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雀东南飞》一诗首句历来为人们探究,认为其中“孔雀”意象为“白鹄”讹传,起兴“焦刘顾恋之情”。但诗歌虽以“孔雀”起兴,但诗中有“白鹄舫”,诗尾亦出现双飞鸟“鸳鸯”。探究文化传统、历史文献及诗歌流变发现“孔雀”意象不是“白鹄”的讹变,“孔雀东南飞”所兴是女子织作之苦等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白鹄;鸳鸯;织作之苦
胡适先生曾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为千古难解的奇案。[1]36顾敦也曾说:“是诗首起二句,殊觉突兀。千余年来,无有能作满意之解释者。[2]10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当代普遍采用清人陈祚明:“用《艳歌何尝行》语,兴(焦刘)彼此顾恋之情”(《采菽堂古诗选》)之说。周振甫先生认为“兴”有两种,一种引起个别事物,如由关雎引起淑女;另一种则是引起全篇,像“孔雀东南飞”。其认为《孔雀东南飞》来源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所以,“孔雀东南飞”起兴引起全篇夫妇生离死别的悲剧。[3]220- 221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课本选录本诗,对本句的课下注释为:“孔雀向东南飞,没飞五里,就流连一阵。徘徊,流连往复。汉代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此时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中常有这种写法。”但诗歌在描写刘兰芝与太守之子定亲场面时却出现了:“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课下注释为:“画着青雀、白鹄的船,四角挂着龙子幡。舫,船。龙子幡,旗帜名。”。[4]9-11这就说明白鹄、孔雀是同时存在的。那么,孔雀即是白鹄这一说法就值得商榷。
无独有偶,在本诗的最后,焦刘两人死去,坟前松柏“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4]我们看到,诗歌在结尾选用传统的鸳鸯表现爱情含义而没有用诗首起兴的孔雀。这就令人深省,如果孔雀能够兴发恋人,诗尾为什么不用孔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兴的“顾恋之情”,是否可信?再次考究探讨“孔雀”何以“东南飞”,其含义究竟为何,是深有必要的。
何以“东南”飞?
陆侃如先生博士论文答辩将终,其法国巴黎大学考官突然问道:何以孔雀东南飞?举座愕然,面面相觑,陆侃如漫然应道:只因“西北有高楼”。盖《古诗十九首》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句,则孔雀只得东南飞矣。答案虽然机敏,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正解。尤其是在语文学习及教学中,我们应该本着对文本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多方位的考究,力求真实的答案。那么这个困扰了众人多年的问题究竟何解呢?
从文化传统来看,孔雀往东南而飞显然不是因为西北高楼与浮云齐,而是因为这里的“东南”富有两重内涵,一是实指地理方位,东南方。无论是“孔雀东南飞”抑或是焦仲卿最后的“自挂东南枝”,都是因为刘兰芝家在焦家之东。据考察《孔雀东南飞》的事发地就在安徽潜山县。二是虚指文化内涵。《说文》语:“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意为东风吹来,生物发动,故名之为东。从原始的文化传统来看,东方是日出的方位,古老部族的居民因自然崇拜亦会拜祭东方。所以,东就衍生了“希望”的意义,主“生”。从五行观念来说,东主“木”,属青色,青翠亦象征新生。在古代,人们曾将孔雀成为翠鸟。从阴阳观念来看,东方主阳。代表男性,尊贵。所以民间也有“东床快婿”之说。此外,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东方就有一种尊崇,东也就有了虚指的概念。包括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东、南亦是虚指。《说文》语:“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因我国大部分地处北方,南方冬天较暖所以有鸟雀南徙过冬。我国也习惯将较暖和的山南水北称之为阳。无论是东抑或是南都含有生机与希望之意。无论虚指或是实指,都应多角度探究孔雀“东南”飞。
鸳鸯、孔雀与白鹄
鸳鸯因雌雄偶居不离,成双成对出现而被视为爱情鸟的象征。自《诗经》始就出现用鸳鸯表达爱情的诗句。程俊英的《诗经译注》指出“鸳鸯是成双成对的鸟……诗的起兴都与新婚有关。”[5]446诗歌结尾化作双飞鸟的“鸳鸯”意象象征焦刘二人的爱情化身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孔雀“意象的探究学界现存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孔雀”是“白鹄”的讹传,即,本诗中的“孔雀”就是“白鹄”,在这里意寓夫妻惜别。陈祚明、周振甫、闻一多等研究者亦称《孔雀东南飞》来源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等诗,“孔雀”是“白鹄”讹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因诗歌经多代人的传唱而导致的变形。胡晶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进行探究,认为孔雀既不能飞翔又用情不专,故不能用来“兴(焦刘)彼此顾恋之情”,为“孔雀”为“白鹄”的讹传提出了现实证据。另一种看法则承认“孔雀”存在的合理性。认为这里的“孔雀”是刘兰芝的化身,意寓美丽的爱情。并从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考证了“孔雀”已然存在,还有学者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将其作为植物神考证本诗死而复生的神话原型及意义[6]。
诗歌在描绘兰芝与太守之子定亲场面时出现了:“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4]这就意味着,孔雀与白鹄是同时存在的两种鸟类,那么其课下注释“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就很值得考量。白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天鹅。鹄鸟即大鸟,天鹅、大雁之类。《尔雅・翼卷十三》云:“孔雀生南海,尾凡七年而后成,长六七尺,展开如车轮,金翠斐然。始春而生,至三四月后雕,与花萼同荣衰。”[7]520从文献记载来看,早至战国,迟至西汉,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孔雀的身影,那这里就不存在孔雀即白鹄一说。
综上所述,孔雀、白鹄、鸳鸯三种鸟类同时存在于本诗中,且彼此意象不重叠互补。
“孔雀”东南飞起兴为何?
从这首诗的流变考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本诗的产生年代考辨主要有三种说法:“六朝说”、“汉末建安说”、“晋代说”。[8]但无论成诗于哪个时代,研究者都一致认定这首诗是长期在民间口耳相传且经过文人改造而成的。那么它最初的雏形,或者说它的发端是哪首诗呢?
周振甫在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及《双白鹄》与《艳歌何尝行》,指出孔雀是大鸟,白鹄也是大鸟。“西北来”同“东南飞”是一致的,“五里一徘徊”和“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也一致;下写夫妇的生离,跟兰芝和仲卿的情节也相应。像另一首提到“亡者会黄泉”,更提到死别。因此他认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起了焦刘之悲凉爱情。[3]
安小兰考察了记录在《太平御览》织部的《古艳歌》:“孔雀东飞,苦无寒衣。为君作妻,心中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
她认为这里的“孔雀南飞”所兴之意应是“苦无寒衣”,即辛苦织作,不得休息的辛劳。[9]《孔雀东南飞》中亦提及刘兰芝被遣的原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比两诗内容,我们发现,《孔雀东南飞》同样表达了刘兰芝辛苦织布不得休息的痛苦。日日织作苦不堪言亦是刘兰芝被遣的重要原因。这一原因相较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中提及的“兴顾恋之情”更为合理。翻阅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在同时代的作品中亦有不少表述女性纺织劳作辛苦的诗歌。如:《陌上桑》、《艳歌行》等。由此可知“孔雀”意象并非“白鹄”讹变,课文中“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之语也就不攻自破了,“孔雀”东南飞乃是“苦无寒衣”之起兴也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小结
《孔雀东南飞》作为汉乐府双璧之一,其文学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探究。其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更像传统水墨画一样为后人提供了思想的留白。通过上文分析,文化、文献考证可以看到“孔雀东南飞”并不是因为“西北有高楼”,而是“东南”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希望、新生、尊贵等文化内涵,且“孔雀”意象并不是“白鹄”的讹变。从诗歌的流变起源分析,“孔雀”东南飞所兴之意应是女子织作之苦而非“焦刘顾恋之情”。由此来看,解读乐府诗必须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回归文学性的同时还应多维度探析其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适.《孔雀东南飞》的年代[A].胡适文集(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顾敦.南北两大民歌笺校[M].上海:世界书局,1945.
[3]周振甫.诗词例话・兴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46.
[6]胡晶.《孔雀东南飞》中“孔雀”的神话原型阐释文本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7]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520.
[8]付安,徐广州.论衡与权定――《孔雀东南飞》百年研究综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9]安小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句新解[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孔雀东南飞不因西北有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