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常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样描述往往具有很多优点。第一人称的形式是各种多样的,有时一篇作品的最佳角度是第一人称主要人物,有时是第一人称次要人物。作者的审美意识,制约作者去选择人称。
关键词:人称 最佳角度 作者 审美意识 实例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常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样描述往往具有很多优点。第一人称的形式是各种多样的,有时一篇作品的最佳角度是第一人称主要人物,有时是第一人称次要人物,有时是第一人称本身,等等。这里,笔者就作者的审美意识,如何制约作者去选择人称,并结合实例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一.作品中的最佳角度,有时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这主要是跟作品中的次要人物相比较而言的。作者在选取第一人称进行描述的时候,如果作品中存在着一主一次两个人物的话,有时,这篇作品的最佳角度不是次要人物,而是主要人物。《最后一课》就是作者的审美意识制约着作者精选最佳角度第一人称主要人物小弗朗士,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最后一课》表达了在异族统治下的法国人民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这篇小说写了两个场面:一个是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场面,一个是小弗朗士在教室里听课学习的场面。前一个场面是次要的,后一个场面是主要的。作者在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场面里,不仅写出了小弗朗士贪玩,但能管住自己的个性特征,而且还写出了普鲁士士兵已经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并颁布命令,对主题的表达有一定的作用。作者在小弗朗士听课学习的场面里,不仅写出了小弗朗士开始觉醒,认真学习、热爱祖国的个性持点,而且还把韩麦尔先生屈辱沉痛、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个性特点,也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作者精选最佳角度第一人称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利用他孩子般的口吻,叙述上学路上和在教室里听课学习的见闻和感受,十分亲切,格外感人,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如果作品选取的角度不是第一人称主要人物小弗朗士,而是选取次要人物韩麦尔先生,那韩麦尔先生只能用大人的口吻,在教室这个场面中描述事情。而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便难以描述,特别是小弗朗士那丰富的内心世界便不能充分展示了,从而削弱了小弗朗士的个性光彩,而整个作品的感人力量也必将大大减弱。
如果作者选取的角度不是第一人称主要人物小弗朗士,也不是次要人物韩麦尔先生,而是第三人称。那样,由于人称的变化、审视角度的移位,变主观描述为客观描述,那小弗朗士平素逃学和孩子般天真可爱的口吻也就不复存在了。整个作品利用孩子的眼睛看人生和世界的带有童心味的幼稚感和亲切感也便消失了。
二.作品中的最佳角度,有时是作品中的次要人物
这主要是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相比较而言的。作者在选择第一人称进行描述的时候,如果作品中存在着一主一次两个人物的话,有时,这篇作品的最佳角度不是主要人物,而是次要人物。《背影》就是作者的审美意识制约着作者精选最佳角度第一人称次要人物所写出的好作品。
作者在《背影》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要人物父亲,一个是次要人物儿子“我”。“我”回家奔丧在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却安慰“我”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一见父亲的爱子之心。办完丧事,父亲到南京谋事,“我”回北京读书。南京分手,父亲因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了。可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去浦口上火车,这是二见父亲的爱子之心。到了浦口,父亲亲自送“我”上车,还给“我”拣定了靠车门口的一张椅子”,“又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这是三见父亲的爱子之心。父亲下了火车,又去给“我”买橘子。“我”看见他“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四见父亲的爱子之心。“我”被父亲对自己那诚挚而深厚的感情感动得流泪了。作者精选最佳角度第一人称次要人物“我”,十分强烈地表现了父子之间那真挚而深沉的亲子之爱,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历来被人们推崇和传诵。
如果作者选取的角度不是第一人称次要人物儿子“我”,也不是主要人物父亲,而是第三人称,那样,由于人称的变换、观察角度的移位、变主观的描述为客观的描述,整个作品的动人心魄的艺术抒情力量就会大为减色。不管朱自清先生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从美学观点来看,作者之所以能选择第一人称次要人物这个最佳角度,与他的审美意识对第一人称次要人物这个最佳角度的强有力的制约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不一定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仅仅是作者安排在作品中的旁观者,如《孔乙己》中的“我”,此不再赘述。
晏慧,江苏省新沂市时集中学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例析写作中第一人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