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有为”,以无用做大用,这是道家一贯倡导的人生哲学。庄子在《人间世》中讲述的“栎社树”寓言,就生动展现了这种哲学思想。从人才观视角品味这一寓言,我们仍可从中领悟到益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启示。
庄子的寓言是这样说的:从前有个姓石的木匠到了齐国的曲辕,看见一棵被人当作神社的栎树,树冠大到可遮蔽数千头牛,树干足有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80尺方才分枝,用它造船可造十余条。前来观赏的人潮如同赶集一般,但木匠对此却不屑一顾,独自前行,徒弟追上前去问道:“弟子自跟随先生以来,还从未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但师傅却不屑多看一眼,这是为什么呢?”木匠回答说:“算了,没啥说的!这是一棵没有用处的散木。用它造船船会沉,用它做棺朽烂得快,用它做器具毁坏得快,用它做屋门会流脂液而开裂,用它做梁柱会遭虫蛀。这是一棵不可取材的树。正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如此长寿。”到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跟他说:“你拿我跟什么相比呢?与木纹细密的树木相比吗?山楂、梨、橘、柚等果类,果熟了就被打落,落下了还要受辱,大枝被撅断、小枝被拉弯。正因为它们有用而受到了伤害,不能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凡物无不如此。我寻求做无用的树木已经很久了,几次差点死,庆幸如今得到了,这种无用正是我的大用啊。假使我有用,能够长得如此高大吗……”
庄子借栎树之口表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历史上对此观点历来有争议,相对于主张积极入世,以拯救天下、建功立业为己任的儒家思想来说,它明显表现出不思进取、消极遁世的倾向,因而有人认为它是只顾自己利益、不尽社会责任的混世主义、滑头主义等。其实庄子这一思想在更深层次上可看作是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而且中国历史上有儒道互补的说法,无为而有为的道家思想同样为很多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奉行。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儒家是从正面阐释人生的道理,而道家则是从反面讲的,正面说的往往容易变成教条式的告诫,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情绪,而反面说的意义深刻,更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庄子的寓言就可理解为从反面阐述做人的道理。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拯救世界,庄子则主张明哲保身拯救自己,若是个人的生命和人格都不能保全,又谈何拯救世界呢?从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来看,这一寓言显然体现出一种重视生命和人格、
敢于***思考的精神特质,对于在当下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自觉抗拒人性的异化和堕落,实现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无疑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珍惜生命价值,看淡富贵功名。在庄子看来,保全个人的生命和人格,进而体悟宇宙人生的大道才是最重要的,而世间人看重的所谓“有用”其实是以戕害生命、贬损人格为代价的,因而那种看似无用却能远离伤害、保全性命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大用”。从保全生命和健全人格的角度看,这种思想不无道理,尤其是在黑暗暴***、乱世逆境的年代,奉行此法可以独善其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起那些想要有所作为却处处碰壁甚至无辜丧命、或委曲求全苟活于世的正人君子们,显然要活得逍遥自在,更不用提那些出卖良心、甘为走卒的势利屑小之辈了。
在现实中,因“有用”而急功近利、折损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上频频出现的英年早逝现象就是一个突出例证。据2013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过劳死”人数已达60万,相当于每天有1600多人“过劳死”,在30-50岁死者中,95.7%是过度疲劳致死。不论过度劳累出于何种意愿,实质都是对生命价值的忽视,未能认识到生命比一切富贵名利都宝贵。人活着本身就是幸福,活着才有机会建功立业、造福社会、享受人生。古人所谓“五福寿为先”,将长寿排在富裕、康宁等前面,不是没有依据的。
构建完善人格,防范人性物化。人活于世,一般要依赖于某方面的生存能力,即人必须要体现出一定的工具价值才能生存,才能谋求更高境界的人生价值。但若过度展现工具价值,则会导致人成为被动执行外界命令的机械存在物,成为“效用”的奴隶;就会导致庄子所说的戕害生命的现象,成为“有用”的牺牲品,这就是人性的“异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的生命价值沦为工具价值的异化现象可谓愈来愈严重,人在相当程度上都被自己所创造所利用的东西奴役,成为机器、资本、金钱、商品、制度甚至他人的奴隶,理想、信仰、情感、尊严等人文价值的重要内容似乎消失殆尽,人也变得如机器人般麻木不仁。例如:小悦悦在被碾压后,十余人路过竟然视而不见、不理不问;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几个月内竟然发生了15次……从这一角度看,庄子的寓言其实是从保全生命和人格的角度洞察到“有用”会对人性造成异化,因而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本真价值和意义,跳出因功利主义等因素造成的各种异化陷阱。
对世间的“有用”和“无用”要持批判态度。庄子的寓言实际上揭示了有用和无用是相对而言的辩证关系:“有用”若有害于生命,实际上是无用;而“无用”若有益于保全生命和人格,则是有用或大用。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打破流行的思维定势,发掘出生命中的创新潜力。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曾说过,他的研究受到过庄子思想的启发,可见庄子思想对激发创新思维确有启发意义。再看一下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分数被人们公认为“最有用”,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句临终前大胆的一问,其实是指出了教育制度出了大问题,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没有看到那些“无用”事物的有用和大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未出现过一位理工科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机械刻板标准化、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现行应试教育制度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可说是难脱干系。在这种“分数至上”的制度下,***思考、大胆想象、标新立异、动手能力、修心养性等个性品质,往往都会被当作无用的东西忽视掉。
有所为有所不为,谦恭低调不逞能。只就“有用”而言,人的才能或长处也不一定给人带来幸运,还可能因此受累而短寿,还有可能因此遭人嫉妒而惹来灾难。历史上被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帮刘备打下江山,但他事必躬亲、追求完美,不擅于放权用人,以致于年仅54岁就因劳累过度而逝,而他死后蜀国也很快走向灭亡。另如曹操麾下的杨修才华出众,却因自恃聪明、四处炫耀,终招杀身之祸。聪明、长处其实是双刃剑。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坡也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因此,人才切不可恃才傲物、炫耀才能,有时当学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大智若愚,藏巧于拙,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可保全自己。如战国时孙膑装疯卖傻,才得以保全性命,东山再起。《菜根谭》也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这都可看作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方***价值的佐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