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不断从海外引进优良的已被驯化了的鱼种,“多宝鱼”就是其中之一。许多人弄不懂,这种鱼为什么被叫作“多宝鱼”呢?实际上“多宝鱼”是英文turbot的音译,它是比目鱼中的一种,学名“大菱鲆”。水产市场上多宝鱼要卖数十元一斤,餐厅里一斤可以卖到百余元,甚至两百余元,是一种名贵的海鱼。现在中国养殖的多宝鱼主要是从英国进口的,由于养殖环境有较大的差异,进入中国的多宝鱼极容易生病,于是有养殖户就在池水中添加抗菌素,以致多宝鱼体内残留的抗菌素含量严重超标。2006年11月,食品卫生主管机构发出严格控制多宝鱼养殖、运输、上市的禁令,于是,多宝鱼的上市量急剧下降,价格大幅度下跌,受损最严重的是“始作俑者”,这才叫“自作自受”、“作茧自缚”。
比目鱼的英文名叫作flatfish,最直接的译法就是“扁平的鱼”。大多数的鱼体形如纺锤般流线型,比目鱼是生活在海洋底层的鱼,一般认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海水的压力使它的身体向扁的方向进化。《大美百科全书》的释文讲:
FLATFISH比目鱼,底栖的海洋鱼类,生活于温带及热带的大陆架海域,但有几种则能进入北极海域。较为人熟知的比目鱼有大比目鱼、高眼鲽、右鲽、扁鱼。其中许多比目鱼都是属于名贵的食用鱼类。
比目鱼的成鱼不同于其他的鱼类,体形极为扁平,以没有视觉或无眼的“盲侧”平躺于海底。比目鱼的幼鱼和其他鱼类相同,眼睛位于身体两侧,能正常地游动,但是在发育的过程中,颅骨开始变形,其中一个眼球经由头顶移向另一侧,变成两眼并列。体底部或是无眼的一侧,通常是白色,称“盲侧”,而体上部有眼的一侧则有色素,且能随其所处的环境背景改变其体色,称“眼侧”。
大多数比目鱼只有30~38厘米长,为肉食性鱼类,摄食小鱼、环节动物类及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
从这段释文中可以知道,市场上供应的“左口鱼”应该属于比目鱼中的“左鲆科”鱼,它的嘴长在身体的左侧而得名。
比目鱼的最大特点就是身体是扁平的,而另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一对眼睛是长在脑袋的同一侧的。也许,古人见得到的动物中,只有这种鱼的眼睛是长在脑袋的同一侧的,这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这种鱼是怎么看东西的,它们又是怎么游的?在中国的农耕年代,远离大海的黄土高原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而靠海的地方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于是,许多沿海地方往往是充***发配者的去处,人们对海洋的了解和知识贫乏得可怜。比目鱼是生长在海底的鱼类,一旦被捕捞出水,不久即会死亡,所以,古人也无法看到比目鱼的生活情况。
秦牧《艺海拾贝・鲜荔子和干荔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平时我们在海鲜市场上看到鲽鱼,我猜想这种扁扁的像一只鞋底的鱼,一定是贴伏在海底,行动极不灵活的。
实际并非如此,比目鱼一般是贴在海底生活的,但在遇到危险或捕食时,它可以用尾鳍扇动畅游,行动还敏捷得很呢!
广东一带又把比目鱼叫作“贴沙”、“版鱼”。旧时,上海的不少西菜馆是广东人开的,西菜馆一般把比目鱼叫作“版鱼”、“板鱼”。版鱼的肉身很大,没有刺骨,大多用来做“鱼排”,味道好极了。
上海靠海,运入上海市场的比目鱼也很多,上海人叫作“nie te鱼”。“te”就是“鳎”的沪方言读音,上海人把扁平讲作“塌”,如鼻子长得扁平讲作“塌鼻头”,而“nie”应该是“箬”,原意是指一种叶子宽而大的竹子,后来指宽而大的竹叶,多用来裹粽子,上海人把裹粽子用的竹叶、芦苇叶一概叫作“箬壳”或“粽箬壳”。就像西方人认为比目鱼像牛舌头而把它叫作“牛舌鱼”一样,上海人则以为这种鳎鱼像箬壳而叫其为“箬鳎鱼”。
比目鱼是一种深水海鱼,吃口极佳,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人们千万不能因贪一时的利益而毁了它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比目鱼――从多宝鱼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