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部跨越30年时光变迁的两部电视纪录片,将我们的视线一次一次定格在长江流域。这两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两次大型的记录活动,也是两次人文考察、两次时代见证和两次创作理念的更新,它们是《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宏观地展示出了长江的伟岸与风情。长江,就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 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纪录片;变革;创新
《话说长江》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界一个史诗般的电视节目。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部创作规模庞大的电视章回体节目,主创人员将影片的主题定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通过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第一次记录下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的全程自然人文状态。当年播出即创下了电视收视率40%的神话高峰,令后来者望其项背。《再说长江》从选取素材的角度就已超越了前者。其所动用的设备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级的设备,包括全高清数字摄像机,杜比立体声录音系统,多架直升机等等。恐怕也只有央视才能担当起如此大规模的记录行动。
1、技术发展引变革
1.1 高清摄像机。30年前的《话说长江》使用传统电影拍摄器材,在当时国际上属于一流。但4000多分钟的影像被记录在富士彩胶片上以后,还必须运到日本本土进行洗印,可想当时的技术条件之艰苦。20年后《话说长江》的摄制组成员携带几台全高清数字摄像机,便可以轻松记录出多达55000分钟的影像。全新设备的清晰度、便携性、多功能性和后期操作便捷性远超越了当时的胶片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和制作上高清数字技术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以拍摄出更多具有主观氛围的***像。
1.2 同期声录制。《话说长江》时期拍摄的技术手段还是标准电影拍摄方式,即音画分开录制后期再合成。但主创人员为凸显同期声效果,在后期加入音频特效,使之听起来像是同期声,后期的解说也掩盖了一部分技术缺陷。但即使这样,在当时也是突破了纪录片的“默片”风格。《再说长江》的诞生年代,同期声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因此这部纪录片就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杜比立体声录音系统真实再现了长江各沿岸的环境音。包括上游长江源的第一滴水下落、中下游的人物访谈等。细腻的画面配合逼真的音效,让整个《话说长江》充满丰富的历史气息和底蕴。
1.3 航空拍摄。拍摄《话说长江》的时代,航拍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拍摄手段,更不用提其他条件。影片中的航拍镜头的抖动,缺乏细节的记录,严重影响了纪录片的拍摄效果。即便如此,当年的航拍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4 从单机到多机。《话说长江》的拍摄,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设备的局限,全部录制都采用单机拍摄。更何况当年《话说长江》的拍摄者还没有通过双机拍摄搭建立体信息场的意识。到《话说长江》拍摄时,录制组已经领会了国际上通行的双机乃至多机并用的拍摄手法。这样拍摄的影片,不仅视角全面,便于直观记录在场发生的事件,提供了事件在场环境的交叉角度,也有利于节省时间和成本。双机或多机拍摄,将拍摄现场立体化,正迎合了纪录片的客观性本质。如《再说长江》第15集《告别家园》对冉应福在船头的两个镜头的转换,就是同时间的机位调度,使记录性明显增强。
1.5 电脑动画与卫星遥感。在《再说长江》中,电脑动画占据了整个影片将近五分之一的比重。20年科技的发展,让电视的表现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在当今的电视片中,3D动画的运用,让很多用真实镜头无法呈现的画面成为“现实”,也用一种虚拟的手法给我们更直观的印象,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增加了可观赏性。《再说长江》中,主创人员第一次运用电脑动画向我们展示了长江流域的地质运动和水流形成。在对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的形成,横断山脉的走势与三江并流奇观形成解说的同时,配合以卫星遥感***像,将动画与遥感地***相结合所形成的3D动画,让我们立刻对长江流域的河流山脉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这是早期中国纪录片不能想象的表现方式。一个看似简单的地理性结构动画,远比30年前《话说长江》单单用叠化、抠像等单纯的讲解性描述来得自然贴切,也更迎合了广大电视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电视画面的口味。这种大量电脑动画的运用,是专题性大型电视纪录片的特有表现形式。
2、观念进步促创新
2.1 解说词。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可谓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这两部大型纪录片在解说方面可谓下了大工夫。由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创作理念,解说词的内容和表述方法却各不相同。比如《再说长江》中对长江上游“虎跳峡”的解说,赋予了传说和神话色彩,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虎跳峡名称的由来。而在《再说长江》中对同一地域的描述,解说员却用一系列数字沉稳有力地描绘出虎跳峡的湍急险恶,通过更平实有力的数据和沉着的描述颠覆了30年前的神话色彩。这种变化,最得益于解说者不同时代下的情感。陈铎和虹云在描述长江的历史风物时,其饱满的情感和诗情画意的解说词,使整个影片的节奏都保持升调和高昂。尤其是当“啊!看!瞧!”等感叹词的出现,更是激情时代下的产物的体现。
2.2音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到20年后的《再说长江》播出时,音乐的主旋律并没有改变,还是《长江之歌》的优美旋律,而变化了的是整个影片在没有人去唱响那段歌词,而是由磅礴大气的交响组曲取代之。乍看起来似乎有偷工减料之嫌,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交响乐的重新演绎替代原来的人声伴唱,却并非轻易之事。何况那个理性的年代若是再来一首相似的主题曲,不仅没有质的创新,而且歌词的意境也不符合当时理性主题和人文化主旨。
一部关于纬度线的文明记录,无意间触碰到了长江流域。而这一不经意的触碰,便形成了两部无断档的长江记录史。两部纪录片,印着了30年改革开放脚步下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从技术上的不断更新进步,到理念上的不断创新求变,关于长江的这两部纪录片,是长江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的继承史。我国的纪录片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将会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并跟进最先进的创作理念。两部长江的纪录片,不仅仅记录的是长江,也是我国纪录片的变革,不断腾飞的纪录片事业,定会以群众的审美观点为参照,将声画的表面关系深化到哲学理念层面,为我国纪录片行业增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柯娟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修辞语境构成的核心因素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赵世民.论电视新闻直播3G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年03期.
作者简介:郑 彬(1984-),女,郑州电视台,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电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