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新闻也有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眼。所谓新闻眼,就是从新闻要素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思想。新闻不论长短,只要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就有了新闻眼,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共鸣。因为有了新闻眼,新闻才变得耐看耐听;也因为有了新闻眼,好新闻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长河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1999年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7天长假,被称为“十一黄金周”。为了配合十一黄金周的宣传,新华社的记者到北京的商场、旅游景点进行了实地采访,还走访了旅游、交通、商贸等部门,从大量材料中提炼出“假日消费必将给消费市场带来无限商机”这一重大主题,并就如何启动消费这一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主题进行了探讨,认定“假日消费”必将给消费市场带来无限商机,只要各方面多动脑筋,早作准备,携手开发适应节假日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假日消费”对于启动消费将带来更为精彩的一幕。记者按此主题谋篇布局,使得一堆看似平淡无奇的新闻素材放射出异样的光彩。这篇题为《国庆放长假,消费掀热浪》的短消息,除了新华社每日电讯刊发外,也有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20多家报纸采用,因而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
综观那些获得新闻奖或新闻大奖的作品,绝大多数所使用的素材都是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但经过记者的加工、提炼和升华,便有了深刻而富有前瞻性的主题。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记者要善于发现那些具有指导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新闻,从而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2006年,浙江省宁波市在对口帮扶贵州省十周年之际,举办了“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成千上万的宁波市民踊跃认助贵州贫困学子。在这次活动的现场,宁波电视台的记者用摄像机捕捉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场景,制作了新闻《宁波万余市民争“抢”贵州贫困学子》。这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显著位置播出,还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的道理,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也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缺少的就是“发现”。说白了,这种“发现”需要记者拥有一双“新闻眼”。
“新闻眼”是关于新闻敏感的一个形象比喻,它要求记者除了具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之外,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一件事情,很多人可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记者却要善于明察秋毫,看到被很多人忽视的东西,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因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记者,必须具有一双与众不同的“新闻眼”。
首先,“新闻眼”是苦练内功的结果。
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数那些获得新闻奖的记者,他们除了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科学的世界观与方***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之外,还经常深入生活,多走多看多听,及时捕捉那些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新闻。笔者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近二十年,始终不渝地向那些名记者学习,忠于职守,苦练内功,在实践中受益匪浅。
2000年,笔者到***山市采访时无意中听说了这样一件事:经过长达一年之久的据理力争,以山东中鲁集团为首的中国10家果汁企业,成功地击败了美国苹果协会向美国商会提出的对进口中国果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反倾销申请,维护了中国果汁在美国市场的合法地位。于是,笔者专程到中鲁集团调查了解,制作了短消息《中路胜诉在美国》。这条消息在山东卫视播出,还获得了山东省***府新闻奖二等奖。
其次,“新闻眼”能够善于发现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问题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记者如何才能捕捉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三看”:一看这个问题对实际工作有多大的指导意义,二看它对社会生活有多大的影响,三看这个问题对社会有多大警示作用。如果能够把握以上三点,一条好新闻便有可能横空出世。
1999年助残日前夕,笔者随同威海市***府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去荣成市慰问残疾人时,看到一位双目几乎完全失明、双手基本失去劳动能力且下肢瘫痪的残疾人,靠自学不仅掌握了钟表修理技术,经常为乡亲们免费修理钟表,而且还为自己的生活起居研制了一套自动化设备。这位年逾六旬的残疾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笔者,使笔者敏锐地感觉到,这位残疾人的事迹值得宣传和推广。于是,这次时***采访活动结束之后,笔者专门到这位残疾人家里,同他一起生活了三天,并对村干部和村民们进行了采访。在掌握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制作了一条长消息《挑战生命极限的人》。这条长消息在山东新闻联播和中央电视台播出,还获得山东省残疾人好新闻一等奖。
第三,要想练就一双“新闻眼”,就要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使新闻的典型意义更具有冲击力。
记者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反映问题,而在反映问题过程中,就涉及到写作技巧问题。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新闻也抓住了那些带有方向性和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但因为作者在报道中不善于反映问题,写作技巧不高超,要么使问题流于空泛,要么让热点问题淹没在大量的新闻事实当中,结果导致受众感觉不到新闻的冲击力,结果使新闻效果大打折扣。相反,写作技巧高超者,往往能够从一个社会现象中挖掘出值得整个社会警醒的主题,从而引起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例如,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包起帆的“金牌”属于谁》这则短消息,由于记者抓住了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普遍意义的主题,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剥茧抽丝般的写作手法,揭示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从而引起了上海科技界、学术界、法律界和企业界的强烈反响反响,并迅速波及全国。
总之,没有新闻眼的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具有新闻眼的新闻则需要一双敏锐的、富有洞察力的“新闻眼”。如果说新闻眼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的话,那么,“新闻眼”就是捕捉好新闻的猎手、驾驭好新闻的舵手以及获得好新闻的高手。因此,要想做新闻战线的常青树、不老松,既要有一双“新闻眼”,又要善于发掘和提炼新闻眼。
(作者单位:威海广播电视台)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新闻眼与“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