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品德不光是“教”出来的,它的形成离不开人们悉心的引导和生活环境的“熏陶”——每次,当我听到出国归来的朋友对我说起“国外大声喧哗的、随地吐痰的……不用问,肯定是中国大陆的!”这样的话时,我就会想到环境对人的影响。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许多事,我们根本不用说,只要默默地做,孩子们就会在无形中懂得如何去做、逐渐拥有良好的品德——路遇朋友、长辈,会主动问好;公交车上碰到老人、孕妇会积极让座……可,同样如此简单的类似的事,无论在学校我们做老师的怎样反复地教导孩子,满大街行人闯着红灯匆匆而行地场面、公共场合无数成人毫无顾忌大声喧哗的场景……都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没必要那么“守规矩”“让人耻笑”,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大环境”,自然而然地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大陆人”——于是,在国外,凡是“不许随地吐痰”“请勿乱扔杂物”的提示语不是用国际通用的“英文”写成的,而都成了中文的“专利”!
良好的品德真的不能只靠“言传”来传承,更多的要靠我们的“身教”,靠我们每个人组成的这个大环境来“熏陶”而成!
一、用文化的精髓来“熏陶”出孩子们良好的品德
今年的四月,我有幸参加了洛阳市市教育局为全市老师组织的一次讲座,台湾来的王财贵教授的一席话,令我再次感到了“熏陶”的魅力。
“品德是很难‘教’出来的,它是熏陶出来的,是要孕育的。”这是王教授反复指出的,它不正应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这句话!从小,就让我们的孩子接触“真”的东西,“善”的人物,“美”的事物,远离“假”、“恶”、“丑”,他长大了,怎么会成不了一个谦谦君子?
我不禁想起了经典动画片《葫芦娃》的片段,前九个葫芦娃都是在老爷爷的悉心照顾下,用爱心培育长大的,一个个善良、纯真,只有最后一个“十弟”被蛇妖和蝎子精掠了去,从小用毒水“熏”大,虽然和哥哥们是一奶同胞,但却十分恶毒,……故事虽小,道理深远——优良的品质是熏陶出来的,是要孕育的!
如何“熏陶”呢?读尽该读之书,听尽世间名曲,赏尽世界名画。而且越早越好。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像海绵一样地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发酵。就好像种子种下去一样,将来慢慢地重要、发芽、开花、结果,这里面可以潜移默化给孩子许多东西:品质、学问、聪慧、……如果你不播下这个好种子,他就播下坏种子。所以,家长、老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诵读、倾听、观看经典的文化。我们要“熏陶”他们。
二、让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熏陶”出孩子们良好的品德
就我们的课程理念而言,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我通常的做法是:①在课堂上,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请孩子们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通过大家的努力得出正确的做法。②在课堂上,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③在课外,利用和家长们的接触,和家长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在与家长达成教育孩子共识的同时,要求家长们一定以身作则、做好孩子们的榜样;让孩子们在一个和谐、美满的,拥有正确教育方法的、有着良好品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这们的孩子怎么会不优秀。如,这次听了王财贵教授的讲座,我马上把这些相关的资料整理了出来,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们共享,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响应!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才是最有效,最强大的。这样的“熏陶”怎么会不成功!
三、让孩子们从“熏陶”中享受一种快乐生活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熏陶”是时时刻刻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质量。
首先,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我们要倡导一种课程生活,它既充满“童趣”和“童乐”,又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观点,在教学中,在生活中,我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让学生从小事中悟出人生大道理,懂得博爱。我曾教过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由于他不善于与人交往、交流,所以,一些外班的孩子常常会欺负他,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我的引导下,我班的孩子经常主动地陪他进行一些日常活动——课间玩游戏、中途上厕所……使外班一些孩子深受感动,同时也让帮助他的孩子们享受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也促使了所有孩子之间的团结互助。
有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获得了别人帮助的快乐,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就使孩子们无形中受到了“爱”的熏陶吗?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人生吗?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愿孩子们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庭成员创造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时刻受着良好的“熏陶”,逐渐具有良好的品德,成为一个不光有才,而且有“德”的、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