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并非职业编辑出版家,但他一生众多的文学活动都与编辑出版有关,在向读者奉献大量的创作、翻译之余,他把大半剩余时光耗费在了编辑出版上。编辑被视为“为人作嫁衣”,自是言其自我牺牲的特性,鲁迅又岂能不知?在答复许广平是否去做编辑的事情上,他提供自身的体会以作参考:“我的意见,我以为做编辑是不会有什么进步的,我近来常与周刊之类相关,弄得看书和休息的功夫也没有了,因为选用了稿子,也常须动笔改削,倘若任其自然,又怕闹出笑话来。”然而,他的一生又是始终与编辑出版之事纠葛在一起,因为***书、期刊的编辑出版对于开启民智来说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必须借助现代出版传媒方可逐渐传播。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便对编辑期刊情有独钟,曾经花费许多时间与心血策划《新生》的出版,虽然未能成功,却从此成为鲁迅的一个梦想。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鲁迅曾先后参与《语丝》、《译文》、《太白》、《奔流》等20余种期刊的编务,并曾策划《乌合丛书》、《奴隶丛书》等丛书的出版。在多年的编辑出版实践中,鲁迅积累了大量编辑出版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编辑出版思想。
五•四时期鲁迅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并且成为其中主将。在与新潮社成员孙伏园、李小峰等熟悉之后,鲁迅开始为后期新潮社的出版活动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改革意见:提高书籍出版的质量,尽量用好纸张,讲究印刷与装帧,提高稿酬,降低书价等。在鲁迅的指导下,新潮社后期出版的“新潮文艺丛书”获得相当的成功,尤其是《呐喊》(1923年8月)的出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呐喊》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从新潮社开始,鲁迅与孙伏园、李小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与李小峰之间的合作相当长久,李小峰在鲁迅、周作人等的支持下于1925年3月创办了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个专门做新文艺书局的书局。鲁迅给新潮社的改革意见也就归纳成鲁迅对北新书局的三点希望:第一,书要印得精美;第二,书价不要定得太高;第三,对作者要优待。
我以为这三点希望恰好可以完整的表达鲁迅的编辑出版思想,它们从作者、书刊、读者三个环节对出版机构的编辑出版做出规范。“对作者要优待”则是希望书局能给予作者充分的尊重,从而建立现代出版的良好循环体制。“书要印得精美”不仅是指书的装帧、设计以及纸张质地,更重要的是指书籍内容之精美,能够给读者以启发。“书价不要定得太高”是指要以读者为服务本位,为读者设身处地着想。
鲁迅提出这三个希望是有感于当时出版界的普遍状况而提出的。当时的出版界以获利为第一目标,剥削作者的事情屡有发生,郭沫若与创造社同人就曾多次受到书局的剥削,以至于他在《从典型说起》一文中愤怒地说:“国内的出版家中,有一些不良之徒,竟直可以称之为‘文化强盗’,他们榨取作家的血汗,把作者的著作权,版权,任意蹂躏,私相授受,甚至连作者的原稿都霸占着既不出版,又不退还……”屡次吃亏的郭沫若后来与出版商都是现金交易。即使是商务印书馆,给予一般作者的版税最多15%,其他中小型书局则更不能保证给予作者优厚待遇,甚至压榨作者,伤害了作者创作的积极性,鲁迅因此特地强调要优待作者。
优待作者首先是在经济利益上的优待,及时兑付稿酬版税。这是对作者最基本的尊重。其次,优待作者不只是优待有名气的作者,更要优待无名的新作者。在鲁迅日记与书信中,鲁迅常常记录给作者付稿酬之事。1926年3月10日《致翟永坤》的书信正文内容只有短短一行:“二月份有稿费两元,应送至何处,请示知,以便送上。”鲁迅对于每一位作者都是如此细心周到,有时甚至给书局垫付其他作者稿费。只要翻看鲁迅编辑的《语丝》(第四卷)、《奔流》等等,我们都可以发现鲁迅是不太注重名人效应的,他登载了许多无名作者的稿件,甚至写信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作为编辑者,鲁迅以发现提携新人新稿,培养新生力量为己任。在鲁迅身上,优待作者还体现在他能够破除文坛上的门户之见,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容纳肯定与自己文学取向不太一致的作者。“编辑应当有清醒的头脑……他比作家知道更多的东西,掌握更全面的情形,也许不及作家想得深。编辑不能随心所欲地吹捧一个作家,就像他无权利用地位压制一个作家一样,这是个起码的条件。”淦女士(冯沅君)与白薇都是倾向于创造社的作家,但是这并没有妨碍鲁迅将淦女士的《卷》编入“乌合丛书”,而在《奔流》上连续刊载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炸弹与征鸟》。这些作品都成为她们的代表之作。
鲁迅以尊重与优待的态度编辑丛书与期刊,不仅将一批文学新人,如柔石、萧***、萧红等等推上文学舞台,而且形成新文学编辑出版的良性循环,使得新文学作家人才辈出,新文学作品千姿百态。
三、对精美书籍的追求:现代编辑出版的中心任务
书籍的编辑出版是整个现代传播流通中的关键环节,对此,鲁迅的要求是很细致的。书籍的精美首先是书籍内容的新颖、深刻。新文化运动需要传播大量的新知,而打***门的中国在面对西方的现代文明时首先面临选择什么与如何选择的问题。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文学也面临建设的难题:建立怎样的文学观,创作怎样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鲁迅自己的创作还是他编辑登载的作品,都不是无聊游戏之作。对作品内容的把关是鲁迅编辑过程中的基本事务。
在作品内容精美的基础上,鲁迅相当注重书籍的装帧设计、纸张选择与印刷技术等形式上的美。他多次写信请求陶元庆、孙福熙等为书籍创作封面,为了让陶元庆了解《往星中》内容,特地撰写作者思想简介与作品内容分析,希望封面画能与作品相契合。但是鲁迅也意识到画作的独特性,因此,他又特地表示“璇卿兄(陶元庆――引者注)如作书面,不妨毫不切题,自行挥洒也。”
对于书籍形式美的追求使得鲁迅非常在意书籍纸张与印刷:“我想,书要印得好,小印刷局是不行的,由一个书店印,也不行的。看看水果店之对付水果,何等随便,使果树看见,它一定要悲哀,我觉得作品也是如此,这真是无法可想。”
经过鲁迅之手编辑的书籍期刊在形式上首先以整洁醒目引起读者阅读的意愿,而内容的充实又使得读者屡有收获之感。正因此,鲁迅成了书商们竞争的重点,而北新书局在鲁迅的支持下一枝独秀。
四、以读者为本位:现代编辑出版的服务目标
“书价不要定得太高”是指要以读者为服务本位。无论是怎样自诩的书籍,都必须得到读者的认可。对于以服务新文化事业为己任的鲁迅来说,青年读者是最值得重视的读者群。青年读者多是有着阅读的热情而缺乏购买的经济实力,许多读者为了买一本书要踌躇许久。阿累的《一面》记述了自己买书的经过,虽然不是每个读者都能遇到鲁迅赠书的幸运,而阿累的犹豫却是共通的。书价高对书商来说是获利的重要手段,对读者来说却是很难逾越的门槛。书局降低书价,薄利多销,这样方可以尽到文化传播者的责任。
此外,鲁迅很早就向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提及青年读者的苦处,希望书局能够给予读者阅读的便利。北新书局于是开始开架售书,任读者自由翻阅。北新书局又将这种作风带到上海,一改过去读者不能自由翻阅新书的缺陷。在北新书局的带动下,上海的各个书局纷纷仿效。这样做,书局也许有些许损失,但是新文化的传播却是更加顺利了。
鲁迅以极高的历史使命感进行着***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他的三点希望通过他自身以及北新书局的具体行动逐渐得以实现。尽管当下的传播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电子文本与网络为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支持,但鲁迅的编辑出版理念依然具有极大的参照价值。毕竟,只有经过作者的创造性劳作与读者的认可,编辑出版的公共价值才能完全实现。
[本文为淮阴师范学院青年优秀人才计划课题,《北新书局与现代文人》的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鲁迅:《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李宗奋:《李小峰与新文学运动》,《江阴文史资料》第4辑,1983.10。
[3]唐:《“编辑”三事》,《编辑生涯忆鲁迅》(赵家璧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鲁迅:《致章廷谦》,《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陈树萍:淮阴师范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鲁迅的编辑出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