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道德文化,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道德教育与理想树立日益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凝聚人民力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各种挫折、困难的必胜法宝,更是抵制不正之风,弘扬正气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结合中国传统道德,围绕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如何树立崇高理想展开深入分析,探究其中所含的现实意义,在道德基础上,规范言行、引导世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树立理想、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升华道德。
关键词:道德;理想;现实意义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32-02
一、道德与理想
(一)道德内涵
道德,一个灼灼发光、永垂不朽的词,它起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道德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强制的,而是发自人们在内心,依靠社会舆论、风俗文化来维持的,其内涵之博大精深:公平与正义、权利与义务、本性与修养以及惩恶扬善、去邪存正等一切向善的情感与行为。
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对人类的心理影响深远,并支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1]。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的天性中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当我们设身处地想到别人遭遇不幸时,难免会情不自禁的忧伤,怜悯之心也会油然而生,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种感情是无法掩盖的,更是铁一般的事实——人性本善!在善之力量的推动下,人类在不断的社会生活、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套公认的行为标准,反之,当别人危难时,谁若做出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的行为,都必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与质问。王士元在《亢仓子·***道》中道:“才多而好谦,贫贱而不谄,处劳而不为辱,贵富而益恭勤,可谓有德者”。可见道德之无边无垠。
(二)理想真谛
理想,同道德一样有着非凡的魅力,与成功一样,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先哲门都曾探索过理想的真谛,也留下了不少启迪人心的、富含智慧的至理名言,他们对理想追求的义无反顾、至死不渝,都相继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没有了理想,就没有坚定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也就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人生。理想是照亮人生之途、温暖人间大地的太阳,又如大鹏鸟的双翼,实现扶摇九万里的抱负。理想树立的远大与否决定着人们成就高低,理想给人以希望、目标,即使在面对艰难万险、荆棘丛生,也会勇往直前、绝不退缩。曾有不少人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工程师,在这目标的背后无形中表明的是一种***治立场、人生态度。若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那就是崇高的理想。反之为了个人利益,那就是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理想。也可见孔子理想之高尚,它所有思想的最终归结点:达成完美和谐的社会群体,广泛实现人类之爱,而拥有这种以“和谐”社会理想为最终目的的仁学心理结构的民族群体,不管物质文明、科学技术有多发达,也始终不会抛弃其中个体,不会将其抛置在均一化整体机器异化世界中,令其倍感孤独和凄凉[2]。
二、道德风尚的形成与理想的树立
(一)道德风尚的形成
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毫无疑问都具有重大作用[3]。而道德,人类情感、行为的综合体,公正严明、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无私奉献都是道德的代名词,无一不是合乎情理的、大家认可的行为美德。
1.惩恶扬善,奖励做出令人感谢行为的人,惩罚做出令人厌恶行为的人
当我们看到有人给予他人快乐时,我们也会为得到快乐的人开心,同时也会为给予他人帮助的人产生敬意,产生感激之情。当我们看到有人得到帮助、安慰、保护时,我们也会感到欣慰、愉悦,但当这种幸福被破坏时,我们都会为之而惋惜。同样,当我们面对那些令人怨恨的人时,也就能理解受害者当时的痛苦心境与悲伤无奈,以及从内心深处对做出厌恶的人产生怨怼之心,通过一种想象的同情,去感知受害人的心境,产生与当事人相同的情感波动,同时也为那些努力摆脱困境、拼命挣扎的人给予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想冲上前去拔刀相助,而在面对当事人面临无法补偿的伤害时也禁不住黯然伤悲、潸然泪下。
2.宣扬相濡以沫的快乐,感化人心
当自己不开心或悲伤时,你的朋友与你感同身受,你是否会觉得一股暖流热到心坎,感激涕零呢?相反,冷酷无情、面无表情足以让你失望透顶、心如死灰,雪上加霜。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你身边的朋友在微笑时,你是否也会如条件反射地自发性地对之微笑,给予其支持、鼓励,人的情感表露不过是几秒钟的瞬息变化,就这一瞬间细微的情感表露有时甚至会让一个人感动一生,成为他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快乐与奖励。
(二)理想信念的树立
1.不同阶级、时代下的理想各不相同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社会意识,它特有的时代性与阶级性决定了它的不永恒。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始社会,人们为温饱而奋斗,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一切劳动成果,过上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立关系形成,奴隶主无情压榨奴隶,换来自己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的寄生生活。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应时而生,他们追求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渴望光宗耀祖、流芳千古,而天下百姓却过着“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的凄惨生活,真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处处凄凉。面对如此悲剧,被统治阶级也不得不展开了不计其数轰轰烈烈的反抗,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等贵贱、均贫富”以及“均田免粮”等理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无休止地榨取工人剩余价值,一本万利,大发横财,纸醉金迷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他们的“理想社会”,无产阶级伴随着社会大生产应运而生,树立了消灭剥削,打破旧世界,***全人类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不止!
2.正确人生价值观下的理想
面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复杂化,人们对理想信念的正确树立充满着困惑,在经历了百十年的探索与总结,终于整理出一套颠扑不破、放诸四海皆准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思想突破、精神升华、人格塑造奠定坚实基础,赋予不竭动力。托尔斯泰也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历数古往今来的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无不令世人为之动容、为之震撼?西方乔尔丹诺·布鲁诺,为了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东方方孝孺为表忠君爱国之至,被明成祖朱棣施以“诛十族”之刑。古语有云“古帝王的江山无不是以白骨堆成的”,回想我们新中国的成立,饱含着多少***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深情与面对敌寇视死如归的豪情。同志,曾任镇守使,坚决站在***旗帜下;同志,保管百万巨款,自己却一贫如洗。他们的理想都是为了真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战,他们选择了具有社会价值的理想,选择了真理至上,选择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救民于水火。曾有人在采访战斗英雄时问道,你为国立功,祖国给你多少奖金?英雄道:“我们是为祖国安宁、人民幸福而战,假如在老山主峰放上万两黄金,让战士们冒着***林弹雨往上冲,我们是不会冲的,宁愿回家享受温馨。”
三、道德与理想的现实意义
1.道德是基准,理想是动力
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天地之始。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其有,欲以观其徼。而道德也总是遵循着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的玄妙。它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今在技术与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事物的复杂性与人性的***性,对道德理想提出了迫切要求。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是在遵循道德准则下的正确的人生追求,在这种至高至上的精神状态中,他们可以放弃包括其生命在内的一切,可以为之激情洋溢、豪情四方,正是由于这种源动力,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多娇,如诗如画。正如对于一名真正的***者而言,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并非他们的追求,而实现共产主义,为之披荆斩棘、终生奋斗也在所不惜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他们的崇高理想始终与时代需要息息相关。
2.有助于青年肩负历史的使命,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它的实现并不代表坐等其实现,而是需要我们世代人的共同奋斗方能实现。我们应该时刻做好时代先锋,坚定信念,奋发***强,前仆后继。在正确的道德观教育下,端正人生态度,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时刻不忘自身使命,厚积薄发,不虚度年华。人的青春犹如春天一般,一年之始,万物复苏,正是播种理想种子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明朝王守仁曾经说过:“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青年时期未能树立远大理想,就注定只能随波逐流,甚至在人生的大海中浮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了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这也无不是对其高尚道德的反映。同时在进行理想教育时,不妨借鉴一下古人的教育法,古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之远大,但途径却呈梯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以天下为己任,都强调责任[4]。在责任中更加强化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明辨是非的情感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事件的看法,在这种道德底线基础上的理想追求必然是顺应时展,利于社会进步的追求,即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阮守华.道德文化的缺失与重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13-18.
[2]廖巧媛.孔子“和谐”的社会理想及其现代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3):32-34.
[3]张正江,陈菊恋.道德教育与道德价值观教育[J].教育导刊,2012(2):9-12.
[4]廖盛芳.用理想拉扯生命[J].粤海风,2012,(1):74-7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时期道德与理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