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教的菩提心

摘要:佛法是心地法门,其三藏十二部典籍都是围绕心性而展开的。在佛教看来,正确的发心主要有两种,即出离心和菩提心。其中,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成佛的不共因。仅仅具备出离心,只能成就解脱,无法圆满佛果。本论从介绍佛教的发心,引出菩提心;再进一步诠释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殊胜等方面,最后对其蕴涵的现论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佛教;发心;菩提心;理论意义

【中***分类号】 B9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40-01

一佛教的发心

佛教常常讲发心或发愿,意为动机。如:发心做一件事,这里的发心,即指做一件事的动机。佛教中,常常将心比作土地,而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像是在田地中播下的种子。这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有烦恼的种子,也有解脱的种子。我们的许多个念头、想法以及做过的很多事情,刹那刹那都成为过去,但它并没有完全消逝,而是在内心中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就是佛教唯识宗所讲的“种子”。这些种子留在心里,在未来继续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的发展轨迹。因此在佛教看来,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

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都是围绕心性的展开,对心性加以解读。所以,相对于外部世界,佛法更关注心灵。发心可以有很多种,但佛教认为正确的发心主要有两种,即出离心和菩提心。

佛教的出离心,是指对生死的出离、对世间的出离、对五欲六尘的贪著的出离。衡量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就是以是否具备出离心为标准的。《俱舍论》中讲,从有了出离心以后,就算是小乘的“入道”。换句话说,“入道”即是说进入小乘次第的第一步,此后所修一切善法,都将成为出世间的法。这里也就是说,具备了真正的出离心,一直到出离心的圆满,成就的只是小乘的解脱的果。那么,如何才能趣入大乘,乃至成就大乘圆满的无上菩提之佛果呢?首先,就是要发起菩提心。

二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菩提心即是成就佛道之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也就是说,自己觉悟了,还要把自己觉悟的道理去告诉他人,使他人都共同得到觉悟,这就叫做菩提心。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句经文被省庵大师引用于《劝法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就是说,离开了菩提心,即使所修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密多善法,也将成为生死之因,是为魔业,不究竟圆满。

《大般若经》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与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印顺法师在《学佛三要》中引用了这段经文,并提出大乘佛教的三大要领: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充分说明菩提心在大乘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1.菩提心是简别大、小乘的标准。《大般涅经》云:“菩萨摩诃萨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何以故?恐生烦恼。若生烦恼则堕恶趣。如是,菩萨若见众生有少善事则赞叹之。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赞佛性故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见,佛法的一个特质就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修学大乘佛法必须要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略论》云:“是若念须入大乘,何为入大乘之门耶?此中佛说有波罗密多乘及密乘二种,除彼更无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门而入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时生起,虽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这里,宗喀巴告诉我们:只要发起菩提心,虽然其他任何的功德都不具备,仍然已入住大乘行列之中。又云:“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则纵有能达空性等功德,亦是堕入声闻等地,退失大乘。此众多大乘教之所说,理亦成也。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无而作进退。”即是说,若一旦舍离菩提心,纵然已经通达空性,也将退为小乘声闻学人。可见,菩提心不仅是步入大乘之门,也是简别于二乘的不共标准。

2.菩提心是成佛的不共因。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内在的生命品质,即福德和智慧的圆满。由空性见成就智慧,成就解脱;由菩萨行成就慈悲,成就福德。其中,解脱是三乘共有的目标,无论声闻、缘觉还是菩萨,都要具备解脱能力,而慈悲则是大乘菩萨特有的行门,因为唯有以菩提心为前提的慈悲,才能成为圆满无上佛果的因。正如《菩提道次第略论》中所说:“如以水、粪、暖及地等,若与谷种合者,则为谷苗之因。若与麦豆等种合者,则亦为彼苗之因。故水、粪、暖等是共同之因。青稞种者,随与何种缘合,亦不能为谷等苗之因,是青稞苗之不共因。以彼所摄持之水等,亦当为青稞苗之因也。如是无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种子之不共因。通达空性之慧者,如水、粪等,是三种菩提之共因也。”对于佛教的修行来说,空性慧就像阳光、雨水和土地那样,是三乘修行的共因。而菩提心的作用像种子,是成佛的不共因。所以,唯有发菩提心,修行利他,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圆满的生命品质,此外别无它途。

3.菩提心和出离心的关系。上面提到,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属于两种不同层面的发心。大乘经论主要以菩提心为重点,很少涉及出离心。而《阿含经》等小乘经论则主要以出离心为要,也很少谈到菩提心。宗喀巴大师在其《菩提道次第论》中,把佛法修学的要领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名“三主要道”,将出离心和菩提心联系起来。

依宗大师的观点,佛法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出离解脱,乃至于圆满无上佛果。菩提心是以出离心为基础,人天乘的增上心也必须导向出离解脱,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菩提心又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因为对于大乘学人来讲,发出离心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更是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基础,成佛即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从菩提心的发起到成就,又必须通过空性见的指导。

三菩提心的现代伦理意义

菩提心是由慈悲心而激发,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菩提心蕴涵的慈悲,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凡夫的心与“无明”相应,常常充满嗔恨和斗争。生活中,人们最常想到的是自己。然而,世间的一切烦恼痛苦、是非纷争无不因这种“我执”而起。拥有菩提心的菩萨行者则因通达“无我”而能真正利益一切众生。

21世纪的人类文明,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自身精神荒芜的危机和各种文明相互激荡的危机。东西方的思想家们开始对近现代文明进行反思,试***探索出一条拯救现代文明危机之路。然而,无论东西方的思想家们,最后都把解决文明危机的出路,投向了东方文明。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大会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指出:“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伦理,恐怕世俗的伦理道德是难以完成的。宗教伦理却有着世俗伦理道德无法超越的出世性和包容性。英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威尔逊和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都认为:只有宗教能够架起沟通人类的桥梁。菩提心所蕴涵的慈悲、平等、无我利他等伦理思想,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予以彻底的否定,强调众生平等一体,具有深远和广博的宽容、平等、和平精神,对于应对近现代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济群法师著.菩提大道1-3(M).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

[2]洪丕谟,罗伟国 等著.佛教十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李元光著.宗喀巴大师宗教伦理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4]刘俊哲,罗布江村编.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资料辑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

试论佛教的菩提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佛教的菩提心

学习

尼康D5100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尼康D5100,内容包括尼康d5100说明书中文版,尼康相机d5100。『外观评价

学习

从《羊脂球》探讨莫泊桑在文学上的创作观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从《羊脂球》探讨莫泊桑在文学上的创作观,内容包括莫泊桑短篇小说羊脂球读后感100字,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600字。摘要:时代造就作家,一个作家的文学反映了其生活的时代,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作家之一的莫泊桑,他生活于19

学习

我的团长我的家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团长我的家,内容包括我的团长我的团免费阅读,我的团长我的团小说。从幕后到幕前

学习

浅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内容包括道家思想的内容和理解,对道家自由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道家无为,然则无不为,道家消极避

学习

我所知道的新加坡鞭刑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我所知道的新加坡鞭刑,内容包括新加坡的鞭刑是怎么执行的,新加坡鞭刑经历。据查,鞭笞之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曾使用过,许多国家也都有具体的文字记录。不过,到了近现代,许多国家废止了鞭刑。据说目前全世界只有约

学习

解读《王征南墓志铭》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解读《王征南墓志铭》,内容包括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墓志铭全集。《王征南墓志铭》是现存最早记述内家拳名称概念、历史源流、风格特点的历史文献,在中华武术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铭以千余字篇幅,精准地记述了内家拳的产

学习

唐蕃会盟碑的传承意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唐蕃会盟碑的传承意义,内容包括唐蕃会盟碑碑文,唐蕃会盟碑的现实价值。[关键词]唐蕃会盟碑,金石档案,甥舅会盟,藏汉团结

学习

佤族的性格色彩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佤族的性格色彩,内容包括佤族人性格,佤族人性格特点。乐嘉老师的性格色彩学最近是讲得火热,佤族的性格色彩又算是哪一种?毫无疑问是黑色。这是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黑色的皮肤、黑色的头发、以黑色为基调的服饰。这种黑色代表的

学习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万分共同发展

阅读(29)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

学习

日语的暖昧性与日语教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日语的暖昧性与日语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日语教学中的问题,日语教学词汇。摘要:暧昧性是日本语言文化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征。日语的暧昧性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交际中到处可见。本文具体介绍日常交际中

学习

何谓改革?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何谓改革?,内容包括改革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改革含义。“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

学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内容包括银行的中间业务有哪些,中间业务收入下降原因。摘要:该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的回顾,论述现今国内商业银行从另一个“当铺”发展成另一个“票号”的趋势俨然成为历史的必然。通过对银行卡类、

学习

塔尔寺的菩提叶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塔尔寺的菩提叶,内容包括捡到塔尔寺菩提叶,塔尔寺菩提叶寓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学习

从佛教词语考辨《大方便佛报恩经》的时代

阅读(80)

本文为您介绍从佛教词语考辨《大方便佛报恩经》的时代,内容包括大方便佛报恩经有多少字,法师讲解大方便佛报恩经。[摘要]从12条佛教词语(短语)入手,可以考察《大方便佛报恩经》的年代。其中“观世音菩萨”、“四围陀”、“释氏宫”见于后秦

学习

僧佑的佛经目录学探微

阅读(34)

摘要:僧佑是南朝齐梁佛教有名的僧人、律学大师、佛学家和目录学家,其著作《出三藏记集》为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录。该目录在著录内容、方法、体例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其记载的诸多佛经、经序、高僧传记等史料,至今对佛经目录学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参

学习

印度佛教源自中国原始萨满宗教思想考(下)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印度佛教源自中国原始萨满宗教思想考(下),内容包括原始佛教起源和印度教关系,印度佛教思想史修订版。四、从经籍、释典及人类学角度等考察印度佛教与中国原始萨满宗教在神话、信仰、信念、仪式等方面的渊源关系

学习

白马寺见证千年菩提路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白马寺见证千年菩提路,内容包括千年菩提路白马寺,白马寺的故事。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弘法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大德高僧在中国佛教传播史上也具有举足轻

学习

论东汉佛经翻译家支谦

阅读(55)

摘要:支谦是中国早期著名译经家,其代表作为《法句经序》。此序体现了支谦矛盾的翻译理论与主张:在理论上强调“文质并举”,在实践中又“因循本质,不加文饰”。尽管如此,《法句经序》仍具有伟大的意义,堪称我国译论史上的开篇之作。此外,支谦的翻

学习

世界佛教圣地——蓝毗尼

阅读(129)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佛教圣地——蓝毗尼,内容包括尼泊尔圣地蓝毗尼佛寺,佛教圣地蓝毗尼。佛教圣地蓝毗尼位于尼泊尔,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地方,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学习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内容包括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佛经大乘小乘区别。“小乘”与“大乘”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