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戏剧了解多少?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不了解它,就像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一样!你难道不知道你和戏剧已经有了代沟吗?那么到底是谁和谁无法沟通?
大学生话剧节过去已经一个礼拜了,还会看到一些人不时地提起它;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当然这也是正常的。
对于此次节日的圆满成功,作为评委,我表示祝贺。其实“大话节”不单单是一个学生作为庆祝的节日,它更应该是一门艺术可以继续和发扬的台阶。故此,大话节应是一项非常严肃的运动。
我从事戏剧表演已经有十余年了,虽然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但是对于它的热爱和了解却始终未曾减少过。
然而,戏剧是什么?
不知道大学生们对于戏剧的了解有多少。但是从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眼中的戏剧还尚未达到可以称之为“戏剧”;当然,他们是一群非专业的爱好者,我们对于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许有一些现象并非是学生们的主观意愿,很多时候,专业人士对于戏剧爱好者们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灌输的是什么样的概念?我们的戏剧是什么样的戏剧?我们以什么样的作品去培养观众,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应该考虑到的。
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们的作品与品味完全受制于他们所看到过的戏剧作品的影响。故事内容以“扭曲的情感”和“曲折的案件”为线索,以此来牵动观众的观赏欲。多数的戏剧不断地模仿社会,模仿那片我们早已经熟悉的空间;而学生戏的精彩所在完全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大学生的思想,以及他们这个年纪所应有的尖锐和锋芒都没有展现出来。倒似乎刻意掩饰,变得世故圆滑,丝毫没有什么新意。
不知道这群学生对于“戏剧”这两个字的理解,到底有多少?
戏剧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出;戏剧也可以违反规律,想怎么排就怎么排,想怎么演就怎么演;“爱你心目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而现今很多人把戏剧当成自我发泄与自我欣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关心人类的心灵,表演真实的情感。有时候我甚至想问一声:作为大学生,你们都在想什么?你们关心将来能赚多少钱,还是将来能够出多少力?你们关心别人都在想什么,还是自己应该怎么想?当决定做一部戏的时候,你们是否问过自己对戏剧到底有多少认识和把握?
记得早些时候的大学生话剧,内容和思想十分深刻,独创性、文学性、深刻性、尖锐性让很多专业人士敬佩不已,有的学生戏剧甚至被专业剧院拿去创作,加之专业元素,把它制造成一部非常成功的话剧,像《魔方》、《泥巴人》等。当初这些戏的原创都是源于各大高校,而他们对戏剧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阅读量,读过多少关于戏剧方面的专业书籍,读过多少国内外的剧本,知道多少伟大的戏剧家,对于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戏剧有没有欣赏和区分的能力。如果带着重重的困惑来做一个戏的话,那么必然呈现这样的结果。当然这些结果并不是学生的错。有时候,作为专业人员,也并没有好好地去引导观众。我们的观众也是我们培养出来的,观众的品味和欣赏能力也都源于他们所看到的戏。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都必需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希望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种创造性一定不要渗透各种顾虑在其中――不要考虑市场,不要考虑效果,不要考虑能否得奖,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地研究过以后,用心地去做。戏剧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从这里开始认真地去探索,如果真的想得到提高,或者真的用心地去爱它,你们就有责任去做好它,而不是让人觉得它已经接近尾声了!
选择你所做的事,做了就要对它负责;做多少事,就要为它负多少责任;有多少成功就有多少艰辛!一个人的才能和灵性,更多的还是来自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天才在没有勤奋的帮助下也依然会成为一个!
真心希望这次大学生戏剧节能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让戏剧发挥它真正的光彩,我们应该如何培养真正的戏剧观众……
这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作者简介:
赵思晗,2005上海大学生话剧节评委之一。200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现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主要作品有话剧《难忘的岁月》(饰小周)、《奥里安娜》(饰Carol)、《金锁记》(饰小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