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或称之为“新***”,如王莽新***、庆历新***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策,今人称这为“改革”或“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
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我个人的意见,是“允执其中”,既不要限得太死,也不放得过宽。大体来说,凡是成系统的变革或整顿方案,付诸实施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都可称之为改革,无论其结果是好是坏,是成是败。同时需要注意,似应对“改革者”和“改革家”有所区分,凡在某些方面有所整顿的变革者,都可以说是改革者,但不一定够得上“改革家”。否则,“改革家”将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矣。
(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24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关于改革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改革”一词源自历史人物传记,词义较为狭窄,仅仅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
B.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新***”“改革”等事件,人们的评价并不是都是正面的。
C.我们可以依据某些历史上一些事件当事人自己的说法,来确定其事件是不是“改革”。
D.对于历史上的事件,只要成系统,付诸实施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即可称为改革。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梁统传》和《黄琼传》中梁统和黄琼,按照今人观点并不能称其为改革家。
B.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事件,我们只称之为“变法”,并不称之“改革”。
C.“改革”曾是一个中性词,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并不能依据结果来判断其行为是否为改革。
D.某些在历史上形象不佳的人物,只要其对社会进行了有影响的整顿也是改革。
【曹保顺/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