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合的批评,自五四起就争论不休。作者认为,残缺的美,才是极改的美,才更加耐人寻味,并具体阐述了未完的红楼留下的美。
关键词: 《红楼梦》 残缺美 续写
一
曾有人说过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张爱玲觉得“三恨《红楼梦》未完”,但是我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合的缺失,并不是梦阮先生的遗恨,而是他给《红楼梦》画上的最完美的句号。
对于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合的批评,自五四起就争论不休,或言就是原著,或言含有原著成分,或言与原著毫无瓜葛。吵吵闹闹数十载,不过无稽之谈一场空,正如《好了歌·解》所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故此,不再探讨后四十回的真伪。或真或假,一任诸君。
据说有好事者为断臂的维纳斯设计过许多“义肢”,可是当接上后,不论哪一款,都让人感到别扭,失去原来的那种神韵。《红楼梦》的续写也是这个道理。残缺的美,才是极致的美,才更加耐人寻味。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下面我就具体说说这未完的红楼留下的美。
二
《红楼梦》是一个谜,故而神秘,故而值得后人去思索、猜测。在前八十回合中,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秦可卿之死,为此“红学”之下还分生出“秦学”这门学问。“‘秦可卿***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史笔”,严格来说并非事实,而是史家诛心之论。现存的程甲本、戚本等版本中,早将秦可卿的死改为病死,尽管如此,还是掩盖不了将秦死指向“***丧”的线索,不禁令读者思之蹊跷,到底是“***丧天香楼”还是“死封龙禁卫”更贴近美呢?显然,后者更具一种独到的美感,尽管是那样凄凉,但此下紧接托梦交代贾家后事,仍旧是极大胆的安排,也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发展了凤秦二人的个性。且使得全书的主旨变得隐讳,不似前者那样突兀,至少在读者眼中,红楼人物除了有点主子架子、小家子气外还是可爱的,不似看完“***丧天香”后,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反感。就史实而言,在曹雪芹看来,“***丧天香楼”更富有自传的意义。总的来说,遗稿中秦可卿的结局已经是比较符合逻辑的,在为后文伏笔,也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之美。
在后四十回合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规定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不像所谓“旧时真本”宝钗嫁后早卒,宝玉作更夫,续娶沦为乞丐的湘云;与另一个补本的钗黛落教坊。无论是沦落街头,还是落入教坊,似乎都是悲剧,不像后来的续本,个个都是大团圆,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尽是才子佳人的平平结局,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不算是一本奇书,更少了一份奇美的韵味。较之而言,补本的那两种续本算是有可读性的了,然而并未广泛地流传下来,的确发人深省。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甲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可谓没有一个好下场,各自痛苦着对方的痛苦,令人思之落泪,想之可泣,大有肝肠寸断之感,较之而言,显然前两者已是大近人情之作,死了一个,或一也没死。就是这样的结局,许多还大喊未至“肠一日而九回”的地步,我认为,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是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对此我认为早本中南京刻本的收场,更具一种苍凉之美。此刻本中叙述后四十回,黛玉早死,随后家道中落,宝钗难产而死,宝玉堕落,留难街头(貌似是成了一个看城门的小兵),与同样流落街头的湘云相遇,结为夫妇,以乞讨为生。据考证三十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暗示了宝香结合,这是早本留下的一个回目。因此南京刻本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可取的。不仅如此,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从“怡红公子”摇身“街头乞丐”不禁使人惆怅,而大观园中的少女正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预示的那样非死就和湘云一样落入凡尘,想想也会流出几滴由人及己的泪,可谓尽悲情之美。
三
至于《红楼》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杏元和番”探春远嫁,妙玉为***,凤姐被休弃……尽管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这里就不多言。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他们不仅仅是平面上的文字,更是一个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这也是《红楼梦》另一大成功之处。与此同时,栩栩如生的人物却有一条指定的归途,如同笼中的鸟一般,失去了自由。于此许多浪漫主义的叛逆者写出了无数皆大欢喜版的《红楼梦》,此类续本只可说更符合现代的都市生活情调,以及现代人的审美,却与古风之美大相径庭,再者此仅属个人之美,非公认之美,因为要想续写出具有流传价值的后四十回合,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想象,更是对原著的了解与尊重。而原著暗指的结局显然更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所以现在就说说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分骨肉】探春:探春必定逃不掉远嫁的命运。无论是太虚幻境中的判诗、判词,还是前八十回合中的具体叙述,都说明探春必须远嫁。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指出,探春最后不仅远嫁,而且嫁给了番王,出家之前更封为“杏元公主”,这就是所谓的“杏元和番”的由来。在前八十回的“群芳庆夜宴”中,探春抽中的是杏花,主得贵婿。众人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不成?”原来这句顽话也是预言,而且探春做王妃也应当是番王妃,才合远嫁的预言。
【乐中悲】湘云:对湘云续书中的命运,一向很有争议,就红楼梦十二曲而言,她最后应该是嫁了一个好夫婿,只是早亡,她不得不守寡,符合红楼梦十二曲中的“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枯湘江”。然而就前八十回合的回目而言,湘云应与宝玉白头偕老,这貌似就是早本的结局,早本的前几个回合写的也不是黛玉等人,应该是湘云儿时在贾府与宝玉、袭人一起生活的故事,这才有了后来袭人口中那些“不害臊的话”。较之两者,后者放入书中更加体现出一种流畅美,而又与《风月宝鉴》插入后的太虚幻境相冲突,着实令续书者斟酌一番。
【世难容】妙玉:作者虽然在妙玉身上花费的笔墨并不多,但是我却认为妙玉是一个神奇、有趣的女子。所以她的归途也是引人注目的。高鹗续书中她是被山贼强抢为压寨夫人,但是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从红楼梦十二曲,还是从故事发展的形势而言,妙玉的堕落并非强迫,而是自愿,这才是原著所想传递的一种思想。
《红楼梦》的美不仅在于其前途渺茫的人物,更在于其若隐若现的故事结局。因为未完,才有讨论,才有生命力,才有存在的价值,才令人思考她的美。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是美的,是因为说这个故事的人早已作古,留下的是一个个暖暖的文字,一段未完的梦,空出长长的空白,让后人尽情地回忆,遐想那绮丽而忧伤的如烟往事。
因此,关于《红楼梦》的结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红楼梦》不能完,也完不了。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红楼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