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黄河中下游以北的燕地和太行山东麓的戎狄等少数民族文化区内的尖首刀,是先秦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直接演变递嬗于削刀,故其形体大小曲直不一,面背上下铭文无定。笔者所介绍的大尖首刀主要是春秋中后期活动在河北中部滹沱河流域一带白狄族及其所建诸国的货币,又因鲜虞及代鲜虞而起的中山国势力最强,影响最大,故称其为鲜虞、中山狄式尖首刀。黄锡全将其归为尖首刀甲型,分为三式:Ⅰ式为原始刀或无字大刀,Ⅱ式为宽首弧背大刀,Ⅲ式为窄首弧背大刀。其特征是形体较大,弧背凹刃,刃部无廓,刀脊背外廓凸厚止于柄相接处,刀柄之面、背各有两条竖筋线,个别为一条竖筋线,刀环较大,为椭圆或圆形,一般通长16.1~17.7厘米,重在11~23.6克之间。多为素面无文或单字,其中二字者稀见,多字者罕见,两面有文字的少见。尖首刀铭文先纪数字,后纪干支、名物,纪地名者非常珍贵,其年代久远及文字古朴堪与空首布媲美。
大尖首刀旧谱少见,自清嘉、道时期始被泉界认知和重视。之后,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建国后,郑家相、石永士、王素芳、陈寿祺、张弛、黄锡全等诸多专家都公开发表过相关论述,但由于缺乏可信的古籍文献和权威性考古发现,至今意见分歧还较多,特别是对于大尖首刀国别年代和铭文考释仍未形成共识。尤其是其铭文对应的国别和地望考释,是研究其国属、时代等问题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大尖首刀虽有零星出土,但多被古泉收藏爱好者私藏,市面上难得一见,一些前谱无载的稀少铭文刀币更为藏家所重,深藏不露。现笔者根据自己的藏品,参照泉界前辈的论文,试对刀币中所纪地名再行推测、考释,供同好研究鉴赏。
1.昔
昔,即昔阳,鼓国都。《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苟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苟吴帅师伐鲜虞,围鼓。”《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苟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杜预注云:“鼓,白狄之别,钜鹿下曲阳县有鼓聚。”炫谓:“肥、鼓并在矩鹿。昔阳即是鼓都,在鲜虞以东南也。”《晋县志》载:“鼓国为春秋时期北方白狄族建立的方国之一,治所在今晋县城西2.5公里处的鼓城村附近。北与鲜虞国为邻,西与肥国接壤,辖域较小……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移县治所于原鼓城国的昔阳邑,更名为昔阳县。”《汉书・地理志》:“钜鹿下曲阳。”应劭曰:“晋苟吴灭鼓,今鼓聚昔阳亭是也。”《水经注》:“低水东经肥累县之故城南,又东经昔阳城南,本鼓聚。”京相瑶著《春秋土地名》:“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以上所说皆同,其地望在今晋州市城西鼓城村。《水经注》所载还有一处“昔阳地”,西晋杜预所撰《春秋左传集解》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认为“山西昔阳县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即其(肥)国都”,与史料难以印证,不可信。
此刀币是近年发现的新品种,存世极少,所以诸旧谱还无释译,与泉友研讨时有人认为是“晋”字。《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苟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L归”。从史料上看,公元前527年的这次晋国攻伐鼓国的目的是孤立鲜虞,扶植反对鲜虞的傀儡***权,所以攻鼓不久就放归鸢L回国,重新担任了鼓国之君,但鸢L不愿意俯首听命。公元前521年,鸢L又率鼓人叛晋,复附鲜虞。《左传・昭公二十二年》:“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靼归,使涉佗守之。”晋国命大夫涉佗镇守鼓地后,鼓地纳入晋国的版***,鼓国从此灭亡。在鼓附属晋这7年时间内,铸行“晋”字尖首刀是有可能的。
2.
澹读you,古通游字。该刀币文字过于古拙,很难辨认。笔者感觉单从字体上辨认,此字更近似“斡”字或“隆弊郑倒过来细看感觉与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所录“旃”字大尖首刀近同,其认为“可能与‘仇由’国名有关”。查阅史籍,很难找到出处,暂且尊从共观点。
3.勺
勺,即勺梁,与中山国早期都城顾相近。有“勺”和“勺”丽种写法,刀文字体大小不一,笔画飘逸洒脱。另有“勺(勺)刀”二字者,甚为少见。《水经注》卷十一:“博水又东南循渎,重源涌发。东南径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史记・A水注》引《竹书纪年》“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史记・燕召公世家》:“王(齐王)因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记载了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中山国也起兵响应,国相邦司马朋率***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打败燕***,杀死了燕的大将,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并相继占领燕的中人、庆都、勺梁、曲逆、夏屋、阳城等“列城数十”。从以上史料可见,勺梁曾被燕、赵及中山反复争夺。其地望在今河北省定州市北、望都县东。
4.九
九,读qiu声,通仇,即仇由,或作仇犹,春秋方国。大尖首刀有“九”和“九八”两种写法。“九八”者可释为,即繇(qiuyao),仇由别称,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炎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战国策・西周策》卷二:“昔智伯欲伐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由遂亡”。《吕氏春秋权勋》卷第十五:“中山之国有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至卫七日而繇亡”。可见,过去史料记载的仇由、仇犹、繇应通假。同时,根据“中山之国有繇者”和《战国策注》称仇由为“狄国也”以及《孟县志》:“白狄建都盂县城东古城坪,国号仇狄”,可知仇由为鲜虞中山的盟属国,其居地在今山西盂县境。1996年该县城东0.5公里处的建筑工地曾出土尖首刀,唐晋源《山西盂县发现一批尖首刀》(《中国钱币>)1998年第二期)一文曾对此情况进行详细报道,也可佐证。
5.壬
壬,甲骨文字形,古时“壬”和“任”字相通。刀币文有“壬”和“壬刀”两种,以往多释为纪干支,实误。黄锡全《从尖首刀面文“邶”“鼓”等谈到尖首刀的国别年代及有关问题》(《中国钱币》1998年第2期)认为是纪地,在今河北任县境,可信。《左传・襄公三十年》载;“羽颉出奔晋,为任大夫”,此为任地见于史料之最早记载。《水经注》:“渚水出常山中邱,东入,至任合澧。”据考,“壬”在五行中为“水”的代称,因任县位于“九河下稍”,多水,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把任县一带称为“任地”,晋于此筑有任邑,战国时属赵改名叫渚阳,秦代隶钜鹿郡,西汉时仍于故任邑置任县,其故城在今河北省任县东南。杜预注云:“任,晋县,今属广平郡。”从《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记载的“狄伐邢”和古邢国因此被迫迁都的历史事件来推测,任县可能一度归属鲜虞管辖。
6.
裕读gu声,是鼓的象形初文,鼓为肥之东临。黄锡垒《尖酋刀铭文释地》(1998年《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四辑)和《从尖首刀面文“非阝“鼓”等谈到尖首刀的国别年代及有关问题》(《中国钱币》1998年第2期)作过详细考证,释为“鼓”字可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春秋时鼓子国,祁姓,子爵,白狄之别种”,其国境在今河北藁城市东、晋州市西,公元前527年为晋所灭。
7.顾
顾邑刀,曾为中山国都邑。此疑为“顾邑刀”的刀币极为罕见,仅见石家庄吴孟虎在网站上发表两把,字的笔画及写法略有不同。《史记・赵世家》载:“(赵献侯)十年(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索隐》按:‘系本云中山武公居顾’)”《水经注・A水注》“(顾)中山城,为武公之国,其后桓公不恤国***,果灭”。其地望有四:一说在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如东汉高诱注:“狄都,今卢奴中山也”;二是今唐县说,如西晋张曜《中山记》、北魏郦道元、唐宋两代的《括地志》《太平寰宇记》多沿袭这种观点;三是顾城即鼓城说,清代钱坫《新苒斗注地里志》、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说》和现在天平《对中山国都顾城的历史考察》均认为“顾,无考。顾、鼓一音之转,或疑即鼓地,而后变文为顾也”;四是今河南范县说。顾颉刚《战国中山国史札记》:“武公居顾,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五十里”,何直刚:“顾应当是古代昆吾、韦、顾的顾,其地望在今南范县东南。目前以上观点都还缺乏更科学更充足的证据,笔者认为顾为今定州说最可信。此大尖首刀“顾邑刀”的发现,或许能给“顾”的地望考证带来帮助。
综上所述,鲜虞和中山国及其盟属国肥、鼓、仇由都有以城邑做铭文铸行尖首刀币的习惯,故笔者推测目前所见的大尖首刀上的铭文多为地名。今发拙文,多是引用历史典籍加自己的肤浅推测。意在引发大家对大尖首刀的研究兴趣,尽早揭开大尖首刀的神秘面纱。
责编 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