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现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日俱增。在这种趋势下,需求的增长与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成正比。旅游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赋予了提升其品位性的动力。与此同时,提升品位性不能忽视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应遵循一切发展和实践的规律,因此,从多层次、多角度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性,才是旅游景区建设的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品位;文化品位
[中***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57-0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休闲需求的提高,出行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的选择,这既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前景,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景区要想赢得未来的持久人气,就必须在提高品位上花大力气、做大文章。
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是提升旅游景区品位的不竭动力
现代社会,使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获得了两个前所未有的便捷:一个是交通的便捷,一个是信息的便捷。小康社会使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扔掉了两顶帽子:一顶是贫困的帽子,一顶是愚昧的帽子。也正是这些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的细微而巨大的变化,又在一天天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着人们的生存品位和需求欲望。
精神文化颇具感召力和吸引力,这种感召力和吸引力又是源于其整体的思想性和品位性。整体的思想性、品位性越强烈、越持久,它的感召力、吸引力也就越强烈、越持久。而且实践反复证明,感召力和吸引力越强烈、越持久的精神文化,对人们的思想震撼力和渗透力就越强烈、越巨大、越持久。因此,旅游景区,无论是纯粹人文的还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要使人们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其思想的升华、精神的激扬、道德的洗礼、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就必须在打造物质整体之时,把它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魅力放在首位。
二、文化品位性是旅游景区的灵魂
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产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一种文化的彰显。而思想性、品位性又是这种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内在特质。因此,就旅游而言,其文化品位性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首先,景区的总体布局设计要有品位性。清朝光绪年间举子、徽州县学者汪律本所以在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之后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感叹,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旅游景区的整体品位性问题。虽然五岳都是名山且各具特色,但就整体性而言,黄山确为天下第一。从汪氏其人的感叹中,我们应该得到这样一个清澈而透明的启示,那就是后人在打造旅游景区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重视景区整体的品位性。
总体布局的品位性要着重体现两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一般情况下,旅游景区选址、打造,都是在具有一定的自然景观或民族风情的地方进行的,所以早有“自古名门多寺庙”、“民族风情召游人”的说法。在自然景观处打造旅游景区,要讲究人文景观的整体与自然景观的整体之和谐,使人文景观能够起到为自然景观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民族风情处打造旅游景区,要讲究人文景观的内涵创意与民族风情相匹配,使人文景观能够起到对民族风情的褒美升华作用。二是无论在自然景观处还是在民族风情处打造旅游景区,都要讲究人文景观之间错落布局的和谐,从视觉上不能给游人以杂乱无章的建筑物堆积感。要使游人能够通过景区自然整体与人文整体的协调上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人文景观个体的建造要有品位。一个景区的任何一座建筑物,无论形体大小,都是一道不言而语的人文景观,都应当蕴藏一定的艺术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尤其是仿古建筑,其***纸设计、材料使用、做工技艺和色彩装饰一定要彰显所处时代的建筑风格,切忌不伦不类而缺乏品位。比如明清两代的建筑,多见于斗拱翘角飞檐、转型朱色廊柱、雕棂花格门窗、栋梁玺画彩绘、金色疏璃瓦面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鲜明艳丽。这些都是建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打造出来的建筑物才能使游人叹为观止。
再次,景区的花草树木、路石阶梯等点缀要具有品位性。一个品位完美的景区,不仅要有美丽怡人的自然风光,建筑物体也要壮观,微型点缀之物也要令人回味无穷。例如,花草树木的选种、栽置包括修剪,从色泽到造型都要考虑游人的观感,道路台阶级数都要讲究寓意,有其文化内涵的熔铸,给游人以美丽大气之享受和道德情操的陶冶。 三、导游解说要有品位性
从一般意义上讲,旅游景区的景和物,展示的是景区外在的品位性,而导游的解说则发掘的是景区内在的品位性。因此,优质的导游解说,对于游人品味景区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游人流恋忘返之感至关重要。以须弥山石窟景区为例,导游的解说既要语言流畅、遣词优美,又要结合实际、不虚夸张,还要讲清始凿年代、续凿年代及风格特点和石窟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
须弥山石窟始凿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都有续凿。魏时期主要开凿的洞窟共有14个,占全部洞窟的10%,洞窟形制以中心柱窟、佛殿窟和僧禅窟为主。僧禅窟一般分布在中心柱窟和佛殿窟的周围。西魏时期的洞窟基本上继承北魏时期的传统做法,并有所发展,而成为须弥山石窟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洞窟形制仍然以中心柱窟、佛殿窟和僧禅窟为主。
北周时期,经过两魏时期不断发展和创新,加之北周佛教之盛等原因,须弥山北周时期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达到了高峰。数量多、规模大,所开洞窟在全国各地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隋代开窟凿造像较少,但在艺术上却孕育着一种新的特点,较之北周造像,形体变小,衣褶较为简洁,龛饰也极度简化,无论窟龛,均突出主像。由于它继承了北周的遗风,又处在一种新形式的探索、过渡阶段,并且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种丰满圆润、作风写实的新风格。
唐代是须弥山开凿造像时间长、规模最大、题材内容也更丰富的重要时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宗永隆元年至武周如意元年(680~692),第二阶段为武周如意元年至玄宗先天元年(693~712),第三阶段为玄宗先天元年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12~779)。
须弥山石窟群各个时代的造像分布较为集中,从其开凿的顺序来看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北魏时开凿的洞窟首先始于子孙宫区南部的崖面和中部崖面;西魏时开凿的洞窟位于子孙宫区南部崖面和中部崖面;北周形成的开凿高峰,重新选择了位置,在圆光寺区的东部崖面及相国寺区的***山包,以及子孙宫区东部崖面和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开凿了北周洞窟;隋唐开凿的洞窟规模小,亦未形成整体,除利用圆光寺区的第48窟、相国寺区的第51窟内的壁面凿龛外,也选择了相国寺区中部的崖面进行开凿;唐代开凿洞窟达到了盛期,唐窟的开凿始于大佛楼区的大像龛,第一、二阶段的洞窟主要集中于相国寺区,首先从中部西崖面自上而下逐层开凿,然后利用了中部中崖原隋代以及原北周崖面,最后折向西北方向;第三阶段的开窟造像中心转向了相国寺区西南的桃花洞区。
从洞窟的形制来看,唐代第105窟和第5窟之前各区的中心窟,多是塔庙窟,而其后各区的中心窟多是佛殿窟,而且每一时期洞窟的始创都以中心柱窟为主,现存的造像精品都集中在中心柱洞窟之内。每个礼拜窟自成一体,并附属较多的僧房窟或禅窟,第105窟是此地时代最晚的一个搭庙窟。从雕刻内容看,各区中分组情况比较清楚,这在全国各地的其他石窟中较少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须弥山石窟所在固原地区的某些时代特征。科学而独有的“人”字形排水系统充分反映了当时雕造者的技艺和智慧。罕见的穹隆顶的大量出现,成为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有力佐证。早期洞窟的造像雕刻具有明显的黄土高原风格。须弥山石窟僧禅窟多、未完成窟多,是当时***局动荡的产物,同时也为研究须弥山石窟开窟顺序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线索。大量的石窟前存有窟檐和建筑遗迹,为石窟形式与石窟保护研究提供了实证。
只有将各朝各代的洞窟形制、造像特点、衣着服饰、雕刻手法等的异同及其传承发展的脉络较为详细地解说,才能使游人对须弥山石窟文化留下深刻的影响,以使其在游赏其他石窟寺时能够在追忆对比中品味须弥山石窟的精美传奇。
四、打造旅游景区的品位性要突出高、深、细、全
高,就是景区的高品位性。无论是老景区的续造,还是新景区的开发,都要把品位意识放到重要位置,抓住了景区的品位性,就等于抓住了景区的灵魂。
深,就是要尝试把握景区的文化内涵。一个景区的总体布局,大到建筑物的风格、式样,小到花草树木的装点修饰、纪念品的研发种类,都是一种文化的宣示。因此,任何一个景区都应该是文化的凝聚、荟萃和彰显。没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是不会有旺盛人气的,而这样的景区生命力也不会长久。
细,就是景区的管理工作要细。管理既是一种能力、一种服务,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景区的管理要给游人以当地风土人情之品味、社会祥和之享受服务文明之舒心。
全,就是景区的服务功能要齐全。一个景区能否吸引来游人,能否留住游人,服务至关重要。景区的服务功能要齐全,至少是能够满足游人吃、住、行、游、购、娱之需要。因此,提升上述六个方面服务的品位性对于景区来说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论旅游景区品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