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进家门,就被客厅的景象吓坏了:大大小小数十辆玩具汽车摆了一地,钳子、胶水、 双面胶、水笔、水盆随处落户,7岁的儿子正趴在地上忙得不亦乐乎。
“我正在检修我的车门!”儿子没头没脑地抛出了一句话。“勃帆,琴弹了吗?画儿画了吗?”“弹了,也画了。拜托了,别打扰我好不好?”
我可不信,硬是将他从地板上拖起来,摁到了琴凳上,逼着他给我演示一遍。曲子弹得磕磕巴巴地,再看那画儿,也全没了平时的灵性。我顿生怒气:“这就是你弹的琴,画的画儿?整个就是应付!现在给我补课,补不完别想再玩!”话未说完,电话铃响了。趁我接电话,儿子脚底抹油般地溜了出去。
电话是一位远道而来的好友打来的,我匆忙收拾了一下,去赴好友之约。出门前,我很不放心地叮嘱:“勃帆,记住了,我回来后要检查你的琴和画。”
夜晚到家时,儿子已经睡熟。先生转述了儿子的话:“将来我当了爸爸,就给我的儿子找个乖妈妈,让我的儿子随便玩酷车,随便看卡通,随便做游戏,而不是整天追着问:‘琴弹了吗?画儿画了吗?’”先生问儿子为什么,儿子的回答是:“因为儿子就是儿子。”
一阵沉默后,我问先生也问自己:“我是不是应该做一个让儿子成为儿子的乖妈妈?以免哪一天,他鼓动你将我换掉?”
怕儿子将自己换掉,自然是一句笑话,但儿子的话的确引起了我的深思: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快乐,如果做父母的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无疑是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那么,孩子将不再是孩子,他们只是父母实现自我愿望的载体。继而,不满、反抗甚至想换掉爸爸妈妈的不良情绪将在孩子的心中滋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父母,我们似乎更应该把属于孩子的天地还给孩子。
但是,但是―孩子毕竟还小,如果任由他们随兴所致,等将来一无所成的时候,会不会后悔都来不及了呢?
望着儿子熟睡中宁静的小脸,我百般踌躇:明天,我该怎么对待儿子的汽车、儿子的琴和儿子的画?
专家的话:这位母亲留给我们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所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最感困惑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把人为的教育与儿童的天性结合起来的问题。
现在有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期盼,渐渐地由溺爱孩子变成了溺育孩子,时时刻刻把孩子作为教育的对象,不分时间场合地不断对孩子施以各种教育,完全把孩子当成了一个接收器,而忽视了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能力。
教育必须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这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的原则,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也会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其实,大多数孩子对音乐、绘画或者其他知识都有着一种天然的兴趣,可往往被家长一逼,本来喜欢的事情都变得不喜欢了。因此,家长的教育作用应体现为不断地观察、把握孩子的兴趣方向,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就拿本文中这位母亲的困惑来说吧,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摆弄小汽车的时候,你不妨当一回老师傅,和孩子一起检修他的车门;当孩子弹琴弹腻了的时候,你不妨让他停下来,为他揉揉酸痛的小手指,同时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钢琴曲,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当孩子厌恶了老师留下来的画业而疲于应付的时候,你不妨让他信笔涂鸦,也许那画中会更多一些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在这种顺势、自然、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所得到的,除了童年的快乐,也许还有可以成就他们一生的综合素质。而这正是我们做父母的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