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从兄弟争夺皇位的种种弊端中吸取了教训,在他登极不久就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从而改变了我国封建皇朝公开册立皇储的传统。
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历代皇朝都是采取世袭的办法去保证皇位的继承和延续。皇帝的继承人叫做皇储,也就是太子。明代以后,在“太子”的前面加了个“皇”字,称为“皇太子”。一般来说,有资格当太子的都是皇后所生的长子,就是皇帝的嫡长子。一旦皇帝驾崩,便由皇太子登极,接替皇位。
清皇朝,在紫禁城里坐龙廷的有10个皇帝。满族统治者从东北入主中原定鼎北京以后,大体沿袭明代的各种制度。在皇位的继承上除采用嫡长子世袭制度外,也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遗风,例如,住进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是在他的伯父代善的带领下,由王公和文武大臣推举上台的。顺治皇帝年仅24岁就死于天花,8岁的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被选中继承皇位。
康熙皇帝成年后,本想仿效历代皇朝公开册立嫡长子为皇储的制度,钦定自己的继承人,但是事情并不如意。康熙十四年,他立皇长子胤为太子,当时太子才一岁半。过早地立太子,导致了很多弊病。几年以后,一些大臣为了追逐将来的荣禄,趋奉到太子门下,形成了一个威胁康熙权力的***治集团。这件事使康熙深恶痛绝,所以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就把太子废掉了。
本来在立储问题上,各皇子之间你争我夺已经闹得不可开交,这时太子突然被废,太子的位置空了下来,皇子们的争夺便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面对这种现实,康熙皇帝深深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很大威胁,所以在第二年采取了出人意料的行动,把废掉的太子又恢复起来。由于康熙和太子胤的关系早已破裂,所以4年后康熙不得不再次把太子废掉。在册立皇储的问题上,立了废,废了立,使康熙皇帝伤透了脑筋。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病重的时候,才最后下诏令传位于皇四子胤。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关于雍正皇帝继位的问题,直到今天史学家们仍有争论。有的认为他是涂改御诏篡位的,有的认为是谋害康熙而夺得皇位的,还有的认为这是康熙皇帝晚年正常的选择。至于历史真相究竟怎样,我们暂且不说,但是雍正从兄弟争夺皇位的种种弊端中吸取了教训。在他登极不久,就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从而改变了我国封建皇朝公开册立皇储的传统。
雍正元年八月,即1723年,雍正亲自密写了皇太子名字,把立储诏书收藏到匣内,锁好后贴上封条,把匣子高挂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雍正皇帝驾崩后,由庄亲王允禄等打开这个匣子的密封条,按诏书宣告由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接位。
乾隆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原是雍正没做皇帝前的小小偏房。雍正登极后封她为熹妃,后来又晋封为熹贵妃,到乾隆皇帝接位后才尊她为皇太后。可见,在雍正皇帝的心目中,皇位的继承人无所谓嫡与庶、长与次分别,只要是他认为可继大统的人都可以选择。这样选择的余地宽多了,而且能体现皇帝的旨意。
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很快把立储提到日程上来。乾隆元年七月初二,乾隆皇帝在乾清官西暖阁召见***事务三大臣和九卿等官员,把他亲自写好的立储密旨,放到匣里,同样藏到“正大光明”横匾后面。不料,他所立的皇次子永琏两年后死了。事隔35年以后,乾隆才第二次密写传位谕旨,选择了第十五子琰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决定实践他早年提出的执***60年就让位的诺言,宣布册立琰为皇太子。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才实际亲***。他亲***不过3个月,就遵照他爷爷定下的家法,秘密写下了“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宁”的上谕。这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登极以后,没有按传统家法马上密旨立皇太子,而是在道光二十六年才密旨“皇四子奕立为皇太子”。4年后,道光病重,去世前又一次写下遗旨由奕继承皇位。
从雍正皇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以后,历经4个皇帝,证明秘密立储制度缓和了皇族内部抢夺皇权的激烈斗争,这对巩固皇权、维护统治秩序有一定的作用。
咸丰皇帝只有一个独子,这就是那拉氏所生的载淳。载淳6岁继位当了皇帝,就是同治皇帝。从此以后,西太后慈禧垂帘听***。同治是个短命的皇帝。由于出天花,只活到19岁。西太后为了达到她独揽大权的目的,安排自己的侄子载当皇帝,就是醇亲王奕的第二个儿子。载即位的时候还不满4岁,他就是后来的光绪。慈禧临死前又过继了溥仪,这就是末代皇帝宣统。所以同治皇帝以后秘密立储的制度没有继续下去,一切***务都由慈禧太后操纵,皇帝只不过是个***治傀儡。
立储是皇家的最高机密,留下的历史资料有限,立储的细端末节已经难以揣摩,但是它留下的实物却是十分珍贵的。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着秘密立储的两个小匣子,其中一个匣子外壳上残留着半截封条。上面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的字样,字迹还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