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学术界也逐步迈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而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抄袭造假、数据信息的恶意篡改等学术不诚信行为也愈演愈烈。有报道称,从2000年至2010年,仅被举报的高校学术不端事件就达到900多例,有学者还指出,这仅仅是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的冰山一角。还有一篇文章就曾经披露,“54%的研究生在第一篇论文完成过程中,有‘剪刀加浆糊’的拼凑行为。”这些行为损害了高校研究生在学术界的声誉,阻挠了学术创新的健康发展,对高校学术界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研究是一种科学活动,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勇于创新,研究生学术诚信发展要求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精神。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抄袭剽窃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屡见不鲜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中国学术界的未来。对高校学术诚信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完善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1、数据、信息的恶意伪造、篡改
有一项调查问卷,其中一题为:“在学位论文的试验中,因时间紧迫,修改一下试验数据可以拿到学位,而按事实可能拿不到学位,你想改还是不改?”,结果想改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3%。由此可见,对于研究结果中的数据和信息等的恶意篡改的现象,在研究生中非常的普遍。众所周知,一项实验的过程是非常漫长和痛苦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结果失败不停的需要修改实验方向和方法。实验结果对实验者本身来讲就如同辛苦孕育出来的孩子,实验者本身对它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而那些对于实验结果有偏差,却又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修改方案的研究生来说,直接修改别人的数据和信息则成了一个看似通向成功的捷径。然而,这样的做法,一是对于实验者本身极大的不尊重,二是对于“学术诚信”极大的藐视和挑战。同时,也不利于篡改者本人的成长和成才,有百害而不一利。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没有认真进行实验、没有认真进行数据分析而篡改他人劳动成果的人,根本就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精神,也完全背离了人类共同体科学研究的初衷。他们不但不能为人类学术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反而成为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拖了学术进步的后退。
2、学术论文的抄袭造假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学术造假的报道日渐增多:《新快报》2012年4月19日报道了武汉理工大学廊坊硕士班大批学院涉嫌造假;《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22日报道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女博士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行为等。W•布劳德和N•违德曾估计:“每一个大作弊者被揭露出来,就会有一百多个累死的大作弊者逍遥法外,而每发生一起大作弊,就会有一千来起小作弊得逞。”由此可见,更多的研究生的学术造假行为还没有得到揭发和公布,研究生论文的抄袭造假行为已经变得非常的普遍。研究生论文的抄袭造假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用“剪刀+浆糊”方式进行简单拼接的;有将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据为己有的;有将别人的部分成果细小就改的;更甚者有直接照搬别人的整篇文章。
3、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主要是指研究生把自己在读书期间完成的各种小论文同时投到多个期刊、杂志社,期刊、杂志社没有在一定时间发回用稿通知时,又会把论文改投到其他期刊、杂志社的行为。很多研究生都认为一稿多投可以提高他们的投稿效率,避免因投稿未成功而带来的时间成本,是一种策略。一稿多投可能引发一稿多发,一稿多投在当前研究生看来并不是多么不道德的事情,这是学术认知的缺失,同时也说明高校学术诚信教育与学术规范道德教育的不到位。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稿多发可能引发的登稿期刊和杂志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让他们认为有多家杂志,登记成果时只取一家则不存在违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风建设、影响了研究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阻碍了他们自身在学术上的发展并且给学术界造成了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诚信危机,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影响我国科学创新的发展。
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很多不良风气日渐严重。学术界受到“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的影响特别严重。再加上,大学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很多研究生避免不了的受到不良影响,摒弃了前辈们踏实苦干的优良品质,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走不良捷径,甚至不劳而获。特别是在看到别人通过这些手段暂时性的获得一些不法利益后,自己更是蠢蠢欲动。
2、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不健全
众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对于毕业都会有方面的要求。比如规定必须发表有SCI或核心杂志的论文多少篇,并要求有创新性研究结果,等等。此外,高校过重的科研任务,也使得一部分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实验任务和撰写论文的“廉价劳动力”,为了及时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为了能顺利毕业,为了个人的某些利益,部分研究生也会铤而走险,做出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显然,必定是一项衡量研究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但是这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不应该把的作用扩大化,而使得其成为评价研究生是否合格,是否能顺利毕业的唯一标准。
3、学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位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依然是“应试教育”当先,一切向成绩和科研成果看齐,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虽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尝试进行素质教育,但是高校在增设了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的同时,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再加上研究生们从小在父母和老师的“保护伞”下长大,没有真正形成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使得研究生对科学道德规范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在道德规范和内容上产生了困惑,很难在平日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4、导师言传身教的失误
最近几年,关于高校教师、教授等学术不诚信的报道也非常之多。如:《华夏时报》2006年3月27日报道了清华大学教授刘辉教授涉嫌学术造假被撤职解聘;《现代快报》2009年7月7日报道了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7日报道了郑州大学贾士秋教授因造假被免职等。导师本应该是研究生专业知识的传道解惑者,是研究生为人处事的模范榜样。可越来越多的导师们,不但没有肩负起做榜样的责任,反而自身学术道德败坏,给研究生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5、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错误和学术能力的缺乏
研究生,象牙塔里的佼佼者,学术共同体的潜在力量,应该是以科学研究、求实创新为目标。但是纵观现在的高校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本科毕业时过重的就业压力,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而选择读研究生。读研的目的不是为了科研和深造,而是为了躲避就业的压力,或者混个研究生的文凭去找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他们的自身价值观念就存在错误的地方,因此更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出现学术不诚信的行为。此外,现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也变得比较匮乏,一方面是由于扩招,导致各高校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这势必也会引起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导师带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对研究生在科研、学术上的指导势必也会不如从前。自身学术能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研究生们铤而走险,做出一些学术不诚信的行为。
四、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研究生新生入学的学术诚信教育。
研究生学术诚信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新生一开始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扭转他们对学术诚信一贯不重视的态度,这样在后期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期间,才能更好的避免他们出现学术不诚信的行为。
2、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过渡的依赖论文的发表,甚至将论文的发表作为研究生是否能毕业的唯一衡量标准。诚然,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对一个研究生来说必须是重要的,但是仅用这一单一的方式来衡量,忽略了科学本生的求实创新的目的,容易滋生盗用抄袭等不良现象。应结合研究生日常表现,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等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制。
3、加强研究生导师自身学术诚信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方面和学术诚信道德规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研究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对象。而现今越多越多的导师学术不诚信事件,给研究生们造成了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研究生导师的自身学术诚信建设。首先,在教师申请成为导师的时候,就应该形成一套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那些曾经出现过学术不诚信、甚至某些道德上出现过问题的,应该一律审核不通过。其次,在对于成为研究生导师的老师的每年考核上,应该加大学术诚信的监管,若出现相关负面事件,应即使取缔其继续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资格。高学历人才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而高学历人才的学术诚信和道德品质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重视并加强了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才能让高校持续性的为社会输送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为我国的繁荣和富强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
作者:何玫 单位: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