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蜡笔在血涂片两头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于血涂片上,使之覆盖整个血涂片,固定0.5~1min。滴加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匀,染色5~10min。用清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即可镜检。
2.1.4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01~0.05(1%~5%)分叶核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
2.2血细胞仪三分群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2.1标本采集 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1~2ml。
2.2.2试剂操作 根据仪器不同使用其配套试剂。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2.3参考值 仪器的报告方式为小细胞、中间细胞及大细胞。小-细胞代表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胸及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大细胞代表中性分叶核以及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2]。小细胞群(1.0~3.3)×109/L。中间细胞群(0.2~0.,7)×109/L。大细胞群 (1.8~6.4)×109/L。
2.3血细胞仪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3.1标本采集 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1~2ml。
2.3.2试剂方法 根据仪器不同使用其配套试剂。操作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3.3参考值 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报告方式同手工法,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故参考范围如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虽然仪器法白细胞五分类采用了多种技术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由于仪器是依靠细胞的各种物理化学特性来进行细胞分类,与手工方法利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不同,故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准确性不如手工方法。手工方法仍然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金标准。
3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意义
3.1中性粒细胞 具有吞噬和激活补体功能,能吞噬细菌和组织细胞碎片,激活的补体成分(C3a、C5a、C567)具有粒细胞趋化作用。
3.1.1增多 ①反应性增多 见于:a.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特别是化脓性细菌全身性或严重局部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阑尾炎、急性肾盂炎或肾盂肾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b.炎症,化学性如腐蚀性或刺激性化学品损伤、急性胰腺炎、化学性腹膜炎;免***性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脉管炎等。c.急性中毒,化学品或药物中毒,自身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酸性酸中毒。d.急性失血,尤以内脏出血如肝、脾、宫外孕破裂出血;1~2小时开始升高,2~5小时达高峰。e.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肺、肾、脑等脏器梗死,肌肉挫伤、大手术后。f.排异反应。g.恶性肿瘤,尤其合并感染、坏死或骨髓转移时。②肿瘤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1.2减少 ①感染 某些病毒或杆菌感染如流感、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机体反应性降低时的严重感染。②造血功能障碍 缺乏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造血原料如巨幼细胞性贫血。③骨髓病 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肿瘤骨转移、苯中毒、辐射损伤。④破坏过多 自身抗体如免***性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症等。⑤药物 多种抗肿瘤药物、氯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奎诺酮类、万古霉素、磺脲类、氨基比林、非那西汀、保太松、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类、氯丙嗪、奎宁等药物使用。⑥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Felty综合征。
3.2嗜酸性粒细胞 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受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调节,吞噬免***复合物和异体蛋白。
3.2.1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荨麻疹、药物过敏反应。②寄生虫病,尤其是肠道外感染如华支睾吸虫、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病。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肿瘤性疾病,如肿瘤转移坏死时、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⑤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⑥酸细胞浸润性疾病,如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伴有肺浸润的嗜酸细胞增多症如L0f. fler综合征、嗜酸细胞性肺炎、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以及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炎、嗜酸细胞性肉芽肿等。⑦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传染病恢复期。⑧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3.2.2减少 见于急性严重感染如伤寒、肺炎、败血症,各种急性应激如创伤、大手术后,皮质醇增多症或皮质激素***,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3.3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有IgE的Fc受体,与IgE结合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发生颗粒释放反应,颗粒含有组胺、慢反应物、肝素、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3.3.1增多 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也见于慢性溶血、脾切除术后、淋巴瘤、骨髓转移癌、铅中毒、过敏反应。
3.3.2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3.4淋巴细胞 免***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和体液免***。
3.4.1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6岁前儿童期伴随免***功能成熟过程。②感染,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细菌感染如百日咳、结核病、布鲁菌病;螺旋体感染如梅毒。病毒感染可见胞体大、核不规则、胞浆丰富或泡沫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有时也见于药物过敏、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自身免***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前。⑤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4.2减少 主要见于皮质醇或烷化剂***,辐射损伤、免***缺陷综合征、先天性免***球蛋白缺乏症。
3.5单核细胞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清除坏死细胞和异物、向T细胞传递免***信息功能。
3.5.1增多 ①病毒、立克次体感染,如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②慢性细菌、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梅毒、疟疾、黑热病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④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3.5.2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武汉: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2-133,137-138.
白细胞计数篇2
白细胞参与人体的防御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5]。本文结果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多,均高于对照组(p<0.01),出血性脑卒中白细胞计数增多较缺血性脑卒中更为显著(p<0.01),此与文献报道[6,7]脑梗死患者白细胞几乎无变化不符,而与姜云、那开宪报道[8]较一致。本文还发现白细胞计数增多与血肿体积或梗死体积有关,病灶范围越大,白细胞计数增多越明显,增多的发生率也越高。由此可推测白细胞计数增多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脑卒中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沉积过程,也伴随一个慢性炎症过程[9]。炎症反应时,白细胞浸润、聚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白细胞的聚集、黏附阻塞了血管,妨碍局部循环的通畅,同时白细胞可产生收缩血管物质,导致血管收缩,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白细胞计数增多导致血粘度增加会造成血流动力学异常,加重局部缺血,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从而使脑灌注量不足,脑部损害加重[10]。因此白细胞增多与急性脑卒中发生、发展可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本文结果还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在脑卒中发病后第2~3天达最高峰;白细胞计数增多者较正常者发生脑卒中的病变范围大,且近期预后差。由此提示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是否增多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有关。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与脑卒中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外周血白细胞测定常用又价廉,可作为判断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观察指标。对于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能否提前预测急性脑卒中发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苏定冯.从基础研究看脑卒中防治策略[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2):86.
白细胞计数篇3
【关键词】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小儿
肺炎是小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原体以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最为常见,每一种病原体引起的小儿肺炎其***和预后均有较大差异.笔者对确诊的肺炎190例患儿的CRP和WBC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根据CRP和WBC在不同类型小儿肺炎的变化情况,旨在研究二者联合检测对早期鉴别肺炎感染类型,有效指导临床用药和预后判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儿科确诊为肺炎的患儿190例(混合感染病例不包括在内),其中细菌性肺炎90例,支原体肺炎70例(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病毒性肺炎30例。全部病例中,男116例,女74例,年龄6月至14岁,平均年龄7.3±1.9岁。另选健康体检儿童90例为健康对照组,年龄6月至14岁,平均年龄6.6±2.5岁。190例肺炎患儿诊断标准参考文献[2]。所有病例均以临床实验室细菌培养鉴定结果、病毒血清学试验、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及X线胸片检查确诊。
1.2病例分组按肺炎类型不同,将所选病例分为4组:Ⅰ组为细菌性肺炎90例;Ⅱ组为支原体肺炎70例;Ⅲ组病毒性肺炎30例;Ⅳ组为健康对照组90例。
1.3方法对比4组CRP、WBC的检测情况及肺炎患儿CRP在病程的变化情况,分别于急性期、恢复期清晨空腹取血行CRP及血常规分析。CRP采用胶***免***比浊法,正常范围为0-8.2mg/L,试剂由(宁波美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全自动生化仪为日立71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为迈瑞300,试剂采用仪器配套试剂,白细胞正常范围为4-10×109/L,淋巴细胞比例为0.2-0.4,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5-0.7。
1.4统计学处理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分析,平均值以χ±s表示。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4组CRP、白细胞指标比较4组CRP血清水平、白细胞计数、LYMPH、NEUT各指标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肺炎类型的鉴定主要依赖实验室细菌培养鉴定、病毒血清学试验及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实验室等检测方法,细菌培养鉴定作为病原体诊断的金标准,因受培养周期长的限制,使其在早期诊断上有局限性,CRP是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4-6h可大幅升高,3-4d达峰值,可为正常值100-1000倍,主要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1]。
笔者对细菌、病毒及支原体所致的3种常见的类型肺炎中血清CRP、白细胞进行了研究,CRP以细菌组升高幅度最大,急性期达平均值83.3mg/L,CRP主要结合于细胞壁、细胞膜脂多糖的磷脂酰胆碱[3],磷脂酰胆碱在细菌中分布最为丰富,支原体CRP升高机制源于对细胞膜的损伤暴露磷脂酰胆碱通过IL-6刺激肝脏合成增加[4],CRP是炎性反应、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指标,但在感染性疾病中其升高的幅度各组别有统计学差异,在笔者的研究中CRP血清水平细菌性组>支原体组>病毒组>健康对照组,与黎清交、刘爱琳等[5-6]的研究相符。
白细胞指标的比较中,白细胞计数4组也有统计学差异,细菌组白细胞上升最多,支原体略高于正常范围,病毒白细胞计数不少病例呈现下降趋势,分类计数细菌组中性粒比例较大,病毒组淋巴系比例较大,在CRP、白细胞异常率比较中,4组异常率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为细菌组>支原体组>病毒组>健康对照组,CRP的异常率在肺炎组别中均高于白细胞异常率,显示灵敏度高于白细胞,在肺炎类型的鉴别中是白细胞很好的补充。
CRP、白细胞是临床常规项目,但在肺炎类型的鉴别、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其联合应用更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给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多池,吴礼循.C反应蛋白测定在儿童肺炎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1,22(11):126-127.
[2]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85-1191.
[3]夏尤佳,沈朝斌,戴强.C反应蛋白与小儿呼吸道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6):535-536.
[4]焦爱萍.小儿肺炎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测定及其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8):1389-1391.
白细胞计数篇4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 分类 急性冠脉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94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3月收治拟诊ACS的186例胸痛患者。经心电***、心肌酶学及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68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59例,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7例,非心源性胸痛患者41例。并排除合并有肿瘤、外伤、感染、外科手术、免***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等情况。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用EDTA-k2抗凝管抽取静脉血1.5ml,用日本光电MEK-6108K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ROC曲线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 果
临床资料:拟诊ACS的186例胸痛患者,平均年龄59.0±11.4岁,74.2%是男性。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根据心电***、心肌酶学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77例,非心源性胸痛(NC)组68例。3组在性别上均男性高于女性,UAP组及AMI组男性的发生率较NC组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此外,UAP组及AMI组吸烟的发生率也较NC组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在年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3组间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NC组和UAP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ROC曲线均在参照线的左上方,两曲线下面积均为0.792(P=0.000),提示两者对AMI的早期诊断有有较好的价值。当白细胞计数为10.0×109/L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36.8%,特异度为9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5%时,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9.1%。
讨 论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到重要作用。外周血WBC计数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炎症标记物,自1974年Friedmen等研究发现WBC计数增加与心肌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WBC计数增多与冠心病不良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是预测ACS的***因素[1,2]。但WBC计数对ACS早期诊断的研究较少。我们研究发现,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NC组和UAP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而UAP组和NC组两组间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并通过ROC曲线分析[3],当白细胞计数为10.0×109/L时,诊断AMI的灵敏度较低,为36.8%,但特异度较高,为9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5%时,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7%和89.1%。两者的ROC曲线均在参照线的左上方,两曲线下面积均>0.7,说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ACS中AMI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白细胞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心肌损伤时细胞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其中有些物质如白三烯具有很强的白细胞趋化作用,能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进入组织,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组织黏附后进一步激活,自身合成释放多种具有趋化作用的炎性介质,使白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动物试验及临床基础研究基本已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区大量浸润,中性粒细胞具有黏性高、变形能力弱、通过毛细血管速度慢的特点,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并沿着血管壁聚集,可造成微循环阻塞。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可释放大量氧自由基、溶酶体破坏正常组织,释放IL-2、IL-6、IL-8、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均被证实有负性肌力作用,并通过脂质过氧化酶促进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主要是白三烯的生成,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和心肌坏死,而心肌损伤后激活更多白细胞,促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和发展,增加病死率。
因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作为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可用于ACS尤其是AMI的早期诊断,同时对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春兰,沈荣春,潘闽,等.冠心病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5):1694-1695.
白细胞计数篇5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中***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a)-006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s of the levels of fibrinogen and platelet count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A total of 73 persons including 34 cases with complete resection of primar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14 cases with benign lung disease and 25 healthy controls with health examina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The levels of fibrinogen and platelet count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m. Results The levels of fibrinogen and platelet count of the lung cancer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controls. The level of fibrinogen in squamous carcinom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pathology types. The level of platelet count in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pathology types. The plasma levels of fibrinogen and platelet count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with the neoplasm stages. Conclusion Monitoring the levels of fibrinogen and platelet count is instrumental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Key word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Fibrinogen; Platelet cou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患者总数中约占80%~85%[1],近年来,虽然恶性肿瘤诊治技术发展进步较大,不过由于受到较多不良因素影响,如早期诊断技术不足等,该疾病5年生存率仍旧未得到明显改善[2]。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水平是极为重要的凝血指标,据相关资料显示,血浆纤维蛋白的表达与恶性肿瘤发生呈正相关,血小板增多往往提示着患者已患上恶性肿瘤及其进展,包括如妇科肿瘤、肺癌及胃癌等[3-4]。由于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升高,故探讨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5]。该研究共收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3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肺良性疾病和健康体检者,对其中经手术证实为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者行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的联合检测,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测水平关系密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肺癌组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该科行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的34例病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7例。年龄41~79岁,均值(62.8±5.9)岁。鳞癌18例,腺癌12例,腺鳞癌4例。Ia期5例,Ib期10例,IIa期1例,IIb期1例,IIIa期14例,IIIb期2例,IV期1例。
肺良性疾病组(非炎症、结核)来源于该科住院病人共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20~74岁,均值(61.9±6.1)岁。
正常对照组为该院健康体检者共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8~74岁,均值(91.3±6.2)岁,其心、肺、肝、肾功能正常。3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患者和对照组外周空腹静脉血5 mL,置入抗凝试管中混匀,制成抗凝全血,采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离心分离血浆后,采用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纤维蛋白原正常值为2~4 g/L;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9/L。
1.3 观察标准
观察所有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测水平,以及其在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中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测水平比较
肺癌组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为4.11±1.33,阳性率44.11%(15/34);血小板计数检测水平为245.65±74.79,阳性率29.41%(10/34);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58.82%(20/34)。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计数检测水平与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比较P值均
纤维蛋白原水平:肺癌组与肺良性疾病组比较t=3.1762,P
2.2 不同病理类型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测水平比较
鳞癌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最高,为4.68±1.22,与腺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腺鳞癌血小板计数水平最高,为311.25±46.32,与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纤维蛋白原水平:鳞癌与腺癌比较t=2.1576,P
2.3 不同病理分期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检测水平比较
不同病理分期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该研究针对该院接诊的34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肺癌组)、14例肺良性疾病(肺良性疾病组)、2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对照,均进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计数。结果显示肺癌组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上均明显比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均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部同病理类型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鳞癌患者纤维蛋白原要明显高于腺癌,而血小板计数则明显低于腺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因子,传统上主要用于凝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也有升高,我们肺癌组患者中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为4.11±1.33,阳性率44.11%(15/34),与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媛等[5]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鳞癌患者中纤维蛋白原浓度较腺癌患者高,但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认为与病理类型分期无明显相关。在我们的研究中鳞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腺癌及腺鳞癌,与腺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其监测水平与病理分期的确无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分期无关,说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不能作为肺癌分期的指标。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分泌的大分子物质,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蛋白,具有极强的交织网络功能,能网络血细胞形成血块,又可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结合而介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高,导致血液粘度增高,引起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下易血栓形成,而且高凝时血流缓慢,肿瘤不受切应力对其杀灭的影响,反而容易形成癌栓,借助纤维蛋白原的粘附作用,附着在血小板或内皮上,促使肿瘤转移[6]。恶性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机制有(1)肿瘤细胞在血液中,与内皮细胞、血小板相互作用,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促使血小板激活,其α颗粒还有纤维蛋白原等分子可释放入血循环。(2)恶性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使肿瘤微血管丰富,血液循环中形成癌栓,导致血液循环淤滞,形成血栓,反馈性刺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3)肿瘤细胞刺激肝细胞产生过多的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学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血小板计数升高除与血液性疾病关系密切外,还和凝血有关。恶性肿瘤与血小板增高的关系最早由Leven报道。非小细胞肺癌伴发血小板增多达17%~53%[3-4],我们的研究中其阳性率为29.41%。血小板增高原因[5],其机制可能与肿瘤炎性部位释放的骨髓刺激产物有关,这种产物可能是血小板生成素样激素。血小板释放出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转化因子β有强烈的有丝***活性,可直接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另外,血小板还可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加速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肿瘤转移。激活的血小板分泌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肿瘤细胞核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从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参与肿瘤的发展及转移过程[1]。贾友超等[7]研究认为血小板增高者预后不良,可以作为病情估计及判断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有报道血小板计数水平增高与肺癌患者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8]。但我们的研究中血小板计数水平腺鳞癌最高,为311.25±46.32,与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病理分期无关。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计数水平显著增高,其检测对早期发现、筛查肺癌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可作为诊断肺癌的一种补充指标。
[参考文献]
[1] 李艳华,魏素菊,王俊艳,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与预后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2014(11):789-796.
[2] 臧玉芹,谷守义,贺丽亚,等.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血浆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13(24):3713-3714,3715.
[3] 何阳,刘洪强,王赛博,等.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测定评价中晚期肺癌患者介入***效果[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4):491-493.
[4] 刘慧敏,李秀娟,张志强,等.血小板计数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9):1189-1192,1196.
[5] 黄媛,陈建魁,于农,等.肺癌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肿瘤转移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9):2532-2533.
[6] 刘彦洁,杨慧君,蔡世洁,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纤维蛋白原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2):326-328.
[7] 贾友超,魏亚宁,申红强,等.回生口服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550-552,563.
白细胞计数篇6
【关键词】 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儿科;细菌性感染
细菌感染性疾病在儿科临床上较常见,如果未及时对其进行***干预,有可能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CRP为急性时相蛋白,正常机体CRP含量很低,出现急性感染、外科手术后及组织损伤时,CRP指数会明显增高,在病情得到缓解后会急速下降[1]。以往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应用WBC计数诊断,效果不尽如人意。我院自2011年开始对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应用CRP联合WBC检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细菌性感染疾病患儿100例,其中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47例;年龄0.5~9岁,平均年龄(4.6±0.9)岁。所有患儿均经我院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后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疾病。有89例来自小儿内科,包括败血症、肠炎、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有11例来自小儿外科,为急性阑尾炎、外伤等。另选我院同期健康体检结果正常的儿童10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试剂 CRP测量使用速率散射比浊法,仪器选用深圳迈瑞有限公司的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选择配套试剂并严格根据说明操作;WBC计数使用MEK-7222K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日本)。
1.2.2 方 法 所有儿童分别接受CRP水平和WBC计数的测定。本研究中CRP参考值:CRP>8.2mg/L为阳性。WBC计数参考值:WBC>10×109/L为阳性。对两者各自阳性分辨率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后阳性分辨率进行统计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
2 结 果
CRP阳性检出率为89.0%,WBC计数阳性检出率为77.0%,两者联合阳性检出率为98.0%。观察组CRP水平以及WBC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研究对象CRP与WBC指数对比(x±s)
3 讨 论
WBC计数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治,人体WBC计数升高的临床意义首先表现为急性感染,其升高程度和感染范围存在联系,和感染程度以及机体反应也有关联,提示即使机体存在感染,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WBC计数是否升高以及升高的程度等方面也并不一致。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CRP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CRP属于反应全身性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其反应相对灵敏度偏高,和WBC计数检测方式相比,其在某些疾病的诊断和临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更高的优越性。一般人体血清含CRP很少,只有受细菌侵袭引发炎症时,血清中CRP指数最高可增加到数百倍,不受年龄、体温、性别等因素影响,是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2]。
在本次研究中,检测CRP和WBC,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WBC计数升高和CRP水平间存在正相关,一般WBC指数升高后,CRP指数才会升高,而WBC计数开始下降时,CRP还处于持续升高或峰值状态[3]。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是否使用抗生素***应结合病情,CRP指数是重要判断标准。感染严重时可静脉应用抗生素,如***后CRP指数依然居高不下,则应调整***方案[4]。
儿童群体免***力不高,应激机制不够完善,感染后机体反应能力不强,部分患者WBC基数偏低,升高后也不会明显超过正常值上限。因此,细菌感染患儿CRP阳性检出率高于WBC,少数患儿在细菌感染后WBC计数可能降低,所以对细菌感染患儿应用WBC检测,诊断价值低于CRP[5]。本研究中,WBC和CRP两者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达98%,提示在诊断患者感染以及使用抗生素过程中,两者联合检测有着突出效果和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CRP和WBC联合对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检测,可作为一项敏感指标,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文仕,郭玉娟.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2,25(3):158-159.
[2] 胡晓明.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5(20):124-125.
[3] 程学文,李从荣,罗剑红.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价值[J].河北医药,2013,21(20):187-188.
白细胞计数篇7
【关键词】 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感染性疾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procalcitonin (PCT),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in early diagnosis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Methods There were 377 children with diagnosed infectious diseases, 62 cases of them with 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n as 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194 cases with mild bacterial infection as mild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and 121 cases with virus infection as virus infec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contained 45 healthy children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Venous blood of the four groups was taken for PCT, hs-CRP, and WBC detection before drug ***istr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levels of PCT and hs-CRP than the mild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virus infec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rocalcitonin;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fectious diseases
小儿感染性疾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 在疾病早期临床症状大多相似, 难以区分感染来源, 不同的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在***上存在根本差别, 因此在疾病早期能及时作出诊断, 给予针对性***, 对患儿康复, 减少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 避免多重耐药的产生, 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感染性诊断指标有hs-CRP、WBC, 但这两个指标易受其他因素影响。PC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菌感染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指标, 研究发现PCT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儿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儿377例, 其中男191例, 女186例, 年龄1个月~7岁。所有患儿根据临床表现、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生物学及病毒血清学等检测方法证实, 并按病情轻重分为重症细菌感染组(败血症、重症细菌性肺炎、化脓性感染等)62例, 轻症细菌感染组(局部感染)194例, 病毒感染组121例, 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儿童45例。四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儿在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前, 采集静脉血2管, 一支干燥管采静脉血2 ml, 凝固后即分离血清做PCT、hs-CRP。一支用EDTA-2K抗凝做WBC计数。PCT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 仪器为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hs-CRP采用免***荧光干式定量法, 仪器为i-CHROMA;WBC采用sysmex-4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3个检测项目所用试剂均为原厂原装配套试剂, 在有效期内使用, 并由专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参考值分别为PCT>0.1 ng/ml为细菌感染的阳性阈值, hs-CRP>5mg/L为细菌感染阈值, WBC>10×109/L为细菌感染的阳性阈值。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四组PCT、hs-CRP、WBC结果比较 重症细菌感染组PCT、hs-CRP明显高于轻症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四组间阳性率比较 重症细菌感染组PCT、hs-CRP、WBC阳性率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轻症细菌感染组PCT、hs-CRP阳性率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四组间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 重症细菌感染组PCT、hs-CRP、WBC敏感性分别为98.4%(62/63)、95.4%(62/65)、93.9%(62/66), 三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细菌感染组PCT、hs-CRP、WBC敏感性分别为90.7% (194/214)、91.5%(194/212)、81.2%(194/239), PCT与hs-CRP敏感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PCT、hs-CRP与WBC敏感性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WBC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感染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 早期临床症状特异性不明显, 虽然可根据细菌培养、病毒血清学诊断等实验室结果判断, 但这些项目检测方法需时较长, 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以至不能及时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治病, 而导致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找到快捷、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认为, 炎症标志物的表达与细菌感染存在相关性是判断细菌感染的一项指标 [2]。目前已明确诊断炎症的生物标志物有PCT、hs-CRP、白细胞介素6、内皮素1前体等[3]。
PCT为降钙素的前肽, 属于一种糖蛋白, 不具有活性, 因此该物质在正常人血中无法检测到, 然而若是出现明显的感染肝脏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和内分泌细胞都会大量分泌合成PCT, 从而导致血清中PCT的含量显著升高[4]。患儿存在全身性的细菌感染后4 h即可检出到PCT有所上升, 6 h达到高峰且持续24 h[5]。PCT的半衰期为25~30 h, 体内外稳定性良好[6]。健康人血清水平很低, 但在细菌感染时特别是重症感染或脓毒血症时血清中PCT水平急剧升高, 随着感染的进展或控制将持续在高水平或逐渐下降 [7]。本资料显示PCT时在细菌感染组的特异性为98.2%, 重症细菌感染组敏感性98.4%, 轻症细菌感染组敏感性为90.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病毒感染组PCT敏感性50.0%与重症细菌感染组、轻症细菌感染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炎症性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感染性疾病的经典检测指标, 其半衰期很短, 一般为4~6 h, 当组织发生炎症时在6~9 h即可升高 [8], hs-CRP可检测到CRP的微小变化, 检测灵敏度高是其特点。hs-CRP缺乏特异性, 可出现于炎症反应患者的血清中以及各类感染初期:如细菌感染、病毒、急性创伤、烧伤等均可升高。本资料数据显示hs-CRP在细菌感染组特异性为86.7%, 重症细菌感染组患儿hs-CRP敏感性95.4%高于轻症细菌感染组患儿(91.5%)及病毒感染组患儿, 这与杨惠聪等[9]研究一致, 在细菌感染中, CRP值显著升高, 而且升高阳性明显高于白细胞。表明hs-CRP检测在感染性疾病初期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WBC升高一直以来在临床上作为细菌感染辅助诊断最为传统的指标, 但白细胞升高并非是细菌感染的***指标, 一些细胞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都可引起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而部分严重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可以出现降低现象, 本资料数据显示:WBC在细菌感染组相比PCT、hs-CRP的特异性最低仅为79.5%, 且在重症细菌感染与轻症细菌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根据本资料数据PCT、hs-CRP、WBC比较, 对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PCT敏感性与hs-CRP的敏感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PCT特异性高于hs-CRP, hs-CR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WBC。WBC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特异性、敏感性最低, 不能很好地区分重症细菌感染与轻症细菌感染。因此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过程中PCT、hs-CRP、WBC三项联合检测更能提高早期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减少误诊, 避免漏诊, 更好地指导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吴修宇, 邓梦, 黎杨杨, 等.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2014, 11(1):75-77.
[2] 邓建华, 陈平, 诸兰艳, 等.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肺炎诊断和***中的价值.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15):48-49.
[3] 康新福, 王瑞兰.脓毒症早期诊断的生物指标.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19(10):633-634.
[4] 张涛, 周虹.降钙素原在急诊抗感染中的诊断意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5):556.
[5] 李文郎, 陈爱华, 谢松生, 等. PCT、CRP和WBC的联合检测在诊断细菌性肺炎中的价值.浙江临床医学, 2011, 13(10): 1174-1175.
[6] 魏爱婷, 张志梅. CRP、PCT及WBC与小儿细菌性肺炎的相关性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11):171-172.
[7] 孙丽华.产褥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及意义.山东医药, 2014, 54 (27):87-88.
[8] 李萍, 王青, 李志.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11): 1553-1554.
白细胞计数篇8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出现的典型的急性实相蛋白,他是微生物入侵组织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炎症过程中增高快,半衰期短,随炎症的变化而变化,与传统炎症指标WBC比较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上有时即使是严重感染也往往会模糊不清,特别是新生儿感染[1]。CRP的检测作为细菌感染的指标比WBC计数更具有临床价值。本实验采取CRP全量检测与外周血WBC计数及细菌培养结果相比较进行以下分析比较。
1资料
1.1 一般资料:对象是社旗县妇幼保健院2011年10月-12月细菌感染患者106例包括败血症、肺炎、感染性休克、支气管炎等。本组患者疾病均被影像学或细菌培养结果确诊。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
1.2 仪器、试剂
采用全自动免***荧光分析仪对CRP进行全量检测。试剂、质控液、定标液均为原装配套试剂。WBC采用日本光电MEK-7222K全自动五分类血球计数仪进行分析测定。试剂、质控液、定标液均为原装配套。
1.3方法
将106例感染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人员同时做CRP、WBC计数,CRP测定值已大于或等于6.00mg/l为阳性,WBC测得值以成人大于10x109/L为阳性,儿童12x109/L为阳性。
2结果分析
2.1CRP与WBC计数敏感性比较:在106感染患者中,CRP阳性例数为98例,敏感性为92.35%,WBC阳性例数为85例,敏感性为80%.在21例WBC阴性患者中,CRP阳性16例占15.1%。在85例WBC阳性患者中,CRP全部为阳性,且CRP值的增高幅度与WBC呈正相关。CRP敏感性明显高于WBC敏感性。
2.2 CRP与WBC准确度比较:在100例健康体检组中,WBC阳性9例,CRP则全为阴性,WBC假阳性率明显高于CRP。
3讨论
从正常人、细菌感染组CRP测定及WBC计数的对比可以看出CRP对细菌感染的诊断明显优于WBC计数,这主要是由于:(1)WBC受许多因素像年龄、日间变化、运动、饮食、生理、药物***、免***状态等影响变化比较大;CRP却比较恒定,不受此类因素影响。(2)有些患者原本WBC基数低,平时(3.5-4.5×109/L),感染上升至10×109时,理论上属正常范围,而CRP却高出正常范围。(3)感染时反应速度:WBC升高慢,***后变化缓慢;而CRP变化较快,几小时内迅速升高,随着治愈一周内恢复正常。(4)WBC参考范围比较宽,个体差异大,炎症过程中个体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虽属正常范围,CRP却明显增高;有的虽然高出正常范围,CRP却又正常,这时CRP的检测就具有临床意义。(5)相关疾病的活动性:WBC量的变化不能反映相关疾病的活动性,CRP量的变化则能反映相关疾病的活动性[2]。一直以来,WBC计数及分类是临床判断感染类型、程度及药物***最常用的指标,但由于上述原因可知单纯依赖WBC计数有时不能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而CRP是人体被细菌感染或创伤后反应最快最敏感的急性实相蛋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WBC联合检测有助于对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因此建议各临床实验室把CRP作为常规项目与WBC计数联合检测,综合分析,这样将更利于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严重程度、***预后等。
参考文献
[1]林晓,小儿感染疾病血清测定的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78.
白细胞计数篇9
方法:对80例浆膜腔积液分别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 比较两法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对64份无异物标本,显微镜计数法算得白细胞计数为52―9700×106 /L,血液细胞分析仪计数法算得白细胞计数为49―9819×106 /L,二者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16份有异物的标本,两种方法的计数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结论:当浆膜腔积液细胞数目较多时, 可以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做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检查,但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法。
关键词: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血液细胞分析仪
【中***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33-01
浆膜腔积液检查是一个是重要的常规体液检测项目,而细胞计数是其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检查办法是在显微镜下对细胞进行技术,但其操作繁琐、灵敏度低、重复性差,若浆膜腔积液中白细胞含量较多或呈血性时,用显微镜计数就显得十分耗时。本文分别采用血液细胞分析仪以及显微镜对选取的80份浆膜腔积液标本进行细胞计数检查,探讨血液细胞分析在浆膜腔积液检查中的应用意义。
1一般资料
随机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检验科进行浆膜腔积液检查的80名病人的积液标本,其中男54名,女26名,年龄范围19―68岁,平均年龄(39.2±6.8)岁。其中腹水积液标本48份,胸水积液标本32份。
2方法
2.1检查仪器与试剂。①血液细胞分析仪:型号为sysmex-xT-1800i,含相关配套试剂;②显微镜:型号为0L丫Mpus-cx31;③改良牛鲍氏细胞计数板;④EDTA- K2溶液:150g/ L。
2.2检查方法。在采集完浆膜腔积液后,及时取6mL用0.1mLEDTA―K2溶液对采集液进行抗凝处理,并尽快采用不同方法完成细胞计数。
2.3显微镜计数法。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为操作指南,严格按照其标准进程规范操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用双盲法进行细胞计数,最后对结果取平均作为最终计数。
2.4血液细胞分析仪计数法。在使用仪器前,先确认仪器可以正常运行,对各个指标予以校准,设置空白背景值以及质控,并直接将标本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中是否存在结晶、肿瘤细胞以及细胞碎片等异物。采用稀释法进行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具体操作如下:根据Medonic CA620分析仪的操作指南进行外稀释,把浆膜腔积液当作末梢血,合理调整稀释倍数,令积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值均在仪器的现象范围内,然后根据此时的稀释倍数以及对于的测量值,换算出对应的细胞数量。每份标本都进行2两次计数测量,二者取平均记为最终计数。
2.5观察指标。观察计算各标本中的红细胞与白细胞数量。
2.6统计学方法。显微镜细胞计数红细胞数大于1010 /L 的标本标记为血性标本;所有数据经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P
3结果
3.1直接涂片后,在显微镜下未发现异物的浆膜腔积液标本共64份,红细胞计数小于1010 /L 的非血性标本共54份。
3.2两种方法对白细胞计数的结果比较。以显微镜下未发现异物的64份浆膜腔积液标本为检查对象,显微镜计数法算得白细胞计数为52―9700×106 /L,血液细胞分析仪计数法算得白细胞计数为49―9819×106 /L,二者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16份有异物的标本中,8份显示有肿瘤细胞,5份显示有细胞碎片,3份显示有胆固醇,两种方法的计数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
3.3两种方法对红细胞计数结果的比较。以显微镜下细胞计数红细胞数小于1010 /L的52份非血性标本为检查对象,显微镜计数法算得红细胞计数为43―33500×106 /L,血液细胞分析仪计数法算得红细胞计数为399―35000×106 /L,二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依据本文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当标本中没有异物时,显微镜计数法与血液细胞分析仪计数法在计算白细胞数目方面差异较小(P>0.05);有异物时,两种计数法的一致性很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当积液中有异物时,仪器无法正确识别出异物以及异常细胞,从而引起计数偏差,而导致两法对非血性标本红细胞计数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则可能与Medonic CA620分析仪的精度以及无法识别因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红细胞形态变化有关。
总之,当浆膜腔积液细胞数目较多时, 可以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做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检查,但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法。
参考文献
[1]孟冬娅,牛景阳,徐亮.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5分类法原理[J].沈阳部队医药,2010,23(4):277-279
白细胞计数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类型根据FAB分型标准[1],共计269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90例(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4例;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化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1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ymphoma cell leukemia,LYL)11例(有淋巴结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浆细胞白血病(Plasma cell leukemia,PCL)2例;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AL)5例(白血病免***分型分析证实)。根据患者第一次的骨髓涂片,以1.5 cm×3.0 cm的涂膜为一个标准化计数单位面积计数巨核细胞数,分成巨核细胞减少组:无巨核细胞与巨核细胞减少(1~6个);巨核细胞不减少组:巨核细胞正常(7~35个)与巨核细胞增多(>35个)。
1.2 观察两组患者在白血病类型、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等方面的异同。
1.3 血小板计数采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白血病免***分型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白血病类型对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的影响 269例AL患者中,巨核细胞不减少者42例(15.6%),179例AML中不减少者26例,占AML的14.5%,巨核细胞为0者102例,占AML的57.0%;61例ALL中不减少者4例,占ALL的6.6%,巨核细胞为0者40例,占ALL的65.6%。巨核细胞不减少者更常见于AML,巨核细胞为0者在ALL与AML中无统计学差异,且大部分初诊病例巨核细胞为0。LYL、CML-AML、MDS-AML、 PCL 及MAL由于病例数较少,未作统计学分析,见表1。
AML患者中巨核细胞不减少者最多见于M6、M5两种类型,最少见于M3、M4两种类型。巨核细胞增多者以M6为最多。5例MAL患者初诊骨髓巨核细胞均为0。巨核细胞不减少组中16例(57.7%)出现病态巨核细胞,主要表现为巨核细胞体积小、核浆发育不平衡,大部分巨核细胞为颗粒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多核巨核细胞易见,而且巨核细胞越多越容易出现病态巨核细胞。CML-AML、MDS-AML病例巨核细胞减少组与不减少组均可见病态巨核细胞。
2.2 性别、年龄与血小板计数对巨核细胞数量的影响 巨核细胞减少组中男122例(53.7%),女105例(46.3%);巨核细胞不减少组中男26例(61.9%),女16例(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巨核细胞不减少组的中位年龄54岁,减少组的中位年龄为42岁。不减少组患者年龄偏高。比较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不减少组血小板正常者16例,而巨核细胞减少组仅3例,3例均为A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是一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巨核细胞减少是急性白血病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临床上确实有一些初治白血病患者巨核细胞不减少,甚至出现增多的情况。本结果表明巨核细胞不减少更多见于AML,其中最多见于M6、M5两种类型,这与文献[2-3]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巨核细胞不减少组常出现病态造血,尤以M6、CML-AML及MDS-AML为著,这些类型白血病巨核细胞既有质的异常,也有量的异常,实际临床工作中这些类型白血病***效果较差。巨核细胞不减少组患者年龄偏高,即使巨核细胞不减少,大部分患者血小板仍是低的,这与巨核细胞不减少组常出现病态造血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于部分患者***过程失访,不能准确统计缓解率、生存期及缓解期等指标[3],所以未能评价巨核细胞质与量的异常与上述指标的关系。巨核细胞的增减、质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参 考 文 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0-272.
[2] 刘琰,曹祥山,谢晓宝,等.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