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纾现象

摘要: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林纾现象;产生原因

一、引言

康有为的名句“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郭延礼,1998)非常公正地概括了林纾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地位。在21世纪的今天,研究林译小说的热情依然不减,研究成果比比皆是,各种观点褒贬不一。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些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触处皆是。”(王克非,1997)钱老虽然对林纾的翻译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同时也为后人讨伐林纾及其译作埋下了伏笔。钱老甚至认为林译作品是错译、误译和漏译的代表,受钱老的影响,后来的一些学者对林纾作品不屑一顾。笔者认为,用错译、误译和漏译来描述林译小说有失公正。

二、林纾现象

“林纾现象”的概念是最初由祝朝伟教授于2006年在其撰写的《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称为庞德/林纾现象(祝朝伟,2009)。这一概念的诞生势必会减弱一些学者对林纾的负面看法。可惜祝朝伟教授对这一概念没有作具体的探讨,“林纾现象”一词至今也未得到普遍认可。笔者和黄元***先生此前曾就“林纾现象”的表征及要素作了系统论述,一致认为林纾现象存在四方面表征。

(一)删节。《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翻译小说的开山之作。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的重印本字数为5.1万,1994年译林出版社的郑克鲁译本字数为15.8万。《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时最动情的译作,1981年商务印书馆的林纾译本的字数为12.4万,而200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黄继忠译本则有34.8万。书中摘章节译和篇中摘段译的手段造就了如此巨大的字数之差,这足以反映出林纾翻译时删节程度之深、频率之高(当然古文比白话文简洁也是一个因素)。

(二)误译。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林纾,笔者按)把‘开门’(ouvre)和‘工人’(ouvrier)混为一字,不去说它,为什么把也是‘法兰西语’的‘谢谢’(merci)解释为‘不规则之英语’呢?不知道布封这个人,不足为奇,为什么硬改了他的本姓(Buffon)去牵合拉丁文和意大利文的‘癞蟆’(bufo,bufone),以致法国的动物学大家化为罗马的两栖小动物呢?”(钱钟书,1981)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奉答王敬轩书》一文,文中说:“林先生所译的小说……第二是谬误太多。把译本和原本对照,删的删,改的改,‘精神全失,面目皆非’……这大约是和林先生对译的几位朋友,外国文本不高明,把译不出的地方,或一时懒得查字典,便含糊了过去。”(刘半农,2005)

(三)增补。在中国文学翻译的早期,译者考虑国内读者而采用增补内容策略是一种风尚,林纾就是典型代表。钱钟书在讨论林氏增译时这样写道:“他(林纾,笔者按)确按照他的了解,在译文里有节制地掺进评点家所谓‘顿荡’、‘波澜’、‘画龙点睛’、‘颊上添毫’之笔,使作品更符合‘古文义法’。……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钱钟书,1981)以上论述向我们展示了林纾在翻译时惯用的注释式的内容增补。

(四)改译。林纾译作的改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原作标题的改译。让我们看看其主要译作的标题:《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魔侠传》(今译《堂吉诃德》)、《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贼史》(今译《雾都孤儿》)。其次是对原作体裁的改译。林纾将莎士比亚的剧本和易卜生的Ghosts(《梅孽》,今译《群鬼》)译成小说。

三、林纾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林纾(1852—1924年),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林纾虽未曾留学,也不谙外文,但他却是那个时期能兼纳中西学术的新型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受过中国文化浸润的文人,他看到了中国数十年中的衰落和西方文明对于中国之发展所带来的希望。从一开始翻译小说,他就自觉地把自己的翻译工作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使中西方学术之优点能融会于一处而为我所用。

(二)自身原因。林译小说存在着大量的删改与增补现象,这首先要归结于林纾并不懂西方语言,而是与留学归来者合作完成的。不过林纾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意思是有所选择的,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再创造,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和士人的阅读习惯相融接。其次,林纾个人受到了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限制,并认同当时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通过采取省略、改译、增译等方式以迎合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三)读者原因。古代中国历来都不把小说作为雅文学的主流,因此林纾有必要在翻译时把以他的桐城古文笔法进行语言润色,使其更易为读者接受。以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而言,林纾所做的这些努力拉近了小说叙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不会因为文字的艰涩而淡化原著的精彩之处,从而觉得会索然无味。

五、结语

本文系统证实了“林纾现象”所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即删节、误译、增补和改译。鉴于其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本文力推使用“林纾现象”来描述林译作品中呈现的特征,以此来帮助后人积极地认识这位翻译家,并有效地促进全面的翻译策略系统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祝朝伟.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刘半农.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库·刘半农卷[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1JD00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林纾现象

学习

信贷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及应用价值分析

阅读(213)

[摘要]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营业务之一,对支持三农发展、提供农副产品流通、农村工商业生产所需资金,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调节社会再分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应是在深入了解国内、外先进银行信贷现状和发展的基础

学习

米芾书法“尚趣”的美学思想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米芾书法“尚趣”的美学思想,内容包括米芾书法理论选编,米芾美学思想。【内容摘要】米芾,我国北宋时期的重要书画家、书画论家,“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其倡导书法应该“率意”而为,要有“真趣”,书风应朴实自然,而不应刻意追求

学习

《阵中日报》与老河口

阅读(67)

1939年5月,李宗仁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至老河口。随后,第五战区主办的《阵中日报》在老河口编印发行达六年之久,为宣传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激励广大国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积极独到的作用。一直以来,我们津津乐道、着

学习

《峨眉十二桩》真诠

阅读(28)

我于1975年在北京休学期间,得到陈先生传授峨眉派功夫及形意、八卦,此后勤习不辍近十年。1984年2月我购得周潜川的遗著,参照着陈先生赠送我的秘籍,以意行气,开始感觉很好,身轻如燕。1986年我回北京时,最后一次见到陈先生,老先生看出我修炼的火候

学习

不必谈“套保”色变

阅读(21)

近期,国内多家公司,如国航、东航等,纷纷曝出在套保中折戟的现象,这使得投资者在惊诧的同时,不禁要问。既然套期保值是防范风险的,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大的亏损呢?笔者认为,首先,不应否定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我们知道,套期保值是指以回避现货价格

学习

云南杀人回忆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云南杀人回忆,内容包括杀人回忆背后真实故事,杀人回忆录真实故事。5月7日,张永明在南门村消失了。曾经他像个隐形人一般在村子里生活,村民们对他最深的印象是会在清晨天未亮之时,扛着一把铁镐独自穿梭。这个村子所在的晋城

学习

借助《离骚》解读《渔父》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借助《离骚》解读《渔父》,内容包括离骚渔父篇,离骚渔父解读。《楚辞・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抉择”板块中的一篇文言文,文章采用对比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

学习

理性主宰世界

阅读(53)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历史本身,属于一种“精神”世界体系范畴,而观察这一世界的思想就是“理性”,“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以此为核心论点贯穿始终,着重从理性是什么、世界发展合理性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实现理性

学习

绝口不提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绝口不提,内容包括绝口不提爱你,绝口不提对应句。痴恋的男与女,如若有天分手,那么顶好只字不提与对方的过去,这是亦舒女士在她的小说里教会我辈关于旧情人的基本态度。所谓的绝口不提,绝对是种高贵的人格,这是益人,也是益己。你曾

学习

贵州天龙屯堡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贵州天龙屯堡,内容包括贵州天龙屯堡照片,贵州天龙屯堡古镇大门题字。在贵州这个多山的省份中,平坝的存在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它肥沃丰饶,遗落的文明在这里绵密生长,而对于摄影师来说,它更是一片人文摄影的圣地。时光对它似乎也

学习

透纳:太阳即上帝

阅读(25)

他一生都在观察、揣摩、追逐、捕捉、表现扑朔迷离的“光”,而他孤僻的性格和大胆的尝试,则让他一生都饱受争议。“早上九点之前,当绚烂的阳光照耀着他,并在他面庞折射出他生前最爱的光辉时,他死了,不带一丝……”在场的医生这样记录道。1851年

学习

O2O与传统网络营销模式对比分析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O2O与传统网络营销模式对比分析,内容包括从传统消费模式到o2o的变革,传统零售业o2o配送模式发展现状。当今时代正处于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的出现及发展也是时事所趋。近些年来,我国电子商务

学习

池田澄江:日本遗孤的悲喜人生

阅读(31)

【新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永霸“满洲”,从国内招募了10多万贫民组成开拓团,到中国东北落户屯田。日本战败后,2808名日本孩子被遗弃在中国,成为孤儿。当时,一些处境仍然艰难的中国人收容了这些孩子,将他们养育成人,这就是日

学习

邻趣:不一样的众包“跑腿”服务商

阅读(36)

通过有效利用各快递平台闲散运力及周边感兴趣居民的空余时间,迭代探索中的邻趣已为代购配送服务创造出更大的想象空间。“本质上,我们售卖的是众包配送人员的时间,用他低成本的时间去置换用户高成本的时间。”邻趣联合创始人兼COO郭定刚在

学习

以边城浅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特色

阅读(30)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一首抒情诗,是支持他所建构的湘西世界的坚实基础,从整体上看小说画面感很强,小说中带有强烈的淳朴的乡村气息,充斥着作者对湘西文化的赞美之情,全文洋溢着作者的真情实感,独道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语言上呈现出质朴清丽自然的

学习

《高祖还乡》讽刺艺术浅析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祖还乡》讽刺艺术浅析,内容包括高祖还乡的讽刺手法,高祖还乡作品总结赏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散曲中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睢景臣因创作此曲,而被列入优秀散曲作家之列,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元代著名戏曲

学习

解读旅游卫视现象

阅读(29)

【摘要】旅游卫视作为全国首个专业化频道,成功实现了剥离可经营性资源,实行产业化改革、公司化经营,组建海南旅游卫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旅游卫视专注于做纯粹的专业化频道,建立长期品牌战略,在新媒体时代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发展渠道,提

学习

浅析访谈类电视节目发展中的优势及问题

阅读(261)

电视访谈节目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对人本化传播的渴望,做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在节目制作方面,访谈类节目简化了冗长繁杂的电视制作过程,使大幅度的成本压缩成为可能。基于这样的优势,目前电视访谈节目在我国电

学习

“山寨文化”现象解读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山寨文化”现象解读,内容包括山寨文化的利与弊问题,山寨文化定义。【摘要】“山寨文化”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焦点在于其存在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的区分,探讨“山寨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关键词

学习

浅析《庖丁解牛》的主旨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庖丁解牛》的主旨,内容包括庖丁解牛主旨,庖丁解牛的文章主旨。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涵的应首推庄子。鲁迅称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独特

学习

浅析《万山红遍》的创作诱因

阅读(25)

【摘要】李可染在1962年创作的《万山红遍》可说是“红色山水”的典范。他从1962年到1964年间一共创作了七幅以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意为主题的山水画,被当时的理论界称之为“红色山水画”。本文以李可染在创

学习

敏感问题调查模型浅析

阅读(37)

本文针对敏感性问题造成的无回应给出了要调查问题所占比例的点估计,证明了该估计是无偏估计,几乎处处收敛,依概率收敛,而且从理论上证明了当黑球比例与白球比例的差的绝对值越大时,得到的估计值越接近实值。关键词: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无论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