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贝多芬和他的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的简介,以及对当代两个钢琴演奏家巴伦博伊姆、古尔德的了解,从声音层次、速度力度、音色变化、踏板及演奏手法来深究他们演奏同一作品的不同诠释。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巴伦博伊姆;古尔德
一、贝多芬与他的“暴风雨”
1.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生于德国波恩。本人沉迷于贝多芬这位作曲家和他的大部分作品,与众多喜爱他的人一样,对他激动情绪的宣泄与夸张对比的创作狂爱不止,亦或是爱情、英雄主义,又或是喜怒哀乐,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被直接和极具个性的展现出来。所以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
2.“暴风雨”
这是贝多芬献给他本人的一部经典之作,创作于1802年,正是他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他最痛苦的一年。耳病的侵袭和精神错乱让他身心备受煎熬,种种打击并没能使贝多芬抱有消极的生活态度,反倒加剧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幻想,这复杂的情绪全部都融入到这部“暴风雨”的创作全过程中。“暴风雨”的灵感也得宜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小说《暴风雨》,第一乐章是紧张而激动,第二乐章是明哲而凝神,第三乐章是急速而不安。
当代两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和古尔德演奏了“暴风雨”这部巨著,但是演奏风格却各有千秋、截然不同。我就两位钢琴家演奏的《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整体音乐把握、声音层次、节奏速度、踏板、演奏手法等音乐细节的处理加以浅析。
二、 钢琴演奏家简介
1.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巴伦博伊姆 1942年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1960年,在特拉维夫的系列音乐会上,他演奏了全部的32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引起轰动,也受到了钢琴大师阿瑟・鲁宾斯坦的赏识,从此步入了世界级钢琴家行列。
2.格伦・古尔德
格伦・古尔德(1932年9月25日-1982年10月4日)加拿大著名钢琴家。1955年到美国公演,弹奏巴赫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在现代钢琴家中,像他那样以巴赫作品作为整个音乐会曲目是绝无仅有的。其演奏以严谨的结构、丰富多彩的变化、生动传神的处理,令人叹为观止。他演奏的曲目相当广泛,以演奏巴赫作品获最高评价。但他所演奏的贝多芬作品又别具一格。
三、 两位钢琴大师与“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呈示部(1-90)主要主题是音乐的核心,而特别之处在于贝多芬把三种不同速度安排在一个乐句之中,在对立力量的冲突原则中,各种力量各自发展,成为段落发展的对比原则。整个作品的幻想性就体现在呈示部引子上。展开部(97-146)是呈示部中潜藏和萌芽因素的继续和发展,只是加强了主要主题的戏剧性。再现部(146-232)的重点在变换了大胆夸张的连接部,十分独特。
1.速度不同。巴伦博伊姆演奏整个作品时略微庄严一些,速度慢一些;而引子的速度对比明显的,要数古尔德演奏版本。
2.声音层次不同,主要体现在伴奏织体和主旋律的配合
这部作品的伴奏织体分为琶音、音阶和和弦,与主旋律声音层次不同。巴伦博伊姆以柱形断奏来体现铿锵有力。如第二小节Allegro处,几个和弦伴奏像无比坚硬的拳头击打在墙上,很干净利落,愤怒充斥着巴伦博伊姆所演奏的音乐,听上去有停停走走的顿挫感。又如连接部的琶音伴奏极弱很模糊,揭示出当时贝多芬饱受耳病困扰和精神状态摇摆不定的情景,音色对比夸张。而古尔德在伴奏音型上的处理可以用巴洛克时期连绵不断的珍珠来形容。无论呈示部主要主题的和弦还是连接部中的琶音背景,都演奏的清晰而似连非连,不会太强硬也不会很软弱。颗粒型十足的基础上,音色是均匀流动的,气息和乐句的连贯不会因为休止符而停断,之后在演奏手法中我会着重分析这种音色的由来。又如呈示部结束部第二个结束主题,古尔德所演奏的左手音阶伴奏强弱起伏夸张、一致,如同一浪一浪的海波,强调整体的发展。
3.力度层次不同。巴伦博伊姆重视强弱的夸张对比,古尔德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前者遵循贝多芬的爱憎分明的个性,将热情狂躁的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呈现当时的贝式风格。后者延续了巴洛克时期的风格,不是没有对比,而是强调一种理性思考,一种旋律向前发展的平衡。如呈示部主要主题旋律,八分音符快速音型的处理截然不同,巴伦博伊姆的演奏左右同步,伴奏与主旋律强调重音,纵向发展;而古尔德则力度均匀,跑动飞快,一气呵成到连接部,和弦伴奏丝毫没有影响其主旋律的隐约发展,极少听到附加的重音。又如呈示部连接部,巴伦博伊姆处理的强弱对比极其夸张,映照了当时贝多芬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活动,左手低音区与高音区的力度对比分明;古尔德则表现很平和内敛,强调均匀。
4.音色不同。在这部作品中,要说明的是两位钢琴演奏家的音色都是极其严谨和动人的,各有各的特色。巴伦博伊姆以肯定坚决的跳跃为主;古尔德则强调音色的绵长,清透。如呈示部主要主题的八分音符快速跑动还有连接部主旋律,巴伦博伊姆选择双手同重音,左手跳动来完成,而古尔德则延续巴赫长跳音的风格,平衡了左手与右手的音色,使其均匀、轻快、连贯。又如呈示部第53小节之后的和弦齐奏部分,巴伦博伊姆仍然坚持跳跃的风格,和弦铿锵有力的跳跃与低沉浑厚的长音和弦形成对比;而古尔德则选择把和弦当作旋律,让其具有歌唱性,没有按照谱例上所写跳音演奏。再如呈示部副部主题补充第二结束主题(63-75),巴伦博伊姆左手的音阶伴奏有层次的逐步进行,逐步扩张音响效果,右手旋律两个双音为一组,以最后一个音极短地带动起来结束;古尔德则在左手部分以四个音一组做相同的夸张的起伏,右手旋律也没有按照跳音进行,同样采用长音极弱收尾。两位钢琴家类似的不同演绎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做比照了。
5.踏板使用不同。开头的Largo处,巴伦博伊姆用弱音踏板营造梦幻的期待感;相反古尔德更直白一些,只用了延音踏板。还有再现部连接部Allegro,古尔德在每一次的和弦处都是零踏板,紧张急促的情绪比较浓烈,好像呼气在加剧;而巴伦博伊姆在第二次、第三次和弦处使用了同步踏板,仿佛向前的步伐愈加沉重和急促,情绪愈演愈烈。又如呈示部副部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由于巴伦博伊姆采用谱例上的跳奏来演奏,所以此处踏板较少,但古尔德强调歌唱的旋律感,使用切分踏板居多。
6.演奏手法不同。纵观两位钢琴家的精湛演奏,本人举出几处在演奏手法上别具一格的部分。展开部结尾第137小节,巴伦博伊姆在几个和弦连接处强调了四个声部丰满的和声效果,和弦高音隐约能见;而古尔德重视巴洛克时期的各个线条的横向发展,因此高音旋律连贯,极其明显。又如再现部之前四小节,巴伦博伊姆的双声部同一旋律是比较简洁有方向的由sf到弱的发展,而古尔德把其处理成两个强弱起伏感的进行,又丰富了旋律的婉转性。本人认为最能体现两人不同演奏风格的就是再现部主要主题和再现部连接部的处理。
再现部主要主题是朗诵般的宣叙调,巴伦博伊姆的演奏以空旷、寂静、沉思的音乐感为主,又像是基督教徒在祈祷未来的美好。因此演奏速度较慢,每个音的触键都是孤独而又暗含联系的,由于手比较紧贴键盘将音量控制的极弱。相反,古尔德则表现出积极、向上亦或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所以速度较快,音量结实有力,不乏歌唱性。
再现部连接部,我个人比较欣赏古尔德的演奏,因为其收放自如的音色和音量变换丰富,让人痴迷!首先就是他运用跳跃富有弹性的音色去演奏四个急促的和弦,紧接着就是大声的呐喊,琶音的尾音收的很干净。而巴伦博伊姆的三次陈述比较不一样,听起来是低沉的哀嚎,他把第二次出现的四个和弦拉长,琶音也用了较多的踏板。
四、小结
总之,贝多芬的伟大音乐贯穿古典、浪漫、现代音乐,并影响着当代和现代伟大的钢琴家不断挖掘这些音乐所带来的震撼。单从这两位钢琴家演奏的《暴风雨钢琴奏鸣曲》中,本人深刻体会到在理解并遵循作品本身的同时,要做到音乐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呈现充满个性和共性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
社.2001
【2】J.Kaiser.《贝多芬奏鸣曲及其解释》[M].费舍出版
社.1976
【3】魏娜・莱奥.《器乐曲式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贝多芬“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