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10篇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改革;路径

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很多“微”事物,比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等信息传播的媒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系统内涵盖了大量地微型学习资源,微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学习的主要方式。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效率,还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建设,同时还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开辟了多种途径,从而可以及时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因此,要加快推进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改革的进程,在为学生进行减负的同时还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微课程的简介

“微课程”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是将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内容压缩成在60秒内的知识,并对此进行研究。而最近几年,微课程在我国也有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最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将45分钟的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基础点分类进行视频播放,不仅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个性化要求,还是对传统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此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李玉平老师也是较早对微课程进行相关研究的,推动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在中国开展的进程。

(一)微课程的定义

目前,在我国不同的研究学者对微课程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总体而言,从广义的教学资源上来讲,微课程也就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在微型学习的相关理论的引导中,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作为载体,对课堂内容上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实验、活动等为基础,开发的一种多种学习方式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另外,在微课堂中还涉及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微反馈等辅助教学的相关材料,辅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和掌握,为以后学习和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基于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进行学习,不仅能将文字和***片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还能将隐性知识点显性化,避免对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基于微课程的定义,微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学时间非常短。微课程的一节内容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短小精悍,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注意听讲的状态,提高听讲的效率;在对知识点进行听讲后,还可以有精力去做对应的习题,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第二,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程内容更加简洁,主题鲜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精力投入到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中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第三,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堂移动开放灵活,学生可以提前将微视频***到移动客户端上,以便随时进行观看,大大地提高了业余时间的利用效率。第四,教学资源环境微型化。微课程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资料微型化,例如课件、笔记、习题、反思、反馈等等,将传统课堂微型化,为学生进行学习创造了一个方便、灵活的学习途径,方便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反思,弥补传统课堂内容的不足,营造了一个主题鲜明、教学方式多样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第五,适用范围广,微课程虽然是针对学生设计的,但是同样适用于非学习领域,例如教师进行深造、备课,工作者进行深造等同样适用。第六,草根创作,微课程短小精悍,涉及的知识点仅仅只有一个,这促使了很多普通人成为课题的研发者。第七,及时进行反馈,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在微课程上教师可以及时地听到对自己的评价,以便及时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学生可以根据系统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等。

二、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作用

(一)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改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学生对不同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微课程这一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成了学生的朋友,可以使学生随时与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师设计和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可以对学生的练习内容进行记录,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得学生可以据此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另外,微课程对学生所学过的内容是进行永久保存的,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复习和查看。

(二)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微课程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第一,课题的选择,微课程的课题仅仅是针对课堂内容的某一点作为知识点进行展开教学的,例如课前导入、重点、难点、课后延伸等角度。通过对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加深教师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第二,内容设计,教师在对微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还可以提高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熟练度。第三,可以提高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与概括能力,开阔教师的视野。第四,通过微课程的评级系统,教师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现状

在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启用了“五分钟课程网”,这是我国微课程在开放教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推动了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进程。近几年来,我国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领域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教师参与微课程的积极性高涨,微课程涵盖的教师、课程内容也越来越多。虽然从全国的整体角度来看,微课程的发展状况良好,教师整体水平较高,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但是由于没有先例可以追寻,在微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在微课程中绝大部分视频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没有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中国微课大赛”中,参赛的教学案例的教学形式几乎雷同,没有新意。又比如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参赛对象虽然改变了教学模式,开放了学习途径,但是他们仅仅是把传统课堂上的内容全盘接受放在微课程中,从真人讲解变成了视频播放,缩短了教学时间,却没有改变最根本教学方法,达不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改革的目的。因此,要完善微课程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效率。第二,微课程选题偏大。微课程最关键的就是选题的“微”,只有“微”选题,才能精准地把握主题,用最精短的语言概括选题所包含的内容,引起学生对选题内容的兴趣,进而对此选题进行学习。但是如果微课程选题过大的话,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需要用非常复杂、繁琐的语言对选题进行讲解、举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对福建电大首届微课程大赛进行观看和研究后,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选题的过程中过大,严重影响了后面的发挥,导致教师不能发挥正常的教学水平的能力,影响比赛结果。因此,为了微课程的成功,必须对微课程的选题进行深思熟虑,不要求选题含义深刻,只求“微”。只有“微”选题,才能用最短的时间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讲解清楚,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对微课程没有清晰的认识。微课程作为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生模式,并没有在很多领域进行大面积的实施,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教师都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就会在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进入很多误区,严重地影响到微课程的推广和实践,不利于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在微课程方向的改革。例如,在福建电大首届微课程教学大赛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参赛的对象对微课程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参赛者未能发挥出平常水平的一半。因此,教师和其他人都要提高对微课程的认识,了解微课程的范围、内容和特点,从而可以使投入到微课程的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改革的路径

目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形式进行授课。微课程主要以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设备为载体对具有特定主题的微视频进行播放,还包含有与视频内容有关的微型课件、笔记、习题、反思、反馈等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块,此外,在微课堂上还可以与教师、学生进行***互动,及时解决在视频、习题等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效率。为了提高学习资料的真实、完整,微课程不但是一段微型视频,更要具备一套对教学进行分析、设计、开发、评价等过程的完整系统,使教师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研发的微视频进行完善,提高视频内容的趣味性、真实性、丰富性。因此,为了提高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步伐的速度,必须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改革路径进行创新。

(一)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与现实课堂进行结合

为了推进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改革进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微课程与现实课程二者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微课程的实际性和有效性。微课程必须来源于现实课堂,将教学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考虑进来,不断地对课堂所包含的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不断地进行完善,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现实课堂进行补充和拓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微课程的学习者,有效地提高微学习者的积极性和效率。微课程作为最新的教学形式,在现实课堂中不仅可以对课程进行引入,还可以讲述核心的概念,演示探究过程,演算课后习题等等,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实验结果的认识。但是,在与现实课堂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准设计,力求使用最短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精炼的讲解。另外微课程根据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经济学科的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就要更偏重于趣味性,理科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压力,适当地增加一些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元素,使微课程可以真正地做到辅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二)完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系

作为开放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微课程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课程内容用视频呈现出来,而是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进行呈现的。因此,微课程要具备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体系。为了满足不同的微学习者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微课程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做到因材施教,大大地提高微学习者学习的效率。例如焦建利教授曾经提过的“ADDIE”教学设计模式,这一教学设计模式涵盖从分析到设计,最后到评估的各个环节,能更好地满足微课程对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要求。此外,在做好教学设计后,还要注意微课程中的教学支持体系的构建。教学支持体系的构建不仅能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还能对学生做过的微习题进行反馈,提醒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重视度,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错误,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和速度。与此同时,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现实课堂与微课程之间的联系,使现实课堂与微课程实现统一,便于学生进行连续的学习。

(三)加强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推广与应用

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进行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微课程的应用。为了实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应用的目的,就必须对微课程进行推广。目前,大多数人都对微课程的认识微乎其微,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微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要加强对微课程的推广,提高人们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认识度,扩大微课程在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使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利用微课程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比如,可以对微课程进行集中的宣传,提高宣传的力度和效率;可以通过共享交流进行推广,提高师生和其他学习者对微课程的认识;可以通过专家点评进行推广,提高微课程在人们中的知名度;对优秀的获奖微课程向人们进行展示和推荐,加深人们对微课程的认识;另外,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对“微课程”进行观摩、学习、评价,以提高教师设计微课程的能力,从而可以对微课程进行推广和应用。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与当前应用广泛的社交软件一样,微课程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过程中,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从教师角度来看,微课程改变了教师备课的形式,将纸质备课变成电子备课,易于保存,使用方便;而且对传统的教学和教研方式进行了创新,打破了教师进行听评课的传统模式,使得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微课程上面的评价系统对自己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提高专业水平。从学生角度来看,微课程为学生进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以对传统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加深学生对课堂所讲内容的理解。随着开放教育改革步伐地不断深入,以及电子设备和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极大地加强了对微课程的推广与应用,使得通过移动电子设备在微课程上进行学习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最终使得微课程成为开放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和学习途径,拓宽了人们进行学习的渠道,提高了人们进行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亮,黄荣怀,杨俊锋.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2]索姆奈杜,肖俊洪.开放教育实践再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2).

[3]王鹏,边琦,肖凤艳.MOOC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工作的回顾[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4]赵慧霞.MOOC环境下的开放英语微课程设计研究[J].才智,2014(14).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2

开放教育诞生于1999年,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是对教育对象的开放,而且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开放。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指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不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取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开放教育对招生对象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无需参加入学考试,都可以申请入学;

4.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进度、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决定;

5.在教学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元、多样的媒体和信息技术。

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研究、讨论,最后总结了微课对开放式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开放式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影响

1.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已主动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适应竞争、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随着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加速,微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空间。由于每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对某一个问题存着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而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不同,微课针对某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加以详细说明和重点解释,学生可以随时、反复的观看同时进行交流。

3.培养和训练学生提高注意力。微课是教师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压缩,是知识精华部分的浓缩,微课播放的时间很短只有3-10分钟,每个细节都值得关注,都值得学生深刻思考,因此这也是需要高度集中化的思维训练过程,学生的思维一直被微课所高度集中引导。

4.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微课是学生的“移动家教”,它可以随时进行查缺补漏,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对开放式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影响

1.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教师在制作微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教学设计、授课、教学反思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掌握的知识量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挑战。教师要将一个复杂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在几分钟之内描述清楚并且解释到位,这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专业能力的考验,因此微课制作的过程就是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检验。

2.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本身就是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教师从开始了解微课概念就在逐渐的接触了现代信息技术,而这种信息技术对微课的制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从微课设计制作时收集资料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形***像加工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新时代教师掌握的基本能力,而在微课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就培养、提高了这些能力。

3.要求教师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累积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能为自己所用。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型教学资源,这对教师来讲是莫大的鼓舞。

4.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微课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几分钟内,能够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解释清楚一个知识点,在这样一个高度浓缩的时间里,要展现的一定是最生动精彩的的内容。因此要求教师用简言意赅的语言将一个知识难点,表达的要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5.要求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一节“漂亮”的微课有可能是由于专业水平的原因,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或者是由于制作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不合理,使得完美中带有些许瑕疵,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总之,微课就是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追求完美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从学习者变成开发者和创造者。

(三)对开放教育自身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1.开拓了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是将完成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以视频的形式给学生观看,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很充实,但过长的视频很难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而且长时间观看注意力也会分散。微课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时间短只有3-10分钟左右,内容是高度浓缩的,这样既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抓住学习的知识点且对学习产生兴趣。

2.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一节微课,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可以取长补短,各自完善缺漏之处;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针对微课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以改进微课制作的水平;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换意见以引发更多的思考。

3.对丰富开放教育资源具有创新意义。“微课”现阶段正处于发展时期,相关的理论建设正在完善充实中。在开放式教育教学中,“微课”的出现不仅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开拓了新的教育思路,而且将会引领着越来越丰富的其他形式的资源在等待着开发者来开发。

综上所述,微课的出现和发展无论是对学生、教师、还是对于教育教学的自身都是一次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思想改革,它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丰富了教育内部的资源建设。

在对微课进行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

(一)教师专业能力不够

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身上。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具有创新性。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于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而且讲解用的语言不够透彻,因此制作的微课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

(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够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要】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由于保持了传统的数学逻辑体系,使教和学存在较大的难度.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结构应该重新审视并进行改革,以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

一、数学课程现状

远程开放教育专科层次涉及数学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基础、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初步等.这些课程包含一元微积分学中实数、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其应用、一元积分学中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二元微分学和线性代数等主要内容.相对于普通高校中的数学课程,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学课程降低了难度,不过分追求理论上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但仍然保持了微积分的逻辑体系.另一方面,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工学矛盾突出,学期时间短,学习的连续性难以保证.于是,数学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是学员普遍感到难学,教师难教.大多数学员由于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课程学习结束后,很少留下数学的概念和方法,更不可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使学员学有所得,保证开放教育具有一定的教学质量,应该重新审视数学课程的标准和数学课程的结构.

二、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一定学习阶段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应发生的一些变化的规定,以及一定的数学教学内容及其安排.很显然,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实际和教学形式而确定,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

1教育对象

远程开放教育的受教育主体是成人,更多的是从事业余学习.专科层次的学生大多只经过技校、职校的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不高,系统性不强,总体上数学基础较差.这样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连一般的全日制大学生也感到困难的高等数学系统理论,显然是不现实的.

2教学目的

远程开放教育主要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上,更多的是为了普及和提高,更强调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取向.当前,远程开放教育中几乎已经没有纯数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只是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的结论和方法,这些结论和方法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中领悟数学的一些思想精神.

3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的现实与考虑,远程开放教育专科数学课程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必要是系统的和完整的.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实用性的、技术性的、可操作性的基本内容.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学课程更适合作为一门技术性的课程,正像我们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一样.在已经建立的数学理论平台上直接学习一些技能和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数学教材结构

远程开放教育强调学员自主学习,而最基本的学习媒体也称为理解性课程是文字教材.由于以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教材标准来编写和审定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教材,造成许多学员阅读困难甚至根本不去阅读教材.所以,改革数学教材结构,提供给学生一本简明、通俗、实用的数学教材,是保证开放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内容整合

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在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数学课程,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其基本内容总是涉及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统计等知识.而我们认为,这些技能和方法,无论对于理工科专业,还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甚至其他专业,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可以把数学的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知识和方法整合在一起,形成通用的数学教材,内容就是导数的计算和应用、积分的计算和应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概率和统计数据的计算.

2教材体系

教材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编写模式,采用“提出问题——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形式.例如,对于微积分,取消抽象难懂的极限理论,在初等函数的基础上,直接给出微积分的运算方法,继而着重介绍导数和积分在经济及工程技术中的基本应用.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但数学学习并不是非要遵循这种严格的逻辑体系.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数学有辉煌成就,但并未纳入严谨的逻辑演绎体系,牛顿—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也根本没有研究其严谨性.事实上,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范例教学理论就认为,臃肿庞大的课程内容,实际上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掌握得少,丢弃得多.提倡要敢于实施“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一辈子都记住的东西.

四、结语

从根本上说,课程问题是关乎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课程建设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实践的走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学习,课程的结构体系也应该不同,反映在数学课程内容上,就不仅仅是题目的难易和多少,更重要的是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模式,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和结构体系.上述讨论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走出困境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同样适用于远程开放教育: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希望远程开放教育的专科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起来不是那么枯燥而且是有趣的课程,让更多的人能学到数学的技术,领略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孟昭鹏,等.论发展的网络教育质量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创新与实践文集[M].北京:《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2005.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微课程 困难 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远程教育的新概念,通常意义上也就是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课程也被广泛应用到远程网络教育中,其短小精悍、建构式的课程呈现模式与远程教育教学要求更为匹配。

一、远程教育微课程的阐释

1.对微课程的理解

微课程是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理论基础生成的,它的开发不仅是教学短效的体现,其便于***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模式更有优势。当然,微课程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体现出了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微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支持,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种移动终端学习模式匹配于微课程的设计理念,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学习动力。

2.远程教育中微课程的运用价值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微课程的教学载体决定了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运用更为适合。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一体的传授模式,实现教育实时进行的可能,又体现出短、精、准的教育时效性。

第一,微课程导入教学。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导入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课前的学习准备与课后的复习巩固。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衔接设计制作微课程,作为课前的预习。对课后的学习评价、复习巩固同样需要教师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结合课堂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程。

第三,微课程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解决教学重难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在移动学习的技术平台支持下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且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微课程视频的学习操控可由学生自主掌握。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控制视频的播放速度和次数,使学生能够反复观看,较好解决了学习内化问题。

二、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1.微课程教学资源不丰富

作为以建构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上的,但当前远程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沿袭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

第一,微课程的设计思想单一,在课程设计中偏重于展示课程内容,忽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对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特点及个体特征分析不足,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因此,教育者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导向。

第三,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单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资源匮乏(包括内容和形式)。在远程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而在目前的微课程设计中不仅学习内容不能把控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资源中交互活动设计也不到位。

第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滞后,微课程的呈现方式呆板。微课程的呈现方式不仅和制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关,还与个人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微课程的制作是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的,所以,对一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不足的教师来说,微课程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视频挪移。设计方案与实践制作不能有机统一,导致微课内容枯燥乏味甚至不能完整体现课程的结构和内涵,致使学生在微课程学习时缺乏清晰的学习思路,不能有目的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规划、监督与评价,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甚至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资源配置不合理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前提是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目前在我国远程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技术开发、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不够合理,导致微课程资源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财力保障无法到位。微课程的开发建设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设施的提升都需要大量财力保障。就目前远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来看,虽然在购置硬件设施上投入较大,但僧多粥少,难以兼顾,在软建设的投入上也无法顾全,例如对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不能及时到位。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资源的顺利建设,既不能保障教师专业提升,也不利于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

第二,教学技术平台建设不同步,不能适应需求。教学技术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是远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微课程的教学需要生动的教学方式、需要传输大量音视频多媒体资料,这对教学技术平台的设置要求很高,比如对压缩编码技术水平、网络传输稳定性及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外,远程教育微课程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源素材整合(包括各种***像、视频、声音等采集到计算机里面变成数字格式等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的远程教育机构无论是信息检索量还是硬件处理系统均不能满足需求。

第三,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和技术服务人员协同合作,但在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从课程设计到制作往往只有课程负责教师***完成。这样从教学资源的品质上,一方面,不能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网络知识及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无法运用技术实现课程设计的初衷从而影响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管理机制不规范

首先,课程资源管理不到位。比如对微课程的制作仅仅停留在表象上的微课(时间短、内容少),缺少学习评价与反馈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目前微课程教学只是将制作好的课程课件直接挂在远程教学平台上,对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化程度等后续教学管理缺失。再次,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没有形成协作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导致各类远程教育机构的资源独成体系,致使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出现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4.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导学保障,目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地运作仅是人力导学,缺乏信息系统导学环节。在远程教育实际教学实践中,当人力导学不及时时,很多学生因不能主动利用学习支持服务项目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程。这种课程内容与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相分离的学习状况,破坏了微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提升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梳理远程教育微课程理念,建立科学的认识

首先,要将微课程作为一个课程来看待,要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既要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又要有课程的实施和运用。这就要求微课程教师在微课程的时间、内容、结构甚至语言的组织上有全面统一的认识和规划,在微课程短、小、精的特点上实现微课程的系列化,确保微课程的整体性。其次,要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远程教育开放式的学习特点要求微课程资源在建设中从设计到制作均要以学习者学习特点为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做到设计合理、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生成包含声、像、音因素的生动视频,激发学习者以极大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充分实现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再次,要认识到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开放式社会资源。远程教育模式会逐渐成为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微课程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进一步拓展,逐步由学校向社区教育、培训等领域拓展,要重视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设计和整合,以满足微课程资源建设需求,要建立大众化的微课程建设理念。

2.建立微课程资源开发机制

(1)***府***门应重视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制度的完善

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标准、技术的统一和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以相关的规章制度支持和引导网络课程建设,鼓励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避免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课程资源。推广技术化标准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我国远程教育标准化、规范化,致力于提高远程教育微课程总体质量。

(2)经费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是要保障远程教育微课程开放的硬件投入,二是要保证微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府需建立微课程技术平台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制度并保障对相关经费的预算和支付落实。

(3)建立交互性学习,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体系

远程教育师生分离的特性不仅使师生教学互动缺失而且使教学信息反馈迟缓和失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所以,在远程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与学生互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建立交互性学习支持平台。

远程教育中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须注重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征求学习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见,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完善教学资源的内容,保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因此,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体系需要完善规范,在交互性学习理念支持下,建立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对评价机构的确立可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所开发课程进行督导,改善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水平。

3.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业务技术培训

远程教育微课程地研发需要制作者既要有教育理论基础也要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师资建设状况来看,专业的远程教师培养刚刚起步,对远程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掌握欠缺,应当加大在职教师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的提高培训。可以采取在岗、脱岗的技术短期培训或者换岗到技术建设一线中实践培训。

4.重视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研发

远程教育微课程的研发对网络信息等技术的要求较高,它涉及到音频、视频、动漫等技术的编辑合成和运用,也需要持续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包括加强前期微课程开发技术、中期微课程使用支持及后期的技术平台维护和升级等工作。确保微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提升微课程品质。

微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地运用越来越广泛,其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新颖的授课模式和高效的学习效果备受欢迎,但微课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只有客观分析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价值才能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让学习移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 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3] 高新芝.关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4] 陈会源,刘文芳.中小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4).

[5] 何旭.走向后信息时代的微课程范式[J].教学研究,2014(3).

[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7] 沈海峰,贾礼远.远程开放教育微型移动学习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8]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5

2011年以来,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为代表,以及2012年开展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标志,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在中小学层面上广泛铺开;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基于微视频的一系列相关探索。

2010年,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空中课堂”项目,迈开了微课程建设的第一步,尤其在当下向天津开放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优质的微课程建设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向。

1 微课程的概念

近年来,智能手机和PAD等高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学习、移动学习等智能化学习的涌现,而且毫无疑问,它所突出的是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强调的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和微型化。以往录制的大而全、冗长拖沓的串讲性视频教学资源,从内容上、大小上、格式上都很难适应智能化学习。微课程则反其道而行之,不讲究大而全,它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等精华部分制作成精简的视频教程,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或点播。

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先生,他建设性地指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同时也包含与之相关的***片、声音、文档、链接、习题、测试等微型教学资源。微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微”,主题突出,一事一课,打破了课程章节的局限并进行解构,将知识进行碎片化、可视化处理,使之能够更快捷高效地为智能手机、PAD等多种移动终端服务。

从2012年起,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组织进行了大批量微课程的资源建设项目,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精品网络课程和移动课程,如工程造价、信用评级和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等。计划到2020年,通过引进、改造、新建等方式,完成不少于1000门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任务,建成国内一流的终身学习资源库。

2 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首先,它强调的是微型的学习内容。所谓“微”,意指学习内容持续时间短,5~15分钟为宜;将宏观内容解构为相对完整的微观主题;碎片化学习。

其次,它的载体是信息技术,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是移动终端呈现。微课程主要是把5~15分钟的微型学习视频到相应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使用智能手机、PDA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体验。

第三,可以在多种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比如远程网络学习、面对面教学;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教育层次多样,满足了社会大众不同层次的多种学习需求,比如外来务工人员、退休人员等。

以上是微课程的三个主要特征,以此为界定标准,相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普通的微课程并非难事,怎样制作出高标准的精品微课程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要有所创新,采用“内容+终端+平台”的建设模式,探索和试点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探索以优质网络课程建设为引领的“一体化、多元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开放大学重点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建设包含多种媒体类型的“一体化”课程资源包。

3 微课程的制作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使用“速课”录制软件,配合摄像机,进行课堂实录或演播室录制。速课,即加速度网络课件录制系统,是一套结合微软PowerPoint的课件录制系统,它可以把制作好的PPT文件和视频文件合并转录成可以直接使用IE浏览的课件。当然,它还可以在播放PPT的同时接收视频文件,录制讲师的实时讲课过程,并可以在视频播放与章节跳转之间自由切换,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标清或者高清文件。目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的微课程制作主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演播室录制,快捷高效地录制了一批微课程资源,并进入了后期的合成、包装阶段。

第二种方式是录屏。目前比较常用的屏幕录制软件有

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0-Matic、CyberLink You-cam、屏幕录像专家等。比较推荐的是Camtasia Studio,它主要适用于屏幕录像和后期剪辑,可以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与配音、视频的剪辑与转场、添加字幕、视频压缩等,国家开放大学就运用这款软件进行了大量“五分钟课程”的尝试,颇有成效。Screencast-0-Matic是一款可以不安装到电脑就可以***使用的录屏软件;CyberLink Youcam独辟蹊径,专注于摄像头录像,可以让摄像头呈现出各种特效;屏幕录像专家的局限在于并不是完全免费的,不付费使用的话会有很多效果难以达成。如果微课程需要进行后期编辑,可选用EDIUS、Adobe Premiere、大洋等视频编辑软件。在录屏这种方式的尝试上,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主要运用的是Camtasia Studio与大洋非线性编辑系统相结合。

4 微课程的应用

如果教师深入课程,借助简易软件,形成数字化教材,并将它放入服务器,学生就可以借助学习终端,在“云平台”上开展方便灵活的学习活动。所谓“云平台”,允许开发者或是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是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

在“云平台”上,教师可以将各类教学资源存储在“云端”服务器;通过“课程学习”向学生视频、文本、***像、声音等学习资料;通过“导学习题”和“答疑讨论”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考试预约”和“成绩查询”,可以给学生作业或考试,及时获取课程学习的反馈信息。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保存下来,只要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的课程信息。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也审时度势,推出了“开心学苑&rdq uo;学习平台,包括学习指导、资源地***、导学习题、难点练习、答疑讨论、考试预约等栏目,把大量微课程上传其中,与习题相结合,并带有***片、声音、文档等解析,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教育高速运转的背景下,微课程建设逐渐成为天津开放大学资源建设的热点。本论文的观点希望对其如何更好地加大开放大学建设力度、促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放大学;开放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中***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3-0093-06

一、前言

根据***201 1年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的数据,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4400万户,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力量,更是落实***和国家提出的“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人才资源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2013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城市联盟建设。”可见,国家***门日益重视面向企业的继续教育办学,日益重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开放大学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教育培训对于企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逐渐成为开放大学办学的重点发展领域。成为开放大学提升办学地位、转变办学理念、扩大办学规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员工日益成为其重要的生源对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企业对于开放大学提供的继续教育热情不高,学校“一头热”现象明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企业对于开放大学现有课程体系并不是很认可,课程内容脱离企业的现实需要,这一点在2012年浙江省“转型期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学术论坛上得到很多学者的共鸣。为此,如何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大学课程资源,提高开放大学课程制作质量,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二、国内外开放大学课程研究现状

(一)正式学习:标准课程

英国开放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学府。也是一所世界知名的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性大学。英国开放大学成功的核心因素是——课程体系建设。毛丽萍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的范例——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一文中指出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英国开放大学注重完善课程组机制、规范课程开发流程、创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实用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包”、进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在有效的课程教学管理方面,英国开放大学注重个性化的选课模式、灵活的学分互换制、双重课程成绩考核制;在可靠的课程质量保证方面。英国开放大学注重严密的教学管理网络、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完善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郑芳在《英、韩开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启示》一文中对韩国开放教育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介绍,该课程体系由***和教育开发院联合组织相关专家研制,标准化课程体系特点是具有适应各个专业特点的全面的学习计划,为教学者提供课程准备指导。对学员的学习目标、途径和结果给予具体描述。刘永权在《为什么美国开放大学会失败》一文中指出,课程的不适应是美国开放大学(USOU)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地方相近,但是国体和文化传统差异仍然很显著,导致很多课程是专家叫好,学生不买账,得不到企事业单位的认可,英国的优质开放课程忽视了美国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自然会在办学中碰壁。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中央电大开始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北京电大、上海电大、江苏电大、广东电大、云南电大等省级电大试点建设省市开放大学,很多高校开始设立开放学院或开放教育学院。虽然创建新型开放大学时间较短,但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在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做了一些研究。龚祥国在《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课程作为开放大学服务学习者的主要载体和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需要在广播电视大学或者高校继续教育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与重构,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分级化的课程体系、规范化的课程管理、灵活的课程衔接。康萍在《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一文中提出了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而设立的。应该具有开发性、优质性、实用性和动态性。仅依赖开放大学自己的力量建设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优质资源的建设主要依靠广泛的合作、共建、引进。丁兴富在《北京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和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要进行多元化的课程建设。课程内容要符合当前学习者的真实需要,中国曾经的函授教学就是成功的范例,基于平台的网络***课程只是远程教育与开放学习众多课程类型中的一类。进入网络时代后,即使像英国开放大学这样的世界一流开放大学,也依然有众多的以函授教学为主的远程教育课程。

(二)非正式学习:微型课程

微型学习的概念于2004年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提出,是最近几年在成人学习与培训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学习形态。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与“微”有关的新词,如微课件、微课程、微课堂、微课题、微课例、微型学习等。“微”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有:消解、碎片化、去中心、去深度等,后现代文化对社会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起各类事物的变革。与此同步,后现代文化同样呼吁着开放大学课程内容发生变革。从2000年起,欧洲就对微型学习培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先后组织了30多个移动培训项目,如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来为其提供信息与学习内容,以帮助那些不能参加教育和培训的16~24岁的年轻人完成终身学习目标。受欧洲联盟资助,爱立信公司和RomeⅢ大学等合作,由挪威的戴斯蒙德,基更主持的“小尺寸显示屏上的学习环境”项目。目的就是要开创下一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先河,勾勒出有线虚拟学习环境向无线虚拟学习环境进化的脉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我国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微型课程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在2010年全国电大教学资源协作会第四次理事会的“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上。杨孝堂认为泛在学习的模式分为三类。即非正式资源学习、准正式主题学习和正式的课程学习。在非正式资源学习模式下,泛在学习资源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任何学习材料都是这一模式下可以利用的资源:祝智庭顾小清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微型学习及微型课程资源建设的文章。对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共建系统的框架、流程、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王寒冰根据开放大学资源与泛在学习的特点,设计了开放大学微型学习课程设计框架。

三、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课程需求

叶忠海认为,企业教育是指企业所进行的旨在提高企业员工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直接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教育、培训活动。企业教育具有产业性、增效性、职业性和企业主体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开放大学面向企业开展员工继续教育时,充分体现企业教育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企业教育领域,在实现***和国家提出的“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发挥主力***作用。现阶段随着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往往需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人才荒”频现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质量,由传统的学历补偿教育向素质提升、技能提升教育转变,这就需要厘清企业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建设提出的新需求。

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质性访谈法,编制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学习需求调查问卷,以温州为例,随机从5个行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各1家,共10家企业,对企业普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每家企业100份,总计1000份,并对这1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深度访谈:同时利用参加浙江省远程教育协会年度学术会议的机会,对省级电大及市级电大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及访谈内容整理分析,汇总出开放大学面向企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

(一)内容简洁实用

目前,开放大学提供的企业教育课程,往往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框架结构。“普教化”思想严重: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鲜有根据企业教育的特点来科学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忽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有些课程的专业性太强。课程内容繁杂冗余,“短小、精悍、实用”的微型学习资源偏少,对员工提高销售业绩、管理能力或操作技能没有显著的帮助;同时面向企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更新慢、案例陈旧、脱离实际,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相脱节,不能匹配企业新的需求变化,导致很多企业对通过“外训”,即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员工逐渐失去耐心和信心,不愿投入更多地人力和财力,更倾向于直接招聘技术、管理及营销等人才。现在,就业市场富有经验的人才非常缺乏,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60%~2上的工作都放在人才招聘上,而不是放在员工继续教育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折射出开放大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资源建设模式亟需改革,要契合企业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员工对“快餐文化”的需求。

(二)融入行业文化

行业文化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对于一些较大的企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孕育出自己的企业文化。生产力作为最活跃的要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行业或企业是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行业或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是超前的,所以,企业教育要求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要快,更多地反映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目前,开放大学现有课程资源往往忽视了行业文化的融入。虽然,课程具有系统性、理论框架严谨、规范性高的特点,但由于行业文化内涵的缺乏,员工学习后往往感觉与企业实际情况差距很大,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的东西也很难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行业文化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相融,一方面,由于开放大学短时间内很难理解企业文化精髓,并将其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另一方面。每个行业的文化各不相同,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与制作成本。所以仅靠开放大学自身完成面向企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是很困难的。

(三)教学模式多样

丁兴富指出。课程教学模式要多元化。即传统的印刷教材、多媒体光盘、网络***课程兼而有之,发挥各自的特长,开放学习与适度的面授辅导和短期住宿学校协同为之。目前,很多开放大学开展企业员工教育。全部采用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虽然减少了教学成本和节省时间。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但是学习明显缺乏交互性。完全以在职人员为中心自主学习探究,没有专业教师的引导,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理想是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企业教育的特点,适度的面授教学,特别是以讲座的形式,非常受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的崛起,深度文化的取消及无深度的泛滥,导致很多开放大学即使建立了***答疑交互系统,效果并不明显。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员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手机移动学习悄然间成为企业员工日常学习、娱乐的重要方式;现在学员普遍使用微博、微信、QQ群等即时通讯工具方便快捷咨询问题,也喜欢在博客、论坛、社区等交互平台协作交流。所以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实现面授教学与网络助学的良性结合,网络交互方式与时俱进。

(四)考核机制有效

有效考核才能激发企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培训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目前,开放大学课程考核侧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忽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检验,当然这方面的考核由开放大学来组织有难度,因为涉及到实验室的建设及师资配备等。而企业教育考核要求员工学以致用,“实用性”特征明显,侧重促进员工销售、管理或技能水平的提升,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开放大学需要尝试改变现有课程考核机制,根据一定的成绩比例,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方式。通过增加企业或者行业协会参与课程考核的权利,来实现企业员工开放教育的教学目标向培养“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员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证书顶替的方式可以免修、免考部分对应的课程。

四、面向企业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面向企业教育的课程打造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需要的资源建设工程,是我国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开放大学自建往往力不从心,校校合作共建常常浅尝则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可以看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部长袁贵仁(2010)认为:“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要实行工学结合。”根据刘晓明、杨如顺、董奇、郭苏华㈣,徐世浩、陈龙根等学者的观点,我国学校开展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的融合(即校企合作)多数还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是建立在二者有机融合基础之上的,故需建构二者融合的长效机制。

(一)理论建构: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校企联盟

1.协同:校企联盟理论基础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971)提出协同的概念。“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Veronica Serrano·Thomas Fischer,2007)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合作绩效变化理论。该理论主要从行为互动维度(x轴)、资源整合维度(Y轴)两个维度来动态描述协同创新对合作绩效产生的重要影响。其中,行为互动维度主要包含互惠信息、共同约定、系统协调、优化同步等协同要素,资源整合维度主要包含信息、目标、性能、行动等创新要素。如***1所示。

2.创新:校企联盟运行平台架构

开放教育校企联盟采用协同创新理论框架,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模式(如***2所示)。该联盟基于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平台展开工作,由***府、高校、企业、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简称研)构成。通过校企联盟,建设企业教育课程需要的师资库、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采用会员制管理办法不断吸收更多的企业、行业协会加入;定期举行***府、高校、企业的课程资源建设交流会,企业需求研讨会,加强“***校企研”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该校企联盟注重破除***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的沟通壁垒,实现相互间价值增值;以提升教学质量、共建共享课程资源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企业需要为主要工作任务,以高校为主体负责课程建设,以***府为纽带实现学校和企业深度互动,以第三方研究机构调研数据作为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

(二)实践探索:开放大学课程建设立足点及方向

温州大学作为浙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继续教育中心,一直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注重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重视融合“地方元素”,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与企业共同建设了一批与企业教育需求相吻合的课程资源,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资源校企共建共享机制。教学质量得到了企业和广大学员的认可。

1.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本,明确课程合作方向

立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突出区域行业、企业的特点及我校部分专业师资优势,结合我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八个专业领域与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具体包括面向中小企业的经贸类专业,地方中小企业法律服务类专业,艺工结合、艺商融合的现代鞋服应用型设计研发类专业,“开放·综合·研究”三位一体化工类专业,产学深度联动的电子电器信息类专业,以工程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机械应用类专业,深度整合校所资源的土建类专业,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类专业。学校在上述专业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资源。例如,部级精品课程2门,分别是《服装立体裁剪》、《鞋靴结构设计》,省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100多门;同时温州多个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例如,服装、化工新材料、低压电器等,其中低压电器是年产值超千亿的行业。这些行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技能操作培训等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课程资源及经典案例,这些都为我们进行校企合作,面向企业教育开展课程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资源积累和经验借鉴。

2.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为本,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物力,而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创造财富。如何调动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是学校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以企业发展为本,通过教学培训不仅仅解决企业员工的学历提升问题,还要尽可能解决企业在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因为企业教育应该首先满足企业的生存需求,而员工的发展则是其比较深层的需要。目前,开放大学开展的企业教育往往只是关注员工教育,忽略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所以校企合作办学一直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合作共建共享课程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我们构建了校企联盟课程建设平台,如***2所示,该平台是对传统“产学研”模式的二次重构,拓展了新时期“产学研”模式的内涵,强调协同创新,通过教学更好地解决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托该平台,把***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的教学对象、课程资源、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大大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培训效果差、教科研脱离企业实际需要等问题,增加了企业对高校的资源依赖、技术依赖、信息依赖,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明显提高。

3.以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为本,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行业或企业文化是一个行业或企业一切行为的道德基础,它是企业人格化的外在体现,是职工敬业奉献的道德依据。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是职工素质的核心,是职工所有素质的基础,也是职工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得以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面向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可以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融入教学计划。将团队意识、环保意识、敬业精神写入教学案例。通过评选“送教进企”精品课程及优秀课程的活动。带动整体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发展。例如,学校先后出台了《面向企业教育课程申报建设管理办法》和《面向企业教育课程评审办法》等文件,采用“课程申报立项一校企合作建设一师生试用一校企联合验收”的流程来确保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完善课程考核机制,由传统的闭卷考试,逐渐向开卷、小论文、实践操作等形式转变,企业人力资源部参与部分课程的考核要求制定及成绩的评定。

4.以坚持开放办学为本,丰富课程资源库

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主要包括:基于求职的学历教育需求,基于岗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需求。基于提高生活品质、生活经验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等。依据这些需求来设置课程,形成丰富的课程库。课程库主要包括四大类:一类是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治理论课、思想道德课、外语、计算机应用等;二类是专业知识课,主要是根据不同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分为本科、专科两类课程;三类是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项目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四类是综合通识课,主要包括社会、自然、人文、艺术、心理健康等课程。对于学历教育需要的标准课程资源,以高校建设为主,以购买和企业建设为辅;对于非学历教育资源,课程类型多为微型课程,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为主,以购买为辅。目前,学校已开发24个较为成熟的专业模块。共计114门课程,主要包括面向企业班组长素质提升的工商管理课程:面向企业基层管理者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面向企业职工学历提升的开放教育课程;面向国家、省、市级职业技能鉴定或认证的培训课程。

五、开放大学课程开发建议

(一)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契合

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质、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具有鲜明的区域行业特色,将企业岗位要求纳入课程考核标准。课程设计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对于构建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卓越计划”和企业教育培养计划是吻合的: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卓越计划是相互促进的,课程资源不仅可用于企业在职员工的教育培训,还可以作为在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辅助资源:卓越计划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对于企业教育课程的构建也是很好的参考。校企合作构建教学课程时,必须成立由学校教学部门、课程开发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在企业挂职锻练过。理论与实践经验都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学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鼓励和邀请企业高管或相关行业精英录制短期培训型教学课程,配套进行短期面授时的实验课程及实训教材开发建设。

(二)学分互认。学历与非学历相融合

课程建设应充分考虑课程的互用性,满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技能培训的需要,即学历教育的部分专业课程、大部分实验课程都可以和非学历企业培训课程互用。对于这部分课程在学历教育学习取得学分后,在非学历培训中就可以免修:同样对于参与非学历培训合格的学员在学历教育时也可以申请免修该门课程。由于可以有效缩短员工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精炼,学历和非学历培训教育课程可以互认,学员在课程学习时就非常重视,自主学习探究时也会产生较好效果;另一方面,课程考核方式要与学员学习目的、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再是单一的闭卷考试。而是结合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学习需求。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时,注重“学测评导”一体化考核模式。课程要求短小,一般每节课件以半小时为宜,具备整个“学测评导”环节,学员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就***进行测试考核,然后比对正确答案,所有问题都回答正确后才进入下一章节课程学习。在国家大力提倡持证上岗的今天。将职业证书考试内容作为对应课程的综合练习不断进行更新,实行职业资格证书顶替学分制度,调动广大企业职工考证的积极性,有效地保证课程学习质量及考核效果。

(三)精雕细琢。特色与通用相统一

课程建设必须精品化,在企业教育中才能有立足之地,但这一精品含义不同于高校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性特征十分明显,往往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制作,后续更新与维护明显投入不足。而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制作观念需要转变,不是为了申报课题和评比奖项而建设,而是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易学习性,易更新性;课程视频录制环节要规范,拍摄场地、灯光、噪音处理等条件要参照***关于录制网络课程的规范要求:教学课件格式开放。生成的课件资源符合scorm标准,视频为wrry、rm、fly等流媒体格式:课程资源符合开放学习资源制作技术规范。便于二次开发和后续更新:注重特色课程资源的打造,课程设计要融入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特质。例如。如果是面向浙江中小企业教育的网络课程,就要注意融入浙商文化,企业员工学习这样的课程资源才有亲切感。同时课程资源开发要注意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化趋势。课程资源尽量要能在同一产业集群、同一行业领域中通用。使课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

(四)共建共享。版权与服务相保障

课程建设必须走共建共享之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开放教育一直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校本资源的利用。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目前部分高校、开放大学在校校之间已经进行了共建共享课程的实践探索。但是。校企之间共建共享课程的案例很少。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即先进的开放教育理念、统一的技术规范、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的后续支持服务,如***3所示。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7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幕课和微课程的流行,引起了教育界的持续、热烈的谈论,本文在分析微课程产生原因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职;微课程;设计

2014年,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6月22日,《***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正式向社会公开。紧随其后,在6月23日至24日,期待已久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同一天,***、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扶贫办等六部门联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称《规划》)。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扩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型调整的背景下,作为直接为实体经济服务和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关于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教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不可避免。微课程兴起对传统课堂的冲击,引发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思考,值得研究。

1 微课程的起源及发展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教育的“微”时代也即将来临。而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程”。在国外,微课程( Micro-lecture) 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提出了60 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 还有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 提出的。“可汗学院”、“TED”等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免费的学习资源。

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随后的20年中主要聚焦于微型课程概念和教学组织和设计的关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微型课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应用和教学模式构建等。而微型学习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研究主要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的研究和应用设计上。相对于微型课程和微型学习的研究,微课程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启动的,主要是关于概念、教学模式和制作方法的研究。国内微课程的实践较为成熟的是佛山微课网、华南师大“凤凰微课”和国家开放大学5分钟课程等网站。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主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课程出现并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国外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引入,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微课程作为一种短小精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其开放性、趣味性、互动性及持续的开发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满足了***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2 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现状分析

微课程是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对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其体现为:

2.1 创新“教学”方式

微课程通常以网络学习资源的形式出现,其短小、精致、灵活的特点,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对教师而言,大量重复、枯燥的课程教授可由微课程取而代之,教师可把主要精力用于课程的设计、与学生互动、批改课业等方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大家可以在最愿意学的时间、合适的地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定制学习内容:必学+选学)进行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改善了学习效果;对于学习过程而言,微课程更接近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丰富了教学形式。

2.2 丰富教学资源

与传统的教材、教案、PPT、讲课视频相比,微课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它以微视频为核心,体现了一个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教案、课件、练习、测试、讨论、点评等必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化、信息化、开放性、情景化的动态教学应用环境,因此它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程改革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资源。

2.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转变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把课教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把知识和技能学好;②提升专业能力、完善课程设计,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职责的对接,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的吻合;③掌握必要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如,视频拍摄、视频处理、格式转换、字幕同步等,让微课程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在促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微课程的设计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

(1)设计能力不足

无论是在主流的微课程网站上,还是各种微课程比赛中,“重形式轻设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师都把微课程制作的重点放在视频拍摄、配音、效果渲染等表现形式上,而对于微课程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属性的重视不足,在结构的完整性、实用性、与岗位职责的匹配性,以及练习、互动、共同学习等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

(2)制作技术粗糙

微课程的制作对教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对微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设计合理、制作精良的微课程作者绝大部分都是计算机、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科专业、年纪较大的教师在微课程制作方面技术粗糙、形式呆板,有的甚至仅仅是45分钟课堂教学视频的剪辑,这样的微课程在引导学习自主学习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3)微课程平台建设滞后

微课程的应用离不开网络平台支持,国内外很多知名慕课网站动辄都是上千万美元的投入,还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管理课程平台,国内很多院校都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现实是,学校在微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么借助不专业的校园网站,要么利用共享的精品课程网站或者其他商业网站,导致对微课程的建设、管理、维护处处受到限制,不利于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普及,对于***课程考试、微课程学分置换等教学改革更加难以实现。

3 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升级转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其相对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为微课程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作者十多年来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对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教学提几点建议:

3.1 加强微课程的研究和设计

微课程在形式上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应具有相应的课程标准。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高职院校微课程的设计既要兼顾课程的整体性,还要凸显高职课程与岗位职责对接的特色,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丰富的信息,这就需要对微课程设计的理论、策略、方法、流程、技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可以推广的标准。

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应用的起点和基础,除对微课程本身进行研究外,还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微课程设计的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的能力。

3.2 组建专业的微课程制作和管理团队

微课程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懂专业,还要熟练掌握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微课程制作技术和一定的网络课程管理能力,这对于本来就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科研压力、企业实践要求的高职教师而言,困难重重。因此,高职院校至少应该在学校层面组建专业的微课程制作团队和管理团队,不仅可以提高微课程制作效率和水平,还可以加快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普及。

3.3 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承担了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责任,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共享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拓展其应用领域和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设计针对入职培训、岗位培训、岗位晋级考核等方面的微课程;还可以借助微课程向公众传授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将对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2]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8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1。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

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如***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改革实践

《微生物学》是生物、食品、环境和制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微生物菌种是工业生产活的灵魂,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大规模高效、高质生产的基础,而优良的工业菌种只有通过不断的菌种选育来获得[1,2]。在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高校课程在逐步减少,同时开设《微生物学》和《微生物遗传育种》两门专业课难度很大。《微生物与遗传育种》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应时而生,它不仅包含丰富而重要的形态学知识,复杂的代谢调控机制,还包含系统的人工育种手段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性极强专业课。笔者从2011年开始教授该课程,以培养具有坚实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和活跃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目标,对《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1.1注重教材的选择,增加实用性强的内容。

教材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学生理解、接受理论与技能的重要参考,所选用的教材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选择诸葛健编写《微生物学》作为教材,鉴于作者编写内容针对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工艺、工程学较多,与工科的应用性和适用性密切结合,包含了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育种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此书侧重于微生物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体现了微生物领域基础与前沿、传统与现状的关系,强化了与应用结合的相关内容,如常用工业微生物的形态学,与发酵工艺密切相关的营养及培养环境,与定向育种相关的代谢调控,与废水处理相关的微生物生态,从微生物遗传学引申的各种菌种选育与保藏技术,等等。将诸葛健《微生物遗传育种》作为重要的参考补充教材,共同学习微生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基因突变及其机制、基因突变的应用、基因重组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3],使课程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均有涉及,倾斜于与工业发酵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有关的工业微生物,强化与应用结合的相关内容[4],再通过实验项目的开设对微生物学及育种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巩固提高。

1.2模块制教学,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范例,与传统教学相比形式灵活,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补新的教学内容。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将《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及实验采取模块式教学,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微生物形态学、微生物生长代谢、微生物人工控制三大模块。微生物形态学主要讲授微生物类群的个体形态、群体特征和繁殖方法等,涉及的实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包括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光学显微观察技术、培养基配置灭菌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等,让学生对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特征有直观认识,对微生物无菌操作、培养、观察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微生物生长代谢模块主要讲授微生物营养机制、物质能量代谢、代谢和发酵及生长控制。开设微生物学综合实验,主要有土壤中产蛋白酶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污染的水体中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环境及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等。微生物人工控制模块主要教授育种的遗传学原理及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在实验内容上以设计应用性实验为主,包括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微生物产沼气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及效果分析、微生物的紫外诱变及筛选、牛***巴氏消毒及酸***的制作、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等。

在课时分配上《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51学时,实验70学时,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达70%以上,实验注重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形成教、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5]。

1.3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室的开设。

实验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和提高科研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训练场所。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室,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课外实验题目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和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进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意志品格。

课外开放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向学生教授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向学生提出实验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在课余查找资料,经过自学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如何从实验目的要求出发,从粗到细地逐步设计出过程,最后与老师探讨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完善后方能自行实施实验。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安排有:紫外诱变技术及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大肠杆菌的转化实验及酵母原生质体融合、微生物产沼气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及效果分析等内容,提高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创新实验室将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的研究方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试验前期的选题、思路设计及方案的拟订,而后续的试验过程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定期向老师汇报试验进展和遇到的困难,教师给予指导帮助,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思考和钻研空间。目前创新实验室开设的研究项目有:微生物浸取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金属、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底泥、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

在课余时间学生通过在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室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使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技术领域,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使学生不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能力上都能产生较大突破。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2.1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微生物与遗传育种》学时做了相应调整,教学内容进行了适时优化整合,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里实现课程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6]。

在整个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推进者的角色,使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不断整合知识结构,使自己步入更高的学习层面。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课程关键知识、课程重点难点以操作应用和讨论互动等形式表现,与微生物前沿知识整合成教学专题,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扩增课堂信息量,节省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大量运用。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自主性学习热情不高。多媒体教学将语言、文字、声音、***形、***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及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认真地重复观看学习,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实现微生物学在学生的大脑中的意义建构,强化教学效果[7]。

“网络教学平台”能实现***文并茂、声像并举、实时互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助学助教的作用。多年来笔者通过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指南、讲义、课件、题库等电子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设计网络教学活动,推出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建设概况、内容简介、教学目的、课程指南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主讲内容(各章节PPT、视频、flash等);虚拟实验室(验证试验、设计性试验等);电子教材(课程教材和实验课电子教材);作业习题(各章节练习题、考研试题等);电子资源(网站、视频、动画及录像等);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热点资料)、互动家园(学习交流、***测试、意见反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了教所需资源、学所需资源、测评所需资源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助学助教的作用,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3.完善教学考核方法,建立考核评分体系

成绩的优劣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单纯从期末卷面成绩高低判定学生掌握好坏的方法显然是片面的。因此,要从期末卷面、实验报告、课后作业、课堂笔记及实践创新成绩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成绩。为突出试卷的应用性特点,严格控制填空题、概念题、简单题等记忆性题型的分值之和在50%以内,为保证成绩的客观性,同类专业的学生统一参加考试,至少由三位教师流水阅卷。

我们将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权重分为4部分:期末成绩(50%)、课堂提问与讨论(20%)、笔记与资料整理收集(20%)、网络***学习及互动(10%)。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后,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占到总成绩的一半,将学生的态度、自学能力的培养、钻研精神纳入考核范围,检验教与学双边效果。新的考核体系对学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效果显著,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扭转了过去看重理论知识考试结果而忽略平时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的片面考核方式。

实验课考核鉴于以往学生学习偏重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平时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新的考核体系对考核的内容与权重分为4部分:实验报告(40%)、实验操作(30%)、课外实验考核(20%)、预习报告(10%)。其中课外实验考核的成绩是由创新性、实用性、难度系数和工作量等因素决定的。现有的考核方法提高了平时操作在总成绩中的地位,更改了过去实验考核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定,强调了实验的预习和准备,加大了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考量,避免了部分学生实验课不动脑、少动手的坏毛病,以实验成绩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教学效果。

4.结语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实践,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加大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设了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室的,通过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科学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江琼,朱诚,李素芳.《工业微生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2,32.

[2]施巧琴,吴松刚,等.工业微生物育种学[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3.

[3]诸葛健.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3.

[4]诸葛健.李华钟.王正祥.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2.

[5]吕凯波,吴士筠,徐文广.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块的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27):66-68.

[6]吕岫华,刘伟,王明莲.工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39-40.

[7]苏同福,樊素芳,袁超.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35-36.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1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逐步深入,微课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巨大作用。有关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广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代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而微课教学以微视频为载体,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满足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本文在对微课教学理论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就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实践策略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越来越重视先进科技的融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迫切需要一种简便、高效、有趣的生活、学习方式,因而促生了微电影、微小说等“微”字号队伍。自此之后,我们逐渐迈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教学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其实践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微课教学理论概述

微课教学理论为我们实践中学化学微课教学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们只有清楚、深刻地理解微课概念、特点及其设计原则,才能更好地付诸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关微课教学理论的认知表述如下:

1.微课概念及其特点。

微课作为现代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目前,关于微课概念教育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知名教授张一春曾经指出,微课教学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课程设计,它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的形式进行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另有学者认为,微课是一种幻灯片转化成的教学视频文件,主要包括文字、音乐、画面等,但是一般不涉及到解说项目,它占用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几分钟。随着时展和教育变革,微课的理论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以及当前的教育实际,我们认为微课是以新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要求为指导,在视频载体平台的支持下,有效记录了教师知识点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区别于常规课程教学,微课教学所用的时间短,一般设定在5~10分钟左右,而且微课教学内容较为简洁,主题鲜明、具体,配套资源占用的存储器容量小,具有很强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特点突出的微课教学对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需要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践的重点项目。

2.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微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设计与应用需要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中学生们的调查访析发现,不少学生并不愿意花费过长的时间在化学学习上,但是他们大部分又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他们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较高的学习效果,因此,开展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又适应了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实在的作用和意义。中学化学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项目时,应该明晰知识点,保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如此学生才能产生更聚焦的学习体验。具体而言,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遵循微型原则。“微”是中学化学微课教学最主要的特征,这也是它与其他种类课程的优势区别所在。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项目时,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短小精悍,占用时长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细化学习目标和对象,重点突出微课教学的优势特性;(2)遵循定性原则。所谓的定性原则是指设计的中学化学微课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定向性,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性紧密相连。这需要教师明确微课教学的目的,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定位,严格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并开发符合化学学科特性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优质微课;(3)遵循创新性原则。微课教学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课程的创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微课教学的实践方法和途径,有效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也是微课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策略

微课从属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实践主要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作者基于对微课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分析,就这三个阶段的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以供参考。

1.课前实践。

课前准备是开展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学化学教学实效。中学化学教师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教学之前,应该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已有的化学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教学视频,通过简单扼要的微课教学,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串联在一起,保证化学教学的连贯性,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例如,中学化学中有一章是关于《蛋白质》的。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播放一段重金属盐中毒解救的微课视频,并以此为引,让学生们分析重金属盐中毒的原因以及蛋白质缓解毒性的原理。如此通过视频影像的方式,使学生回顾化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化学教育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深化他们对化学的认识,提高其对化学教学的重视。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化学教师还可以在微课教学实践中融入一些背景知识,如人物传记、生活应用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们的学习兴奋性。例如,教师在讲授《苯》相关知识时,可以适当穿入化学的发展趣事,播放凯库勒梦中找到苯分子结构灵感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持续地发现和思考实现的,需要良好的能力和严谨的态度做支撑,从而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刻苦精神,激励他们努力获取更好的成绩。另外,课前预习是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明确主题,划分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微课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堂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让他们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集中精力。

2.课中实践。

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应用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根据化学教学需求的不同,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种类的微课。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类如问题型微课、知识型微课、练习型微课等等。首先,教师要具备扎实、丰富的化学理论知识基础,能够清楚地认识微课教学的作用和特点,并富含一定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主导,他们的知识、思想和能力水平决定了微课教学实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微课教学理论应用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付诸于实践。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化学教学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科研活动,更新相关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保证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的顺畅进行。其次,教师要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认真分析化学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设定微课教学类型、主题以及内容等,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型微课,把新颖的问题与新知识点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应用知识、加强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设计练习型微课,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利用微课视频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刺激,创设虚拟的应用实践环境,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

3.课后实践。

中学化学教学是一个体系化实施的过程,由于化学知识非常烦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味地讲求新知识教学很可能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枯燥感,因此化学教学还应该是一个巩固—学习—巩固无限循环的过程。在中学化学微课教学课后实践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本堂课程的教学知识,在简短的时间内帮助他们掌握其中的重点、难点,使其分清易混淆点,以此为基础实现扩展学习和迁移应用,从而恰当地引出下节课堂知识,保证教与学的连贯性,构建学生完善的化学理论知识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微课可应用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的课后辅导、课后自主探究、课后复习活动中。如上文所述,微课教学最主要的特性就是以视频为载体,通过文字、***像、声音等形式传播知识,它对完善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中学化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之前,应该播放一段相关的复习视频,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复习节奏和主题,引导他们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将对他们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值得重点提出的是,微课教学的目的是简化教学难度、明晰教学主题、提高教学实效,它虽属于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又不可取代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着重把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微课教学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功能,避免学生学习偏离主题方向,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三、总结

总之,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未来,微课教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进而在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作者有关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希望各个学校持续关注微课教学研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不断创新微课教学途径,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在实践探索中改进微课教学实践体系,从而保证微课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穆花 单位:聊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山东省泰安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管丽红.微课与慕课[J].科学大观园,2014,(02).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10篇

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篇,内容包括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

学习

战略管理课程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战略管理课程10篇,内容包括战略管理课程综述4000字,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课程感悟。一、OBE教育理念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定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主要是

学习

计算机专业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专业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选科,计算机热门专业。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非常快,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以能力为主的主体思想,以加强针对性,强化实践性教学。下面谈谈几点具体思路。1.摸准市场需求脉搏,培养“

学习

计算机应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应用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板块,计算机应用技术实习周记十篇。4.变结构拥塞控制协议的改进算法尹凤杰,王金科,YINFeng-jie,WANGJin-ke5.用于ZigBee网络的同步休眠与唤醒算法谢琦,刘兰涛,弋俊超,XIEQi,LIULan-tao,YIJun-cha

学习

微课程地理教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微课程地理教学10篇,内容包括地理微专题精选100例,地理示范课美篇。一、微课程简述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现今热议的

学习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区教育公益课程论文,微课和线上教学论文。一研究现状分析知识管理最早发生在企业活动中,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教育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

学习

计算机发展趋势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发展趋势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内容,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趋势。1现代科技与计算机科技的结合与应用1.1强化综合性和专业化从认识客观世界到改造客观世界,形成的专业化与综合性这样一对矛盾体。一方面

学习

计算机网络课程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网络课程10篇,内容包括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归纳。这门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网络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基础类课程

学习

电子商务专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商务专业10篇,内容包括电子商务专业专科,电子商务专业岗位。一、电子商务产生及发展目前,信息网络化的互联网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已经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预计已有4-5亿因特网用户,是两年前的8-10倍。到2008年6月底,

学习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学微课小论文题目,数学微课比较新颖的论文。Designandresearchofmicro-lecturebasedonubiquitouslearningHanYujuan(ZhejiangRadioandTelevisionUniversity,Han

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书。1、是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日渐深入我

学习

电子商务毕业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商务毕业10篇,内容包括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电子商务毕业题目及内容怎么写。你或许还难以置信,因为你是个最实际的消费者,你从不放心在网上看货、交款;又或者你曾经也上网购物,觉得电子商务也不过尔尔。999年到2001年是中

学习

医疗机构年度总结模板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医疗机构年度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医疗机构年度校验工作总结模板。ZhuhaiBranch,BeijingNorm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Zhuhai519087,China[Abstract]Anotableeffectofoutpa

学习

国际金融课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课程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课程总结心得,国际金融课程的主要内容。从事高职教育近十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金融类课程教学,如主要负责国际商务系国际商务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以及也参与过电子商务专业的《证券与

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篇,内容包括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

学习

战略管理课程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战略管理课程10篇,内容包括战略管理课程综述4000字,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课程感悟。一、OBE教育理念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定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主要是

学习

微课程地理教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微课程地理教学10篇,内容包括地理微专题精选100例,地理示范课美篇。一、微课程简述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现今热议的

学习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区教育公益课程论文,微课和线上教学论文。一研究现状分析知识管理最早发生在企业活动中,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教育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

学习

电子商务课程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商务课程10篇,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课程内容描述,电子商务课程教材推荐。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特别是近年我国加入WTO后,各高校都有加大了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力度,在师资、教材、实验建设等方面投入

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课程标准10篇,内容包括数学课程标准要点归纳,数学课程标准及方案。第一部分前言一、基本理念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形三、

学习

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数学新课改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学课改论文题目大全最新,高中数学新课改论文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

学习

幼儿园课程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课程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特色课程美篇范文,幼儿园课程教案100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