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1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教处负责,***、***、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调整和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特别重视加强我国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与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与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扬个性特点,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就评价的学段而言,要构建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高中(中职)各年级的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就评价范围而言,要构建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构建评价德育条件、评价德育过程、评价德育效果等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构建学生自评、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学校领导审核考评等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2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所提倡的。他认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自主探索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养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我们一直都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现式学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认为发现学习就是***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批判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陈旧发霉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发现学习”也相应的有其自身的不足点,就它的学习过程来说,它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对一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它也并不具备让所有的学科或是学习阶段都能适用的条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真正获取似乎并不应该简单的以何种学习模式作为条件,发现学习确是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又怎能说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抑或接受式的学习不够传达给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应有的技能呢?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所谓的机械性学习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并不进行自我的一种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此种学习既没有激发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一种求知欲,也没有提升智力水平,与此同时,发现学习也不会绝对等同于有意义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或是不同的知识类型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相对来说,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没有达到学习某些知识的要求,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识显然是不实际的,在此情况下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探究应该双管齐下,互相配合,我们应该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课程的类型等的不同来具体规划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应该“一刀切”地认为发现学习或是接受学习抑或是某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最适合、最唯一之选。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传统和落后结合起来,认为传统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应该摒弃的。其实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抛开传统、拒绝传统,抛开传统的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现代教育也正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才发展和变革起来的,就像杨启亮先生在他的《困惑与抉择》书中所说的:“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有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大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痼疾’。”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学习方式来讲,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法,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稳定性,即使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我们也不应该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彻底摒弃,而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方式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传统与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够体现出我们民族特有的或应有的教育特色。
2.教育体制的制约
如果就单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就单改变学习方式来医治教育问题,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变教学方式似乎可以改变教学的很多东西,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提倡,但是其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如不作根本的改变,哪怕平时的“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喊得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都不敢自主了,学习也都不敢靠学生的发现了,都要紧紧围绕考试这一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或高考的一张试卷照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升学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教育的现实印证了教育是与社会***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等有密切、复杂的关系的,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中发展的。教育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还是功利化的,学习就是为了谋得生存,其次才是自我提升及至精神层面的满足。
3.民族性格的不可忽略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3
20*年我区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在区委、区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20*年11月,高质量通过了省教育厅对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阶段性评估。为深化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内涵发展,稳步推进我区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在全面总结第一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现就我区第二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适应时展需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促进全区基础教育快速、均衡、优质发展,保障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围绕“新课程新德育”,坚持“以人为本搞德育、以校为主创特色”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网络,勇于探索创新,呈现具有*特色的德育新亮点。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着力于均衡教育、公平教育和人本教育,自觉规范办学行为,严肃执行课程计划,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消除两极分化现象,有序推进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并形成基本教学指导策略,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整体实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区域教育的信任度。
3、建立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新课程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增进对三级课程价值同一性的认识,开发、建设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地方课程,逐步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普遍形成“校有特色、教有特点、生有特长”的良好氛围,按计划涌现10所市级特色项目学校和30所区级特色项目学校。
4、完善与课改实验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义务段学生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加大网络支撑,强化诚信制度,形成比较成熟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生成长的过程管理,完成义务段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与成长记录册的整合,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单,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的三级课程修习学业考试(考查)和学分认定管理制度。
5、建设一支能适应和满足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科研先导、专业引领、自主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以学习促研究,引导更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学生、从事教学和对待自己,激发各校加大争创“名师工程”梯队、校本教研示范校和品牌学科的力度。全面推进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教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改实验的能力,营造一批在市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团队。
6、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工作任务,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和发挥样本学校的作用,妥善处理好课改与高考的关系,坚持积极、稳妥、务实、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高中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使部级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课改中得以延续和体现。
三、主要工作内容:
1、总结经验,重视积淀,在继承中继续深化提高。经过四年的课改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需要在课改纵深发展的第二阶段继续予以保持。我们必须坚持把握课改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地位和关键环节;坚持落实课改的***府行为和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的氛围;坚持均衡发展、倾斜农村和典型示范的策略;坚持把教师专业成长放在首位,把课堂教学优化作为重点,把校本行为作为着力点的思路;坚持推动教研训有效整合、三级教研联动、网络技术支持和区域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坚持课程建设与特色办学的有机结合,推进德育教育课程化体系的构建;坚持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并举、百分制和等第制并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端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机制;坚持课改的系统理念,形成各部门支撑保障课改的合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建立适合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管理制度。调整和充实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课改工作的统筹、规划、指挥、协调和监督。区教育局机关科室及区教师培训中心要各尽其责,强化优质服务,起好指导、培训、研究、管理和保障等作用,努力营造能满足学校需要的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和长期性,正确对待课改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克服课改实验中的片面认识,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注重实效,循序渐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区实际的课改之路。着力建设一支懂课改、善实验的校长队伍,不断强化校长指挥、管理和参与课改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各校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加强教育管理,重点突出学校的人本管理和课程管理,摸索出符合各校实际、富有学校个性的管理模式,促使学校的课改工作向个性化、高效化发展,创设学校课改特色。同时,要正确处理和协调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实验工作为核心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学校各教育要素的关系,确保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协调发展。要加强对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全面推进全区中小学发展性督导工作,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发展。
3、提高认识,着力推进,不断提高我区课程建设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办学,开足开齐,既要重视各校体艺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又要扎实有效地推进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区教育局成立校本课程指导和审定委员会,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提高校本课程运行的质量。抓紧出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加强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和创建特色项目学校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切实予以落实。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价值观的真正认识,激发和引导全区学校和教师投身课程建设的热情,由基于学校资源、教师特长逐渐向基于学生的个性需求转移,拓宽视野,融入德育,健全课程的研究、交流、评比和共享制度,努力打通和理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盘考虑、渗透整合、校际共享,在规范化、课程化、本土化和制度化上再下内功,促进各校在内涵发展和特色品牌创建中再上新台阶。
4、攻坚克难,加大对农村学校课改实验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城乡课改的均衡协调。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实验推进的难点。区教育局在积极做好***府参谋的同时,密切关注农村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着力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和保障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培训指导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加快学校办学设备设施优化步伐,缩小校间差距,推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继续推进小班化教育实验这一有效载体,区教育局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指导、研究,实验学校要增强主观能动性,确保小班化教育实验在外形和内核上健康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课改实验质量。更加关注外来农民工子弟接受公平教育问题,在落实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全方位帮扶,并有序推进本地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子弟减免学杂费工作。
5、深入研究,将新课程理念体现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进一步将课改的理念与目标内化为学校发展的计划与远景,从制度、课堂教学行为等多种途径带领广大教师深入推进课改,鼓励教师将课改中新的探索转化为课堂教学常态,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讲究课堂效益,在推进课改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想目标与显示制约关系,坚持方向不动摇,争创特色求实效。重视新的教学常规要求的学习和贯彻,要加强备课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加强课堂的预设与调控,引导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继续把握课堂为主的原则,完善和框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强化“以学论教”、“以学促教”的共识,自觉养成按课标施教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使“简洁活力、扎实有效”的模式广为推行。
6、扎实推进教研训一体化,整体提高区域教师驾驭课改的能力,促进教师与课改实验协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推进课改实验的重要着力点,是课改实验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的内在要求。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要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一方面,学校、教师要摆正在校本教研中的主置,建立“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教研训一体化的管理制度,把校本教研、培训工作的重心放在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使教师在实践与研究中加强学习和锻炼,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教师自主发展研究,增强教师学习、研究、反思和规划自我的意识,全面推进教师发展性评价,继续强化教师培训的全程化和校本化工作,从面向骨干转到面向全体,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并生成教研文化。要凸现科研的引领作用,构建好大小课题的层面,提高其实际价值,并有计划地推广。要创设载体,完善激励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在课改中培育教育科研的优势,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势,课程资源的优势,办学特色的优势。
7、加快实验研究,探索切实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课程实验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是一次重大变革。新课程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正是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的自主性、民主性、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课程教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于无所适从,成了课改实验中学习的观望者、被动的形式化参与者。对此,各校要组织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与探索,关注所有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品质教育,努力创造学习中的参与机会,并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专门辅导,从布置基础性作业着手,因材施教,同时还要积极倡导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以此作为教师个别化教学的有效补充。要不断关注教学细节,研究学生的差异,注重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段衔接,继续做好对首届课改年级学生的跟踪调研工作。
8、构建平台,创新载体,开创富有特色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搞德育,以校为主创特色”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树立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德育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德育工作整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内容、活动要求和实施途径,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德育渗透,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全面完成区委、区府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项工程”和“十件实事”,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深化新课程实验中“导师式”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积极推进“教育融入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工作,切实保护外来农民工子弟快乐健康地成长。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与培训,加快建设书馨校园,不断提升“三校”建设水平,实施“德育创新工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4
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美术教育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科目之一,但是美术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与特有的教育规律,这决定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有其自身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实施者必须按照美术教育的艺术特性与情感教育规律推动改革。
(一)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目的不同,新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素养的形成,培养其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哪些美术知识,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汲取与欣赏、动手探索等活动中具备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启迪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与创造。
(二)区别对待美术教育课与其它课程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课程,更多的事与想象力等人的非智力因素相关,所以与数学、语文等更加注重科学严谨的课程不同。所以,美术教师与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尤其是教师需要把握美术欣赏的情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感情地进行讲授,用自己的感情与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审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的。具体来说,美术教育课不在于对于教学语言的挑剔,而必须在审美的渠道上,如果课堂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术作品的背景故事等内容,那这一堂课也不会是有价值的美术课,所以说美术教育课程的主旋律在于美术欣赏,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目的。
(三)美术教育方式多样灵活
在课堂讲授、情景设置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师需要保证给学生一个轻松与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美术潜能。所以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如“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交互式”就是在教师需要在艺术鉴赏时注重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以往教师的灌输式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四)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深度
美术素养的提高需要领会作品的内在品质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要保证欣赏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为其创作提供可能性。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做到形神共通,更加注重作品意义、社会意义、精神内涵等,也就是领会作品的“神”。
二、促进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改革就是不断地在原来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为推动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发挥其素质教育的本质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
新的美术教育课程对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培训水平也跟上这个要求,培养出适应当前美术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师。因此,为帮助教师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就需要加强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要组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能力与评价能力的训练,从而在培养与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的转型,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二)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内容的改革,加上当前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如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等,这样才能理解教材,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课程的欣赏深度。
(三)明确基本的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程要求丰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更加灵活生动,但是这必须保证是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之上的优化整合,而非毫无头绪的随意教学,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把握教材重点,不可断章取义,偏离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奠定学生关于美术的基本常识,例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的内容。
(四)倡导教育资源共享
针对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问题,建议实现共同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者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五)提高美术教育课堂的开放性
当前时期,***府对于公益文化事业投入也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等的修建。这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外部课堂。教师应该不断开放自己的课堂,而不能把课堂仅仅局限在教室里,书本上。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引进来,例如,当前有许多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己进行艺术培训,且这些学生的艺术技术水平也都颇高,教师可以让她们也成为小老师,讲授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
(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5
关键词:基础性 健康发展 全面发展 终身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实际上就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因此,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为中心。三个基本点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发展才是硬道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体的发展。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突出“基础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为中心,就是以突出基础教育的目的为中心。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在具体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必须以突出“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根本宗旨。
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学生健康发展。健康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价值性。健康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质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质的规定性。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步,是学生素质的源泉。这个起点的高低,这一步的实虚,这个源泉的清浊,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含金量,关系着中华民族素质。
首先,健康发展是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思想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灵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立足点。要使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与时展相适应,又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要使学生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具有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次,健康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平衡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为出发点。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又与学生生理成长相协调,确保学生在心理平衡的前提下能够保持生理平衡。
再次,健康发展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身体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形成健壮的体魄’奠定基础”为落脚点。进一步强化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体育课课时量,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质量。努力将体育课与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和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发展还包括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就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奠定基础”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健康发展而且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面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广度体现。基础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是学生生命质量的萌芽,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这个摇篮的宽窄,这个基础的深浅,这棵嫩芽的强弱,这个工程的优劣,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富足与贫乏,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强盛与衰弱。
首先,全面发展是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德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和方向。抓住了德育,就抓住了基础教育的牛鼻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确保德育第一,准确定位全面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奠定基础”为切入点。着力强化德育常识教育,突出社会公德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其次,全面发展是学生智育全面发展。智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智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 ‘确保智育是关键,准确定位全面发展的核心,最大限度启蒙和训练学生智力’奠定基础”为目标,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智力开发,扩大智力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再次,全面发展是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健康没有了,一切都是零。体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增强体育意识,转变体育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奠定基础”为指导思想,全面夯实传统体育教育,树立“体育不仅是为达标更是为健身,不仅是为健身更是为养生”的体育教育新理念,努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科学评定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即“健康第一”的精神;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脚踏实地,崇尚实力的精神;公平竞争,虽败犹荣的精神。
全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美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润滑剂,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 “为‘培养审美情趣,更新成才观念’奠定基础”为突破口,努力强化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界定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方面,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而且要终身发展。终身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终身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点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深度体现。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第一站,是学生生命大厦的奠基石,是学生人生方向盘上的指南针,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这一站是否能走好,这块基石是否牢固,这个指南针是否配合学生人生方向盘,这个原动力是否强劲,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关系到华夏民族综合国力的底蕴。
首先,终身发展是学生阶段性发展。阶段性发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阶段性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立足当前,夯实基础’奠定基础”为根本。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学习阶段特点,考虑区域、性别、个体差异,与时展同步,与国际教育接轨,分层次、分类别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显然,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但是,教学改革决然不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附属,应该看到,没有相应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就很可能流于教材的更替。因此,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学改革的积极呼应,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并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促使新课程与新教学相得益彰。教师如果抓住这次课程改革的契机,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将会焕发教学活动的生命活力,进而重塑自己的教学生活。
毫无疑问,教学是一种价值追求活动,对于指导教学的教学理论需要建基于对教学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但是,对教学的科学认识本身又是深深地蕴涵着教学的价值认识的。因为,教学认识本身是教学事实认识与教学价值认识的统一,或者说,教学认识本身也就是教学价值认识,而教学价值认识本身就是教学人文理解的产物。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的狭隘理解,认为科学是绝对客观的,是价值无涉的,教学理论要追求科学化,当然就要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任何价值因素的渗透。可以说,要求教学活动全面科学化的教学理论,造成了只见教学事实的人,进而成为现实中教学工具价值观的认识论根源。实际上,只要承认科学是人为的,是为人的,就应该承认科学也是人文的。人为的并不是纯主观的,为人的并不是纯功利的。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的途径在我看来是对科学的人文理解。相应地,我们需要思考人类何以有教学这种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人为设计,内含着人类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是为人的,因而也是人文的活动。如果纯粹把教学作为一种工具,教学也就失去了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强调教学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并不否认科学发展对教学的意义。我们只是表明,科学决不会解决教学的全部问题,试***这么做就误解了科学,也误导了教学。克服教学的工具价值观,弘扬教学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展现教学的意义,我认为应该把教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其有启发性的。
教学既然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就要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生活并不是空闲的游戏,它需要辛苦和劳作、克己和牺牲,这种辛苦和劳作、克己和牺牲,是否值得?这决不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因为,假如我们(教师)不能为教学活动注入真实的情感,我们就不可能获得教学生活的成功。失去了成功的体验,那么他的一生是可悲的;对学生来说,他用最宝贵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如果从来就没有成功的体验,那么他的一生是遗憾的。教学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结果上,更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从这一点上说,教学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更是目的,是与我们生活的幸福密不可分的。如此看待教学,我们便能给教学一种内在的保证和快乐,努力提高人的品性,超越对人性的一切贬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辛苦和劳作、克己和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才愿意为之付出真诚的努力。正是在我们对教学付出真诚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才可能摆脱教学工具价值观的羁绊,真正体验到教学生活的幸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7
培训对象:本校未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所有教师。
二、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dxp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立足于市区师资现状,努力构建具有市区特色的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的师资培训模式,为市区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的目标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实施的共识。通过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积极支持、理解并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
2、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培训与教改实践、课题研究,使初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适应我市素质教育的新进展。
3、构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模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巩固已有的校本课程,提升水平,增强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年秋,全市基本形成一支适应新课程体系的量足质高的教师队伍,为初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培训的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培训内容:
新课程师资培训主要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识培训”,指宏观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为主的培训;二是“学科培训”,是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的培训和以掌握学科新课程标准、分析新教材,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及要求等方面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训。
(二)培训基本原则
根据省实施新课程的规划要求,结合我校师资的实际,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总的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及新教材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为体现理念领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在培训中要坚持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培训的三者结合。各个阶段的培训应有所侧重,在更新理念阶段,以通识培训为主,兼顾以拓展与更新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模式为主的学科培训;在实践操作阶段,以应急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训为主,同时兼顾与此相关的通识培训。专题研究培训均应结合其中。
2、“实践、培训、总结、提高”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要在培训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培训,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要建立反馈制度,形成实验档案材料(随笔、体会、过程记载、情况记录),及时总结、反馈和提炼。
3、培训、教研和教科研相结合。
新课程师资培训其根本目的是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要把培训与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把培训、教研、教科研结合起来,针对实施新课程在教学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以及师资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课题研究,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
注重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培训中要体现集中与分散结合,辅导与自学结合的原则。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教学问题,应通过骨干教师的短期面授,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积累经验,指导全体。
5、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训相结合。
宏扬传统师资培训方式之长,千方百计运用多媒体和局域网等手段开展师资培训,拓宽培训方式,增加信息量,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四、培训安排
培训实施阶段**年2月——**年7月
新课程师资培训原则上分二类培训。一类培训针对县级辅导员和骨干教师,首先使他们提高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校本培训中起辅导作用;第二类培训属全员培训。
(1)新课程培训者培训×××人,包括部分教学研究组长。
(单独办班,**年4月15日——4月30日)。
(2)全员培训×××人: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年4月------7月)
每类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通识培训为主,辅之《学科课程标准》初步学习。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实施新课程的意义;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点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课程改革目标、教学理念和策略、课程与教材评价;了解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认识;结合通识培训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第二阶段:学科培训为主。《学科课程标准》学习与通识有关理论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在教学中实施:《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在现行教材中的实施;一年级新教材典型课例。
第三阶段:学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通识培训;重点进行新教材,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培训。
上述培训可采用通读文本、自训自练、讲座辅导、案例分析、交流研讨、教学展示、课堂评价等多种形式,应坚持教师自学、集中辅导、小组研讨、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中***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发展。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也陆续取得好的发展,基础教育更是受到国家和***府的重视。但是,在取得成就之时,我国教育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问题,于是教育改革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近些年,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很大的关注。加快构建符合当下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也自然成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及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回顾近十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的同时不断回顾思考,以取得更好的完善进步。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成就
(一)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都更好的来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对课程的学习巩固。在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家、地方和学校。国家总体规划并制定课程标准。地方依据国家课程***策和本地实际情况,规划地方课程。学校则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条件,调动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等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工作。在课程体系方面,新课程改革表现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教育内容进行了更新,减少了课程门类,更加强调学科综合,并构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综合课程,如在普通高中阶段设置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二)新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新课改强调学习者自己积极参与并主动建构。在对知识建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的倡导,使学生在新课程中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完全被动接受者,而是转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者和主动学习者。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都极好的促进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好的推动教学的开展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开始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并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力求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能与自己的志趣相联系。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略有些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和讲解,尤其是一些老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反应会表示不很顺手,甚至会陷入行动的“盲区”,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这给教师增添了比较大的负担。
(二)由于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加强,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这也使部分教师一时无法适应角色的转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短时间内并不能很好的将其运用实践。
(三)在教师培养方面,目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能马上上岗,需培训一到两年,并且他们能否承担起实施新课程的任务,这也还是一大考验。而当前我国对高素质高能力教师的需求又比较大,因此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入职成为了一大问题。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丰富知识,还应该不断充实自我,逐渐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从过去对知识的权威和框架限制中走出来,在课堂上真正的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重视研究型学习。学校要重视广纳贤才。学校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基础上,可以为教师组织新课程培训,以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并能在实践中领会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融会贯通。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看新课程影碟观摩课,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走进新课程的大讨论、演讲比赛,也可以相应开展一些教师论坛,讨论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体会等。
(二)对于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条件设施差的学校,新课程改革还不能很好的开展实施。这种情况下,这些学校一方面可以向上级***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教学资金,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行动起来,自己能做的教具学具就自己做,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以更好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四、结语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新型学习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很好的适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我们要不断的回顾思考并总结完善,以使新课改能够走得更远更强。
参考文献:
[1]张菊荣."新课改"三思[J].教育参考,2004(3).
[2]黄大龙,丁学东.课程改革面临的困惑[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10).
[3]元华.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J].宁夏教育,2004(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9
在今、明两天的会上,福建、江苏、安徽、河南、广东、浙江等省和一些市、县、区将介绍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经验,与会同志将参观、考察福建省南安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通过讨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究。基础司、师范司、督导办的负责同志还将围绕课程改革部署有关工作。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经验
自2001年9月在部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实验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今年暑期前后,基础教育司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统计数据表明,新课程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其中实验区教师对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满意度分别达到93.6%和96.l%。教师们普遍认为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一次改革。今年又有1067个县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迄今为止,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实际上,新课程已经从实验进入了推广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总结交流实验工作的经验,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指导和推动实验和推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年多来,广大实验区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的部署,在各地***府和教育行***部门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校长。教师。教研工作者和教科研工作者,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积极探索,使实验工作健康、顺利开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
坚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实验区的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国家关于实施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而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为此,各实验区地方***府和教育行***部门的领导同志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不仅给予了经费***策方面的保障,而且深入研究,亲自指导。如海南省省委书记、副省长、湖北、湖南省的副省长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对课程改革工作给与全面的指导与支持。实验区的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和在改革一线的广
大教师、教研员踊跃参与,倾注了极大热情。自觉性源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热情和信心来自教育工作者对祖国未来、对下一代国民成长的神圣责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统一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的***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展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方案设计。改革的组织实施都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思想理念。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思想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指导思想。用这一思想来审视基础教育原来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实施及评价,都有不少需要加以扬弃和更新的。这就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所在。因此,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必须把更新教育观念贯穿改革的实验、推广的全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课程改革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一要领,坚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把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作为学习、领会素质教育思想的过程,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从而保证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新课程是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建立并丰富和发展的。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必须有一个理解、熟悉到创造性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学习和研修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广大实验区始终把加强教师培训和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教研制度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制定培训规划,组织培训力量,建立培训基地,安排培训经费,努力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在开展必要的集中培训的同时,遵循教师专业提高的规
律,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把培训提高和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坚强的主力***。如河南郑州金水区、江西南昌西湖区、天津大港区、甘肃兰州七里河区等许多实验区的教师不仅在改革实践本身得到提高,发挥主力***作用,而且对后续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坚持组织强有力的专业支持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课程改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课程改革前期工作中,成立了34个课程改革专题项目组,形成了一支近千人、由高等院校、科研部门、教研部门、教育行***部门和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专业队伍,充分依靠这支队伍完成了改革方案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编写和审核、骨干力量的培训和重要资源的开发。从实验的前期准备到实验推广的进程中,***共在15所大学和中央教科所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福建、重庆、河北、陕西、江苏、辽宁、广东等地在建立并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在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进程中,普遍重视专业支持队伍的组织与建设,广泛动员教研科研机构、师范院校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力量,组织专业支持队伍开展教师培
训,及时为课程改革一线的学校和教师提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分析、研究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大大提高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的效率和水平。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复杂的工作。组织指导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靠少数人凭经验决策是不行的,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一直比较顺利,与各个层次的组织者、指挥者坚持从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尤其重视在课程改革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教研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将自上而下的组织指导与自下而上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起来,避免和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保障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为了及时了解实验进程,客观、清醒地分析实验工作态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广大实验区坚持对实验工作全程跟踪并进行评估分析。***对国家实验区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全面的评估分析和多次专题评估分析,每次评估分析都对不同阶段的实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报告和改进工作的建议。根据这些分析和建议,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工作进行了必要调整并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广大实验区也普遍采取了这样的工作措施,不少省份如青海、辽宁、陕西、江西、四川、河南、广东一些省还定期召开研究实验推广工作的会议,分析研究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坚持加强社会的宣传和动员,争取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支持与参与,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广大实验区如辽宁省大连市、广西南宁市、***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贵州省贵阳市等,高度重视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宣传与动员,使大家理解并支持课程改革。同时,各实验区开展了适度的舆论宣传,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述经验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这些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信心;重视并运用这些经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推广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希望各实验区都要认真总结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述经验来之不易。是实验区广大教育工作者胸怀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勤奋工作的结晶,也凝聚了关。心支持课程改革的地方******领导干部和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智慧和辛劳。在这里,我代表***向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出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向关心、支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各方面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我们回顾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时候,必须清醒地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总体上来说还处在实验阶段,工作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还是初步的。今后的路程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已经开始实验的地区,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地区工作还比较薄弱;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评价考试问题,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问题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问题,大班额条件下的课程实施以及综合课程的推进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及推广工作中认真进行探索并创造新的经验。
二、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国家实验区启动才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才一年多时间,还没有取得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比较完整的实验结果。同时,实验区在迅速扩大,到今年秋季开学共有实验区1642个,学生数达3500万,分别占全国县(区)数的5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8.6%。明年,实验区将进一步扩大,实质上已经进入推广阶段。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各级教育行***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事关教育改革全局。事关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把实验工作引向深入,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健康开展。对如何加强这方面工作我强调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提高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
实验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各级教育行***部门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引向深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领导是关键。加强领导既要领导重视,又要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l、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到“三个到位”。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中央和***的文件,***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召开的关于课程改革的几次重要会议都已经讲得很充分、很透彻了。但是,一些地区实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表明我们一些同志包括教育行***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同志包括一些地方教育行***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一般的业务工作,认为只要分管领导抓一抓就可以了,对课程改革开展的情况了解不够、关心不够、指导不力。大家应该部还记得***同志2001年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会议主报告时是如何充分、生动地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的。他把这项工作比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谆谆告诫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紧紧抓住不放。这项工作应该成为各级***门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不仅分管领导要聚精会神地抓好,主要领导也要下功夫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各地还应注意及时向***府的领导同志汇报课程改革的情况,让***府的领导同志了解并关心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帮助***门和学校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行***部门的同志认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的任务很艰巨,当前没有精力顾及课程改革工作。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正是“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抓攻坚、抓巩固提高不仅要抓改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要抓改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今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会议,把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两大任务同时提了出来,作为今后一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是关键的举措。可以这样讲,越是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越是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认识的提高应该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到位”。责任到位,教育行***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课程改革,对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负总责,分管领导聚精会神抓,负有主要责任。***策到位,要制定保障和促进课程改革的***策并切实贯彻。经费到位,要安排保证课程改革的必要经费。
2、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做到“三个落实”。课程改革是
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业务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任务。从实验区的实践来看,领导和组织课程改革,首先要有责任感,有激情。但是,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
有组织管理的能力,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各地如北京、浙江等省市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高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要做到“三个落实”。规划落实,要对本地课程改革作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动员部署落实,要认真做好动员部署工作,对进入实验工作的每一个县区,每一所学校都要认真进行动员和部署,做好思想发动,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作出切实的工作部署。评估督导工作落实,要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过程的跟踪评估,有计划地开展检查、督导工作,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调整和改进工作。江苏等地建立实验区联络员制度,课程改革情况分析例会制度,使评估检查督导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样的经验值得推广。要重视检查督导结果的运用,对工作出色的地区和学校要及时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学校进行批评,对没有能力领导课程改革的校长要撤换。***将在明年对课程改革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3、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做到“三个充分”。课程改革是需要动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能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不能仅靠自上而下的行***命令和凭经验决策、指挥。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依靠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并尊重他们的创造;要充分发挥专业支持队伍的作用;要充分动员社会有关方面,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支持、参与课程改革。
(二)加强教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障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1、重视培训工作的规划与实施。
实践表明,本次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了教师培训这一环节是非常正确的。两年多来,国家和省两级新课程培训对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教师培训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认识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同步的,是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随着实验的深入与课程改革的推广,教师培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省一级教育行***部门要认真制订全省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在培训的内容、形式、监督、检查及培训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全面的指导和严格的管理,并督促落实;教研部门、师范院校等要分工负责,积极配合,落实具体任务。要注意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培训资源。要通过抓培训基地、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监控等有效措施,建立起以本地区专家为主的培训队伍,逐步实现培训队伍的本土化。安徽省建立了一支本省高校教师。教研员和实验区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队伍,既保证了教师培训任务的顺利进行,又节约了培训经费。山东省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六个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整合了全省高等院校的专业力量和教研队伍,是发展地方课程能力的基本建设。辽宁省“研训一体”的优越性,体现在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者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培训者和实施的指导者,这一体制还保证了培训经费,人员等资源的最大限度的整合与利用。广西整合了全区高校、教科研单位和实验学校的各方力量,组织了由本地专家为主的“新课程专家巡回讲学团”,分赴实验区进行巡回指导讲学。此外福建等省份也都十分重视培训人员本土化的建设,锻
炼出了一支地方的课程改革专业化队伍,为今后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重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新课程的培训内容应随着实验工作的推进不断发展和深化。培训内容的设计应引导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建立起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同时还要重视师德的培养。培训应结合课程改革最新进展,结合教师个人的经验和实践,选取实验区鲜活的案例。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都应不断总结、不断研究、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使教师培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今年暑期师范司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就广泛地采用了案例培训的方式,深刻地剖析了典型案例的观念和经验,收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省一级***门要全面负起确定培训基地。规范培训内容、开发和整合培训资源的责任。培训基地和内容的确定要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认证。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制度保障。
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应通过制度建设来加以规范。除组织好集中的培训之外,还要切实抓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平衡,各地师资水平差异很大。素质教育观念的传播,新课程的推进仅靠集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立足学校开展培训和研究,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与反思、教师问的交流合作以及获得专业指导的基地。
实践证明,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要使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基地。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教师成长规律。这是对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它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心爱护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这一制度提出还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了实验区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很多实验区,以校为本的教研已经开始制度化。合作型教研和联片教研,以及实践型教研、反思型教研等多种新型的,以教师实践研究为特征的教研方式不断涌现。今天会议的东道主南安就已基本建立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在山东高密、深圳南山区、内蒙乌海市海勃湾区,教师问的交流已成为教师每天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还看到很多来自实验区的教案,都已不仅仅是一次课的反思,而是记录了校本教研中教师群体的智慧和一次次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以校为本教研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它将成为促使学校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和指导
l、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重中之重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教育的措施。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显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实现***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在农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同时也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局。由于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的难点。不过,只要我们真正从思想上。工作上重视了,我们完全可以在农村地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两年来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实验结果使我们增强了信心。比如,部级实验区山西曲沃、青海湟中、黑龙江宁安、宁夏灵武、贵州贵定、云南石林,经济、教育都不是很发达,但在那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展得很有生气,也很有成效。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到学校来学习,辍学率有了下降的趋势。改革使农村教师有机会参加丰富的培训活动,接触到新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学习观、教学观、质量观进行新课程的探索。在实践中,他们感受到职业的自豪,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2.为农村课程改革提供切实的支持。
重视农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省级教育行***部门应对本省的农村课程改革进行全面的研究。规划,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本省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要在以下几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在经费方面,各省(区、市)应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的课程改革。各省的培训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教师的培训。对于边远、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的开发也应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在专业支持方面,各省(区、市)应为促进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好专业支持的队伍,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农村的特点,研究适合农村地域特点的教研制度。如在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的地区实行联片教研制度,以便于每所农村学校得到便捷的、有效的专业支持。在资源建设方面,各省教育行***部门要组织力量筛选已有的优质资源,同时,还应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并鼓励学校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3、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发和建设农村课程。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须重视农村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农村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地区。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新课程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机制的出发点就在于发挥地方和学校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时,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需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我们要根据这一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农村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建设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充实基础课程的内容,实施课程的教学活动,对于实现基础教育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少实验区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在学校课程以及各种专题活动中,紧密联系当地实际,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和农村的热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近期我国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就业的实际状况,学校应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为他们毕业后在当地就业或到城镇务工就业创造初步的技能条件。
地方教育行***部门要组织专家加强研究,要加强对开发建设农村课程的指导,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和学校,要组织力量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发学校课程。在开发农村课程时,必须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进行规范管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要通过严格的审查来保证资源质量,学生使用的地方教材要少而精,原则上每位学生每学期选用一本,不能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四)加强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
l、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探索。
面对新课程,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家长、社会关注、思考新的质量观、人才观是新课程推进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并不等于不要考试,而是期望通过评价和考试内容及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评价与考试更具科学性,更加客观、公正,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在实验区,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探索,如学生成长记录袋就采用了多主体参与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学业考试方面,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如何学会学习。这些改革措施发展了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与自信,更加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同时也使教师学会了全面看待学生。在实施课程改革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探索、长期实践的思想准备。
2、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中考改革
在***组织的评估、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认同并支持课程改革,但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普遍感到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中考改革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必须抓紧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贯彻、落实经***批准,***颁发的输育部关于积极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正在就中考改革组织研究。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明年进行中考改革的国家实验区,地方教育行***部门要支持他们单列计划、单独命题、单独招生的要求,以保障中考改革和整个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初中毕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学业考试的成绩宜以等级制的方式呈现,以减少学生、班级、学校之间不必要的竞争。
根据《通知》的精神,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评定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应以《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力求使综合素质评定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保证评定结果的科学和公正。在综合素质评定中要坚持诚信原则,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要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推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应成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学校如要组织加试,必须经地方教育行***部门的批准。加试内容应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参照学生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采取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各地应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由省、市教育行***部门负责组织,***积极指导。我们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在贯彻、落实《通知》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实施。各地在充分酝酿、论证、确定改革方案后,应通过当地媒体等多种途径开展广泛宣传,让家长和社会了解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办法,理解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改革理念,了解并支持评价改革的措施。各省要组织力量,加强研究,通过实验区评价考试改革的试验,探索、积累经验,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积极稳妥地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就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100多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中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参加了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专家的审议和******组的研究审定,2003年3月31日,***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确定的原则是,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先选择少数几个省区整体开展实验。不少地区对参加实验工作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主动申请参加实验工作。11月2日,***召开了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作为首批实验省份,于2004年秋季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同时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做出了初步规划:2004年秋季,4个省(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数约占13%;2005年,8—10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25%-30%;2006年,15—18个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50%-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坚持国家指导,地方为主的原则。***负责实验工作的整体规划、协调并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省级教育行***部门是实施新课程的首要责任者。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省(区、市)实验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研究制定***策,提供保障。实验工作要遵循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工作。要探索在学校层面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方式,充分尊重每一所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
各实验省(区)的教育行***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各实验省(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全面负责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在经费投入、***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把学校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基地,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与建国以来历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比,这次课程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实验工作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对学校的观念、制度、师资、资源等各方面的挑战很大。高中教育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和家长高度关注。我们要认真规划、周密部署。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各个部门要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切实保障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动全社会支持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参与、支持新课程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篇10
1.高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1英语教师缺乏对课改的正确理解
在当今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境就是对大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正确理解,这就使得英语教师无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实施英语教学。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守旧,在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这就使得高中英语教师在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时往往会存在表层,不能深入的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涵,造成高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2英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要求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方面的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要做好教材知识之外的相关延伸,实现全方位的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有很多的英语教师仍然过度依赖英语教材,只是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好教材内的句型句法,没有把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1.3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热情,阻碍高中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2.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2.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逐渐改变以往“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顺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当成教学中的主体,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之时要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任务,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好应有的知识以及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高中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在讲解“Friendship”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的讨论并完成规定的任务,如“Makealistofqualitiesagoodfriendshouldhave”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优化教学的效果。
2.2指导学生英语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来看,英语单词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最难的一部分,而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一旦掌握不好英语单词,就会对写作以及阅读造成阻碍,因此,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进行,在新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应用学习能力,就必须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好单词,为英语写作以及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教导学生英语音标的发音规则,使得学生一看到单词就能够知道读音,一看到音标就可以写出相应的单词。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英语句型的教学,设计好教学任务,使得学生能够把掌握的方法实现学以致用,为英语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篇