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小说中的集大成者。这一时期家族小说中存在着一个“父子冲突”的主题。本文将作品置于20世纪家族小说的背景下,分析《财主底儿女们》在表现“父子冲突”主题上与以往家族小说的异同:相同点是子辈对以父辈为象征的传统家庭的反叛,不同点是作品中的子辈在反叛后对家族的温情回归。
关键词:家族小说 父与子 反叛 回归
一
关于“家”的描写,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不变的题材,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基点与文化立场上,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数千年的文明中,家族和宗法制度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制度。历经几千年,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历程中承受过多次剧烈的冲击震荡,但家族制度与家族观念依然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无法割舍。正如钱穆所说:“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①
家国同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结构,“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是家族制度的***治化,因而,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衰史。”②在20世纪上半叶的家族小说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别于传统古典家族小说,20世纪上半叶的家族小说站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诉求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与古典家族小说迥异的面貌。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与文化渗透,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加重,知识分子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意识。在经过了重重失败后,他们认识到对民众精神启蒙的重要性。他们重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族文化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家族制度与专制制度异性同构。这一时期作家创作的家族小说,大多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对封建制度展开了猛烈地批判,以至于形成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挽歌情调”。③在批判的笔锋中,“父子冲突”成为一个共有的切入点。家族的核心是家长。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形成父权制社会。封建家长成为封建制度的代表,也成为作家极力批判的对象。如《家》中,巴金对高老太爷的批判。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也有“父子冲突”的描写。路翎一方面通过父与子的冲突,表现传统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另一方面,路翎也表现出子辈对家族的依恋,这是路翎的“发现”。
二
家族,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中,它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作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由于它自身的封闭性与守旧性,使它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向自由、平等、民主的现代形态进化的需要,所以,它的悲剧就是必然的。生活在其中的人,特别是受到新思想洗礼的时代“新人”,他们有着他们的痛苦与挣扎。一方面,家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另一方面封建家庭的种种弊端又使他们难以喘息。文学家们偏爱于将这一矛盾集中在“父子冲突”这一主题上。“在家族叙事中‘父子冲突’主题令人瞩目,是由于客观历史环境和转型期作家在家庭变动中的个人体验,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考虑”。④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在这部以“儿女们”命名的小说中,也有关于“父子冲突”主题的展现,主要是对蒋捷三的三个儿子人生历程的叙述。其中,父与子之间的冲突纠结其中。
大儿子蒋蔚祖,按照因袭的传统长大,举止温文尔雅。他在小说的第二章出场,在苏州,要去南京。苏州是父亲的地盘,蒋捷三的强力性格对他形成压迫,他想逃离这个家庭。而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并不希望他离开:妻子金素痕以他为“人质”,向蒋捷三索要大量财产,他又为此而痛苦。在这种痛苦中,他开始了自我毁灭。二儿子蒋少祖16岁离家到上海读书,受个性***思想的影响,拒绝父亲蒋捷三给他安排好的人生道路,离家出走,成为家族第一个叛逆者,他觉得“日本这个国度对于家庭是最理想的”⑤,并且认为“蒋家的事是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⑥。蒋少祖与父亲之间的这种冲突一直存在,以至于蒋捷三不愿在家族中提及他的这个二儿子。蒋纯祖与父亲的冲突,在文章中没有直接的描写。但从根本上讲蒋纯祖在起初就跟从了蒋蔚祖的脚步,虽然在叛逆路上他比蒋少祖走得更远、更执着、更艰辛。
在表现“父子冲突”这一主题上,路翎也有借此抨击传统家族制度的一面,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的:“在这样的时代,倔强的、被新的思想熏陶了得青年们是多么希望和父亲们决裂”。家族的本意应该是给人提供安全的栖居之地,一旦他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就必然走向瓦解。这个时候家族中会出现所谓的“逆子”。他们的勃勃生机,与以父亲为象征的专制家长产生矛盾冲突。作家也大多将他们塑造成为家族制度必将没落的有力证明。蒋家的三个儿子选择了不同于父辈的道路,背离了传统封建家庭固有的发展路径。这是这一时期现代家族叙事的共同之处。在20世纪追求现代化的时代大语境中,家族小说也有其追求现代性的一面。路翎在作品中同样用这一主题来延续这一时期家族小说中的“挽歌情调”。
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家族及其文化意义的否定就显得不合时宜,家国一体,否定了家,也就否定了国家这个“大家”。在铺天盖地的炮火声中,家成为人们就怀念的地方。在***不堪,居无定所的战争环境中,就容易勾起人们对家的怀恋。
路翎创作《财主底儿女们》时,时代语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作家路翎是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他对新文化运动中的过激立场持有自己的观点。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财主底儿女们》这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家族小说的文化立场。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作品中父与子之间的描写中窥见。
在《财主底儿女们》中,父亲蒋捷三手中掌握着家族的经济大权与家族人物的命运,他的强力性格让接近他的人感到某种寒冷。但是他身上也有人性的温情。在书中,为了儿子的幸福,他对媳妇委曲求全,我们从中看不到巴金笔下高老太爷的专制。大儿子在纠结于痛苦中日趋走向毁灭,他认识到是自己所谓的爱阻滞了儿子的成长。在此之后,他也不在干涉其他儿女对幸福的追求。当蒋淑华与汪卓伦结婚时,他带着大堆的嫁妆从苏州赶来主婚。嫁妆中有蒋淑华最爱的东西,可见父亲对女儿的细心呵护。当蒋蔚祖从家中逃走以后,痛苦不堪的他,在深夜拖着年迈之躯寻找儿子,一个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无不让人动容。蒋蔚祖虽然一度想摆脱父亲的管制,但在他所追求的“自我”毁灭时,他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恩爱是父子”。⑦在流浪的途中,身无分文的他,徒步朝着苏州的方向走去,一路乞讨过活。但是他不愿向别人说出他的名姓。文中这样写道:“但他是异常的怕羞,每次总要给钱,或者临走时向别人啼哭——并且他总不肯说出他底姓名、来处和住处,他怕羞辱他的父亲。”⑧儿子维护父亲的形象,也就是在维护家族的形象,也就是在此时他开始了向父亲向家的回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