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铚的四六源流说

摘 要: 王铚作《四六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在序言里述及四六文之兴并溯其源流,讨论了四六在宋代的流变,认为四六发展到宋时已极盛,但未脱五代衰陋气,直至夏竦等出现才为之一变,本文对此作一浅论。

关键词: 王铚 《四六话》 源流说

“四六”是骈文发展到唐宋时期的名称,“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的形式之一。王铚《四六话》是宋代乃至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论四六的文话,不久谢伋《四六谈麈》又问世,①后续者还有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等。

本文仅就王铚《四六话》的四六源流说试论成篇。

一、诗赋之苗裔

王铚在《四六话》序言中说:

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故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②

从这句话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第一,当时把“笺题表启”都叫作“四六”。

这表明李商隐提出的“四六”名称已得到普遍认可,我们从王铚《四六话》的出现,则可知文人甚至开始把这种形式上极具个性的文体作为一种***的文学形态来研究。“笺题表启”都属于应用文体。实际上,不只“笺题表启号为四六”,其他各种应用文体都沿用四六语体。此说多可求证。李调元说:“制诰表启,咸以四六为之。”③洪迈也说:“四六骈俪,于文章家为至浅。然上至朝廷命令、诏册,下而缙绅之间,笺、书、祝、疏,无所不用。”④事实上,“骈文初兴,本来就多用于***府的***文书;而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结果,就更把骈体限于公牍范围以内”。⑤

第二,他认为“笺题表启”即四六文,是“诗赋之苗裔”。

所谓“诗”、“赋”,是两个有所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四六是否诗赋之苗裔,沙红兵在其著作《唐宋家骈文》第二章有专节论述“中古骈文与诗的近缘性发展”,⑥他认为“骈文的敷藻、对偶等技巧大多来自于诗赋创作有意识的探索与积累”,⑦可为一证。王铚简述了“试诗赋”在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产生,但从前后文来看,说得更多的是“赋”,特别是“八韵律赋”的由来。随后他重点阐述的也完全是唐代至宋代律赋演变的过程。他指出,律赋兴盛之后,众多作家为文仍未能极工,直到晚唐时才“曲尽其妙”,但伤于多以“山川草木、雪风花月”为题材,而于人情物态则无余地入文。入宋以来,经宋庠、宋祁之手,律赋以礼乐刑***、典章文物、朝廷气象为主要内容,“规模闳达深远”。⑧显然,作者认为宋朝律赋较唐代更高一筹,且开始归于“礼乐刑***、典章文物”等公牍应用文体,于是,他得出结论:“世所谓笺、题、表、启,号为四六者,皆诗赋之苗裔也。”从全书的情况看,王铚都没有注意区分律赋和四六的差别,他谈论律赋的演变发展,实际上就是讨论四六的源流变化。而从严格的文体划分上讲,律赋和四六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区别。律赋属骈赋,而四六属骈文,“创作骈赋加上声律的要求,逐渐演变为律赋。创作骈文,也有较严格的声律要求,逐渐演变为平仄相间的四六体。到了宋代,骈赋和骈文重新趋向散文化,于是在赋就出现了文赋,在文则演变为宋四六”。⑨当然,要把骈赋所属的律赋看作骈文也无可厚非。

第三,他认为“诗赋盛则刀笔盛”。

所谓“刀笔”,即“笺、题、表、启”等号为四六者,既然四六是“诗赋之苗裔”,那么,“诗赋盛则刀笔盛”,也自然有诗话就该有四六话,这既是王铚创作四六话的原因,又是其创作合理性的基础。在追溯四六文源流时,王铚看到了时序废替盛衰和文体消长对四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文章与时高下”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四六文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仁宗之世,太平间暇,天下安静之久”。另一方面,指出“诗赋盛则刀笔盛,而其衰亦然”,点出了四六与诗赋同消同长的联系。

二、本朝四六之风及夏竦的变革

王铚在《四六话》卷上借其父之口说:

先公言:本朝自杨刘四六弥盛,然尚有五代衰陋气,至英公表章始尽洗去。⑩

从这句话里,至少可以看出两层意思。

第一,本朝自杨、刘开始,四六文盛行,但承袭了五代衰陋气。

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但终唐及五代之世,古文并未能取代骈文,相反,到了宋初,骈风复盛。集中表现在,不仅宋人例用四六的制诏表启,而且以往惯用散体的奏议、书信、序跋、杂记、论说,也几乎都用四六,如郭忠恕的《答英公大师书》,赵湘的《薰获论》,李沉《上真宗乞节哀听***奏》,舒雅《尔雅注疏序》,苏易简的《白马寺记》,等等。宋初甚至连墓志铭也多用四六,如徐铱著名的《吴王陇西公(李慢)墓志铭》。

四六之风盛行,很大程度上受杨亿、刘筠等人的影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浮溪集》在概括宋代四六文的发展演变时,评价杨、刘说:“本朝杨、刘诸名公,犹未变唐体。”{11}王铚则认为以杨、刘为代表的四六文,仍沿袭了五代衰陋气。因此,石介等人对杨刘西昆体的批评不遗余力。欧阳修在庆历、嘉祐年间成为文坛领袖时,西昆体已逐渐式微并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他对杨、刘诸人的评价较为客观。他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12}又说:“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能是此而非彼也。”{13}苏轼也说:“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忠清续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通经学古者莫如孙复、石介,使孙复、石介尚在,则迂阔矫诞之士也,又可施之于***事之间乎?”{14}苏辙《汝州杨文公诗石记》,称杨亿“以文学鉴裁,独步咸平、祥符间,事业比唐燕、许无愧,所与交皆贤公相,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可见欧苏倡导古文,但并不反对四六文,对杨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持肯定态度。

第二,夏竦(英公)尽洗五代衰陋气。

夏竦(公元985—1051年),字子乔,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北宋时属江州)车桥镇白水村人。夏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15}宋之后,夏竦其名似不太显,史书对其为人多有微词。但在当朝人看来,却是当朝雅善文章的宰辅名臣。宋人陈鹄对北宋代表人物有一个较详细的列举,其中所说人物多与《四六话》相合,其中就有夏竦(文庄):“本朝名公四六,多称王元之、杨文公、范文正公、晏元献、夏文庄、二宋、王歧公、王荆公、元厚之、王履道。”{16}从列举的人物来看,都是当朝有名的文臣,夏竦在宋人眼中地位可见。

王铚对夏竦的评价更是极高,在说五代衰陋气“至英公表章始尽洗去”之后,他接着大力赞誉夏竦的成就和贡献:

四六之深厚广大,无古无今,皆可施用者,英公一人而已,所谓四六集大成者。至王歧公、元厚之四六,皆出于英公。王荆公虽高妙,亦出英公,但化之以义理而已。{17}

王铚对夏竦的地位及影响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夏竦为“古今一人”、“四六之集大成者”。继而说王珪、元绛都出自夏竦,甚至文章高妙的王安石四六,也是出于夏竦,只是“化用义理而已”。王铚认为文章皆有师承,文中他曾以王安石罢相守金陵所上谢上表为例,言其承陆贽(宣公)语意,“乃知文章师承,未有无从来者也”,{18}可见他对一句一意之承也视以为师。因此,他认为王安石等人的四六都受夏竦的影响,并不一定是从学源角度来说,而更可能是从夏竦为四六首先摆脱“五代衰陋气”而言,而歧公、厚之、荆公皆承其之风,具体来说就是他所倡导的“宰相风骨”、“大臣气象”,无复杨、刘柔靡之风。实际上,考查中外文学史,但凡名士大家都有深厚的学识底蕴,善于博采众长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如要追源溯流,我们很难对王安石这样的文章大家简单地判断其取自何派何人。然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庄集》对夏竦的评价来看,其为文“典雅藻丽”,吴子良《林下偶谈》卷二说:“二苏四六尚议论,有气焰,而荆公则以辞趣典雅为主。”这样看来,“谨守法度”{19}的荆公四六风格确似与其有相近之处,只是王安石“化之以义理而已”。所谓“义理”,即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北宋张载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20}这也从另一角度显示出,夏竦的四六和王安石的四六有“义理”深浅之差别。

注释:

①据谢伋《四六谈麈》自序,知该书成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晚《四六话》十九年。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3.

②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6.

③(清)李调元.赋话(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3.

④(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8.

⑤姜书阁编.骈文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6.

⑥沙红兵.唐宋家骈文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2-54.

⑦沙红兵.唐宋家骈文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3.

⑧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6.

⑨周悦.论骈文骈赋之异同[J].见《中国文学研究》,2004,(1):7.

⑩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

{11}[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与蔡君漠帖.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论尹师鲁墓志.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4}[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维基文库”网络资源.

{15}宋史(卷二百八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明)冯曾修,李汛编.九江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宋]陈鹄.耆旧续文(卷六)[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17}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9.

{18}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9.

{19}[宋]杨囦道在《云庄四六余话》中说:“皇朝四六,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2.

{20}[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M].张子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王铚的四六源流说

学习

离子交换与吸附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离子交换与吸附,内容包括离子交换与吸附,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用途。1.交联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对Fe(Ⅲ)和Cr(Ⅲ)的吸附行为研究沈敏,吕欢欢,瞿阳,薛爱芳,李胜清,陈浩,SHENMin,LVHuanhuan,QUYang,XUEAifang,LIShengqing,CHENHao2.丙烯酸酯

学习

浅析羊皮鼓舞的起源及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羊皮鼓舞的起源及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羊皮鼓舞主要用在哪些地方,什么是羊皮鼓舞。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各种知识在当地居民中的传播,羊皮鼓舞的神圣性在年轻人一代的心中已日益淡薄,但是在当地居民的心中“万物有灵”

学习

真菌发酵技术与方式探究

阅读(18)

中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使用药用真菌治病最早的国家之一,灵芝、茯苓、猪苓和雷丸等药用真菌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被分别列项论述,这些药物至今仍沿用不衰。药用真菌大多属于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中国已报道的食

学习

再议《霍尔的移动城堡》的人文设计

阅读(22)

[摘要]《霍尔的移动城堡》作为宫崎骏的又一力作,深受广泛好评。笔者认为其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着眼于强烈的形象和心理对比,如少女苏菲形象和心理的转换、苏菲与霍尔间爱情开展的形式等都让人耳目一新。强烈的情节节奏也使故事有松有弛。色彩

学习

人大裸模女孩的双面人生

阅读(14)

19岁的日记中,她在扉页写下“我要呈现一种生活,它叫苏紫紫”。日记之外,采访她的记者成了她的创作元素,“为了体现艺术也能被大家正视”,她全身接受男记者采访的照片再度在网上疯传。与她的想象不同,记者采访中,没有人对裸模心怀偏见,大家宽容地

学习

日本六次产业化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日本六次产业化,内容包括日本六次产业发展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日本六次产业化的主要形态包括。物价上涨尤其是高菜价近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蔬菜水果价格涨得很快,但大部分利润为流通业和服务业所得,农民分到手的钱却很有

学习

于颖拼死为了什么

阅读(15)

于颖远远地看着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的大门。7月14日上午,大门里正在审理她的案子。开庭前很久,于颖就来到了法院,她还办理了旁听手续,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聊了几句。但临到开庭,于颖还是走出了大门。她不愿再看到被告们的眼睛,不愿面对被告们的家

学习

领导干部树立威信“八法”

阅读(16)

领导威信是指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是使被领导者信任和服从领导者的一种精神感召力,是领导者一言一行引起群众共鸣的综合反映。人们常常把领导者的威信视为“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现代领导者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凝聚人

学习

Russ Cason:柯诺,带来新生活

阅读(40)

1993―2011,从英国彻克高级电气工程师到中国地区高级顾问,从欧洲到中国,四十出头的英国人RussCason完成了从一名普通职员到德国柯诺集团中国区执行总裁的蜕变。即使没有保守的西装礼仪,红黄款围巾简搭针织衫的休闲装扮也能让人感受到英伦绅

学习

唐村《李氏家谱》中的人物和拳谱

阅读(26)

一、关于人物记载1、《李氏家谱・序》记载:唐村李氏“始祖与常阳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栽培二柏架葡萄铭物别焉。忘弗年久鹿鹿世裔眷怀,逢年大节苍龙昂首之日,民乐邑舞,百里

学习

玉蟾山 与建文帝一起穿越

阅读(30)

玉蟾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福集镇境内的王蟾山上,寺以山名,年代久远。据县志载,它初建于唐,称“圆通寺”;后因黄庭坚曾游此山,手书“玉蟾”二字而易寺名为“玉蟾寺”。无论是圆通寺还是玉蟾寺,今皆已不存。唯有据称为黄庭坚手书的“玉蟾”二字

学习

松江四鳃鲈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松江四鳃鲈,内容包括松江特色四鳃鲈汤,松江四鳃鲈进入二月产卵关键期。松江是上海西南面一个古老的小城。这里处处小桥流水,处处临水人家,一幅江南水乡风光,和江南别处没有两样。人们提起松江会想起什么?想起流淌过它的那条弯弯

学习

路遥笔下的人生哲学

阅读(20)

内容文人路遥对人生有其自己的界定,这种界定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路遥的人生观是一种悲苦但幸福的人生观,而这种幸福观的要源于最为简单的生产劳动。他借作品中的人物展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关键词:悲苦劳动幸福路遥作品中人物的人生

学习

《诗经》发微:麒麟意象的审美迁移

阅读(41)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

学习

从蒙古族那达慕源流窥看草原文化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从蒙古族那达慕源流窥看草原文化,内容包括草原那达慕漂亮的蒙古族姑娘,蒙古有哪些著名的草原。[摘要]将蒙古族的那达慕源流作为窥看点来透视内蒙古草原文化之精神内涵:从那达慕的源流及主要活动内容看,草原文化中包涵着浓厚的

学习

河南商丘火神阏伯信仰源流考

阅读(74)

河南商丘地区崇祀“火神”阏伯的历史已逾千年,始自远古,盛于两宋、满清,历代崇祀程度不一,一些历史时期阏伯之祀甚至一度断绝。爬梳史料,勾稽还原阏伯祭祀的历史样貌及其衍变,结合清中叶以降豫鲁苏皖交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态,可以判定:自古迄今

学习

陶氏源流新考

阅读(20)

2007年年末,全国陶姓人口有275万,在姓氏人口中排名第83位。经过数千年的迁徙流布,陶氏遍及全国,尤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为盛。郡望有丹阳郡、浔阳郡、乐安郡。陶之得姓,史载有七种来源。一是以国为氏。帝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故日陶唐氏。二是

学习

笏板源流考

阅读(19)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朝板或朝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史记・夏本纪》注引郑康成曰:“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其笏板的具体尺寸见于《礼记》,其中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古代尺寸和今天

学习

寄畅园历史源流探讨

阅读(81)

通过多方资料对比印证,从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寄畅园的产权变化、改筑动因、园林特征的演变等方面阐述寄畅园的历史源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造园意匠,思考寄畅园对于当代园林设计的意义。关键词:寄畅园;秦氏;产权;改筑;意匠寄畅园乃秦氏的家族园林

学习

“绿珠”典故源流探析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绿珠”典故源流探析,内容包括绿珠萧郎典故,绿珠萧郎典故。“绿珠”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著名典故。它的丰富与接受史反映出从魏晋至民国社会风气与民间思潮的变化,是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典故。如今进入新世纪,“绿珠

学习

广东三水洪拳之源流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广东三水洪拳之源流,内容包括三水洪拳,三水孖仔记洪拳。一、洪门拳与洪家拳清初,万五达宗张木始创洪门,组织中有不少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因此,洪门中人擅武是不争的事实。关于洪门拳,典籍作了记载,“一说在反清斗争中不少组织均称洪

学习

“不道”罪源流考

阅读(24)

关键词:不道;十恶;源流内容提要:“不道”罪是“十恶”之一,在中国传统法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道”罪的流变过程分为发展期(时间段处于隋朝之前)和成熟期(时间段在隋朝之后)两个阶段。在发展期之中,以汉代作为分界线,首先通过对比汉律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