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作文兴趣班”开班咯!
快乐暑假,让我们一起来快乐作文。
我们“假日作文兴趣班”请来的六位老师与寻常老师可不一样!胡老师带着大家背起背包,下乡采风。李老师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放声歌唱,谱曲写词。薛老师么,最擅长的是画画,而且是国画。王老师、雷老师和陆老师,则会和同学们一起读读小说,品品散文。
怎么样,想试试在走、读、歌、画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的独特滋味吗?来我们的“假日作文兴趣班”看看吧!
可曾想过“乡土气息”也是种创新?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璀璨的瑰宝,它生动、有趣、灵活、富有哲理。同学们不但能从乡土文化中了解到许多未闻的宝贵素材,还能从中学习到许多作文的技法呢!
一、从“天沔花鼓”借文体
我们玉湖初级中学就坐落在“三袁”故里,“三袁”文化的遗风秉承流传,使家乡的文化氛围显得十分浓郁活跃。民间流传着的乡土文化种类繁多,如“公安说鼓”、“公安鱼鼓”、“天沔花鼓”、“千百转民谣”等。它们的文体形式特别活泼新颖,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文体形式来进行文体创新,写出一些新奇鲜活的东西来。如在写作实验活动中,九年级一位同学的写作就在文体方面借鉴得比较好,他根据课本中温庭筠的词《望江南》的情节内容,以天沔花鼓戏的形式改编成剧本(见例文),其结构形式独特,字里行间不乏乡土气息,让人读来有腔又调,饶有意趣。因此说,借助乡土文化中的文体形式,在创新作文领域中大有开发前景。
二、从“牛郎织女传说”仿构思
民间文化之所以百传不厌、千古流芳,关键取决于它们奇崛的内容和独特的构思,如“牛郎织女传说”、“萤火虫”、“苦娃鸟”,在构思上就很精巧。它们通过虚构、幻想、渲染、夸张等手法,用偶然的、巧合的离奇情节引起故事的突变,致使情节跌宕腾挪,有着无穷的魅力。通过对许许多多的传说、神话等在内容和构思上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增添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自己的构思技巧。一篇以感受“美好”为话题的中考作文《青春?!》,考生就借鉴神话故事的构思方法,把“青春”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行文,它写“我”向上帝询问青春的内涵,上帝要“我”自己去寻找,于是“我”遇“雄鹰”、会“青松”、融“溪流”、撞“顽石”,通过一番艰难的寻找,终于感受到了“青春”的无限美好,向上帝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文章新颖别致的构思方法受到了阅卷老师的赏识,因此得到了满分。由此说,借鉴乡土文化的构思也可以撑起一片创新的晴空。
三、从土语方言中引语言
乡土文化中的语言虽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有的不便于大区域流通,但绝大多数语言生动精辟,表达力极强。因此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语言精华,恰到好处地化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如我们在采风中收到的一些语言就很经典:“他从牙缝里挤出了一句话”;“他为人吝啬得很,就连自己也常常吮着指头过日子”;“他烂忠厚老实的,连磨子都压不出一句话”;等等。这样的语言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深入生活去采撷,去积累,去灵活地运用,就会写出极富语言魅力的文章来。例如一位同学在《我的弟弟》一文中是这样描写弟弟的:“弟弟对我不满,常拿白眼珠儿来翻瞪我,有时坐在门槛上,小嘴巴撅得能挂住一把炊壶。”这样的语言就极富乡土气息,它生动形象,表达力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从传说、神话中拟角度
乡土文化中的传说、神话、民间故事等,叙事的角度和人物角度都很新颖别致。它们或站在物的角度,用拟人的手法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或站在他人的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叙事说理;等等。如果我们学用这种角度来创作,其叙事说理就会不同凡响。一位学生的创新实验之作《黑板・桌子・凳子・初三》,作者就站在“黑板”、“桌子”、“凳子”的角度,用拟人的手法控诉初三生活之苦:黑板说“你们把我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磨得我是面无完肤”;桌子说“你们不断在我肩上堆放资料增加重量,压得我是不堪重负”;椅子说“你们整天人不离位,整得我是腰酸腿痛”。这种写法要比我们站在人的角度直言初三之苦的表意效果要精妙新巧得多。
暑假了,让我们一起走入乡间,深入农村生活,体验平日里未曾留意的民风民俗,开展一场乡土文化艺术瑰宝的探寻之旅吧!让我们一起搜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传说、神话等,然后把它们归纳整理,编撰成册。最后,让我们把乡土文化纳为己用,以乡土文化为基础形成自己的作品,在形式、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借鉴与生发,来一次“乡土”的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沾染一些“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