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方式更为有效,但在现实中,规则仍然是需要的
每一个市场都有其游戏规则(rules),监管者的工作是执行这些规则;在每一条规则背后都有一个原则(Principle)。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区分监管的原则和具体规则呢?
举例来说,如果监管的原则是防止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那么相应的规则就是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外加流动性和公司治理要求。原则需要使用者有较多的个人判断,而规则的使用者只要严格遵守规则字句的规定,就能在很大程度避免被牵涉到诉讼之中。
原则通过澄清各种法律或会计准则的目的以简化这些规则,但这往往会造成规则边界的精确性的丧失。而规则通过使用更多的词汇和术语来明确行为合规与否的边界,但这也导致了太多的信息量和较大的复杂性。
当前有一种趋势,即一旦市场的某一方面出现问题,一种新的规则就会形成。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安然、世通破产案件以后,国际上许多会计准则、证券法律和治理规范都被更新,甚至形成立法。目前有很多人在抱怨规则太多,这大大增加了合规经营的成本。他们呼吁应该简化规则,回归到更加一般的原则上。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没有一件事情会完美无缺,而市场必须从自身的错误中获取经验教训。如果我们将市场的每一个问题都依赖或者归咎于监管者,那么将来的趋势就是监管者将制定更多的规则,在审批创新性产品过程中愈发谨慎。最终,市场也不再自我学习和创新。
过于繁复的法律会给全社会造成沉重的成本。全球金融行业的规章制度已非常复杂和繁重,以至于只有少数法律专家能够理解其真实含义。如果法律背后的基本原则不能够得到简单的理解,法律就很难被真正执行。自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来,汇丰银行抱怨其每年在遵守和执行这一法案上的成本超过3 亿美元。我们是否应该将这些规则简化到比较宽泛的原则层面呢?如果是,又该如何简化呢?
一些人认为市场不喜欢太多的规则。其最好的例证是,某一行为符合所有的规则,但最终的结果却违背了这些规则背后的善意的基本原则,并确实造成了损害。比如,安然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来粉饰财务账目,将实际的损失伪造成了利润。
事实上,美国的规则已经过多,因为美国市场中的专业人士们偏好“边界明确的规则”。这种规则体系要求明确说明什么是准许的,什么是不准的。这将保护专业的律师、会计师和公司的董事们免于承担法律责任,只要他们能够清楚地说明其行为符合每一条规则。监管者也喜欢明确的规则,因为这样的规则容易执行。结果是市场有越来越多的规则。同时,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的规则特点将会影响别的国家也去制定类似的规则。
但是,市场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任何规则都会出现漏洞和例外。另一方面,如果规则太多,各个规则之间就可能出现矛盾,可以说,繁杂的规则也能创造套利的机会。实际情况正是由于这些规则自身愈来愈复杂,最终从来不能够被人们充分理解,市场开始发展出用以避税或者逃避规则约束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说,市场不仅仅是关于信息的套利,也是关于规则的套利。监管者必须明白,他们总是比市场慢半拍,从来不会有一条规则能够适用于任何产品、任何情形、任何时间。
应对快速变化情形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有一套清晰的指导原则。法律一定要清楚地说明,这些法律的目的是什么,监管者应该给予什么权力,市场自身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程序能够保证这些法律变得清晰、易于理解和容易遵守。
而宽泛的原则也存在问题,它要求实行过程中有许多个人判断。在此过程中,个人可能要承担一切有关的风险。那些担心惹来法律诉讼的律师和会计师们会强调要求清晰的规则,或者在规则不清晰时,他们得有一个“安全港”,一旦出现问题,监管者不能够惩罚他们。
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和国际会计准则(IAS)相互靠拢的过程中,美国开始朝着更多的原则的方向发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发现为了和美国的会计准则更接近,还必须设定更多的规则。
我比较偏好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方式,但在现实中,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原则,一些规则仍然是需要的。为了得到更清晰的原则,就需要立法者、监管者乃至市场本身更刻苦地研究和思考,在制订法律和监管规章过程中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写出各种各样的规则是容易的,但是贯彻这些规则所应当体现的意***,并执行这些复杂的规则,则是非常困难的。我喜欢简单的规则,因为它们既容易操作,也能被坚定地执行。
《史记》云“从***有经,令行为上”;又云“世不患不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