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抉择”板块中的一篇文言文,文章采用对比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常言道:“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然而,简单地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屈原、渔父形象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最近听《楚辞・渔父》的一堂公开课,我就看到一些学生把渔父那种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消极人生态度与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的精神混为一谈。当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面对困顿,司马迁、屈原、渔父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你更欣赏谁?”这一问题时,班上欣赏渔父的人居然远远多于欣赏屈原的,许多学生对于才能杰出却屡遭流放的屈原,面临楚国灭亡却毅然赴死深感困惑,认为在那个楚材晋用的战国时代,屈原完全可以游走他国,受到重用,他不该那样固执,那样轻生。
反思教学的失败,我知道了问题之所在: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楚辞・渔父》中屈原与渔父对话多采用比兴手法,观点看似明确实则含蓄,如果对屈原的生平经历、理想追求及当时楚国***治了解不够深入,对屈原、渔父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教学本文时,为了解决教学这一难题,本人以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人物对话中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为突破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是:1. 要求学生对照译文阅读《离骚》全诗,让学生借助屈原被放逐后所写《离骚》来了解屈原及楚国的***治现实。2. 要求学生结合《离骚》,探究《楚辞・渔父》中屈原与渔父对话中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3. 让学生在理解人物对话的基础上扣住人物对话分析屈原形象和渔父处世态度。4. 让学生结合《离骚》《楚辞・渔父》思考屈原为何在楚国濒临灭亡时会毅然赴死。
对照译文读《离骚》,学生没有感到困难,却较深刻地认识了屈原和当时楚国现实。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知道了屈原楚国贵族的出身和他对美好品格的追求;从“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等了解到了屈原希望辅佐楚王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以此振兴楚国的“美***”理想;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等感受到了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怀,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体会到了屈原对高洁的坚守和对理想的执着;从“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等看到了朝中权臣追名逐利、钩心斗角、投机钻营、趋炎附势、违法乱***的恶行;从“惟夫***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看到了“***人”尸位素餐,追求享乐,国家一步一步走向衰亡却不知反省的麻木;从“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幽昧以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等看到了妒贤嫉能、善恶不分、人妖颠倒的不良世风;从“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怒”看到了楚王听信谗言,不识忠贤的昏聩。
借助《离骚》让学生探究理解《楚辞・渔父》人物对话中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教学难题迎刃而解。如学生从词的本意和感彩出发,由“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就自然联想到了《离骚》中所反映出的楚国朝廷上下利令智昏,道德沦丧,胡作非为,致使楚国日趋覆亡也不知反省的现实;由“世俗之尘埃”自然想到《离骚》中屈原所鄙弃的惟利是***、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恶劣世风。由此再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学生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看到的就不再是屈原的固执,而是屈原对崇高的爱国理想的捍卫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人格;从“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看到的就不再是渔父与时俱进的精神,而是那种为了保全自己,置国家前途于不顾,与邪恶势力妥协,随波逐流的消极生活态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离骚》《楚辞・渔父》探究屈原在楚国濒临灭亡时毅然赴死的原因,学生心中的困惑便烟消云散:学生从《楚辞・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认识到了屈原是以死来表现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彻底决裂;从《楚辞・渔父》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认识到了屈原毅然赴死是以死来坚守自己高洁的情怀;从《离骚》中“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为美***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等屈原所体现出来的对楚国的热爱眷念和对“美***”理想的执着追求认识到了屈原面对楚国灭亡,“美***”破灭,是以死殉国,以死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学生们还从《离骚》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等看到,屈原即使因为谗言遭到楚王放逐,但他心里担忧的仍是楚国和楚国人民,希望自己能够重回朝廷辅佐楚王挽救已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楚国。“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由此学生们还意识到执着于理想的屈原在面对楚国濒临灭亡,楚王依旧昏聩,“***人”依然横行,自己再遭流放,像渔父一样的国民对此也漠不关心,随波逐流,自己已无法用语言来唤醒国君和国民的现实时,他是想以死来刺激国君和国人,想以死来唤醒昏聩的国君和沉醉的国民。如此学生终于意识到屈原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借助《离骚》解读《渔父》,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屈原毅然赴死的原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文本探究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明辨是非,感悟人生,从而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
(南通市民族中学;2264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借助《离骚》解读《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