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尊崇“仁”、“善”。翻阅各种典籍,关于“仁”、“善”的名言数不胜数,诸如“博爱之谓仁”、“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而在这些名言的背后,更有无数前人的仁心善举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本期,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感受几位古人的“仁”、“善”情怀。
王烈送布感化偷牛人
《三国志・魏书・王烈传》(裴松之注本)记载,三国时有个人叫王烈,他正直仁义,威望很高,深受乡里人爱戴。
有一天,一个人在偷牛时被捉,他赶忙对牛主人说:“我一时糊涂做了错事,今天任你处置。我今后一定改正。但无论如何,请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王烈。”王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且送了一匹布给偷牛人。有人不解:“他偷东西还怕你知道,为何送布给他?”王烈说:“他想改过又怕我知道,说明他懂得羞耻善恶,送布是促使其知错能改。”
还有一天,一位老人负重赶路,有好心人主动帮他背东西,后来不肯留下姓名就走了。不久那位老人再次出门,不小心将一把剑丢失,没想到拾剑者一直在原地等着,到傍晚终于等来了老人。老人一看,拾剑者正是之前帮他背过东西的人。老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竟有如此好人,我一定要找到他看看。”没过多久,王烈找到了那个人,但没想到的是,那个人就是之前的偷牛人。王烈一匹布感化偷牛贼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为美谈。
素材解读: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心存善念、以德待人,能够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如果做到这一点,既是帮助别人,又是提升自己,还会使周围的环境变得和谐。
适用话题:心存善念;以德待人;爱的接力;传递正能量……
渔父辞剑感动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时期著名的***事家,他曾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还曾多次以忠言劝谏夫差,留下“忠臣”之美誉。伍子胥能有这些成就,还得感谢一个渔父(捕鱼的老头)的搭救之恩。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曾被楚国的***队追杀,要投奔吴国。在路过一个叫昭关(在今安徽省含山县,春秋时期位于楚国东部边境,为吴楚两国交通要冲。今有歇后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地方,伍子胥被设卡盘查的楚***认出。他慌忙逃跑,但楚***追得很紧。跑着跑着,一条大江横在眼前,江宽浪急,根本游不过去。正在绝望之际,一个渔父划着船出现了,他让伍子胥赶快上船,并将船划到对岸。伍子胥非常感动,解下身上的宝剑说:“此剑值百金,以与父。”意思是,这剑很珍贵,可换黄金百斤,送给您了!哪料渔父却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意思是,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可以得到五万石粟,还可以“执”上朝,“执”是当时楚国的最高爵位。老人对五万石粟和加官晋爵都不在乎,辞却伍子胥的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素材解读:能够载入《史记》的人物,大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渔父是个例外,他绝对是个小人物,小得司马迁三言两语就把他略过了,连个名字都没留下。但这不妨碍他给我们带来感动。虽然他只说了一句平淡质朴的话,可因为这一句话,他的光辉形象在史书上熠熠生辉。
适用话题:感动;小人物;淡泊名利;平凡与伟大;历史的推动者……
孙叔敖斩蛇成就大义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贤士,著名***治家。西汉学者刘向在《新序・杂事一》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孙叔敖的故事,十分有趣。
孙叔敖年幼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看见了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于是便把它杀死埋掉了。他回到家后,不禁大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说:“我听说人看见长着两个头的蛇不吉利,会死去的。刚才我看见了那样的蛇,因此我害怕死去,害怕再也不能陪伴母亲了!”他母亲说:“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还有别人看见它,就把它杀死埋掉了。”他母亲说:“我听说行善积德且不为人知的人,上天会赐福给他的,你一定不会死!”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被任命为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有到任时,人们就已经传颂他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了。
素材解读:人们常说:“有作为者,定有不凡。”的确,年幼的孙叔敖不顾自身安危杀掉长着两个脑袋的蛇,并把它埋掉,这样的行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其中展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敢于舍己为人的仁义大爱。“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说的应该就是孙叔敖这样的表现吧!
适用话题:仁爱;勇敢;奋不顾身;从小做起;年龄与修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学经典(三):古人的仁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