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着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日益丰富,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逐渐深入。就此,《经济》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
万碧玉表示,他注意到近期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出现了新的调整,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是新概念。“近期,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业界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从早期的数字城市,发展到后来的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目前,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超智能社会’这一概念。”同时,万碧玉向记者强调:“不管怎么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还是要聚焦在城市上。”
二是新研究。智慧城市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重视并加以实践,相关领域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紧密。在综合借鉴了各国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很多国际组织在智慧城市的研究方法上有了突破。“当前,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提出了‘智慧城市公共品’的概念。什么是公共品呢?”万碧玉向记者解释,“这里的公共品指的是针对不同城市共有问题的标准制订。比如交通拥堵,不论是北京还是西雅***、伦敦,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的城市,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这就是公共品。研究如何解决国际不同城市的公共问题,是智慧城市国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是新范围。智慧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线城市的建设目标,对二三线城市来说也是如此,甚至包括城市和农村间的过度地带。2016年7月,住建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智慧城市与特色小镇两个概念彼此呼应、相辅相成。“论及特色小镇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大数据、新型智慧城市等成已为新风口,对已完成初期建设的智慧城市,特色小镇将有望成为智慧城市升级的重要抓手。”万碧玉对记者表示。
四是新指标。新型智慧城市怎么建?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合格的新型智慧城市?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对此,2016年11月,国家***、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给予指导。万碧玉肯定了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他表示:“尽管有些专家对于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有不同的观点,但绝不能否认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根据国家要求,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以点带面,以评促建,这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推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2016年年底,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连续第三年《智慧城市年度大事盘点》,对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诸多大事做了总结和概括。万碧玉向记者强调了其中的一些数据:“截至2016年6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76%的地级城市,总数超过500个,均在《***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规模将在千亿元级别。如果再加上上下游产业链其他环节,如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整个市场规模将有望扩容至一万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市场主体的参与,据统计,参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超过5000家企事业单位。”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国际上有非常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是十全十美的,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万碧玉总结了四点,“一是智慧城市建设体验感差。城市需求不明确,市民体验不到位。城市的发展需求来自于市民,要想使城市良性运转,必须增强市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真正的智慧不是以系统数量和复杂程度论英雄,而是有多少市民能为城市竖起夸赞的大拇指。二是顶层设计不连贯,半途而废的情况比较常见。智慧城市建设应进一步理顺各方关系,明确责任主体,搭建框架,层层推进,逐步形成完善的部级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真正做到‘弹性的设计,刚性的组织’。三是标准规范无参照,落地实施难见效。在各地纷繁复杂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府往往需要既定的标准框架抑或标杆示范。纵观全国,更多的城市治理者希望制订符合地方规律和特色的标准。四是商业模式不清晰,资金供给难持续。由于***府失职和市场失灵频现,以PPP为主要模式建设的智慧城市也存在建设思路混乱、建设方案无特色等低层次重复现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智慧城市进入超智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