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云龙读书的时候,我养成了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看武侠小说。最喜欢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在逛书店的时候,偶尔也喜欢浏览一下陈青云的武侠小说。
我生活在云龙20多年,但对陈青云的身世却不了解,只知道陈青云是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却不知道陈青云先生是云龙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架上看到了陈青云写的武侠小说,感觉很不错,于是慢慢地也就喜欢上了陈青云先生的作品,同时也就开始喜欢上了陈青云这个人。
陈青云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肃杀之气,主人公大都具有高深莫测的武功,谜一样的身世。
读陈青云先生的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阅读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有时候,我会想像自己也和陈青云先生书中人物一样拥有无穷的力量,过人的武功。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会忘记自己身处云龙,就像是进入到了另外一个美妙无穷的世界。
之前,陈青云写作过一些散文和诗歌,但是一直都没什么影响,用内地的话来说,他只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1961年的一天,在台湾云阳的北港一间出租屋内,陈青云问妻子:“你存折上还有多少钱?”妻子拿出存折,没有说话。
陈青云拿过来,取出最后一点钱去了高雄,半个月后回来时多了一部书稿,这就是陈青云先生的作品《残人传》。书稿寄到了台湾的清华出版社,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等了多长时间无从考证,只知道他们那天已经没米下锅,夫妻二人正陷入绝境之时门外来了一个人,站在院子里问道:“陈青云先生的家是这里吗?”
陈青云将来人请入屋内。
来人进屋之后表明是清华出版社的编辑,并说出了那句让陈青云终身难忘的话:“你的书稿我们社决定出版!”
陈青云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残人传》,但实际上出版的第一部书却是《铁笛震武林》,此书以其鲜明的风格引起极大的反响,到写出《鬼堡》的时候,他已经奠定了“鬼派第一人”的江湖地位。
60年代,台湾先后有348人写武侠小说,发行达2000余部,40000余集。可以说陈青云在这样的环境中最终能成为一代名家,极为不易。他最畅销的作品是《死城》,在内地前后印了5版,每一版都不少于5万册,这还只是正版。香港评论界最推崇他的《醉书生》、《黑儒传》,海内外评论界评价陈青云的作品,说其作品语言古朴,较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字之美,早期作品情节怪异,后期作品偏重于更为深刻的内容,思想更为精辟。
事也凑巧,在我深深喜爱陈青云先生的武侠作品的时候,我有幸在家乡了解到了陈青云先生的往事。这让我对陈青云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的心灵产生了不小的震撼。
云龙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自古多出名人,远的不说,近的就有王九龄、董泽……而陈先生这样一个让我慕名崇拜的人,就生活在我所生活的地方,就生活在当时只有2000多人口的石门小镇,并在这个小镇上,开心地过完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陈姓家族素有家学渊源,小时陈先生家里度日艰难,家中却有不少的藏书可供阅读,还有不少碑帖可供练习书法。根据二弟陈俊先生的回忆,陈青云从小就热爱学习,勤读不倦,尤其在何狄文(石门人)处读私塾的时候(一般在假期才去私塾),读四书五经和古文,学做词赋,练习书法,喜欢看四大名著,打下了古典文学的扎实根基。在云龙县的“青云居”,我们还能看到陈青云书写的对联、诗词。
陈青云生活在一个贫困动荡的年代,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的抗日运动正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还在读中学的陈青云先生,不仅参加进步活动,自己学着写剧本,还编排了戏剧《从***》,以此来宣扬爱国精神。这些人生阅历给陈青云先生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不少的创作素材。
陈青云先生是家中的长子,下有六个弟妹,作为长子的陈青云先生,不但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己的弟妹言传身教。二弟陈俊先生和陈青云先生同榻而眠,听陈青云先生讲故事,诵读《三字经》、《家传启蒙》(自撰的),在陈青云先生的督促下二弟学习了《孟子》、《论语》……学会了作“对联”;描红本也是陈青云一手装订的,是弟妹们一天必做的功课。在陈青云先生的严格教导之下,弟妹们养成了读书好学的习惯,陈青云先生上初中以后便在祠堂大殿,自己做黑板,选范文给弟妹们读古文。
陈俊先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感慨不已。他说大哥教我们读书的教法是,每次四句,先熟读、背诵,然后开讲,慢慢地上一课,不会背诵戒尺伺候,由于大哥的严格要求。陈俊先生还记得当时背诵的古文,大哥的文章也让弟妹崇拜不已。现在陈俊先生还能背诵出当时大哥作的文章:月夜下的一切如一张水墨画,房舍、垂柳沉浸在如水的月色中,朦胧、宁静……
陈青云是弟妹们的良师,更是弟妹们的益友。在闲暇之余带着弟妹们做游戏,留在弟妹们心目中是大哥用木头做的小船,让大家开心了几天。抗日战争胜利提灯游行,他用了近两天的时间做了一个用纸扎里面铺着油蜡的灯,这天晚上弟妹们欢欣雀跃地提着纸灯,汇入庆祝抗战胜利欢乐的人群当中……
从小生活就艰苦的陈青云先生,很能体谅父母的辛劳。上初中时,天还没亮就起床,他经常帮父母亲推磨,干完活才去上课。初中毕业后,他在县府任职,每月都把微薄的薪水交给母亲,还额外帮县府填写钱粮册子,抄到深夜,甚至天亮,以换取些津贴,贴补家用。遇到家里实在困难时,他把自己心爱的口琴也卖了,把钱交给母亲。贫寒之家百事衰,后来,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背着行李去大理读书去了,陈青云没有去,也没有为同学送行,和弟弟站在自家楼上,望着远方,泪眼蒙。
1946年,18岁的陈青云先生离开云龙外出到昆明求学,并被保送进了云南省行***干部训练团,随后加入了二十六***,并跟随***队转战越南,1953年又辗转到了台湾。这是陈青云先生人生的一次重大改变,他开始了异乡飘泊的生活,从此与故乡两相隔。
1960年因为健康原因,陈青云先生在台湾退役。他为人刚正不阿,不愿意阿谀奉承,所以生活过得极其艰辛,平常以摆书摊维持生计,闲暇则以写作为主要谋生手段。
正是由于生活所迫,陈青云先生在这段艰难的生活时光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作品为世人所传诵,也成了我们云龙人的一大骄傲。
陈青云一生创作丰厚,世人称之为台湾“鬼派天下第一人”,其作品大受中下阶层读者欢迎,与当年“正宗武侠泰斗”卧龙生为同一畅销级别的作家。他爱写邪魔歪道、恐怖血腥、阴森怪气题材类作品,想象丰富,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小说。他的作品中许多场景、情节的描写之中加入了好多云龙民间故事传说,使得其作品更具可读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陈青云先生云龙老家的家人说他们也知道台湾有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作家,而且也看过他的书,但以前就是不知道这个人就是他们日夜思念的亲人。
后来才知道陈青云是笔名。
在离开家乡四处求生的时候忘不了对故土无限眷恋,1986年,在驻美国大使馆朋友(祖籍云龙石门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家乡小住了十天。在离开云龙老家40年之后,陈青云先生带着满腹的思念,终于回到了云龙的老家。
在老家的屋子里,陈青云先生第一次向家乡的亲人说出了自己的真名陈隆。在台湾,从事写作之后,为了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把自己的笔名以故乡的桥名“青云”为名,同时寓志步登“青云”。
阔别40年,陈青云先生还记得小时候生活在云龙的那段美好时光,家乡云龙的一草一木对陈青云先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家云龙还有陈青云先生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还有幼小的许许多多的记忆。
陈青云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回大理探亲后写就的《怪侠古二少爷》,之后从此封笔,把书稿寄到弟弟手中,由内地的花城出版社出版。陈青云笔耕数十年,具体到底有多少作品,实际上连他自己也不完全清楚,大概有百余部,近三百集,三千六百余万字之多。现在很多国外***书馆都收藏有陈青云的书,特别是华人多的地方,像多伦多的***书馆就藏有他的作品集。
40年后回到家乡的陈青云先生还能说一口流利的石门话,还能说一口标准的白族话。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落叶总想归根,陈青云先生感慨万千,想留在云龙居住。于是委托他的二弟陈俊(陈老先生还健在,现在居住在昆明)在石门买下了一个老院子,然后会到台湾准备办理相关手续。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陈青云先生的夙愿始终未能得以实现。
现在老房子还是空着的。那是一个标准的三坊一照壁的高墙大院,院内树木蓊郁,翠竹斑斓,正房门上写着“青云居”,堂屋中放有陈青云先生的遗像。两侧有耳房,面朝东的一间门上用小篆写着“迎曦”,面朝西面的一间叫“映霞”,房内陈列着陈青云先生写的著作和他的书法作品。
石门好,南望虎山高,绝壑卧虎飞瀑泻,倚栏人听江潮,云锁寿光桥;
石门好,雨后上螺峰,岚重雨馀染黛色,隔径遥望映山红,人在画***中。
一首《忆江南》道出了陈青云先生对故乡云龙的无尽思念,通过亲人的努力,如今,在云龙石门的一座青山之上,多了一座陈青云先生的衣冠墓。
回到了故乡的陈青云先生,终于和朝思暮想的故乡云龙长相伴了,从此不再离去。
陈青云先生简历
1928年生于云南省大理州的云龙县。
1946年离开云龙,保送进了云南省行***干部训练团。
1947年去昆明学习度量衡检验,后来又进了兽医训练班。
1948年考入昆明北校场26***通讯干部训练班受训。
1949年调职前往蒙自。
1950年随***从蒙自经过近3个月的徒步跋涉,抵达越南的金兰湾。
1953年抵达台湾省高雄市。
1960年因健康原因,退役。
1961年和夫人陈素霞结婚,次年长子若之出生。
1962年首部小说《残人传》完稿,《铁笛震武林》出版,次年随着《残肢令》出版,奠定“鬼派”第一人的江湖地位。
1975年任台中科教中心主任。
1983年辞职,专心于小说创作。
1989年携次子若华返乡探亲。次年母亲去世,闻讯后健康情况进一步恶化,创作了最后一部小说《怪侠古二爷》。
1997年检查出癌症,拒绝截肢,次年癌细胞扩散。
1999年去世,终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