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争斗没有赢家,只能双输”
当今商界,群豪并起,是生存还是毁灭,是摆在每个英雄面前的难题。商海沉浮,只有不择手段才能生存?
利”和“蒙牛”都诞生于呼和浩特市,都是内蒙古大草原优质奶源哺育的企业。蒙牛的老总还是从伊利出来的人,有许多员工也在两家企业呆过,照理说,两家公司应该亲如兄弟,应该携手共进,共担中国民族工业兴旺发达的重任,共创中国***业的美好明天才是。然而,两家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公司,都号称要做“良心企业”的***业巨头,偏偏被曝光都使了阴招、损招“互咬”。于是,在2010年上演了一出疯狂的闹剧。
事件
网络诽谤战
10月22日上午,呼和浩特警方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近日轰动全国的伊利商誉受损案案情。
通报称,蒙牛市场二部“未来星儿童奶”负责人安勇,伙同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及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通过论坛、博客、wiki问答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了多篇对QQ星奶食品抵毁的文章。现已有4名犯罪嫌疑人被捕,2人在逃。蒙牛、伊利网战爆发以来,这是警方第一次正式公开点出两家涉案公关公司的名称。
22日凌晨,蒙牛集团《蒙牛集团关于“安勇事件”及诽谤与被诽谤的声明》。蒙牛表示:“安勇对伊利及消费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深表歉意”。
声明称,“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2005年才来到蒙牛,他在做损害兄弟企业的事时,没有向任何人请示,擅自而为,其中缘由,我们也正在了解。目前,安勇已被呼和浩特市公安机关批捕,并已被蒙牛集团除名。”
蒙牛发出声明一小时后,伊利集团也就“竞争企业恶意攻击事件”发表声明。
声明称,今年7月中旬,伊利在部分网络媒体发现大量攻击公司产品、品牌的言论、报道,公司已于7月30日正式向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报案。
经警方侦查,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此案涉及蒙牛***业、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蒙牛***业总裁助理杨再飞兼任该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其副总经理赵士勇为蒙牛***业首席顾问)、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相关人员。
事实上,蒙牛和伊利这对***业巨头之间的宿怨可谓由来已久,奥运赞助之战、奶源地争夺战以及此次“鱼油事件”后蒙牛爆料称,2003年到2004年间,伊利集团曾花费590余万元,委托公关公司采取收买媒体等方式,广泛制造并传播蒙牛负面信息。
2007年3月,蒙牛和伊利恩怨再起。蒙牛的一则荣获***业“三冠王”的消息,再次引发行业口水大战。
根据蒙牛提供的资料显示,蒙牛在2006年获得了酸奶、冰淇淋、液态奶“三冠王”。消息甫出,引起了老对手伊利集团的不满,伊利方面随即声明,质疑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
蒙牛“三冠王”的依据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根据该中心在“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会”上公布的数据,蒙牛集团在2006年再度蝉联液态奶全国销量冠***,并在冰淇淋市场上夺魁,而2003年才进入市场的蒙牛酸奶,也首次登上了销量冠***宝座。蒙牛成为中国***业首个“三冠王”。
伊利集团声明表示,已与国家统计局进行了联系,且国家统计局已明确告知伊利集团,从未过此类调查结果,并开始着手调查此事。伊利集团在声明中称:“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身份存疑,调查数据、评选标准不明,伊利集团明确质疑该中心数据的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伊利方面认为,中国***业行业公认的三巨头伊利、光明、蒙牛,均是上市公司,关于中国***业2006年度的发展情况,应根据各公司最为真实的财务数据为依据。
2010年,伊利、蒙牛两业巨头又联袂上演了此次“罗生门”事件,一个网帖说“蒙牛炮制了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另一个网帖说“是伊利炮制了此次的蒙牛事件”,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桥段,让民众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给了奶粉界。
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哪一方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两家企业都各有支持方,但更多“围观”事态的网民都保持中立态度,只能等待真相揭晓,“明摆着,不是这个撒谎,就是另一个撒谎”。
焦点
恶斗无赢家
众多业内人士表示,***品行业近十年几乎没有摆脱过负面形象。2006年,“有抗奶”将停。2009年,液态还原奶彻底被禁。此外,还有“毒奶粉”、“碘超标”事件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尚未完全落幕,“奶粉导致性早熟事件”又已经甚嚣尘上。尽管圣元奶粉的“早熟门”事件,已经由***府部门出面澄清,但普通市民对***品行业已经越来越没有信心。
有***业专家指出,中国***品行业近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一方面是得益于企业的营销手法。***品企业刚开始采用概念营销、事件营销等手法时,对于开拓市场来说无疑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后来营销的立足点却慢慢走上了歪路。一是概念营销泛滥,脱离了产品本身;二是开始热衷于打击同行,刻意炒作事件,同行之间的互相攻讦越来越多,脱离了营销本身。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幕后黑手事件的发生,说明我国***品行业竞争越来越刺刀见红,行业发展还有待规范。“这样下去,不会有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此外,记者还获悉,利用网络发文攻击竞争对手,已经是“旧伎俩”了,也逐渐成为食品行业惯用的伎俩。
2010年9月,《第一财经日报》曾以《网络灰色产业链:撤稿删帖的生财之道》为题,披露大量公关公司利用网络监管的模糊地带,趁机发财。
文章称:“本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负面信息删除业务的蓬勃发展,令公关公司以及网站的个别人员敏锐地看到了一条隐性生财之道:公关公司联手传统媒体的记者,或者,炮制负面新闻稿件,要挟目标单位和个人就范;对网站而言,只要是涉及负面信息的帖子、贴吧、负面专题,甚至整个网站本身,均可以作为‘钓鱼’的诱饵。如果没有目标‘客户’上钩,这些信息则堂而皇之地成为网站敢于揭黑的正义象征,一旦有‘鱼’上钩,则转变为裸的设租寻租交易。”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品企业人士则认为,这次的“罗生门”事件没有赢家,作为消费者只会对两家企业都失去信心,行业恶性竞争没有赢家,中国***业再这样下去,只能让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越来越没有信心,转而寻求国外奶粉。中国***品企业应该学习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肯德基与麦当劳之间的竞争,要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争斗。“恶性争斗没有赢家,只能双输。”
反思
兄弟相残,洋货得利
当今商界,群豪并起,是生存还是毁灭,是摆在每个英雄面前的难题。商海沉浮,只有不择手段才能生存?
据非权威数据,从销售额上看,1999年蒙牛是伊利的1/30,2000年是1/5,2001年是1/3,2002年是1/2,2003年接近了2/3。到了2004年,伊利是87.3亿元,蒙牛是72.1亿元。随着两者实力越来越近,竞争趋向白热化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为争夺同一块蛋糕,广告战、价格战、口水战、圈地战、媒体战层出不穷。为了攫取利益的最大化,挖人与反挖人,侵权与反侵权,并购与反并购,抹黑与反抹黑,纷繁芜杂,最后大家刺刀见红,鱼死网破,每一场战役都不会是终点。
伊利与蒙牛的竞争,恰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彼此前进的路上战斗不休。
对于蒙牛伊利这次事件,中国奶业协会原常务理事、***业专家王丁棉表示,这种不公平的打压对方的行为,让人感到心痛。
“希望双方都认识到什么是市场竞争,做一个企业要首先学会做人,对社会负责任。市场是靠品牌、信誉度去培育的,而不是靠虚假广告等形式的拉客,打击对方抬高自己。”王丁棉说,伊利、蒙牛两家企业的恩怨由来已久,渊源一直理不顺,“两家的恩怨解决不了会伤及消费者,伤及这个行业,把这个市场搞混乱。”
竞争本来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可是“抹黑”手段如此卑劣下作,甚至不惜践踏法律和商业道德底线,还是令公众震惊。这一事件暴露出中国商业环境依然如同蛮荒时代,违法者无视规则,肆意横行而鲜有惩戒。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间不公平竞争、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等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有限,***不严,较低的违法成本使得部分企业铤而走险。而在寻求法律保护碰壁的情况下,企业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非法使用更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去“抹黑”对手,从而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循环。
蒙牛、伊利同城兄弟相残,不惜践踏商业伦理和消费者权益,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制品行业“丑闻”频现,已经迫使大量消费者被迫选择“洋奶粉”。
纵观人类商业文明史,我们可以看到像肯德基和麦当劳、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些闪耀百年的“双子星座”,它们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却尊重对手、敬畏对手,正是因为有伟大对手的存在,才会鞭策自身不断进步。中国的“蒙牛们”“伊利们”何时才能学会尊重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