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对自己有“七不”,这里只讲四个“不”,这“四不”不容商榷,绝不改变。
一是不搞“走后门”的事。社会上到处存在“走后门”现象,一些事情往往要走后门才能办成。钱学森自然不会去“走后门”,同时他也不许别人在他这里“走后门”。他对许多事情,定下一个原则,然后就坚持这个原则,对谁也不开先例。
多年来,一些人为违背钱老定下的原则的一些事找到秘书,秘书只能按照钱老定下的原则,婉言拒绝。在秘书这里走不通,有些人又想方设法找到钱老的夫人或子女,想走他们的“后门”,但这个“后门”更走不通,钱老的夫人蒋英又将来信或来函转交给秘书,还是由秘书答复他们。蒋英说:“他曾给我交代,工作上的事,不许我掺和,说夫人干***,群众十分反感。”
二是坚持不吃请,不搞公费旅游。现代社会请人吃饭简直就是最普通的交往方式,更别说请领导喝个酒吃个饭。但钱学森凡是在北京开会,从来都是回家吃饭。他过去在一线工作,需要到外地出差,如去试验基地主持试验,或到外地开现场协调会等。自从他退出一线领导职务后,再也不去外地开会或作学术报告,谁请也不去,决不搞公费旅游。
钱学森这一生,只在1988年夏天,带领中国科协的几位副***到黑龙江的镜泊湖去休过一次假。那也是在当时几位副***的要求下同意的。在黑龙江省,他参观了一些工业项目,也作过几次学术报告。在这种情况下,人家请顿饭吃是免不了的,他也不得不应酬,但他对于这些应酬活动是很反感的。所以他回京后就对涂元季说:“我对付这种不正之风的办法,就是今后再也不出北京了,谁请也不去。”
一些人正面请不动,就想出一个“激将法”,通过一位与钱老很熟悉的老朋友对他说:“钱老,你知不知道,别人对你有反映。”钱老问:“什么反映?”“说你架子大,请不动。”钱老说:“你别激我,激也没用。他们说我架子大,我就架子大。”
钱学森的“三不”是不出国。钱学森回国后,只出过三次国,前两次是20世纪50年代访问苏联,第三次是80年代率中国科协代表团出访英国、德国,这都是工作访问,是推不掉的。除此之外,他再没出过国,特别是再没去过美国。
说到钱老回国后再没去过美国,要在此加以说明。改革开放后,中美之间的交流增多了,钱学森这么著名的科学家,邀请他出国访问的单位和个人都不少,其中美国方面的邀请最多,但都被他拒绝了。
美国人给钱学森再高的荣誉,他也不稀罕。
钱学森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四不”是钱学森坚持不上任何“名人录”、“名人大典”等等之类的书。
现在搞的一些“名人录”之类的大典,名堂很多,一般人想上“名人录”,出点钱就行。钱学森若想上什么名人录,人家是不会找他要钱的,但他知道这里面的名堂,所以给秘书们交代一条原则:绝不上任何名人录。他说:“我抵制这股不正之风的办法就是我不上,不要钱也不上。”
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出版社要出《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一书,他们通过钱老的前任秘书王寿云联系。王寿云去向钱老汇报此事,刚说了几句,钱老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板着脸瞪了他一眼,说:“你想干什么?”王寿云话都没说完就不敢再往下说了。
这本书的主编是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他和钱老当年在美国就相识。科学出版社只好把钱学森不同意上书的意思向卢老报告。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卢老碰到钱老,对他说:“钱老,我主编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可不是野的,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批准的,上你的条目也是经审查批准的,你要是不同意上这本书,我这个主编只好不当了。”在这种情况下,钱老才同意上他的条目,并授权由王寿云撰写。
(摘自涂元季、莹莹著《钱学森故事》,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钱学森的“四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