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爱迪生被人打了两个很重的耳光后,耳朵聋了。记者采访他的时候,说:“这件事情,一定是你一生当中,最痛苦、最让你遗憾的事吧!”没想到爱迪生却说:“记者先生,自从那件事发生后,我就再也听不到别人对我的冷言冷语和闲言碎语了。”这也许有点阿Q,但却是一种对于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同样,将这种态度用在父母的心理调节上也是很有用的。
先来看一位邻家妈妈的自述:天天快3周岁了,也慢慢懂事起来,我也一直很努力地去建立一种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但这段时间天天变得骄横起来,吃饭吃一口跑一跑,走路要求抱,一不顺心就哭闹。今天从早到晚,天天不知道哭了几回,我都是耐心地劝说,并且接纳他的感受、安慰他。但晚上又闹了数次之后,说有尿尿,结果,尿在裤子上了。突然我的火就冲到头了,他的哭声就像紧箍咒一样,让我头痛欲裂,我爆发了,粗暴地把他抓起来扔到了床上,换掉了裤子。然后厉声叫他穿鞋子,去刷牙,天天一边哭,一边不停地要求我要好好说,还要妈妈抱抱⋯⋯
天天妈妈其实是个很负责的妈妈,平时很努力地实践亲密育儿法,反对打骂孩子,所以在事情发生后,首先她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教育理念。
这件事情的确很糟,但不妨还是从事情的另一面来看看,向着光明面。
1天天妈妈在这个事件中发泄了她积压的情绪。根据她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她在前阵子已经积压了对孩子的不满意,所以负面情绪就积聚起来。要做一个永远都面带微笑的妈妈是个神话,所以情绪不要积压起来,要在爆发之前卸掉。
2孩子在妈妈生气的时候坚持要“妈妈好好说”。其实是因为妈妈平常的教养方式在孩子心里内化了,孩子在妈妈失去理性的时候,没有缩到墙角,而是提出了理性的建议:好好说。要求“妈妈抱抱”也是一样,粗暴的妈妈并没有引起孩子心中的仇恨,即使是生气的妈妈也依然是最能依靠的港湾。孩子的这种表现得益于天天妈妈和孩子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的关系。所以根本没有必要怀疑一直坚持的正确的育儿方法。
卸下心理负担后也许我们能够理性地辨别前进的方向了。
大人发怒也是正常的,父母应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引用海姆博士的三部曲:1.表达我们的情绪:“我觉得很讨厌。”可以提醒孩子改正或者采取预防措施。2.如果没有效果,加强表达愤怒的强度:“我真的很生气了!”3.也许还不能阻止孩子的行为,就需要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自孩子出生后,在长长的十几年的亲子关系较为密切的生活中,不可能天天和和美美,成人与成人之间都不可能做到永远和睦,更何况和孩子。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他的认识和他的生理的不成熟决定了孩子的不好相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主管情绪的扁桃核以及边缘系统在5岁左右趋向成熟,控制冲动的高级中枢(脑叶)到12岁才发育成熟。所以不能要求孩子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能觉得孩子发脾气完全是自己的错。孩子需要学习,我们也在修炼。
父母不是万能的,孩子也不是无能的。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能向着光明面,多想想这次行为的好的方面,放下懊悔心、放下包袱、放下焦虑,少穿了一件衣服,就当做一次锻炼;控制不住发了火露出了恶狠狠的样子,就当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完美是世界的本色,但完美永远是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