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中高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这是一个不易控制,又难以量化的教学内容。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所见即所得”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法,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见”;“所得”
一、“所见”之法在于丰富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的方法决定学生阅读的效率,所以丰富学生阅读方法就能直接提升学生对文本素材的吸收,加深“所见”深度。
1.熟读之法,加深“所见”深度
首先,一线教学中,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在学生进行预习之时,应布置好相应的“批注”任务,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觉得有疑惑的地方都在语文内容上标注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然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素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带领学生快速认识文本素材,对文本形成一个印象的基本方法。为了更好地提升朗读效果,教师应先进行带读,强调重点词与句,在带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断句,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方法进行自主朗读。朗读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调动了全身各种感官,能把文本素材转化成自己的认知。
例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把这篇文章进行分段朗读,当学生读到重点词句时,教师会适时在教学中重复,并让学生进行个人发挥。这是由于小学生很多时候并不能很直接地在朗读中抓住文眼,教师如果直接点出,反而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阅读能力,只有让学生多读,再根据学生读的方式与断句等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文眼,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所见”水平。
2.标注与转化,化“所见”为立体印象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这些阅读教学上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阅读方法,就要把平面的课文内容变成立体的故事,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所见”能力。
以《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在朗读“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之时,教师把“江南若干名园胜景”和“西方园林建筑”进行了强调,并及时把江南与西方建筑进行了***片对比与简要说明,让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的细节想象。
在经过全班式朗读与分段式朗读后,教师可进行一个阅读时间的讨论,把自己在预习文章与朗读文章中的想法说出来。在这个讨论中,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如何阅读这篇文章的,对文章中哪个段落印象最深刻,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换一种方式表达内容。这个表达,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有些学生把想象中的圆明园用画笔画了出来,把课文重点强调的“150多年的经营”“连绵10公里”“大火三日不灭”写在了画面的相应位置上。还有学生把八国联***在火烧圆明园时的“闯、搬、掠、毁”用动作表达了出来,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加入了台词与八国联***各国的旗帜,等等。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把文本从单一的纸质文本变成历史画面与事实的重现,使学生透过文本感受当时的场景,体会当时举国上下爱国人士的情绪。
二、“所得”之法在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对于一篇文本素材,学生可以有无数种思路与阅读体验,这正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义,也是阅读的精髓所在。
1.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自有“所得”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应避免说教,避免灌输,避免“黑白论”与“一刀切”。让学生在充分发散思维的同时,去想象文本可能有的各种意义,直接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品味文本与思索文本的过程中,由阅读而引发思考,由思考而深入阅读,最终在文章的切入口体会到作者的深意。在这个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所得”之法在于让学生抓住主旨,不过分流于文章的细节之处,在文本的思维框架之上进行思考与深入阅读。如学生读完课文后会对课文有一个认识:这个文章说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就是文章的基本框架与主旨。在这个主旨之上,让学生试着圈出文章中的关键段落、转折段落,圈出写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并把这些地方标出来,写上自己阅读时的思考。
2.提出多种设问,把“所得”生活化
写下自己的感想,这段文字触发了自己什么感觉,产生了什么情绪等;写下自己的疑问,这段文字为什么要这么写,自己还有什么其他想法;写下自己的联想,如作者所写之人让自己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个人,他们之间的异同,作者写的这个景色、事件让自己联想到哪个地方、哪件事,并由此触发的想法等;写下自己的意见,如文章中这个词可以换成哪个,对文章中某个人性格评价等;写下自己的心情,对文章留白处进行续写,对文章精彩处进行扩写,对文章进行改写等。
如果说,“所见”是尽最大能力让学生在同一篇文章中感受到最多,那么“所得”就在于让学生在这些感受中,整理思路,归纳总结,并融入个人情感,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放到文章阅读中去,进而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教学方向,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路线,让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中升华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在更高的层面理解课文,掌握阅读的思考方法。
三、“所见即所得”之法在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所见即所得”,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即时的知识吸收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所阅读的内容自然会勾起个人的生命体验,引发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并形成对文本的印象,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情感的共鸣还是无动于衷,在这样的阅读过程里,学生就已经与文本形成对话与思考了。为了让“所见”更好地服务于“所得”,在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时,教师要在课前多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片、视频与数据,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所在的时代、所涉及的行业、所讲的事件等。同时,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还在于创造一个优秀的读写环境。
如在教《秦兵马俑》时,教师可以用***片、兵马俑小模型、秦朝的相关墓葬风俗等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角。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就不同的研究主题进行研究与讨论,如一组负责讲述兵马俑的发现过程与兵马俑特点,一组负责研究兵马俑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一组负责阐述兵马俑的存在对西安当地的影响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点来自于课文提供的素材,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得以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里搜集讨论所需要的内容。再结合资料与***片的补充,学生发挥个人思维能力,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深入解答。三个小组间的观点通过全班性的讨论与总结,在交锋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这就是基于语文阅读基础之上的深入阅读。
为了达到“所见即所得”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留白,要让学生自己得出阅读的心得,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文章的主旨,并让学生在平凡无奇的文本素材中找到文眼,找到关键句,找到表达文章意见的段落,深入思考,积极思考,增强对语文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语文阅读能力。“所见即所得”就在于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与大脑,自主阅读,高效吸收文本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提出阅读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课文情况,把学生满堂灌的被动阅读转变为有思考有深度的自主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江 俐.浅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J].中国教师,2014(08).
[2]阎 坤.浅谈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7).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小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