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用电子钟表计时,而人类最早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计时的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辨方位;利用太阳射影方向来计时的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我国古人也用天色计时,将一天分为12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古人“朝食曰饔,夕食曰飧”。这也可从我国古代天色计时看出。而据考证,秦汉之前,人们并非如现在一般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古人第一顿饭叫朝食,在辰时(今7~9点),此时段为“食时”;第二顿饭叫飧(sūn)、也可写为“”,在申时(今15~17点),此时段也称为为晡(bū)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晡,申时食也。”《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传说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谓晡时。”
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以致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而晁错《帝范・务农》曰:“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因此,古人通常一日两餐是可信的。即使如今,晋、冀、豫几省交界的山区,依然保留着这种每日两餐、晚餐吃剩饭而不另做饭的习惯。晋东南称“剩饭”为“酸饭”,其实“剩饭”并不酸,酸即“”(“”通“”)的音变。
如此理解,我们便可以准确理解一些古代的历史故事及文化生活。
1. 《左传・成公二年》载,齐、晋两国对战于鞍时,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可见齐侯的确很傲慢,认为晋***不禁打,即使天亮后交战,待消灭了晋***,也误不了“朝食”(食时),其傲视对方、轻敌浮躁的神态跃然纸上,最后却被晋***打败,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了。
2. 《史记・项羽本纪》中,当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时,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
项羽准备次日一大清早要将士吃饭,而古人只吃两餐,旦日,也叫平旦、平明,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此时本不该吃饭。因此项羽的命令、举动反常。但若仔细分析又合情合理,项羽犒劳将士的目的是早点攻破刘邦的***队,把刘邦早日消灭。因为刘邦“***灞上,拒关,勿纳诸侯”。一句“旦日飨士卒”集中表现了项羽不可一世、叱咤风云的神态,他急不可耐地要消灭敢于抵抗自己的刘邦。
3.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一般以为,“士为知己者死”,或许,韩信原以为南昌亭长是他的生死之交,现在竟连一顿饭都不愿给他吃了。韩信认为自己“所交非类”,才“怒,竟绝去”,假如他原先未视南昌亭长为知己,就不会有“怒”这个强烈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后来信被封楚王时,曾赐南昌亭长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为德不卒”四字,确有深意。
其实,我们还可从“食时”这个时间段来解读。亭长妻子清早做饭吃,意味着至夕食时间延长,故须饱食才能耐饥。而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很可能一天才去一次,也就意味着他一天才吃一餐,而当天去亭长家,人家却嫌弃他,早饱餐过了,韩信此次就很可能不是一天没吃饭了。因此,从生理上来说,韩信饥饿难耐;从心理上来说,韩信认为交错了朋友。这双重打击导致了韩信“怒,竟绝去”。
因此,我们在解读古人文章时,不能以今律古,有时必须要“知人论世”,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能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知晓我们的经典为何不朽的原因。
作文素材
语文常识(一)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如加上《秦妇吟》,则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食时”、“晡时”解读古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