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沙俄借口安定边疆秩序,出兵强占伊犁,表示一旦中国力所能及,“即当交还”。但此后却一直拒不交还中国。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大臣崇厚出使俄国,索还伊犁。昏聩的崇厚以巨大的代价换回伊犁几座孤城,得不偿失,丧权辱国,令中国朝野大哗,清廷决定拒绝批准这个条约,并下令将崇厚革职问罪。眼看到手的利权落空,沙俄深为不满,“立即通过驻华公使提出抗议,并且实行武力恫吓,除了在伊犁地区集结***队以外,又调动太平洋舰队向黄海进发。这样,在光绪六年(1880年),中俄间形成了极其紧张的关系”。①就在中俄大战一触即发之际,一向强硬傲慢的沙俄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让步”,于1881年与中国重新签订《伊犁条约》(即中俄《改订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把伊犁交还给中国,令国际社会愕然,认为这是中国外交的奇迹。然细察当时情形,沙俄签订《改订条约》并非大发善心,实在是时局使然。笔者试对其“让步”做一简要分析以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俄国的国内状况不太允许或难以支撑中俄间的一场大战,若发生战争,难操必胜之券。
***治上,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1879—1880年农业又歉收,农民困苦万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79年农民***席卷二十九个州,1880年扩展到三十四个州。“由于***民粹派的斗争和工人、农民运动的发展,阶级斗争在70年代末达到了极端尖锐的程度,促成了1879—1880年的***形势。”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动用大量***队镇压***,仍不足以维持“国内平静”,连自己也被炸死。
经济上,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耗费了俄国大量人力物力,元气大伤。由于1879—1880年俄国农业连续歉收,加上专制统治的腐败及新近与土耳其的苦战(1877—1878年),令俄国国内财***非常紧张。俄土战争期间,沙皇***府就增加了许多新税但却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人民起义。
***事上,俄国刚结束与土 耳其的苦战,消耗甚多,又正集中力量向中亚细亚扩张,1880年沙俄集中大***侵略土库曼,它还要扑灭中亚诸国人民的反俄起义,因此此时不宜再大规模劳师远征中国。
总之,面对中国的据理力争,俄国仅是进行武力恫吓,并不是真要对中国进行一场战争,其国力也难以支撑一场大战。正如时人所说:“俄国……师老财殚,臣离民怨……***远劳民,必且有萧墙之祸。”对中国的侵略沙俄仍以外交上的敲诈勒索为主。
其次,在外交上,俄国侵占伊犁,师出无名,声称“只以中国回乱未靖,代为收复”,乱平“即当交还”。③而左宗棠迅速收复***(除伊犁外)使俄国人没有借口可以继续霸占伊犁。沙俄自恃国力,拒还伊犁,自食其“即当交还”的诺言,不仅令其国际形象受损,更重要的是,这给了沙俄在中亚地区的强劲对手英国调停以施加影响的机会。俄国在向中亚扩张势力时,不得不考虑英国因素,不要过分造成同英国的对抗。因此,“俄国的这次‘让步’,实际上具有同英国妥协的性质”。
再次,从中国方面看,因为伊犁地区是清廷在***的***事、***治重地,伊犁将***、参赞大臣等即驻伊犁府惠远,节制天山南北,同时伊犁地区也是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清***府对索回伊犁的决心是少有的坚定,态度是少有的强硬。自沙俄强占伊犁之后,请***府即屡次派遣使节交涉,要求收回伊犁,对交涉中丧权辱国的崇厚革职问罪。面对沙俄的武力威胁,清廷也做出了相应的准备。清廷连发数道密旨,命直隶总督李鸿章、陕甘总督左宗棠,两江总督刘坤一,山西巡抚曾国荃等迅速调兵,加强南北洋、***、蒙古等处防务。左宗棠受命后,调 集兵力约5万人,分三路部署***队准备收复伊梨。年近七旬的他为表示决心,携带棺材亲自率***将大营由肃州(今酒泉)移进到***哈密,建立抗俄***事基地。李鸿章也在天津设防。此时的中国已有些同光中兴的气象,而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北极熊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低下了其傲慢的头。当然,沙俄交还伊犁也与曾纪泽超凡的见识,高超的外交才能和谈判技巧密不可分。
最后条约的订立,俄国“让步”是有条件的:中国赔偿俄国“代收代守兵费”由五百万卢布提高到九百万卢布;俄国获取许多侵略性特权如俄国在伊犁、喀什、库伦等地设立领事,俄国商人在***蒙古、贸易暂不纳税等。而且侵略者的胃口永远也不会满足,他不会为一纸空文所束缚,在条约实施过程中,他会寻找种种借口拖延甚至改变条约:沙俄“以安插移民为借口,仍割占霍尔果斯以西地区”。⑤从这个角度看,沙俄订立条约只不过是一种侵略的策略而已。
参考文献:
[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人民出版社上册。
[2] 周一良、吴于廑编:《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袁大化等:《******志·交涉二》
[4]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人民出版社上册,
[5]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一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沙俄为何愿交还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