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为思想根基的中国式慈善,不是仅仅建构在如何处理你的财富上,而是说,你在做人的时候先要把成功和意义分开
《中国慈善家》:追溯慈善的文化根源,很多人觉得洛克菲勒、卡内基代表了西方式的慈善传统,东方的文化中有没有这个根源?
杜维明:中国的慈善传统是:越有钱势,越有影响,越能够掌握资源、掌握信息的人或集团,就越应该对这个社会有责任感。能够为这个社会服务,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条件,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修为和社会之间并不矛盾冲突,而是同时进行。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中国的“士”。“士”就是对老百姓有责任感的***治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兴建义仓,用所存的粮食救济百姓;他们还四处赈灾,当灾难出现时拯救大众。
现在我们学习得更多的是西方的慈善模式。西方的模式是发展“利他主义”,但中国人的观念则是“仁”。仁是推己及人的,或叫“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对所有人都一样,对待陌生人的父亲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但孟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这样要求,让每个人对路人的父母跟对自己父母一样的爱,结果只能是对自己的父母跟对路人的父母一样冷淡。
慈善事业在西方的发展,和基督教有密切关系。基督教的传统是爱别人,人家打你,你以善心来回应。在中国,孔子提出“以德报怨”,却被人断章取义,其实孔子的主张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直”就是正义。所以二者是有分别的。
这种分别的重要性在于――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不能先顾个人,个人完成了再到家庭,家庭完成了再到社会。你必须动,不动就变成了个人的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地方主义和狭隘的国家主义。你要推己及人,你的善心,从不忍到忍,慢慢往外推,这个过程,就成为儒家“行忍”的一个过程。所以,慈善应该是出自内心的恻隐之情,不是出自利他主义。
目前有一个让大家批评儒学的现象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将“推己及人”一层一层往外推时,常常推不出去。假如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我推不出去,大家可以原谅;但假如我是一个百万富豪,也推不出去,那是讲不通的,因为会面临社会压力。在儒家的思想里,我们都是在一个关系网络里运作着,个人的力量越大,影响力就越大,越表示其受社会的福祉更多。因此,慈善是作为一个人的修身哲学所必须的东西。
儒家“仁”的价值,首先是通德,所有儒家的价值,都和仁有关,假如没有仁的因素,有些价值会变成非价值。比如义,如果没有仁就变得比较苛刻;勇,没有仁就变成匹夫之勇;礼,没有仁就是形式主义;孝,没有仁就是完全没有经过反思、没有经过理解的服从;忠,没有仁就变成愚忠。同时,所有的价值,在儒家看来都能丰富“仁”的内容。 仁,一定要有智,没有智慧的仁,不是真正的仁。基督教里的“好人”,在儒家里可能是“恶人”,要恨该恨的,应该有选择。对于我们想发展的慈善事业,儒家人文精神里有很多资源可以调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慈善精神。这种慈善不是仅建构在如何处理你的财富,而是说,你在做人的时候先要把成功和意义分开。
什么是做人的意义?这其间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追求意义而成功了,那我可以靠我的成功和财富发展我的意义;如果我不成功,不说独善其身吧,我还有满足感;如果我只是追求成功,成功之后一定有失落感。如果一个人成功了却没有失落感,那糟糕了,就像金融风暴中所出现的那些人,内心一点罪恶感也没有,对这个世界造成的祸害是不能小觑的。
《中国慈善家》:有人总结说,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的企业家追求成功,今后的三十年,中国的企业家将会追求意义。你怎么看?中国有儒商吗?
杜维明:如果不追求意义,即使成功了还是会失落。追求意义却不成功,你还有动力,有追求意义的气度和智慧。
我一直在关注儒商。中国的儒商从子贡始,这种价值太高。我不认为目前中国的任何一个企业家有资格算儒商,儒商的观念在当今中国已荡然无存,但是韩国和日本有儒商,而且有深厚的儒商传统。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就终生对《论语》推崇备至。
有三个日本人我认识且认为是儒商,一个是稻盛和夫,第二个是诸桥晋六――三菱商社前董事长,他和父亲诸桥辙次共花几十年时间主持编纂了《汉和大字典》,日本的“东洋文库”(世界著名的中国及亚洲历史文化研究专业***书馆),每年需要庞大的运营资金,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三菱。第三个人就是资生堂前任社长、家族事业的第三代传人福原义春,他曾在《朝日新闻》每隔一个月就发表一篇论述文化资本的文章。他的家族事业为什么叫“资生”?这来自易经“坤”卦卦辞“万物滋生”,他说,“我的产品不是让你贴在脸上,而是让你发展你的生机。”这些商人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也是真正能够代表儒商的。
台湾有没有儒商则很难说。台湾有非常善良的企业家,具有社会良知、理性、富有创意的商人也很多。但严格意义上讲,儒商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应该是企业界的公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注重文化,对宗教也有一定体悟。
在中国的企业界,以严格意义上的儒商最高标准来论,目前中国还没有儒商,因为我们的文化断了。但是,正走在成为儒商路上的人很多,因为在中国企业界,参与社会、注重文化的人现在越来越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杜维明:追求意义比追求成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