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睡眠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与觉醒交替出现的生理过程。本文对睡眠的定义与理论,睡眠健康以及睡眠卫生意识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大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和睡眠卫生意识现状。指出国内大学生睡眠质量不甚乐观,睡眠卫生意识欠佳。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刻不容缓,而提高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关键词 大学生 睡眠 睡眠卫生意识
中***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睡眠研究一直受到心理学、生理学和临床医学界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睡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目的就在于提醒人们对睡眠健康的关注。从遥远的古希腊到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从未停止研究睡眠的步伐。
1 睡眠与睡眠理论
人一生在睡眠中度过的时间占总的1/3。什么是睡眠?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睡眠有着不同的定义,对睡眠本质的研究也是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
1.1 神话中的睡眠
古希腊神话里,睡眠是神赋给人的,睡眠即“睡神”或“梦神”,是“死神的弟弟”,这给睡眠蒙上了一层的神秘面纱。
1.2 脑贫血与脑充血理论
1.2.1脑贫血理论
19世纪中叶的早期学者们认为“脑贫血”――脑子缺乏血液灌注是睡眠的原因。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当夹紧把血液送往脑的大颈动脉时,人便出现无意识状态。一些日常生活现象给“脑贫血”理论提供证明:当人寒冷、发烧等脑需要消耗大量血量时,人也会出现昏沉、晕眩等状态。
这种理论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脑由于贫血而出现的无意识、昏沉等状态并不等于人的睡眠。其次,这种理论不能解释究竟脑的血量减少是作为睡眠的起因,还是睡眠引起脑血量的减少。
1.2.2脑充血理论
“脑充血”理论与脑贫血理论相对,认为睡眠的成因在于脑充血。在一些伴随病人昏睡状态的疾病中,可以发现脑充血的现象,比如昏睡病等。
这种病态现象不等于平常的睡眠。把正常睡眠中的人唤醒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昏睡病人身上却不是一样的。
1.3 睡眠毒理论
奉行这一理论的科学家们认为睡眠是大脑存在着特殊的“睡眠毒”的缘故。睡眠毒是血液中集聚的新陈代谢的毒物,能够压抑神经系统活动,从而引起睡眠。一些实验可以支持这种理论:把在一只几夜没有睡觉的动物身上提取出的血清注射到刚刚睡足了的另一只动物的血液里,这次动物很快变熟睡起来。类似的很多实验都能支持睡眠毒理论,鉴于此,睡眠毒理论在一段时间里很流行。
连生双生子伊拉和加利亚的睡眠研究,否定了“睡眠毒”理论。伊拉和加利亚两头一身躯,具有不同的神经系统,但具有相同的血液循环。将“睡眠毒”注射其中一个人的血液,这对双生女却是分别地睡眠,对此“睡眠毒”理论无法解释。
1.4 睡眠的神经学说
睡眠的神经学说包括大脑皮层抑制学说和睡眠中枢学说。
1.4.1巴普洛夫的大脑皮层抑制学说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普洛夫指出“真正的睡眠原因是脑子内进行特殊神经过程”,睡眠是扩散到整个大脑皮层或下降到脑子低级中枢的抑制。长期兴奋引起大脑皮层细胞的疲劳,因而大脑皮层主动产生一个抑制过程。巴普洛夫同时指出普通的睡眠是大脑半球神经细胞的保护性抑制,脑的睡眠是一种特殊方式的休息。在睡眠时,不是所有的大脑细胞都被抑制在同一程度上,睡眠时,大脑的某些区域是清醒着的。
1.4.2 Hess的睡眠中枢学说
对间脑的研究而荣获1949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瑞士生理学家Hess提出睡眠中枢学说。该学说认为间脑中存在控制睡眠的睡眠中枢,其神经细胞的活动导致睡眠的出现。“睡眠中枢”学说为科学家们解释托马斯・伊斯基耶多四十年不睡之谜提供了依据。托马斯・伊斯基耶多在二战中因头部受伤,从受伤后到生命结束的四十年中一直未有过睡眠。经过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证明,正是位于间脑的睡眠中枢受到损伤导致他睡眠的丧失。
Hess的睡眠中枢学说与脑机能定位说相符合,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技能。
1.5 睡眠的体液学说
睡眠的体液学说以“睡眠物质学说”为主。该学说认为睡眠是“睡眠促进因子”和“催眠素”等睡眠物质的机理,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睡眠机理。
睡眠神经学说和睡眠体液学说都基于一个共同观点:睡眠不等于觉醒状态的终止,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定部位的功能活动造成的、主动发生的过程。
1.6 现代科学对睡眠的定义
现代科学认为睡眠是高等颈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
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多导生理仪”跟踪睡眠者的研究,揭示睡眠由两种交替出现的阶段组成:快相睡眠和慢相睡眠。
2 睡眠与健康
睡眠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睡眠不仅设计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和医学,也设计管理、航天、工业等各种学科。对睡眠与健康的重视和研究也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纷纷成立“睡眠研究会”(SRS),我国于1993年正式成立SRS。1989年5月,“我国首届睡眠研究学术会议”在安徽黄山举行。
联合国卫生研究组织(WHO)在对健康的定义中,将睡眠质量作为健康的最重要客观指标之一。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学业成绩、认知能力(下转第34页)(上接第32页)或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睡眠在学习结束后记忆碎片的整合,处理和记忆信号的转化,维持巩固中发挥重要作用。赵明霞等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后注意功能测试成绩明显下降,工作记忆成绩在睡眠剥夺早期下降不明显,睡眠剥夺后期下降明显。
3 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
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家庭以及社会的多种压力,睡眠质量问题愈来愈成为大学生的突出问题之一。众多学者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做了研究,如1995年刘贤臣等人的研究发现,13.93%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PSQI≥M+2l)。WHO于2002年“世界睡眠日”启动的全球睡眠流行病学调查中,一万名参与调查的国人有43%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李燕芬等调查发现:42.9%的大学生在睡眠质量上存在问题。童萍等于2010年对715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睡眠问题发生率为15.8%。由此可见,大学生睡眠质量不容乐观。
4 睡眠卫生意识及现状
睡眠卫生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睡眠的认知和态度。邹枝玲、黄希庭等将导致大学生睡眠质量不高的原因归纳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三种类型,并指出个体对睡眠的主观意识才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国内对睡眠卫生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和精神障碍患者,而对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现状的研究很少。邹枝玲、黄希庭等对重庆市4所重点高校大学生的研究中,认为自己睡眠状况“良好”或“较好”的占77.3%,表明许多大学生过于乐观地评估自己的睡眠质量。王中华对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睡眠卫生意识不佳。大学生对运动和睡眠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吴莎等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延迟入睡的现象,且对健康睡眠意识普遍较薄弱,对有效睡眠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郑天生等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睡眠问题,这与不科学的睡眠认知相关。
5 结论
对睡眠的各种学说和定义,都只是从某一个或某几个不同的侧面去解释睡眠。对于睡眠的本质,还需全面、系统地综合各种学说,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睡眠对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睡眠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大学生睡眠质量不容乐观,这和睡眠卫生意识不足有直接关系,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健康睡眠的足够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刻不容缓,而提高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睡眠和睡眠卫生意识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