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期,我们将循序渐进地介绍星野摄影中不同主题的拍摄思路和技法。本期,首先谈谈星轨拍摄。
星轨摄影虽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其实对拍摄条件要求较为宽松:它不需要复杂的器材,一台普通的单反相机甚至家用数码相机即可;不需要苛刻的暗光环境,在灯火通明的市区也能拍摄;不需要复杂的后期操作,专业星轨软件操作起来简单快捷。所以说,星轨很适合作为星野摄影的起步题材,让影友了解星空,熟悉拍摄方法。
星轨的形成
由于太阳、月亮、恒星和行星每日东升西落,地球的自转轴指向北天极(地轴和天球于北方相交的一点,即北半球星空旋转的虚拟中心点)。因此,当我们以地面为参照物,星体的运动就勾勒出以北天极为圆心的千万个同心圆弧轨迹,这就是星轨。地球每24小时自转360°,星空也相应地每小时围绕北天极“旋转”15°,因此从星轨圆弧的张角就可以推算出其累计曝光时间,如***01《长城与北天星轨》中星轨弧线划过约30°,可以推算出其曝光约为两小时。
东方和西方的星体距离北天极较远,在同样的时间内划过的角度相同而距离更长,因此轨迹显得较为平直,这种接近线状的星轨经常被人们误认为流星雨。实际上这二者有很大区别,流星雨的密度远远不如星轨,并且流星的轨迹都相交于辐射点,而非星轨的同心圆弧状,东西方向的星轨呈现出斜上下方的运动,能很好地体现繁星从地平线上升起或落下的轨迹。
运用叠加法
如今,数码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星轨的叠加拍摄法就是其中之一。叠加拍摄是指相同位置和焦距的情况下,连续拍摄多张曝光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0~30秒)的照片,然后再使用软件将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叠加合并生成星轨。如***04《长城上的星空》就是叠加拍摄而成。
使用叠加法,首先可以避免感光元件在长时间工作时,热噪声显著增加,因为采用间断曝光,使感光元件获得冷却机会。但人们很快发现,叠加法除了能减少噪点,获得更细腻的画面之外,还有着多种显著优势:
1.成功率高:长时间曝光时,最担心画面中出现强光源,如远方驶过的汽车,近处划过的头灯,因好奇而照向镜头的手电等。各种强光刺激,都会使数小时的曝光毁于一旦。使用叠加法可以减少很多顾虑,即使在曝光过程中镜头意外受到强光刺激,也只会干扰到个别照片,很容易在后期中去除,不至于使整个拍摄前功尽弃;
2.参数选择灵活:星轨照片的曝光要用ISO、光圈、快门时间这3个参数来控制天空、地景、星轨这3个元素之间的亮度比例关系。长时间曝光实际上限定了快门时间,使能调整的参数只剩下2个,不够灵活;而叠加法没有这样的限制,可以供摄影师在更宽广的空间内进行多样化的创作;
3.对光环境要求低:使用叠加法拍摄,可以压缩单张曝光时间来控制天空背景的亮度,从而减少月光和灯光对画面的影响,使得即使在月夜或是灯火通明的城市上空也能拍出辉煌灿烂的星空;
4.星轨更密集显著:叠加法允许使用较大的光圈和较高的ISO,这可以充分发挥感光元件的潜力,拍摄出比肉眼所见更加密集而显著的星轨。
此外,叠加法连续拍摄的多张照片,可以直接作为素材制作延时摄影,通过视频展现斗转星移的景象,一举两得。
前期工作
拍摄星轨的器材除了相机和镜头外,只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三脚架,以及用于多次连续曝光的快门线(可编程快门线或者具有锁定功能的普通快门线皆可)。对固件比较熟悉的爱好者则可以使用Magic Lantern等提供更丰富控制功能的第三方固件来实现连续拍摄。由于叠加法需要拍摄的照片数量较多,我们应准备足够容量的存储卡,而长时间曝光和夜晚的低温也对电池形成了一定考验,备用电池或者相机外接电源是必要的。
如果拍摄在野外进行,一般需要头灯、手电等照明工具和基础的户外装备,同时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在移动设备上安装Star Walk等星***应用也可以帮摄影师更好地了解星空和寻找到拍摄目标。
准备工作中也包括对拍摄时间的规划:月相对星空有巨大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希望拍摄到较暗较纯粹的天空背景,可以选择新月前后,缺憾是地景不易表现出细节;如果想更好地兼顾天空和地景,农历初三到初五前后的娥眉月以及二十五到二十七前后的残月阶段是较为合适的时间。叠加法让我们在不同的月相条件下都可以拍摄星轨,甚至不用去刻意回避月光,如***5《海上月升》,作者有意将星轨和升起的明月同时纳入画面,形成了神秘、幽静的影调。
从刚入夜的黄昏到天微亮的黎明,都是拍摄星轨的可行时间。选择不同的时段会带来画面基调的差异,黎明和黄昏时,曙暮光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退,天空背景在长曝光下会显现出一定色彩,微亮的天空也给地面的景物提供了足够的照明,有助于更好地展现细节。与此相对,在天文昏影结束后、天文晨光开始前的星轨拍摄,背景会呈现出较为浓重的黑色,星点的数量和色彩会得到凸显,最能展现繁星的壮美。此外,在黄昏时段,天空中只有较亮的星能被看到,随着天空背景亮度慢慢降低,稍暗的星会逐渐显露出来,这时拍摄的星轨会呈现出轨迹由细变粗、星点由少变多的渐变状态,而黎明阶段则正好相反。
三个基本参数
拍摄星轨需要选择恰当的镜头焦距,准确对焦并合理设定曝光参数。
不同焦距的镜头都可以用来拍摄星轨,焦距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画面的构成。一般而言,16毫米到24毫米(135相机等效焦距,下同)的超广角镜头在星轨摄影中应用较多,宽广的视角能够容纳大范围的天空,并将北极星纳入画面,使北天星轨的同心圆弧形状更为完整和震撼。
拍摄星轨要求准确对焦,由于一般使用较大光圈,景深很浅,星点的微小失焦最后会明显反映在画面上。在黑夜里,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往往不能正常工作,我们需要进行手动对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出于机械结构方面的考虑,一般镜头对焦标尺上的“∞”标记并不严格对应真正的无穷远,因此,若要实现星点的准确合焦,简单地参照标尺或者将对焦环拧到尽头都是达不到要求的。对焦时,一定要利用数码相机的实时取景功能,选择天空中较亮的星,使其出现在视场中心,将实时取景比例放大至最大后,手动旋转对焦环,将星点仔细调整到最小,实现合焦。如果相机没有实时取景功能,可以手动对焦在“∞”标记的附近,用较高的ISO和最大光圈对准天空有亮星的区域进行数秒钟的曝光,之后在显示屏上放大影像查看对焦效果,如此微调焦点几次后,记录合焦效果最好的位置。对焦完成后,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触动镜头的对焦环,并且应不断确认合焦状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星野摄影:星轨拍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