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02BMZ011)阶段性成果之一。)お
缅甸联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落后的国家。缅甸的北部与中国接壤,在这一区域内有许多民族跨中、缅两国边界而居。中国民族学界对于缅甸各民族的研究非常薄弱。由于我们对缅甸的民族划分、各民族的历史源流情况了解不够,以致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也受到影响,甚至我们在分析、描述它们的情况时,也只能按照中国相关的民族称谓来进行。对缅甸各民族以及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一、缅甸究竟有多少个民族
缅甸究竟有多少个民族?中国学术界的见解概括起来可分为笼统的说法和具体的说法。
笼统的说法是: 缅甸“除了缅族以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主要的有克伦族(包括克耶族)、掸族、钦族、孟族、克钦族、勃欧族和若开族等。……此外,在缅甸东北部和北部的山区还住有许多部落,如瓦(又名卡瓦)、那加、倮倮、傈僳、拉胡、勃瑙、勃当等族”。(注:朱志和:《缅甸》,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34―35页。)“在古代缅甸的土地上,居住着缅族、孟族、掸族、崩龙族、瓦族、克伦族、克钦族、钦族、阿拉干族等民族。”(注: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缅甸简史》编写组:《缅甸简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页。)缅甸“全国有近50个民族。……分别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 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马来语族。属于藏缅语族的有缅、若开、钦、克钦、克伦、克耶、建都、约、达弩、茵莱、土瓦、那伽、栗粟、拉祜、阿卡等族。属于壮侗语族的有掸、拱等族。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瑶等族。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有孟、崩龙、瓦等族。属于马来语族的有马来、沙垄等族”。(注:余定邦等编著:《缅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页。)“缅甸有人口3785万(1987年),全国有50多个民族,其中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这50多个民族的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注:颜其香、周植志:《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9页。)“缅甸约有30多个民族: 操藏缅语的缅人、克伦人、克耶人、克颂人、那加人,操壮侗语的掸人,操南亚语的孟人、德昂人、佤人,操汉语的华人……”。(注:张有隽:《瑶族历史与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总序第1页)等等。
具体的说法是: 缅甸“有42个民族,135个支系,是世界上民族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历史上民族迁徙、分化、融汇最突出的国度”。(注:张建章编著:《逛缅甸》,香港,天马***书有限公司,1999年,第9页。)“1931年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人口调查,把缅甸居民分为13个民族,135个支系。1983年,缅甸***府宣布,缅甸境内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8大族群,即缅族族群(9个民族)、克伦族族群(11个民族)、掸族族群(33个民族)、若开族族群(7个民族)、孟族族群(1个民族)、克钦族族群(11个民族)、钦族族群(53个民族)和克耶族族群(9个民族),每个族群又有多个民族。”(注:贺圣达、李晨阳编著:《缅甸》(列国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4页。原文如此,数量可能有误。――引者)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关于缅甸究竟有多少个民族,中国学者的说法比较混乱。
目前关于缅甸民族情况最详细的资料出自李谋、姜永仁编著的《缅甸文化综论》一书:“按当今缅甸的习惯说法,缅甸全境共有135个民族。这是1983年缅甸***府公布的。缅甸***府将缅甸境内民族分成8大支系,各支再分若干种,详细名单如下:(1)克钦族支共12种,即: 克钦 Kachin、 克尤 Kayo、 德朗 Dalaung、 景颇 Gyeinphaw、 高意 Gawyi、 克库 Kakhu、 杜茵 Duyin、 玛育(劳高) Mayu(Lawgaw)、 耶湾 Yawan、 拉西(拉漆) Lashi(Lachit)、 阿济 Azi、 傈僳 Lihsu。(2)克耶族支共9种,即: 克耶 Kaya、 泽仁 Zayein、 克延(勃当) Kayan(Padaung)、 给扣 Geikho、 给巴 Geiba、 巴叶(格约) Paye(Kayaw)、 玛努玛诺 Manu-manaw、 茵达莱 Yintale、 茵道 Yindaw。(3)克伦族支共11种,即: 克伦 Kayin、 白克伦 Kayinphyu、 勃雷底(勃雷齐) Paleiti(Paleichi)、 孟克伦 Monkayin、 色郭克伦 Sakaw Kayin、 德雷勃瓦Tahleipwa、 勃姑 Paku、 勃外 Bwe、 木奈勃瓦 Mawneipwa、 姆勃瓦 Mpowa、 波克伦 Po Kayin。(4)钦族支共53种,即: 钦 Chin、 梅台 Metai、 克岱(旧译卡随) Kathe、 撒赖 Hsalai、 克林都鲁些 Kalintaw-Lushe、 克米 Kami、 奥瓦克米 Aw-wakami、 阔挪 Khawno、 康梭 Khaungso、 康赛钦 Khaunghsain Chin、 卡瓦西姆 Khwahsim、 孔立(西姆) Khunli(Hsim)、 甘贝 Ganbe、 贵代 Gweite、 阮 Nywan、 细散 Hsisan、 辛坦 Hsinhtan、 塞丹 Hsaintan、 扎当 Zataung、 佐通 Zohton、 佐佩 Zophei、 佐 Zo、 赞涅(赞尼亚) Zanhnyat(Zanniyat)、 德榜 Tapaung、 铁定(铁迪姆) Tihtein(Tedim)、 德赞 Teizan、 达都 Tado、 多而 Tawr、 定姆 Dim、 岱(茵都) Dain(Yindu)、 那加 Narga、 丹都 Tandu、 玛茵 Maryin、 勃难 Panan、 玛甘 Makan、 玛乎 Mahu、 米延(玛雅) Miyan(Mayar)、 米埃 Mi-e、 门 Mwin、 鲁鲜鲁些 Lushain-Lushe、 雷谬 Leimyo、 林代 Linte、 劳都 Launt-htu、 赖 Lain、 莱佐 Lainzo、 巴金姆(玛尤) Parkim(Mayo)、 华尔诺 Hwarlngo、 阿努 Anu、 阿南 A-nan、 乌布 U-pu、 林杜 Lyintu、 阿休钦 Asho Chin、 养突 Yaunghtu。(5)缅族支共9种,即: 缅(把玛) Bamar、 土瓦 Dawe、 丹老 Beit、 约 Yaw、 耶本 Yabein、 克都(孔姑) Kadu(Konku)、 格南 Ganan、 萨隆 Hsalon、 蓬(喷) Phon(Phun)。(6)孟族支仅1种,即: 孟 Mon。(7)若开族支共7种,即: 若开 Yakhain、 克曼 Kaman、 卡密 Khamwi、 岱奈 Dainnet、 玛尔玛基 Malamargyi、 谬 Myo、 德 Thet。(8)掸族支共33种,即: 掸 Shan、 云(老) Yun(Lao)、 桂 Kwi、 频 Phyin、 达奥 Tha-o、 萨诺 Sanaw、 勃雷 Palei、 茵 In、 宋(散) Son(Hsan)、 卡姆 Khamu、 果 Kaw(Akha-I-kaw, 可能包含佤族,但原文如此,不便改动。其他英文书中佤族一般拼为Wa――引者)、 果敢 Kokant、 坎地掸 Khanti Shan、 贡(空) Gon(Khun)、 当尤 Taugyo、 德努 Danu、 伯朗 Palaung、 苗 Myaungzi、 茵加 Yingya、 茵奈 Yinnet、 小掸 Shankalay、 大掸 Shangyi、 拉祜 Lahu、 仂拉 Lwela、 茵达 Intha、 艾对 Aittwe、 伯奥(东都) Pa-o(Taungthu)、 傣仂 Tainlwe、 傣连 Tainlyam、 傣龙 Tainlon、 傣雷 Tainlei、 迈达 Maintha、 木掸 Mawshan。”(注:李谋、姜永仁编著:《缅甸文化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32页。)
我国有学者认为:“缅甸***府实际上是把上述8大族群内的各个支系,按照***的民族来计算的。仅钦族族群就列出了53支(个),不仅包括钦族各支系,而且把‘那加族’也作为钦族的一支; 而在‘掸族族群’列出了33个民族,把佤族、布朗族等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民族也都作为‘掸族族群’划了进去,包括了掸邦内除缅族外的所有民族。因此,把缅甸民族分为8大族群135个民族,是缅甸***府现行的划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按较为科学的语言谱系分类,缅甸民族大约有50个。”(注:贺圣达、李晨阳编著:《缅甸》(列国志),第34―35页。)虽然他们对缅甸民族划分的科学性有所质疑,但我们在研究缅甸民族时只能按照缅甸***府的民族划分进行对应分析,这样才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
二、缅甸民族研究概况
1.中国学者对缅甸民族的研究。笔者曾经走访过国内的几位缅甸问题研究专家,他们大多认为缅甸的民族划分比较混乱,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研究难度很大,因此国内至今没有专门针对缅甸各民族识别、划分的相关成果可供参考。笔者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梳理,发现能够被国内学者说出准确族称、分布地域、文化特征等要素的缅甸民族,总共不超过20个; 而且国内学者在描述缅甸的一些民族时,不是用缅甸的正式族称而是用中国相关民族的族称。
中国学者所研究的缅甸民族,主要有两类: 一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和人数较多的民族,如缅、掸、克伦、若开、孟等民族; 二是与中国的民族有历史渊源关系的缅甸边疆民族,即跨界民族,如傣、佤、傈僳等民族。
在中国学者出版的关于缅甸民族的著作中,主要对缅族、克伦族、掸族、若开族、孟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佤族、傈僳族、回族、汉族等有较多的认识,而且主要是按中国的民族划分来对应描述的。涉及到中、缅跨界民族的著作主要有申旭、刘稚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注:申旭、刘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和金春子、王建民编著的《中国跨界民族》(注:金春子、王建民编著:《中国跨界民族》,民族出版社,1994年。)等。
2.缅甸学者对缅甸民族的研究。关于缅甸学者对缅甸民族的研究情况,中国学者的了解非常有限。从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缅甸各民族》(National Ethnic Group of Myanmar)(注:U Min Naing, National Ethnic Group of Myanmar, Daw Moe Kay Khaing, Chotaythan Sarpay, Shwenatha, Pale Myo, Mingalado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2000.笔者不懂缅文,阅读的是该书英文版,但是该书英文版在指涉民族时,“race”、“tribe”、“ethnic group”几个词的使用比较混乱,因此笔者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缅甸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是至今为止缅甸出版的、由缅甸学者撰写的关于缅甸各民族情况的最权威的著作。该书不仅对缅甸各民族有较详细的文字表述,而且刊登了大量与文字对应的***片,使人不仅能够获得文字信息,还能够获得视觉信息。
该书作者认为,缅甸境内的两大语族是藏缅语族和孟-高棉语族。其中藏缅语族可以分为三个小族群:(注:关于“民族”和“族群”的定义,在我国民族学界已讨论多年,但并没有形成共识。笔者进行跨界民族研究时,一般把各国已经识别的民族称为“民族”,而对未识别的民族或各民族亚支系则用“族群”来指称。)分布于缅甸中部的小族群有巴玛(Bamar)、玛鲁-阿兹(Maru-Azi)、卡都-卡南(Kadu-Kanam)、大奴-汤亚(Danu-Taung Yo)、若开(Rakhine)、茵它(Inn thar)、大维(Dawei)、┪-汤它(Yaw-Taung thar)以及其他一些小的族体; 分布于缅甸东部的小族群有西番亚族群、倮倮亚族群以及其他一些小的族体; 分布于缅甸西部的小族群有克钦亚族群、钦亚族群、鲁塞亚族群、那加亚族群以及其他一些小的族体。孟-高棉语族群包括苗-瑶亚族群、闽-开亚族群、佤-帕蒗亚族群、孟亚族群以及其他一些更小的族体。它沃克族群与泰人(泰-它沃克或它沃克-泰)相关联,该族群包括克伦亚族群、掸亚族群以及其他一些小族体。(注:参见U Min Naing, National Ethnic Group of Myanmar, pp.1-15。)
该书除了对缅甸各个族群及其分支做了综述之外,还对一些民族进行了单独描述,它们是: 它伦人(Taron)、 若旺人(日旺人)(Rawang)、 坎提掸人(Hkamti Shan)、 傈僳人(北部,Lisu)、 卡库人(Khatku)、 玛鲁人(Maru)、 拉什人(Lashi)、 卡兰-傈萧人(Kholon Lishaw)、 阿兹人(Azi)、 那加人(Naga)、 钦人(Chin)、 卡米人(Khami)、 若开人(Rakhine)、 特人(Thet)、 大涅人(Daingnet)、 若玛琪人(Mramargyi)、 孟人(Mon)、 巴玛人(Bamar)、 茵它人(Innthar)、 掸人(Shan)、 帕蒗人(Palaung)、 大诺人(Danaw)、 傣人(Daye)、 佤人(Wa)、 苗人(Miao)、 因人(Yin)、 傈僳人(Lisu)、 帕欧人(Pa O)、 阿卡人(Akha)、 拉祜人(Lahu)、 克亚人(Kayah)、 帕当人(Padaung)、 克茵人(Kayin)。该书还展示了129个民族(race)的354张照片,但在描述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时,很少涉及、禁忌等重要文化内容,主要从服饰和居住地域进行描述。
《缅甸各民族》与前引《缅甸文化综论》在一些族称的英文拼写上不一致,因此其中文译名也不一致,也无从对它们进行比较,只能存疑,有待进一步研究。
3.西方学者对缅甸民族的研究。从笔者在英国剑桥大学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恩里克斯(C.M.Enriquez)所著《缅甸种族》(Race of Burma)(注:C.M.Enriquez, Race of Burma, Delhi, Manager of Publications, 1933.)和迪拉恩(Richard K.Diran)所著《消失中的缅甸部落》(The Vanishing Tribes of Burma)(注:Richard K.Diran, The Vanishing Tribes of Burma, London, Weidenfeid & Nicolson, 1997.)比较有名,但前一本书出版于1933年,与现今缅甸的民族划分差别很大; 后一本书出版于1997年,全书***文并茂,不过该书只介绍了缅甸的32个族群,而且族群名称与缅甸***府公布的名称并不完全一致。
三、中、缅跨界民族
缅甸有一些民族在族源和文化源流方面与中国的相关民族有着至为亲密的关系,它们即是现在的中、缅跨界民族。
英国历史学家戈・埃・哈威认为,缅甸“最初之居民或为印度尼西亚人,然无丝毫遗迹留存,彼等必为蒙古民族所排挤,后者或系居住于中国西部者,包括汉族与来自东部之藏缅族。彼等必顺大江而下,可无疑义,惟其移殖之路线,程序与年代,均无可考。 ……藏缅族则分为甚多支族,曰骠,曰干阑,曰帖。帖族疑是钦人,干阑或即阿腊干人,骠族则已湮没无闻,或即为缅人之前身也”。“此等民族,由于荒旱与种族之压迫,陆续移入。后入境者逐迫前来者南迁,是故各族均自北而来。此等饥饿之黄色人群,历尽天涯尘土,沿肥沃河岸,渴求一足食暖和之寄居处所,今所得者实为朔北民族无数年来梦寐相系之地。于是移民历数百年不绝。”“缅人虽为蒙古人种,但其传统,每不循源中国,而以印度代之。” “在上缅甸方面,此等印度移民,均为阿萨密越大陆而来,其在下缅甸者,则都自马德拉斯由海道而至。彼等散处缅甸本境”。(注:〔英〕戈・埃・哈威著、姚梓良译:《缅甸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4、25、28、29页。)
缅甸历史学家貌丁昂认为:“山脉屏障把缅甸和她的邻国隔开,但是藏缅部落的移民浪潮不时越过北部山区进入这个国家”。“蒙古利亚人的第三次迁移对缅甸的影响超过了对印度支那半岛的其他地区(的影响)。迁居者是高原东南部山区的藏缅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越过雪山,穿过茂密的森林,从西北部进入缅甸,另一些人则绕过北部群山,从东北部进入缅甸。最后一次迁移发生在13世纪,当时另一支蒙古人――泰掸人侵入缅甸和孟人占有的地区。”(注:〔缅〕貌丁昂著、贺圣达译:《缅甸史》,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1983年,第2页。)
缅甸历史学家波巴信认为:“迁徙到缅甸境内的居民,他们的迁徙路线是,西面是循着布拉马普得拉河及其支流潞西河,中间是循着伊洛瓦底江和它的许多支流钦敦江、瑞丽江、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和太平江,在东面是循着伊洛瓦底江支流密尼河,以及萨尔温江和湄公河等河流而往下迁徙的。”(注:〔缅〕波巴信著、陈炎译:《缅甸史》,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9页。)
关于中、缅跨界民族研究,《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中国跨界民族》等著作中有所涉及,但未进行全面的梳理。有学者认为,跨中、缅边界而居的民族有傣(掸)族、景颇(克钦)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德昂(崩龙)族、布朗族、怒族、哈尼族、苗族、瑶族等11个民族。(注:参见王介南、王全珍:《中缅友好两千年》,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9―13页。)
由于我国学者对缅甸各民族所进行的研究不够深入,更缺乏相关的对比研究,因此对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也只能以中国的民族划分为标准,以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按照中国相关民族的称谓,笔者可以对应辨别出的中、缅跨界民族有汉族、回族、苗族、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个,另有未识别的群体克木人。现按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各相关民族的人口数量,(注:本文所引用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均来自***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以下不再另注。)以由多至少的顺序进行概述。必须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进行的只是一个初步的、不完整的研究,完整、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待今后去完成。
1.汉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汉族人口为1137386112人。
缅甸的华人主要是汉族人,可是在缅甸的民族划分中却没有对应的族称。笔者在缅甸的有关学术著作和***资料中都没有找到把汉族识别为一个民族的根据,但在缅甸存在着大量汉族人的事实是不能否认的。
我国学术界认为缅甸的果敢族属于与中国汉族同源的跨界民族,不过这一观点在现有的著作中均没有清晰的反映。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300多年前,南明王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跟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逃亡,最后流落缅甸。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
2.回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回族人口为9816805人。
缅甸的回族人主要是从中国云南迁移过去的。回族先民大批迁入云南是在元、明两代。云南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云南回族人参与滇缅贸易的历史同他们移居云南的历史一样悠久,他们对发展云南与缅甸之间的贸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世纪中叶以前,从云南移居缅甸的回民是零星的、分散的,总人数也不多。云南回民大批移入缅甸是在杜文秀起义失败之后,一些起义***将士和无辜百姓为逃避清***的追杀而逃往缅甸。移居缅甸的云南回民,后来在当地被称为“潘泰”(Panthay)。“潘泰”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目前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缅语的“帕西”(Pa-se或Pathe)指***,“潘泰”即“帕西”的音变。(注:参见何平:《移居缅甸的云南回族》,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也有人认为该词与汉语“本地”一词发音有关。(注:同上。)台湾学者林长宽认为,该词源于汉语“叛贼”,是清朝统治者对起义回民的污蔑性称呼,后来被作为移居缅甸的云南回民的专称。(注:同上。)在缅甸划分的135个民族中没有“潘泰”这个族称,但是在《消失中的缅甸部落》一书中有关于“潘泰”(Panthay)的文字记载和***片。(注:参见Richard K.Diran, The Vanishing Tribes of Burma, pp.62-63。)缅甸究竟有多少回族人口,目前很难估计,据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一位移居缅甸的云南籍回族首领估计,大概有1万―1.5万人。(注:参见何平:《移居缅甸的云南回族》,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3.苗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苗族人口为8940116人。
19世纪末,在尤姓首领的带领下,云南的一些苗族大户迁往缅甸,其中有江、熊、杨、马、温、李、唐、苏等姓。他们迁入缅甸后,先后居住于果敢区的大水塘和蕨坝,后因此地人口增多,便又迁往其他地区。(注:参见金春子、王建民:《中国跨界民族》,第379页。)
缅甸苗族自称为“蒙”(Hmong,不是***的称呼),约有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果敢区的大水塘、家地峁、野牛坝、八威、曼洛、八马寨、宋干、麻栗坝、蛇甸坝、门和登尼等地,另外也有苗族人居住在掸邦的东枝、景栋和若开邦境内等地。有人认为,缅甸的苗族人是在19世纪末叶从中国贵州、云南迁入缅甸的,1985年时其人口为3.2万人(占缅甸总人口的0.08%),分布在果敢、东枝、景栋、八莫等地。(注:参见贺圣达、李晨阳编著:《缅甸》(列国志),第43页。)而英国学者奈杰尔・哈兹尔丁认为,缅甸苗族仅有830人。(注:参见〔英〕奈杰尔・哈兹尔丁著、魏治臻译:《泰国金三角的六民族》,载《民族译丛》,1982年第6期。)
在《缅甸各民族》一书中,对缅甸苗族有明确的描述。(注:参见U Min Naing, National Ethnic Group of Myanmar, p.113。)在《消失中的缅甸部落》一书中,也有关于缅甸苗族的文字和***片记载。(注:参见Richard K.Diran, The Vanishing Tribes of Burma, pp.42-53。)
4.瑶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瑶族人口为2637421人。
《中国跨界民族》中提到瑶族是一个跨中、缅两国边界而居的民族,但未进行具体的描述。
笔者在《缅甸各民族》一书中,没有找到与“瑶族”对应的族称。在《消失中的缅甸部落》一书中,相关文字和***片说明在缅甸确实有瑶族支系。(注:同上,第38―41页。)我国有学者认为,缅甸瑶族有上千人,主要分布在掸邦,尤以缅、泰、老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为多。(注:参见秦钦峙、赵维扬主编:《中南半岛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2页。)过去有西方学者认为缅甸的瑶族只有120人。(注:参见〔英〕奈杰尔・哈兹尔丁著、魏治臻译:《泰国金三角的六民族》,载《民族译丛》,1982年第6期。)
5.哈尼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哈尼族人口为1439673人。
中国哈尼族的自称很多,其中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支系的人数较多,另外还有“锅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先后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窝尼”、“阿尼”、“阿卡”、“哈尼”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
在缅甸,哈尼族被称为高族或依高族,但该族人不喜欢“依高族”这个称谓,愿意别人称他们为“高族”。本族人相互之间又称“阿卡”。缅甸高族有6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掸邦东部景栋一带。传说缅甸高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居住在中国,后因生活艰难才迁到缅甸。从他们的自称“阿卡”来看,他们可能与今天中国云南普洱、景谷、思茅、墨江、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族人(当地傣族称之为“阿卡”)有一定联系,同时两者居住地域相连,所以缅甸自称为“阿卡”的高族人可能是从中国云南上述地区迁移去的哈尼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称“阿卡”就变成了这部分人的自称。
6.傣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傣族人口为1158989人。
中国傣族自称“傣”。在汉文史籍中, 汉晋时期称其为“滇越”、“掸”、“***僚”, 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 元明时期称其为“白衣”、“百夷”、“伯夷”等, 清朝时期称其为“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傣族。
缅甸掸族自称“傣”,为了对各地掸人加以区分,还有将族名与地名连接起来的自称,如傣卯、傣腊戍、傣密必拉、傣痕等。当地其他民族称他们为“掸”(Shan)、“撒”(Sam)或“森”(Sen)。
7.傈僳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傈僳族人口为634912人。
中、缅两国的傈僳族均自称“傈僳”。“傈僳”这一族称最早见于中国唐代史籍,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史籍用字稍异)。“傈”为四之意,“僳”为人之意,“傈僳”就是老四的意思。傈僳族传说,古时有七兄弟,老大是汉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老四是傈僳族。云南藏族称傈僳族为“笮巴”。
缅甸傈僳族约有6万人,其中,克钦邦约有3万僳僳人,分布于迈立开江沿岸、伊洛瓦底江上游的葡萄地区至八莫一带; 掸邦约有3万傈僳人,分布在莱林、叫脉、腊戍、景栋等地,与克钦、掸、缅等民族杂居。在缅甸,人们将傈僳族按地区分为葡萄傈僳、八莫傈僳、景栋傈僳和莱林傈僳。掸邦傈僳族按服饰又分为科洛傈僳和里帕傈僳两部分。(注:参见金春子、王建民:《中国跨界民族》,第257页。具体人数原文为5万,现根据本人调查略有改动。――引者)
8.拉祜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拉祜族人口为453705人。
拉祜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即用火烤食虎肉之意。这一族称反映了拉祜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从事狩猎的民族。拉祜族跨居中、缅、泰、老、越五国。中国拉祜族因为方言、服饰和习俗不同,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三种自称。拉祜族的他称很多,汉文史籍称拉祜族为“倮黑”、“苦聪”、“小古宗”; 佤族和布朗族称之为“桂”或“缅”; 哈尼族称之为“么舍”; 傣族称拉祜纳支系为“缅”,称拉祜西支系为“么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拉祜族。
缅甸拉祜人有拉祜纳、拉祜西和拉祜尼(红拉祜)三个支系,其中拉祜纳的人数最多,拉祜西次之,拉祜尼人数最少。当地其他民族一般称他们为“么舍”。据说“么舍”出自缅语,意为猎人。(注:同上,第268―269页。)拉祜尼又被称为“拉祜美代”,拉祜纳被称为“拉祜美涅”。“美代”和“美涅”均来自掸语,其意分别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注:同上,第269页。) 因此,拉祜美代即南方拉祜,拉祜美涅即北方拉祜。缅甸拉祜人约有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掸邦东部的孟冬、孟萨、蒙布枝、孟平、孟北、孟保、孟翁、蒙延、孟弄、孟林、北登尼、腊戍、果敢和佤邦的部分地区。
9.佤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佤族人口为396610人。
佤族跨居中、缅、老、泰四国。在中国云南,居住在镇康、永德的佤族自称“佤”,居住在耿马、双江、澜沧的佤族自称“布饶克”或“巴饶克”,居住在西盟、孟连和澜沧少部分地区的佤族人自称“阿瓦”、“阿卧”、“阿佤莱”、“勒佤”,这些自称皆有“山居人”的意思。其他民族一般称佤族为“阿佤”或“佧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佧佤又有大、小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尚保存猎人头祭鬼习俗的佤族人,小佧佤指双江、耿马、沧源、孟连等地已革除猎人头习俗的佤族人。“佧”为傣语,意为奴隶,“佧佤”一词含侮辱意味。傣族称居住在镇康、永德的佤族人为“拉”,汉族称之为“本人”。1962年,根据该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经***批准统称为佤族。
缅甸佤族一般自称为“佤”,掸族称之为“佤”或“拉”,缅族称之为“官雅”,其他民族称之为“拉佤”、“雷拉”,有些佤族支系又被称为“蒲满”、“巴龙”,缅甸***则统称其为佤族(缅甸***文件的英文表述中有“Wa”)。《消失中的缅甸部落》中说缅甸佤族有10多万人;(注:参见Richard K.Diran, The Vanishing Tribes of Burma, p.114。) 而《中国跨界民族》一书中认为缅甸佤族约有20万人,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北部,聚居地在萨尔温江以东。(注:参见金春子、王建民:《中国跨界民族》,第283页。)缅甸佤族的聚居地与中国云南的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毗连,西接果敢,南连勐农。因当地主要聚居民族是佤族,故称佤区。缅甸***后,于1954年将佤区、果敢、勐农三区合并为掸邦东北特别县,县府设在霍班。1962年,掸邦东北特别县改为滚弄县。缅甸佤族人大多居住在山区,塔定、囊秋湖周围、山同、宋嘎洛曼等地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区。此外,还有部分佤族人居住在勐农和景栋地区的丛林中。
10.景颇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景颇族人口为132143人。
中国景颇族和缅甸克钦族是跨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氐羌部落。“景颇”既是该民族的总称,又是景颇族支系之一的名称。中国景颇族因语言差异和自称的不同,分为景颇、载瓦、喇期(茶山)和浪峨等支系。景颇支主要分布于盈江县,在梁河、瑞丽、陇川、潞西也有小片的聚居区。载瓦支主要分布在陇川、潞西、盈江、瑞丽等县(市),部分散居于梁河县,与其他支系交错杂居。喇期支主要分布于潞西、梁河、瑞丽和盈江的部分地区。傣族和阿昌族称景颇族为“亢”或“老亢”,怒族称景颇族为“阿普巴”。
缅甸克钦族各支系有“景颇”、“载瓦”、“喇期”、“浪峨”(浪速)等自称。缅甸南部的克钦族人称江心坡和孙布拉蚌一带的克钦族人为“卡枯”,意为“江头人”,即居住在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源头的人。缅族人称孟拱地区和户拱河谷一带的克钦人为“景颇”,对其他地区的克钦人则一律称为“克钦”。掸族人称克钦人为“亢戛”。缅甸史籍和碑文中有“兴坡”、“戛钦”的记载。克钦人认为“克钦”一称有歧视意味,但因为缅甸联邦宪法早已确定其为“克钦族”,故仍沿用“克钦”这一族称。
11.布朗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布朗族人口为91882人。
布朗族分布于中国、缅甸、老挝三国。布朗族有许多自称,各地布朗族人的自称有所不同。在中国云南省, 施甸、保山、昌宁、永德各县(市)的布朗族人自称“蒲人”、“蒲曼”、“花蒲曼”、“满”等, 镇康、景东县的布朗族人自称“乌”, 墨江、双江、云县一带的布朗族人自称“阿娃”、“依娃”, 澜沧的布朗族人自称“翁拱”, 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人自称“波朗”、“波巴朗”等。
在缅甸,布朗人被视为佤族的一部分。缅甸佤族中,有的支系自称“蒲满”、“巴龙”。在缅甸东部靠我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边境一带,尚有佤族蒲满支系的数万人居住,但具体人数不详。(注:同上,第317―318页。)
有学者认为,缅甸的拉族与中国的布朗族对应。据1985年的统计,缅甸拉族有3万余人,占缅甸总人口的0.08%,分布在景栋靠中缅边境的山区。(注:参见赵和曼:《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第119―120页。)
12.阿昌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阿昌族人口为33936人。
在汉文史书中,阿昌族有“峨昌”、“阿昌”等字音相近的名称,现在统称“阿昌”。阿昌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流域,后来一部分迁至怒江西岸,后再逐渐南移。约在13世纪定居于现云南省陇川县、梁河县。现在这两县的阿昌族人占我国阿昌族总人口的90%。
缅甸的阿昌族被称为“迈达族”(Maintha),人口约有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八莫以及掸邦的南坎、景栋等地。
13.怒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怒族人口为28759人。
中国各地怒族有不同的自称,如“弩素”(福贡县)、“努阿”(福贡县)、“阿龙”(贡山县)、“若柔”(兰坪县)等。怒族族称与怒族聚居的怒江有关,怒族人称怒江为“怒米挂”,“怒”为“黑”之意,“米挂”是“江水”之意,怒江即黑水。“若柔”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小麦人”之意。过去,怒族也被称为“怒子”,这一称谓带有歧视意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称为怒族。
缅甸怒人自称为“怒”,有3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与中国怒族地区相邻的克钦邦境内高黎贡山山区及其以西、恩梅开江上游地区等地。
14.德昂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德昂族人口为17935人。
中国德昂族和缅甸崩龙族均自称为“昂”。“昂”在德昂族语言里意为“山岩”、“岩洞”,“德”为尊称的附加语。相传其祖先曾经居住在山洞里,“昂”这一自称,或许是对其先民居住岩洞历史的纪念。中国德昂族内部还有“汝脉”、“梁”、“布列”、“纳安若买”、“来拢”、“饶景”、“饶曼”、“饶混”、“饶博”等多种自称,当地汉族人则根据德昂妇女裙饰上的不同特征,分别称之为“黑崩龙”(汝脉)、“花崩龙”(梁)、“红崩龙”(布列)等。清代以来的汉文典籍中一直称他们为“崩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进行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一族称。后来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并经***批准,自1985年9月21日起,正式改称为德昂族。
缅甸崩龙族约有25万人,主要分布在掸邦北部和西北部的腊戍、滚弄等地,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八莫等地也有分布。缅甸崩龙族也有“汝脉”、“梁”、“布列”等自称。在缅甸境内,对崩龙族的他称不统一,一般称之为“崩龙族”,也有称之为“帕拉温族”的。“崩龙”是缅族人和掸族人对他们的称呼。缅甸崩龙族主要有梁人和波里人两支。
15.独龙族。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独龙族人口为7426人。
居住在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自称“独龙”,居住于迪马河流域的独龙族自称“迪马”。在历史上独龙族曾被称为“撬”、“俅”、“俅子”、“曲”、“曲人”。傈僳族人称其为“俅帕”,藏族人称其为“洛”、“曲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因其自称和主要居住地在独龙河谷,而称其为独龙族。
在与中国独龙族居住地相连的缅甸克钦邦等地也有独龙族分布,共约5000人。
16.克木人。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克木人有2595人。
克木人跨中、越、老、泰、缅五国,人口为40万―50万。中国克木人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和景洪市。在勐腊县南部南腊河以南、沿中国老挝边界我方一侧,分布有曼迈、满岗、曼种、回吉、回伞、王士龙、东阳等12个克木人村寨。
缅甸克木人分布在掸邦东部以及缅、泰边界一带,具体人数不详。(注:参见金春子、王建民:《中国跨界民族》,第338页。又,在这一部分列出的15个缅甸民族中,有一些未被缅甸***府正式命名,因此没有对应的族称。)お
(周建新,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宁, 530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缅甸各民族及中缅跨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