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水为媒介的水性材料绘画中,水彩和中国画均有水的一些固有特性――流淌性、透明性和速干性等,又因其在材料特性,绘画工具,造型手段及用笔技巧等方面均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以水调和所形成的轻快、透明、滋润、水色交融的效果可谓如出一辙。在实践中,水彩与中国画可相互借鉴和运用,取长补短,巧妙结合于同一画作中可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水彩;中国画;借鉴;融合
中***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41-01
从德国画家丢勒画出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水彩画虽起源于欧洲大陆,却在英国发展成熟,并形成系统,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水彩以其颜色纯净、用色透明、用笔肯定,画面明亮、轻快、水与色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变化多端,透明流淌等特色而独具魅力,更能突显出绝妙的艺术境界,为画者所倾倒、崇拜而狂热追求。常常被誉为绘画中的“抒情诗”和“轻音乐”。
与水彩相比,中国画历史悠久,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画与水彩看似分别属于中、西两个不同的画种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水彩画以用水调和颜料在纸面上追求色彩变化和笔致情趣的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渊源。在人们眼里常被视为是彩墨画的另类表现。水彩画家同样也从中国彩墨画的“天人合一”追求“诗情画意”的观念中吸取营养,使其作品更具水色淋漓、笔法酣畅,从而增强了画面的意境。
中国画与水彩画一样也是以水调和颜料,两者具有很强的相溶性,所以在实践中更容易相互借鉴和运用。早在18世纪初,意大利画家朗世宁来到北京,他擅于采纳中国传统绘画技巧,融中西技法于一体,从而创出新的画风。他在用水彩工具作水彩画的同时又借鉴中国水墨技法,形成新颖面貌和独特风格。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绘画形式之间的借鉴与融合也随之深入,水彩和国画之间的借鉴和运用也非常的普遍。很多中国画画家(尤其是中国水墨画家)借鉴水彩画的艺术特色,学习并吸收水彩画中的用色技巧、用笔塑造的技法和水彩的强烈的光影对比,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大胆创新。代表画家有水墨人物画家田黎明。
田黎明其艺术特色在于他把色彩带入了墨的世界,形成了独特“墨色方式”。 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没骨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绘画注重的光影,使得画面愈加具有朦胧美。他将所画宁静的事物的造型与变幻莫测的水墨语言结合起来,使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与水墨在宣纸上自然相融合,动静相生,含蓄隽永。他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就借鉴了水彩画的用笔、用色方法、很有水彩画的特点。传统中国水墨画不强调光影,在田黎明的作品中,他把西洋绘画中斑驳的光线带进了水墨画。田黎明说:“我喜欢恬淡的画面,让静静的阳光洒在其中。”阳光在他的画面里不仅起到了分布明暗、结构位置、渲染氛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光与影的变幻与笼罩中使作品既有东方的神韵又有水彩画透明亮丽的光感。他的洒满光斑的系列作品,在水墨画的精神探求和形式探求两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
作品《蓝天》(见***1)是画家田黎明水墨人物阳光系列作品中具有代表性中的一幅,描绘的是一位清纯少女,头戴宽檐草帽,手捧鲜花,手挽一只竹篮,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中,一双略显忧郁的眸子沉浸在太阳帽宽大的帽檐所带来的一片阴凉中。沉静而安详。背影和经阳光照射而具有斑驳的光影的背景融为一体,很具有装饰意味。整幅作品静谧含蓄,极度抒情,给人以悄然、恬淡的精神享受。这是画家将光影效果引入到中国画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另一表现形式。
水彩画在我国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特点和审美情趣,呈现出具有东方情调的水彩画面貌同时造就了中国水彩画在世界画坛中独树一帜,卓然不凡的审美价值。在实践创作中,有绘画题材的借鉴,技法的借鉴,颜料的混合使用等等。中国老一辈的水彩画家们在写生、创作中不断的借鉴并发展着自己的语言特色。画家李铁夫的《四川峨眉》以简单概括的色彩,通过浓淡、虚实的变化表现景物,可谓是一幅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式的水彩风景画。当代的水彩画家也在不断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突破创新,形成新的绘画特色。如画家汪钰元。汪钰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会员。他既善于用大写意的手笔描绘风景,使画面清爽明快、水色相融、个性迥异、意境悠远、耐人寻味,给人清新的感受(如《***风景》系列);也善于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不同的色调和物体(如《古吴风韵》系列)。
汪钰元的《古吴风韵》系列水彩作品,取材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苏州园林的厅堂小景――凝重的红木几桌,灵巧的花窗、敦厚的云石、秀逸的匾联、清香的兰花等等。并融入中国画有的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书法和印章等元素,造成一种历史、文化的古朴、幽雅意境,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和伟大。线条是中国画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他的作品中对线条这一表现形式的借鉴体现在作为背景的单纯的书法字,书法对联和匾额。画家不仅充分利用水彩画的技法和肌理效果并结合中国画特有的晕染效果深入刻画形象。且善于运用光来烘托渲染气氛。他常喜欢用一缕神秘的光投射在古老的风情上,留下一片神秘而优美的静谧,使整个画面透出一种典雅、空寂、冷峻的气氛,制造出一种现实与历史的空间,从而留给观众以穿越时空的无穷回味。如他的古吴风韵系列中的《棋桌》(见***2),从技法上看,采用的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晕染技法,使背景的上半部分淡色和下半部分的重色自然的衔接,下半部分采用了水彩的点洒技法,出现自然的肌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变化。从内容上看,取材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式器具,画面的中心摆着一张红木棋桌和四只腰鼓形的绿色瓷凳,桌上放着两个暗红色的棋罐和一盘没有下完的围棋,上半部分的背景上写有中国特有的书法――草书,飞舞流动而又强劲有力,画面透出一种古朴典雅和沉静之美。从整体上看,画面对比强烈,有浓有淡,有疏有密,有静有动。无论是飞舞的书法还是未完的棋局都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息,也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气和生活的情趣。
水彩与中国画之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区别于其他绘画而***存在的特有的美感特质,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多探索,也可将多种绘画材料和手段充分调动起来,以满足创作的需要。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在世界美术朝着多种绘画语言相互融合,趋向多元的今天,更要求创作者们将水彩的绘画语言、手法与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手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丰富绘画语言的审美内涵和形式意味,兼容并蓄,含纳中西之具象与抽象之美,不拘一格,多元并进,推陈出新,推动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扬为渝、周靖明.***形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6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水彩与中国画的相互借鉴和运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