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典是本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名著只有薪火相传,才能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只有不断品读和朗诵,才能历久弥新。我们着眼于我们自身发展,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中华文化经典始终引领我们的精神高地,永葆青春、永不褪色。
关键词:教育理论研究;经典文化;教育意义;社会意义
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经典中,它是本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价值。有人说:“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一点都不为过。没有经典的中国我们是不可想象的,那必将又是一个“礼崩乐坏”“学绝道丧”的时代。学经典到底意义有多大?这是很多人都在追问的一个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也向李振村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此他做出了如下回答:“首先,从人类自身的成长来看,人与动物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其一代代新生命的成长都是‘从零开始’,因为动物没有自己的文化积累,没有传统;而人就不同,人类新生命是在不断接受前人经验、不断接受已有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这种代代传承的文化,形成了传统,形成了历史,于是人类才拥有了迥异于其他物种的‘文明’,人类才日臻完善。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比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比如唐诗,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假如我们把这些民族的原创性的东西全部清除掉,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华民族的根也就不存在了。一个没有了个性和根的民族,又能走多远呢?从民族精神的传承来看,经典诵读是至关重要的通道。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都珍藏在它的民族语言里,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正因如此,有学者指出:“科技的进步一年一个样,但人性进化却很缓慢。”唐诗的每句话,现在读来都依然让我们感动,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库。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便到了南极、北极,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精神“护照”。当下的中国,表面上看,从***府主管部门到社会到学校,大家都在喊要弘扬中华文化、要培育民族精神、要培养爱国情怀。可是现实状况如何呢?我们的孩子从小以穿美国“耐克”运动鞋为时尚,以吃麦当劳、肯德基为至爱,以看美国动画片和日本动漫为最乐……即便是在学校里,也以“双语教育”的名义灌输着其他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自小就脱离了民族基因、在外来强势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人,你怎么能够指望他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你怎么能够指望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训练首要就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比如记忆的能力。心理学研究显示:识记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规范的训练得以有效提升的,而且效果显著。凡是教育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的老师和家长都有一些心得,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量一旦超过两百篇(首)以上,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便捷而且迅速高效。原因在哪儿?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如文化底蕴。大量的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它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形成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读经典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而要做到这些,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形是,人恰恰最难自知,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我们所有人面临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还原自己。
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构成民族之传统,成为作家们创作的源头活水,成为人们做事的行为准则。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让我们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用中华经典文化滋养出一方精神绿洲。
(作者单位: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华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