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一种音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歌剧。亨利・珀赛尔是西洋歌剧的巨匠,是英国音乐史上一颗永不坠落的明星。文章从亨利・珀赛尔的歌剧出发,先介绍亨利・珀赛尔及其部分作品,然后从题材、故事梗概、歌曲特点等方面在进行浅谈和赏析。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亨利・珀赛尔;英国
中***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59-01
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生于1659年9月10日,1695年11月21日因病去世,时年仅仅36岁。尽管亨利・珀塞尔很年轻就辞世了,但他仍是自巴洛克时期以来,英国最著名的作曲家、歌剧大师。亨利・珀塞尔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特点,创作出独特的英国巴洛克音乐风格。他辞世后仍独霸英国乐坛200多年,一直到20世纪初,爱德华・埃尔加成名之前,都没有任何一个英国本土作曲家可以达到他的成就。
一、亨利・珀塞尔生平概述
亨利・珀塞尔1659年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曾任查理二世的宫廷乐师,他同时也是亨利・珀塞尔的启蒙老师。幼年的亨利・珀塞尔作为皇家教堂唱诗班成员时,即显示出了他非凡的音乐才华。少年时的亨利・珀塞尔是王室小礼拜堂合唱团团员,后来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嗓子受了伤,只得做了王室小礼拜堂的乐器保管员。亨利・珀塞尔曾跟着约翰・布洛学习音乐。1680年亨利・珀塞尔成为了伦敦西敏寺的管风琴师,1682年又兼任王室小礼拜堂管风琴师。1695年初,英国王室命亨利・珀塞尔替病逝的玛丽女王创作葬礼歌曲――《玛丽女王的送葬乐(Music for Queen Mary)》。同年7月,他又为王位的推定继承人――格洛斯特公爵威廉王子谱写六岁的生日歌曲。就在亨利・珀塞尔在音乐道路和皇家仕途上风生水起的时候,同许多早慧英才一样,过早的得到了上帝的恩宠和召唤,他在这一年永远的离开了音乐、离开了喜爱他的人们。《音乐家的罗曼史》一书是这样描述这糟糕的一天的:1695年11月21日,亨利・珀塞尔由于创作歌剧作品时太过投入而忘记了时间,午夜过后才敲响家门归来,而妻子为了抗议对他这种晚归行为的不满,无情的把他关在了门外。亨利・珀塞尔在严冬的寒夜中因感冒而冻死,后被安葬在伦敦西敏寺内,永远的睡在了他的管风琴附近。
二、亨利・珀塞尔的作品概述
亨利・珀塞尔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音乐作品,包括器乐、歌曲、话剧配乐及大量的歌剧作品,这在英国古典音乐历史上是神话般、无人可超越的成绩。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是英国歌剧的最著名作品,另外戏剧配乐《摩尔人的复仇》中的一个主题更是被20世纪作曲家布里顿用进了《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亨利・珀塞尔的伟大,不仅在于其作品数量的庞大和其极高的质量,还在于他创作的作品中,极为出色的融合了意大利、法国以及英国音乐的各类特点。在亨利・珀塞尔的多部作品中,均带有明显的有法国特色(例如主调风格、附点节奏、以及使用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等)。当然亨利・珀塞尔的作品也有其他欧洲大陆各国音乐特点,他似乎可以综合一切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和风格特点来为他的音乐服务,但是他又有着极为鲜明个性和独创精神,特别是其作品中的宣叙调,既不是快速急促的意大利清宣叙调,也不是法国宣叙调的风格化节奏,而是着重强调英语的语言特性,将英语歌词发音中的重音、弹舌技巧、速度、情感等完美展现,写出了只属于英国的“英国歌剧”。
三、亨利・珀塞尔的作品赏析
(一)歌剧《Dido and Aeneas》
1689年亨利・珀赛尔留下了一部里程碑式的英语歌剧《Dido and Aeneas》(《狄多与埃涅阿斯》,也有译为以可译为《狄多与伊尼》)。《Dido and Aeneas》的故事情节取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长诗,以非洲迦太基传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迦太基女王狄多(Dido),和特洛伊王子阿尼亚斯(Aeneas)之间产生了一段异国恋情,但是阿尼亚斯肩负重任,他必须率领经过斯巴达浩劫之后存活下来的特洛伊人,前往意大利重新建立国家。于是阿尼亚斯不得不抛下他和狄多女王之间的爱情,继续带领他的人民去完成他的复国计划。由于先前狄多女王已经对阿尼亚斯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在阿尼亚斯坚持离去之后,专情的狄多女王也只有选择殉情的方式,来表达她的悲伤。迦太基创国女王狄多与罗马***的先祖阿尼亚斯的爱情悲剧在当时的欧洲上层可谓是极为熟悉的题材,无论是在巴洛克时的欧洲,还是在当下这个复古风盛行的时代,这部歌剧都是音乐大洋里的不朽珍宝。这部歌剧虽然短小,但没人敢否认它的伟大,甚至业内称之其为业余爱好者打开通往巴洛克歌剧领域大门的金钥匙。《Dido and Aeneas》第三幕选曲《When I am laid in earth 》(译为“当我长眠地下”或“狄多的悲歌”),该曲是歌剧中最重要的段落,由数字低音伴奏的宣叙调,半音下行式固定低音与其衬托下的咏叹调形成奇妙的对比效果,真切表现主人公悲痛的心情,是该剧中最为知名的段落。除此之外,亨利・珀塞尔的五部最为知名的“半歌剧”(semi-operas),也被称之为“假面剧”(即演出形式接近歌剧的舞台戏剧音乐作品),分别为《The Fairy Queen》(仙后),《King Arthur》(亚瑟王),《The Tempest》(暴风雨),《Dioclesian》(女先知),《The Indian Queen》(印度女王)。
(二)半歌剧《仙后》(The Fairy Queen)
《仙后》是亨利・珀塞尔于1692年创作的一部“半歌剧”或称“假面剧”,脚本由埃尔卡纳・塞特尔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的基础上创作的。同年4月在伦敦多塞特花园剧院首演。歌剧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是为得到印度男孩,仙后迪坦妮娅与仙王奥布朗(仙后迪坦妮娅的丈夫)发生了争执,他们各自的小精灵侍从也狂热地加入到了这场争斗中。精灵之间的争斗延续到了推休斯国王所管辖的小城。国王正在召开镇压一群渴望逃到“一个非常宁静的地方”的凡人的会议,因为这种思想严重触犯了推休斯主张禁欲的统治观念。丑行暴露后,凡人们被逐出小城。被驱逐的凡人迷失在奥布朗黑暗恐怖的森林里,并被他的侍从胁迫,却被迪坦妮娅的小精灵救出。这让奥布朗大为气愤。旧仇未泯又添新恨,他决意要报复仙后。奥布朗的小精灵趁迪坦妮娅及凡人熟睡之机,把一种魔花的汁液滴入了他们的眼睛里,被这种魔花的药力控制的人,将会在醒来时爱上他第一眼所看到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怪物。帕克则乘机抓走了印度男孩。在魔花的药力作用下,迪坦妮娅及凡人们经历了一个完全有悖伦理的、意乱情迷的夜晚。而这一切都被在暗处偷窥的奥布朗及其侍从看在眼里。熟睡中的国王推休斯被喧闹声吵醒,发现自己的一大群善于阿谀奉承而又极其贪婪的亲戚前来庆祝他的八十大寿。这一切让他不胜厌恶,最后,他宁愿带着自己高贵的尊严主动躺进棺材来结束这场闹剧。捉弄迪坦妮娅的目的达到后,奥布朗为迪坦妮娅及凡人们解除了魔花汁液的效力。迪坦妮娅醒来后发觉自己已失身于驴子,备感耻辱和伤心,但她并未失去仙后的高贵品性,她让那些在奥布朗的药力之下情迷意乱、错认心上人的凡人们与各自的爱人重归于好。迪坦妮娅为自己破裂的婚姻而叹息,而奥布朗却仍在兴致不减地继续他的恶作剧,与众位侍从一道演习中国式的婚礼。此刻,迪坦妮娅驾临,摧毁了奥布朗的闹剧。奥布朗在迪坦妮娅的威严下臣服,并乖乖交出了印度男孩。迪坦妮娅的精灵们打算叫醒在棺中沉睡的婚姻之神,以便让他为几对真心相爱的凡人主持婚礼。但婚姻之神宣称由来已久的婚姻制度早已声名狼藉令他大失所望。直至亲眼看到迪坦妮娅与奥布朗重归于好之后,他才欣然同意主持新婚仪式。
四、结语
业内很多“评论家”都说英国在西方音乐中的地位很尴尬,说英国作曲家有知名度的不多,甚至有人武断的批评英国,称其没有作曲家。这种不负责任的观点在亨利・珀塞尔面前可谓是不攻自破。亨利・珀塞尔被英国誉为“大不列颠的奥菲欧”,他被视为最杰出的巴洛克音乐大师和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英国率先倡导为皇家庆典仪式以及各种节日场合创作音乐,这种做法经过亨德尔的继承和发扬现已成为英国音乐的独特传统。亨利・珀塞尔是我最喜爱的一位作曲家,同时也是我喜爱的第一位英国的音乐家。在此之后我了解到了一大批优秀的英国作曲家、音乐家,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伯德、莫利、巴洛克时期的吉本斯、塔里斯、道兰,后来的戴留斯、沙利文、霍斯特、埃尔加、沃尔顿、沃恩・威廉斯、蒂皮特、巴克斯、布里顿等。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可以让音乐、歌剧的爱好者们更加的接近和了解英国歌剧,了解古典音乐巨匠亨利・珀塞尔。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钱苑.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解s.古典音乐零距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科贝.西洋歌剧故事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苏希・吉尔伯特.四大歌剧院全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维尔纳・简森 (Werner-Jensen.A.),路旦俊.歌剧指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亨利·珀赛尔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