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备管理与点检维修”是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设备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新需求和高职教育招生改革生源多元化,暴露出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课程进行“六步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将实践导向理念融合到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中,使课程与企业岗位要求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模式及手段的创新,经过三年探索与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增强,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导向;设备管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虽多种多样[1],但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新老课程模式共存的尴尬局面。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新需求、高职教育特色发展新趋势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新变化等因素决定了推行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是目前研究热点[2]。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0年***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相继提出要深化考试招生改革,不断拓宽高职院校招生渠道。近年以来,广东省考试招生制度由传统的普高招生转变为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普通高考、三二分段、***自主招生、对口中职招生、现代学徒制等为主的多种招生渠道。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机电设备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现“操检合一”特点,即一岗兼操作、检修、管理多能[3]。由于生源不同,学生基础不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生源多元化带来的学习需求[4],也无法达到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新要求[5]。“设备管理与点检维修”课程最早开设为理论讲授,无实践教学部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展课程实践导向研究与实践,对突破上述困境、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设备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设备管理类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学科综合交叉等特点,但在课程教材方面普遍存在课程内容抽象、实践环节缺失等问题[6],在教学安排中实践环节薄弱且形式单一[7],采用传统的“注入式”和“满堂灌”教学模式[8],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的组织与人才能力的培养关联度不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听课积极性比较低,教学效果差[9]。近年来,张映红等[10]根据“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课程特点,设计了“点-线-面-体”渐进的学习情境,侧重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蒋立正等[11]分析产品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专业“机电设备管理”课程结构特点,提出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刘领涛等[12]进行了基于能力本位的系统化融合“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及“设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强调了机电设备维修与设备管理能力同步并重的理念;李帅等[13]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现状,提出了设备管理课程和数字化工厂技术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了基于数字化工厂技术的实践体系和课程设计体系。以上课程教学改革大多着眼人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但对实践环节考虑较少。设备管理与点检维修课程改革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六步四融合”教学改革。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设备管理与维检的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理念是指高职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重要内容的教学模式[2],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以企业标准岗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设备认知—规范操作—状态监测—合理维修—技术改造”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六步四融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一)课程定位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机电设备结构与原理、掌握机电设备使用与维护规范、点检作业及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通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护”等后续实训课程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
(二)课程目标
主动适应企业对设备管理的新思维新模式,培养学生理会设备点检、维护等知识,提高学生设备点检作业、状态监测等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将来在设备管理工作岗位上工作打好基础。
(三)内容模块改革
课程内容依据企业标准岗、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学情,以企业设备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融合“1+X”冶金机电设备点检职业技能等级要求证书、设备点检竞赛,整合重构课程内容,分别从设备操作者级、班组级、车间级和企业级等分层学习设备管理认知、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设备点检作业、设备精益管理、智能制造绿色维修系统设计等5个项目(见附表1)。
(四)教学过程改革
课程教学采用问题导入、小组探究、仿真训练等手段,以学生为主,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课前分析、设计教学活动,在课中实施、优化,课后总结和评价,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探究、实践等完成任务,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习训练。教学过程融合校级资源共享课程和合作企业云学习平台,借助超星学习通,分析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新一轮的学习。
(五)训练平台
以校级资源共享课程和合作企业云学习平台作为课程学习平台。以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设备状态监测仿真系统、“1+X”点检实训考核系统和智能运维仿真系统为岗课证赛虚拟平台,进行课程项目的虚拟模拟与仿真。学校专业机房和实训室已经安装有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该系统提供设备使用管理、设备保养管理等11个项目,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需求;设备状态监测实验室已安装了PMS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版),可满足数据录入、趋势跟踪等10个项目;“1+X”点检实训考核系统功能模块包括登录、状态监控等项目。以设备状态监测实训室和校内数控车间设备为主,完成课程实操训练。以学校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地为辅,完成课程拓展企业岗位训练。
(六)考核评价改革
课程以“边学边评、以评促学、学评同步”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即过程性考核、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以项目考核、作品展示、测试等为评价方式,从理论、技能、素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建立具有实践导向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上一个项目完成后,正进行下一个项目时,对学生在运用已学知识和技术方面进行师生、生生、组组总结性评价,检测教与学的结果,对整个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性评定。
三、基于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的特色与创新
课程按照“六步四融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六步”,是指用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即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内容模块、训练平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通过学校课程与企业岗位四个融合将实践导向理念融合到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中,实现课堂的内容、模式及手段的创新。
(一)课程设计与职业能力相融通
课程按照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依据企业岗位标准、职业技能、“1+X”证书、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内容重构设计,以设备点检员成长路径,完成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相融通
依托学校与产教融合基地,引入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任务进行梳理—整合—融通,构建课程整体框架,分析课程学习模块间并行或递进逻辑关系,并与企业岗位培训项目对接[14],如附表2所示,形成项目式学习模块。
(三)教学设计与工作情境相融通
模拟企业标准岗,创设工作情景,借助课程立体化平台,开展项目式教学,形成“理—实—虚”三段式教学设计。这大大弥补了学校课程教学实施与实际工作场景有较大差别的不足,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选择全国劳动模范系列视频、机电设备规程规范标准、职业岗位实战视频等手段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探究任务和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四)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相融通
以合作企业岗位标准为点、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为线,以国家职业技能为面,从定向性、专业性、普适性这三方面综合考虑,校企合作编制课程标准。企业岗位标准包括了岗位胜任标准和岗位能力提升两大部分,岗位胜任标准主要有岗位标准要求、岗位胜任能力标准要求等内容。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相融通,给任课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通过任课教师恰当运用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四、基于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与提升
(一)设备需补充,实操训练现场组织仍需改进
目前设备状态监测实训室的设备少,教学实施中只能按照分组任务模式进行操作练习,如何令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实现技能训练的受益最大化,仍然是困扰实践教学的难点。计划后续增加电气点检,同时通过与学校实训中心合作联合全校实训车间的设备进行规范管理,实现既能用于教学,也能服务于实验实训室管理。
(二)企业联系和对接仍需加强
目前企业主要在课后参与到***答疑与项目评价环节,在课程内容的开发、参与授课等环节均不足。结合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计划后续增强企业联系,通过采集企业具体的案例,进行工作任务到学习任务的转化,引入课程的教学当中,增强理论的应用性。“设备管理与点检维修”课程经过三年探索与实践,学生各项考核理想,达到加强学生设备管理、点检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随着职业教育法修订,课程建设坚定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路线,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莉,万克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综述[J].高职教育,2011:137-138.
[2]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究,2015(1):119-124.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李传伟,王祖莉.基于生源多样化的高职“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天津电大学报,2019,(2):47-51.
[5]李助***,张杨,邹伟全,等.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调研对专业建设的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76-78.
[6]张映红,朱瑞丹.高职“设备管理”课程教材建设与实践[J].柳州师专学报,2011,26(3):60-63.
[7]李铁莲.产教融合下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1):115-117.
[8]徐晴晴.基于OBE理念的《设备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附表2课程学习模块与企业岗位培训项目对接表附表1课证融合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0(27):166-167.
[9]冯艺,朱瑞丹.基于工作过程的《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74-75.
[10]张映红,韦林,韦华南,等.高职《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课程点线面建设的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111-113.
[11]蒋立正,李柱,陈锋,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机电设备管理”课程创新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物业,2013(11):54-56.
[12]刘领涛,司良群,周同英.基于能力本位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实践———系统化融合《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及《设备管理》课程[J].科技视界,2013(24):56-57.
[13]李帅,赵少勇,张智聪,等.工业工程专业设备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及基于数字化工厂技术的教学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7(5):118-122.
[14]林燕虹.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学习地***的融通[J].机械职业教育,2020(5):27-31.
作者:林燕虹 ***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设备管理与点检维修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