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小学生生活丰富多彩,许多学生并不缺乏生活体验,还懂得一些写作技巧,但是作文时常常“咬笔杆”,苦于“无米下锅”。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生活的源头活水无法在作文中自然流淌呢?笔者在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习作3《秋天的树叶》时,引导学生观层林尽染,读吟秋美文,以叶陶情,随情练文,尝试用“情”叩开学生习作的源泉。
一、饱览秋叶情自生
学生要写好《秋天的树叶》这篇习作,就必须熟知秋天的树叶。怎样才能熟知呢?必须先观察。统观教材,练习2的“诵读与积累”安排了三句名言,道出观察的重要性,它们分别是:
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
教材的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编者安排这三句名言的意***非常明显,就是通过名言教学,让学生明白观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这还不够,还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观察秋天的树叶作为实战演练,于无字句处学习。让学生迈开双脚,到江滩去、到田野去、到山林去、到公园去,看扬子江边金色柳丝的飘逸,观铜山森林公园松针的新陈代谢,赏蜿蜒起伏的龙山枫叶红波,听秋风梧叶的沙沙声响。学生们对户外赏秋活动的兴致非常高,他们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有时还要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甚至用舌头尝一尝,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秋叶,感受秋天。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阅读吟秋美文,以读助写,以读孕育慕秋情缘。
饱览秋叶情自生,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阅读欣赏,目睹了秋叶的多姿多彩、摇曳纷飞;体会了“落叶知秋”“霜天红叶”“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怎会不生出喜爱之情?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文先有情,情动而辞发。通过观察和阅读,学生们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储备了丰富的“源头活水”,迫不及待地要将所见所感与他人分享。
于是我把握契机,适时上习作指导课。我先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各种树叶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观赏、评议,选出最具特色的树叶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全班展示秋叶的风采,边展示边描绘树叶的色彩和形状,介绍树叶的特性、功能以及有关树叶的“典故”;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由发言,群评群议,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有个学生介绍皂荚树叶去污力强,能清除油垢的功能时,当场作了清洗油渍手帕的精彩表演,全班惊喜……
一枝一叶总关情,精美的树叶***案、神奇的去污功用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每片秋叶在他们心中都有一段故事。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情有独钟的树叶拟题习作,有的写山林秋叶的五彩缤纷,有的比较阔叶和针叶的秋日特色,有的引诗据典赞颂秋叶,还有的写童话故事《秋叶的自述》,文题各异、体裁不拘,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写作,写得具体、生动,表达了各自特有的收获、特有的感受,达到了本次习作课的教学目的。
三、叶影启开新情境
《秋天的树叶》一文写好之后,我发现学生们对秋叶的热情依然不减,许多孩子仍然喜欢捡来树叶与同学分享,甚至夹在书中当作书签,时不时地嗅一下其清香。喜爱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学生对树叶的喜爱之情令我心中一动,何不借秋天的树叶让学生再作一篇文章!
于是我提示学生用树叶做“剪剪拼拼”的手工制作。即:用一张白纸作衬底,将各种精美的树叶按照自己的独特构想组合拼装,粘贴到白纸上。很快,奔跑的猛兽,轻舞的飞禽,可爱的金鱼,滑稽的人物……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造型各异的树叶“剪贴画”诞生了。
《秋天的树叶》第二次习作指导课上,我让学生运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树叶“剪贴画”。屏幕上,叶影迷离,幻境迭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手势,向同学推介自己的“创作”,引发一朵朵创造火花。一位学生介绍银杏叶片,说银杏叶影正看像一把扇子,倒看像一把扫帚。有学生接茬说:“横着看呢,还像《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头上的发簪”;全班学生会心地一笑。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插嘴说:“还像蝴蝶的翅膀。”引起一阵哄笑。这位学生快速跑到实物投影仪前,将两片银杏叶叶柄对着叶柄摆放在一起,屏幕上果然出现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他们想象的闸门打开了,创造性思维被充分激活,习作源泉再次充盈,随情练笔,水到渠成。学生有的写自己动手剪拼树叶“剪贴画”的过程,有的写课堂上介绍投影的动人场面,有的写有创意的“剪贴画”等等,都写出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作文情真意切。
四、叶生叶落皆有情
“秋叶”只是叶生叶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春叶嫩绿,夏叶壮美,冬叶回归,叶生叶落皆有情。有情之眼方能观出自然之情,感受自然之美。法国画家霍安・米罗讲得好:“当我观察一棵树时,一棵在我家乡卡塔洛尼亚很有代表性的树,我就感觉到它在跟我谈心,它似乎也有眼睛,人们能同它谈话。”
我趁学生“秋叶两作”意犹未尽之时,顺势拓展延伸,引导他们在校园内、道路边、住宅旁选择自己喜爱的树,定点观察,关注生长,记录变化,探究树与季节、树与气候、树与阳光、树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不断调动认知与情感发展,变一看了之为跟踪探究;变一写了之为滚动建构;变单一习作为融入生活。让一片秋叶叩开一管泉眼,引点点清泉汇入溪流。至此,“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