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点探讨了《螺丝在拧紧》的故事起源
关键词:现实性;艺术性;多功能性
十九世纪中、末期,英国非常流行鬼的小说,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又译《布莱庄园的怪影》)正是在此大环境下出台的。但他这部小说之所以能驳群雄、独占熬头,是由于美国现实主义心理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最初于1898年1月27日至4月16日以连载形式刊登在《柯里尔周刊》上,后于当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出版后,在鬼魂是否真正存在的问题上引起了很大争议。一些读者认为小说中皮特・昆特与杰塞尔小姐的鬼魂完全是家庭教师的幻觉。1919年,亨利・毕尔斯(Henry A.Beers)就提到“我有时想…”那个见到鬼魂的女人是疯子。
1 现实性
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亨利・詹姆斯的研究者,对他的故事来源做了很具体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螺丝在拧紧》中所讲叙的故事有极大可能性是来自亨利・詹姆斯的真实生活,他在阿尔伯尼和纽约市轮番居住,还在欧洲住过一段时间,在那儿,他接受了监护人和家庭女教师――类似本篇小说中提到的那种家庭教师――的教育。故事亦或来自他患精神***症的妹妹爱丽斯的经历,亨利・詹姆斯与艾丽斯一直保持着很密切的关系,她在生病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与亨利住在一起,并由他照顾直到她病逝,艾丽斯的死对亨利打击很重。奥斯卡・卡吉尔(Oscar.Cargill)认为小说中家庭教师的选材大部分来自艾丽斯。迈尔斯取材于一个亨利所熟知的孤儿(Vincent P.Pecora);皮特・昆特的形象则取材于萧伯纳的戏剧(E.A.Sheppard)。对于这部小说的内容究竟来源何处,众说纷纭。但根据亨利。詹姆斯的创作观点看,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即家庭教师的精神压抑、歇斯底里有很大的可能性来自现实。首先,他强调小说应极力反映生活,他屡次重申“一部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便是试***反映生活”;他还在一段名言中说,“在生活的园地里……撷取素材-其他地方生长的素材都陈腐而不可食用” (1)。其次,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已开始从资本主义强国的位置上走下坡路了,文学也进入了批判现实主义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在改变,并已逐渐认识到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不平等。大量有关此类的文学作品也相继出世,包括一些自己开始动笔创作的女作家,如勃郎特姐妹等等。生活在这个时代、并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的詹姆斯,自然毫无例外地从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为他的创作摄取养分,使他的创作更富有说服力,《螺丝在拧紧》也正是在此情况下出台,与读者见面的。
2 艺术性
然而《螺丝在拧紧》却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詹姆斯不赞成把小说完全变成历史性小说,因为对他来说历史小说无法表现幻觉生活,而这一点只有通过艺术才可实现,它是“小说家艺术的起点和终点”(2)。詹姆斯强调艺术的统一性,即“形式”、“语气”及由它们所创造出的“幻觉”的统一。由此,他给了《螺丝在拧紧》足够的谈话、叙述和鬼的画面“形式”;他通过三个不同叙述者讲述故事,使故事的“语气”变得更逼真、更紧张、更恐怖;他通过故事的形式和语气完全给读者创造出了一个幻觉天地,但却天衣无缝,这就是詹姆斯的艺术天才所在。他同样也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手法。在他看来,它显出“一种十分有害的怀疑艺术无可限量的变幻魔力的态度”,和与现实和道德脱节的弊端;他主张艺术与现实和道德相联系。他尤其侧重通过作品刻画人物的心灵。他认为幻觉的形式和鬼的故事能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道德观和批评观。在《螺丝在拧紧》中,他用鬼的故事把现实中的不公正待遇呈现给读者,用幻觉暗示读者,传统文化、传统观念会给人的精神与肉体带来如此大的伤害,他主张通过艺术来强调教化力量。
3 “行动”的重要性
詹姆斯虽然注重心理描写,但他却是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行动,而非大量的心理描写去反映人物的心灵及道德价值观的。我们可以从《螺丝在拧紧》中感到,他是通过作品本身,让读者身临其境;通过强调家庭教师与鬼魂争夺孩子这一行动,暗示读者,家庭教师由于自身的歇斯底里,给孩子的心理、精神成长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危害。他之所以在作品中如此强调行动,是因为他坚信“行动是性格的一个表现;行动与性格,情感与动机,浪漫情调和心理因素,都是相辅相成而不能分离开来构思。一部小说的灵魂是它的行动”(3)。他不仅用行动来做小说的灵魂,而且他还把这一灵魂直接赋予作品的题目。“螺丝在拧紧”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它象征着越绷越紧的弦,即家庭教师的肉体和灵魂由于自身的压力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崩溃;于此同时,她又把自己的歇斯底里转嫁于孩子,致使孩子的肉体与灵魂也遭摧残。韦勒克曾这样评价詹姆斯的幻觉论,“目的在于维护人类对宇宙的道德社会秩序的信念” (4)。
4 多功能性
詹姆斯不仅注意艺术的统一性、幻觉论,而且他还注意艺术的多功能性。他的多功能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主要受到了他哥哥――著名实用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影响。亨利・詹姆斯自己也承认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他的创作意识象自然流水的水无法停止,他尽量保持这自由的想象不受干扰,不受才蹂躏,不被社会的潮流所吞噬”;同时他又使这部小说充满了多功能性。威廉・詹姆斯认为,在小说中,“在其实际呈现中,它的多种功能总是被同时发现;我们也可以坚持一种具体的观点,那样,我们的精神自我要么是我们个人的整个意识之流,要么是意识之流当下的片断或部分”(5)。亨利的小说对读者来说无论从家庭教师歇斯底里的角度,从鬼的角度,从女权主义角度,还是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等等全都成立。这也正是小说引起如此大的争议的原因,因为作者本身给出的小说就是多棱镜的。这也正好达到了作者的目的要求,因为他用幻觉论的目的,是要把他的作品当作诱饵,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反响。
作者通过他高度的艺术性和娴熟的写作手法,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道德价值的批评观,以此告诉人们维多利亚时代的***治、文化等意识形态,貌似适合西方的人文主义理性,实则是一种虚伪的假象;它是一种窒息妇女和青少年正常心理发展、精神发展的枷锁。作者通过鬼的故事,通过幻觉告诉读者这种社会制度下所造成的心理压抑会给青少年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并让读者深思,对什么是“邪恶”有所思,对如何让青少年得以正常的心理发展和精神发展有所思。
注释:
(1)(2)(3)(4)杨自伍译,雷纳。韦勒克著,《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259,255,270页.
(5)《威廉・詹姆斯集》,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372.
参考文献
[1]H・B.丹尼什精神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2]冯川.弗洛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3]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螺丝在拧紧》的故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