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砚台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工具,与笔、墨、纸并称为文房四宝。由于其形式的丰富多彩,材质也是金石、漆木、牙角、陶瓷等并举,使得它相较于其他文房三宝在工艺上有更多的可塑性,又由于它是历代文人案前的必备之物,直接与文人的雅好密切相关,更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本文仅就砚台这一融汇了中国书画、印、雕刻、诗赋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几个发展高峰期作一个简要梳理,借以从一个小侧面反映中国历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历程和水平。
关键词:中国;古代;制砚史
中***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98-02
综观中国古代制砚史,从原始时代始到近代,一共经历了四个高峰期。
一、与工艺美术的初次合盟——汉代制砚
通过考古研究,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类似于砚台功能的研磨器,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年),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彩陶文化繁盛的实际。出土于半坡遗址的石砚,是作为半坡人调制用以绘制彩色陶器的矿物颜料的研磨器的形式出现的。在考古发掘出的同一时期的石砚中,有一些石砚分有格子,有的已有具备砚盖和磨杵,其形制与功能已经颇为接近后代的石砚。但在此时,这些研磨器仅仅作为实用物件存在,并不具备任何装饰。
“砚”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用工具,是继文字产生以后,伴随其他书写工具的出现才最后形成的,早期的砚台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材质也非常普通,直到经济较为繁荣的西汉时期,才出现了配有纹饰的精致木盒和彩绘漆盒的长方形石砚。汉代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而蒸蒸日上,文字书写工具的要求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玉雕、漆雕、石雕及陶瓷工艺开始出现在砚台的制作领域,在西汉,玉石属于上层建筑的特享物品,因此玉砚由于贵重数量极少,陶砚、漆砚的制作是主流。1985年出土于江西邗江的彩绘嵌银箔漆砚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漆制砚台,它不仅构思奇巧、漆艺也十分精湛。到东汉时,还出现了铜砚(在铜砚盒中嵌砚石),如江苏徐州彭城王墓出土的鎏金铜盒石砚。该石砚的盒形为伏地神兽,有双角双翼,形态逼真生动,鎏金盒身上还嵌有大量珊瑚,石珠,色彩斑斓,极其华美。盒内有光洁润泽的砚石,并有一圆形墨块,表现了汉带制砚技艺的高超。
值得一提的是兴起于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足砚,当时人们都席地而坐,书案低矮,于是要求高足砚以便于书写,从这一点也看出由生活习惯给砚台造型所带来的的变化。此风一直到唐宋高足椅和高脚书案的出现才趋于式微。
二、崇尚自然之美的唐宋制砚
汉代之后,中国砚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瓷北石”(这跟当时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发展到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文化事业空前繁荣,纸张的普及,造墨技术的日趋完善,唐代勃兴的书画艺术,对墨砚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砚台的要求,又在原来的坚实美观的基础上又有了诸如发墨“细腻”、“滋润”等方面的内容,砚质,砚形由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垂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这是对唐代砚制发展史脉络的最真实,最扼要的介绍。——在这里也概括了作为唐代制砚工艺代表的“四大名砚”。(其中“红丝石砚”在唐代末期因石材断脉而绝,后被澄泥砚所代替,在宋代与端、歙、洮河并称四大名砚,其声名延续至今,一直到60年代山东青岛工艺美术学院有关人员重新发掘出红丝石砚的新矿脉,才在近代有新的红丝石砚的诞生。)
由这一时期开始,人们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黄地红丝或红地黄丝的红丝石砚、紫色的端石砚(端砚)和青莹色的歙石砚等名贵石砚本身所固有的色彩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人们还发现这些石砚上有时还会有各种独特的花纹出现,如端砚的“鱼脑冻”、“青花”,歙砚的“罗纹”、“眉子”等。这些天然的纹样被文人墨客赋予了各种人文色彩,出现在大量的诗词歌赋之中。而在造型上,这一时期的石砚趋于多样化。产生了很多取材自然,造型大方,简洁典雅的精品石砚——事实上,自宋代开始,中国砚就一直以石砚为主导,几乎是石砚的天下——这首先是因为石材最能满足书画艺术所需的“发墨”性这一大前提的。石砚的造型为适应各种人的审美情趣和需要,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仅就端砚而言,就有太史砚、兰亭砚、凤字砚、石渠砚等诸多样式,但总的来说,受宋学的审美观影响,宋代的石砚外形都较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它的主要样式是“抄手砚”(将石砚的背部挖空,可既轻且稳,便于挪移。)
同时,文人气息开始融入到唐宋的制砚工艺之中。“砚铭”成为石砚的独特装饰,显得别有情趣,而由著名文人题写的“砚铭”,更是会因为文人的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而身价倍增,成为砚台工艺的一个独特艺术价值体现。同时,它也成为唐宋文化发展的一个见证。
三、因材施宜的明清制砚
由于元代的特殊历史***治经济原因,一方面由于战乱使国民经济受挫,另一方面受外族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影响,元代时期的制砚造型大多朴实粗圹,而且有着浓烈的民间气息。在工艺与艺术水平上大大异于唐宋。而到了明代,石砚的构***和制作水平由得到了新的发展,到了普遍能因才施艺的地步,在此时期,具有独特明代特色的随形砚开始出现,打破了传统砚台对称均衡的样式,明末清初兴起的巧色巧雕的艺术手法(即借助于砚石的天然色泽与纹理而巧夺天工地构***雕琢)更反映了中国制砚工艺的飞跃发展。——这是中国雕塑工艺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完美见证。而由这一时期开始,砚的制作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功能由实用品逐渐演变成工艺美术品,进而成为艺术收藏品。风格也由古朴向豪华,由简趋繁。不过,一般来说,明代砚台总体上更端庄厚重,文饰大器,与明代玉雕的“粗大明”风格相似。而到了清代,由于满清统治者的爱好使然,同时也因社会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案纹饰上开始呈现无以伦比的繁复,在表现题材方面,则广泛超越之前的一切朝代,此时砚的实用性也降到了最低。
至此,制砚名家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如明代初期的叶瑰,清代的顾二娘等都是明噪一时的制砚大家。在这个时候,由于砚才的出产地和制砚者的地区和风格各异亦产生了砚雕工艺的三大流派。
粤派以端石砚雕为代表,其在明代的特色是构***饱满,雕刻精细,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而清代则在精细繁丽之余稍有堆砌琐碎之感。
徽派以歙石砚雕为主,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砚的正、背两面,主要以浅浮雕为主,手法细腻,层次分明。
苏派亦称吴门派,受明清“吴门”、“松江”画派影响,风格平淡雅逸,其有两大特点:一、以随形,略加琢磨为主导,形式简朴自然。二、雕刻精细,但合度。
四、民国海派写实制砚
海派艺术是近代一个卓越的高峰期,它是以上海地区的制砚名家陈端友为代表的写实砚雕为代表。陈的作品充满自然主义特色,其雕刻精细,构思巧妙,取材自然,并且摹写传神至无人之境。以他所刻的澄泥蘑菇形砚为代表,整个砚体以自然蘑菇为范本,充分利用材质的天然色彩和细腻质地,砚身用密集的蘑菇从表现,而砚堂呈一大菌面,整体雕刻栩栩如生,其质地柔润光滑,惟妙惟肖,可说是近代砚雕中的极品。也可说其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砚的一个高度,其因材施艺,崇尚自然的写实风格至今广为流传和模仿。
中国砚台的制作从产生,成熟到完美,绵延了数千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精神追求的一个缩影。同时,我们可以从它的历经千年不变的实用性与其变化多端的工艺性兼容的特质中瞥见中国古代工艺在实用品设计上的各种独到手法与成就,或许对当代的产品设计有所小小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砚与中国文房诸宝.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中国历代文房用具.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文房四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